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4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预习 讲解 总结 练习(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4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预习 讲解 总结 练习(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09 17:35:19

文档简介


第4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改革与开放是推动我国现代化的两个车轮,是相辅相成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共同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特区名称
知识点总结
识记要点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立。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成立。
选择这几个地方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1)靠近国际市场。(2)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3)交通便利。(4)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5)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
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珠海、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地域创造了条件。1985年后,中国先后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区的目的是: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吸收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这样,沿海经济开放带形成了:经济特区(点)——沿海开放城市(线)——沿海经济开放区(面)。
“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实行对外开放,既是向外国开放我们的市场,同时又要开拓国外市场,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完全的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方针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
明确沿海经济开放带的形成。理解“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必要性。
3.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开发浦东新区的目的:以该区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这是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中国经济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相继开放沿长江各港口城市、沿陆地边境13个城市,以及一批内陆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
这样,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明确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4.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回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全过程,分小组展开讨论,经过充分讨论后师生共同完成这几个问题。
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对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从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全方位:(内容)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范围)不仅对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对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开放。所以说是全方位的开放。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的是( )
A 改革开放 B 科教兴国
C “文革”结束 D 包产到户
答案:A
2、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 )
A 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 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C 促进深圳和香港经贸关系发展
D 在珠江流域大力引进外资
答案:A
3、19世纪末的门户开放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最本质的区别是:( )
A 开放的领域不同 B 开放的对象不同
C 开放的方式方法不同 D开放的前提不同
答案:D
(2010·江苏高三月考)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成绩显著,有学者曾经形象的把东部地区经济
发展的优势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其中“弓箭弦”是指
①14个沿海开放城市如弓 ②长江中下游如箭
③京九铁路如弦 ④京广铁路如弦 ⑤小浪底工程如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①③⑤
【解析】:A 主要抓住改革开放后东部的发展,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5.(2010·山东运河高三月考)1978—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以上数据变化最能说明我国
A.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B. 国民经济高度繁荣
C.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解析】:D 从图表的时间看是从1978年开始,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迅速增长,联系当时的背景分析,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正确。
(2010·浙江育青中学高三月考)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
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和1979--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
【解析】:C 1919年五四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色彩,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民族觉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民族独立;1979-2009年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民族振兴。
7.(2010·怀化中学高三期中)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30年的探索与实践。在90年的
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和1979~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
C.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
【解析】:A 1919的五四运动使中华民族觉醒, 1949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而通过1979~2009年三十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得以振兴。
8.(2010·盐城中学高三期中)深圳等经济特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的设立都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受中央政府管辖
C、享有高度自治权 D、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解析】:B 深圳等经济特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不管实行哪种社会制度,其设立都受中央政府的管辖。
9.(2010·山东运河高三月考)历史照片与宣传画往往能折射出一段历史。以下图片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的是





