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18 22:1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观察当地野外地理景观,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2.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种地理现象。
3.掌握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4.结合具体案例,理解整体性原理及地理环境的演化。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地质、地貌、生物、大气、水等其中一项特色突出的山,就能美名远扬,而黄山松、石、云、泉俱绝。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引课
01
自然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生物
气候
水文
地貌
土壤
自然环境由四大圈层和五大要素组成。
圈层之间以及圈层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2.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3. 整体性表现在不同尺度的地理环境中,大到全球尺度的海陆对比,小到地方性尺度的森林系统。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表现一:每一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生物 气候→植物→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相对湿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思考:那么在这种干旱环境下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的状况如何呢?
案例分析: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200mm。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表现二:每一要素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改变。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形成土壤的功能、生产有机物的功能等;东亚季风的形成,也是大陆与大洋组合后产生的新功能。
案例分析: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案例分析:
自然地理系统:若结构完备,功能协调,则稳定性好,整体性强。若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则稳定性差,整体性弱。
坡地蒸发旺盛,水源缺乏,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土地生产功能弱,植被稀少。
平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土地生产功能强,植被丰富。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方向、强度、形式会发生变化。周期性的日变化、年变化是在现有结构中产生的,一般不会导致系统的演替。
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这便形成了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流水侵蚀
高原面萎缩,演化为山地
山地侵蚀演化为丘陵
随着侵蚀的进行,进而演化为平原
水与岩石间的物质迁移导致了流水地貌的演化。
案例:流水地貌的演化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案例: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
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等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依次出现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01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意义
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表现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并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环境状况是相互影响的。
3.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到其他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往往仅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甚至自然环境变化。
案例:森林过度采伐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各地区之间的环境状况是相互影响的,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很重要。
案例:黄土高原过度开垦
不仅破坏当地生态,使农业产量下降,且造成黄河下游洪涝、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措施
警示意义
从空间上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盲目开垦农牧过渡地区的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人类应采取的措施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因此,“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作出综合评价。
1
为什么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也是人类喜欢的定居之地?为什么人类分散居住反而对树袋熊栖息地的影响更大?
2
人类改变了树袋熊生存环境的那些因素,进而破坏了树袋熊生存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
气候适宜,地形平坦,水源较充足,所以同时为人类和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人类分散居住对树袋熊的影响反而扩大了,同时建于桉树林也缩小了树袋熊找食的区域。
2
改变了生物的这个因素。破坏植物,导致植物减少,栖息地范围减少,栖息地范围缩小,进一步导致气候、水文等方式变化,破坏树袋熊生存环境的整体性。
就苏门答腊岛的地理位置来看,当地应属于热带雨林景观。而由于海拔等因素的影响,该岛热带雨林景观分布较少。该岛西海岸经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这是一种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长排或两排、三排向海岸推进,冲击力量甚大,可把渔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该岛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区达4500-6000毫米;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岛的南北两端年降水量仅1500-1700毫米。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导致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景观分布有限的原因。
由于以山地为主,海拔较高,不适宜雨林生长,所以雨林景观分布有限。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2)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苏门答腊岛缺少天然良港的原因。
由于印度拍岸浪的袭击,风大浪急,不利于港口建设。
(3)导致苏门答腊岛降水空间差异的主导地理因素是什么?
地形因素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美洲鹤属于世界稀禽之一,体态优雅,鸣声嘹亮,其高声鸣叫能传播到3千米开外的地方,又称高鸣鹤;其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湿地里,被戏称为“水中老人”。
美洲鹤曾广泛分布与北美洲大陆湿地。随着移民的到来,大量湿地被排干后变成湿地。人们修筑房屋、道路、沟渠等,使得美洲鹤栖息地严重破碎化,再加上猎杀和拾卵,其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如今,美洲鹤逐渐从北美洲大陆湿地上消失,已成为世界濒危鹤类之一。
(1)从整体性角度说明移民在开发土地资源时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
排干湿地中水分,土壤变干;在土地上进行耕地、修筑房屋、道路等,湿地大量减少。
(2)为什么尽管恢复了部分区域被破坏的湿地环境,但要恢复美洲鹤原来的生活环境却仍有很多困难?
部分被破坏的湿度环境恢复没有改变整体环境的恢复。
(3)从整体性角度分析,为什么人工训练美洲鹤并野外放飞,实验成功的难度非常大?
人工训练环境和野外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