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9 05:4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教学目标
1、探究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主要推断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测实词词义。
2、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2021年)
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
2、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022年)
我们(燕国)已经连续两年没有丰收了,现在又要远行几千里来救助魏国,那将会怎么样呢
3、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2023年)
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你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近三年新高考Ⅰ卷13题举例
考向分析
  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有两种考查形式:  
  一、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二、在信息筛选整合题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要求:多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同时要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高考对考生掌握 文言实词 的 要求 很 高 。一是数量 多 ,需要掌握的常见的文言实词有120个,相当庞大 ;二是 赋分多 , 题型 多 , 既有 释 义 正误判 断题 、 文言 翻 译断句 题 ,又有 文意理解判断题等 ;三是所涉及的知识点 多 ,有一词 多义 、古今异 义 、实词 活 用 、偏 义复词 等 。因 此 ,文言实词 的复习备考是一个庞 大浩 繁 的 系 统工 程 考生 除 了 长期积累外 ,主要靠推断 。
推断的原则
 1.先根据结构定词性 (主语、宾语:名词;谓语:动词;谓语动词之前的名词不是作主语就是作状语) 
2. 再根据搭配定词义(一词多义的属性决定了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搭配来确定词义)   
推断方法
一、借助字形推断
五、借助通假推断
二、借助结构推断
四、借助语法推断
三、借助联想推断
六、借助语境推断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
(一)方法指导
字形对于推断词义有比较大的作用。通常来说,凡形旁:
从 “禾”与五谷有关; 从“贝”与“钱财”有关。
从“皿”与器具有关; 从“阝”与地名或高地有关;
从“求”与毛皮关; 从“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从“系”与捆绑有关; 从 “攴(pū) ”与敲击有关;
从“歹”与死亡有关, 从“月”与肉有关,
从“页”与首有关, 须 颔 从“目”与眼有关。
总之,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
一、借助字形推断
1、 丰则贵籴dí ,歉则贱粜tiào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2、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
3、可以独飨白粲
(飨, 食用;粲,米一类的东西)
4、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小箱子)
5、彀gòu士十万人
(弓箭手)
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
3.生而眇者不识日
4.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和氏璧》
(二)学以致用
田 地
绳索
瞎 ,双目失明

(一)方法指导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二、借助结构推断
1、文过饰非
2、前倨后恭
“文过”与“饰非”都是动宾短语,文,掩饰
“前倨”“后恭”同是偏正短语,倨,傲慢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终日”意为时间长“整天”——“须臾” 意思为时间短“一会儿”。
“逸豫”可根据其对应的反义词“忧劳”推断为“安逸享乐”的意思
(由“愈”推出“弥”为“更加”“越来越”的意思)
1.追亡逐北
(由“亡”推出“北”为“败逃者”“逃亡的人”的意思)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通五经,贯六艺
(由“通”推出“贯”为“贯通”的意思)
5.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由“庶”推出“攘”为“排斥”“排除”的意思)
6、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由“因”推出“践”为“凭借”的意思)
(二)学以致用
3、“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由“用”可以推出“以”为“用”的意思)
3、相如因持璧却立
4、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后退) 望而却步
(倒下,后退)
望风披靡;所向披靡
三、借助联想推断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的原则,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可以从学过的篇目中找到相关依据。 成语是古汉语遗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活化石”,保留了古代汉语中的众多语言现象。
(一)方法 指导
例 1、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2、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
(据《陈情表》中“舅夺母志”可知,“夺”是“强迫”的意思。)
(据《鸿门宴》中“沛公不胜杯杓”可知,“胜”是“承受”的意思。)
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⑵吾亦望汝副其心 
 
⑶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
 
⑷势拔五岳掩赤城    
 
爽→屡试不爽→差错
副→名副其实→符合
速→不速之客→招致、邀请
拔→出类拔萃→超过,胜过
(二)学以致用
5、除南清河太守
联系李密《陈情表》“除臣冼马”,意思是:授予官职
6、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即“偏爱、偏私”
四、借助语法推断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其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语法功能,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一)方法指导
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名词
代词
副词
介宾短语
动词
形容词
形容词
名词代词
名词
代词

1、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诚”在主语“臣”之后,在谓语动词“知”的前面,可知,它充当状语成分.“诚”应是副词,意为“的确、实在”。
“诚”在代词“其”的后面,“诚”是谓语动词“感” 的宾语,“诚”应是名词,意为“诚意、诚心”。
(二)学以致用 解释句子中的“信”。
1、烟涛微茫信难求
2、楚王贪而信张仪 
3、信义著于四海
4、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为状语,副词,可推断为“实在”的意思。
“信”为谓语,带宾语,应是“相信”的意思。
“信义”为主语,肯定是名词,可推为“信用”的意思。
“信”,谓语不能是名词只能判断为通假字,通“伸”,“伸张”的意思。
5、将军身披坚执锐
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
“坚”是“ ”,“锐”是“ ”。
坚硬的盔甲
锐利的兵器
(一)方法 通假推断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2、风吹草低见牛羊
3、张良出,要项伯
通“背”,背叛
通“现”,出现
通“邀”,邀请
五、借助通假推断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早”,早点)
(二)学以致用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促织》
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
(“顾”通“雇”,雇佣)
(“翼”通“翌”,第二天)
(“趣”通“促”,催促)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一)方法指导
六、借助语境推断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 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为褒义

1.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二)学以致用
“无赖”本是贬义,但上文有“最喜”,可见“无赖为”褒义,顽皮
绐:daì,通“诒”,欺骗,欺诈。从结果(被追上)推原因(被欺骗)。
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深”有“深厚” 之意,但联系下文“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是“秦之遇将军” 的具体表现,可见“深”为贬义,应释为“刻毒”。
4、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从”果双生一男一女”可见“弄璋”是“生男”“弄瓦”是 “生女”的意思。
作业:
“重点突破”实词练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