图① 图②


图③ 图④
A.图①、图② B.图②、图④
C.图①、图③ D.图②、图③、图④
【解析】:B 图①是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图②图④是改革开放以后,图③是文革时期。
10.(2010·江苏高三月考)右图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柱状图,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基础地位的下降
B.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C.改革开放与科技进步
D.借鉴西方国家经验
【解析】:C 改革开放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迅速飞跃发展,同时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引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促成了本国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11、思考: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答案:
背景不同: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的被动开放。
基础不同:旧中国的开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而今天的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指导思想不同:当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一前提,在旧中国这一点是无从谈起的。
课后巩固提高
(2010·南京模拟)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成绩显著,有学者曾经形象的把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
优势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其中 “弓箭弦”是指
①14个沿海开放城市如弓 ②长江中下游如箭
③京九铁路如弦 ④京广铁路如弦 ⑤小浪底工程如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①③⑤
【解析】:A主要抓住改革开放后东部的发展,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010·浙江育青中学高三月考)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
时代性。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
【解析】:B ①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②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③1949年新中国成立。
(2010·广东六校高三联考)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
性。请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
【解析】:B ①是在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时期;②是在1978年;③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
(2010·无锡堰桥中学高三期中)(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蛇口2.14平方公里土地上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建设正式破土动工。
材料二 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底,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1.5%,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
材料三 邓小平视察深
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
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圳特
区报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
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
生了重大反响。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建蛇口工业区的背景和意义。(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些?深圳价格体制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有何影响?(4分)
(3)“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4分)
分析:本题是改革开放相关内容的考查。(1)注意时间提示:1979年2月,由此判此项决定应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关;分析意义时可从“第一个”的角度入手;(2)可从政策保障、体制创新等角度说明其平稳过渡的条件;说明影响时可从对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方面说明;(3)可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两个方面分别说明即可。
参考答案:(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分)意义:引进外资和技术;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2分)
(2)条件: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2分)影响:进一步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分)
(3)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开放: 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分)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目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
对外开放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基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国家
原则:平等互利
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1、国际方面:
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2、国内方面:
①“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已经形成。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
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资金是不可能的。”
请回答: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理论上:
首先,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次,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使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具有必然性,也为其创造了可能性。
再次,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
实践上:发展对外经济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对外关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来看,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获得迅速发展。
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对外开放的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后三个为内地)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1、、创办
(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合作探究】2:指导学生阅读P58学思之窗,回答:
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
(1)原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
(2)战略意义: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首先选择这四个地方来创办特区呢?
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
一、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与台湾隔海相望。
二、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三、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
四、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五、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2、特殊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合作探究】3:经济特区特殊在什么地方?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第一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第二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1)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2)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3)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4、影响
(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1992年,在特区,外商实际投入占全国外商实际投资的29%,外贸出口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7。
【合作探究】4:1979年4月,在讨论经济特区名称问题时,邓小平说:“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回答“陕甘宁就是特区”的含义是什么?从地理位置、性质和作用三个方面比较两种特区的异同。
【思路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比较问答题,明确比较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良种“特区”,把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与现在的经济特区相比较,题目已经给出了比较点,只要能够对战比较点进行对应的概括和总结即可。
(1)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陕甘宁边区是由共产党管理的地区。
(2)地理位置:都是中国内部实行特殊政策的局部地区。但陕甘宁在内陆不发达地区,面积大,人口少,而深圳等在沿海发达地区,面积小,人口多。
性质: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地区。但陕甘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内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军事特区,而深圳等是社会主义中国内的在经济上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深圳仍是社会主义制度,对外开放走在前列)。
作用:都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但陕甘宁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而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
过渡: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于是,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继经济特区后,我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合作探究】5:请同学们在P59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并思考
(1)这些城市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2)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1)沿海城市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
(2)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旨在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它们将成为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开放: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合作探究】6:阅读P59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思考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
水陆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又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3)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小结: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桥梁和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开放区的目的是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吸收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建立: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
