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运用热力环流原理,通过对某区域局部环流的分析,增强对区域的认知。
综合思维:分析不同时间、空间大气的运动;综合运用物理学科和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判断气压的高低等。
人地协调观:观察与评价现实工厂布局情况,树立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验观察和学生自己动手绘图,提高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压面弯曲的规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切洋葱的经历,感受是什么? 据说:在菜板两侧约10cm处分别点上一根蜡烛,辣眼睛的症状会有明显缓解。(图片展示)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切洋葱辣眼睛怎样才能缓解。对老师展示的图片存疑,点蜡烛怎么就能缓解这样的症状。 用生活实例合夸张的图片创设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快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提高教学的效率。
承转: 点蜡烛缓解洋葱辣眼睛的做法有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相信同学们在 “大气热力环流”这堂课后都会都自己的答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个关于热力环流的小实验,直观的感受一下 “热力环流”
实验演示 (播放热力环流的实验视频) 并告诉学生实验步骤如下: 将两个饮料罐分别装上冰水和热水放置在收纳箱(倒扣)的两端。 在冷、热两个饮料罐之间点燃蚊香(檀香) 让学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认真观看视频并思考: 答:烟雾在玻璃缸内,冰水那边的气流下沉,热水这边的气流上升。在收纳箱顶部,烟雾从热水一侧流向冰水一侧,在收纳箱底部,烟雾从冰水一侧流向热水一侧,烟雾最终形式一个环形路径。 学生观看视频,能够的看到一个小型的热力环流模式,为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做好铺垫。让学生更直观感受热力环流,锻炼了学生地理实践力。
复习旧知 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P=F/S)。 同学们能不能说出海拔与气压之间的关系? 观察示意图并得出规律: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学生自主观察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培养。
空间建模 通过动画展示等压面的含义,让学生对抽象概念建立空间模型。 观察示意图加深对等压面的空间认识,进一步巩固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合综合思维的同时,建立空间模型。
原理探究 探究1: (1)结合动画演示,思考同一水平面冷热不均,受热和冷却的地面在垂直方向上空气如何运动? (2)思考空气在垂直运动后,同一水平面的气压有何差异? (3)综合判断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比较? (1)学生通过动画展示,理解冷热不均引起空气体积的收缩膨胀及空气运动所引起的气柱质量变化和气压变化。 (2)学生综合分析垂直方向上和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排序。 通过动画演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回答及教师的讲解来获得感性认识,达成难点突破。
归纳实践 再次通过动画展示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接收太阳辐射差异-----地区之间冷热不均(根本原因)-----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热力环流” 在老师的归纳总结之后,学生建立起“热力环流”模型,随即动手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更好的使学生建立起“热力环流”模型,动手绘图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承转 其实我们身边的热力环流现象很多,比如放飞的热气球、孔明灯,沸腾的水蒸气,其原理都是空气受热上升,就连吃完火锅,身上浓浓的火锅味儿也蕴含着热力环流的原理。同学们可以结合课本对城市的热岛环流、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作进一步探究。
课堂练习 针对本章引言中谈到的《台海使槎录》以及本节课导入所谈到的切洋葱问题设计课堂练习题。 当堂巩固。 知识巩固,回扣开篇导入的问题。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串联回顾。 构建思维导图。
【板书设计】
第2课时、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气压
等压面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如图)
地面冷热不均(根本原因)——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大气热力环流
三、常见的热力环流
案例:城市风
活动:海陆风
课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