(共21张PPT)
《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雨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书愤
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
生当北宋危亡之际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陆游
陆游自幼聪慧过人,先后师从毛德昭、韩有功、陆彦远等人,十二岁即能为诗作文,因长辈有功,以恩荫被授予登仕郎之职(象征性的爵位)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谟阁待制。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陆游
写作背景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解 题
书:写
愤:愤懑,悲愤
抒发心中郁愤之情
结合你对陆游的认识,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者诗人“书”了哪些事?因哪些事而“愤” (找诗中字眼回答) ?
课文赏析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的组合。
战船、战马、酷烈的战争坏境(夜雪、秋风)
险要的军事据点(瓜州渡、大散关)
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
曾记得二十多年前,刘錡qí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船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洲渡口,吴璘lín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白描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具体化,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塞上长城空自许,境中衰鬓已先斑。
“空”——壮志未酬、无路请缨,沉痛之极。
“已”——早年豪气如山,如今两鬓斑白。祖国山河破碎,自己却是蹉跎岁月、年华空老,悲凉之至。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用典明志。
诸葛坚持北伐,一表名世,名满天宇,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书” :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因何而愤?
——抓关键词
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
所愤之一:世事艰
公卿有党排宗泽,
帷幄无人用岳飞。
(陆游《夜读有感》)
剧盗曾从宗父命,
遗民犹望岳家军。
(陆游《书愤》)
“世事艰”,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
南朝宋文帝冤杀大将檀道济,檀在死前怒斥“乃坏汝万里长城”的典故。这里作者用作自比,现比喻收边御敌的将领。
作者以檀道济自喻,“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既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所愤之二:“空自许”
大志落空而年华已老,何等悲怆?
我有心,天不予,能不愤乎?
所愤之三:“鬓先斑”
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世事艰”
(愤报国无门)
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
(愤壮志难酬)
“镜中衰鬓已先斑” (愤年华空老)
“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
小结
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