a.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b.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c.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
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经济发展急需解决外汇供应严重短缺以及市场经营经验缺乏等问题的情况下,我国政府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5个城市,颁布有关利用外资等法律法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调整外经贸政策,我国利用外资取得显著成果。在日本经济、亚洲四小龙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奇迹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战略转移,利用外资、发展外贸、带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思路逐步清晰和强化。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世界各国高度关注中国的改革和投资环境的变化,一些知名外企纷纷把中国作为投资地,外资大量涌入,我国外向型发展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外向型经济”战略,在制度创新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外资外贸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外资带动外贸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大大增加了外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985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22.7%,2006年进一步提高到70%。外资带动外贸发展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1980年我国外贸出口额排位在世界第26位,2006年位居第三。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三、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分别指的什么?
“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四、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大决策,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浦东位于横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侧,面积556平方千米,是上海面积的1/12。在过去,“浦东”这个称谓仅表示其位置在黄浦江以东,与上海老城区浦西隔江相望,地图上没有任何标志。
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1、目的:
(1)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2)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3)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时间: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合作探究】7:浦东开发的条件是什么?
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这些,都预示上海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有着重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先天条件。
3、意义: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浦东创下了哪些“全国第一”?
“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惟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在体制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浦东的创举更是不胜枚举。仅在法律服务方面,就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等。
【合作探究】8: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
第一,背景不同:近代开放是在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侵略战争的情况下出现的。当代开放是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
第二,基础不同:近代开放是不平等的基础上,而当代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第三,指导思想不同:当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这一前提,在旧中国这一点是无从谈起的。
第四,性质不同:近代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
当代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第五: 结果不同:近代开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今天对外开放有利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使中国走向富强繁荣。
【合作探究】9: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改革与开放是推动我国现代化的两个车轮,是相辅相成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共同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主题:一提起特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经济发展的生气勃勃,同时又有些杂乱无章、敢闯敢干却不乏一夜暴富的景象。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深圳的三天一层楼和遍地打工妹,人们对深圳的向往,也只是机会和金钱。我们应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目的
1
读懂题目含义,查找相关资料
介绍相关资料,讲明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
1.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 方式
2.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论证深圳的发展、进步与存在的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观点
介绍这一问题相关的学术观点或一些专家、学者及教师自己的看法
3
史论结合,自圆其说
进行点评
【布置作业】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初步形成的?
【教学后记】
应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如比较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和现代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地区都在东南沿海及长三角地区,同时总结具有共性的原因各是什么。课文中关于对外开放给我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浦东开发开放前后的巨大差异等,非常有限,也相对抽象,可利用课余时间,到本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新区或邻近城市的对外开放区域去实地参观,增强感性认识和切身体会。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习目标】
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了解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知识梳理】
1.经济特区的创办
(1)设立: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________、珠海、________、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②1988年,设立________经济特区。
(2)影响:①发展为________的排头兵。②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①开放:________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②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①1985年以后,________、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________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②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作用:进一步深化了改革。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内地开发。
(4)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城市的开放中划出一定区域,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开发和开放:________年中央政府决定浦东。
(2)目的:以________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带动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新飞跃。
(3)意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浦东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________的重点和标志。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演讲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城市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标志着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要点名师点拨】
【点拨1】经济特区特殊在哪些方面?它与特别行政区有什么区别?
提示:(1)特殊性
①经济结构:特区的所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外商投资经济所占经济比重可以大于内地。
②经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采取市场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③优惠政策:对前来投资的外商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企业的所得税率按优惠政策征收,对进出特区的境外客商、外籍人员简化手续。
④管理权限:特区政府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属于中央统一管理的外事、边防、公安、海关、金融、外汇、港口、铁路、邮电等方面的业务,由国家主管部门结合特区实际情况,制定专项管理办法。
(2)区别
①区域范围不同:前者限于内地,后者限于统一后的港澳台地区。
②政策范围不同:前者只是在经济上享有特殊政策,在别的方面与其他地区相同;后者除外交权和国防权外,按照基本法规定可以行使其他权力。
【点拨2】我国的对外开放局面是怎样逐步推开的?有什么特点?
提示:(1)局面
①1980年在沿海省份建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城市遍布沿海。
③后来,又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后来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开放区域向纵深发展。
④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实行内地的全面开放。
(2)特点
①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在坚持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②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③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互动探究】
1.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2.经济特区“特”在何处?经济特区除了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外,还有什么重大意义?经济特区的发展成果如何?有什么意义?

3.浦东的开发有哪些有利因素?

【课外知识拓展】
中国经济区(包括港澳台)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的国土总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第三位,占世界7.17%;
?中国是人类社会人丁兴旺的大家庭,总人口居第一位,占世界21.68%;
?中国的GDP仅次于美、日、德、法、意、英,居第七位,占世界3.61%;
?中国的进出口总值仅次于美国、德国而超越日本,居第三位,占世界8.73%;
?中国的国际储备为全球之最,达2251亿美元。
?──黄作平著《中国经济区域新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版
【效果检测】

1.“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人世全面融人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这里的三个历史节奏不包括( )
A.中共八大,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成功探索
B.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
D.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A.1954年,李建国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
B.1958年,李建国放学后,上山砍柴参加大炼炼钢
C.1977年,李建国参加高考,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D.1979年,李建国的舅舅回国,来到深圳特区创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4.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5.下列连线的处于同一个时期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开放──环渤海区的开放
B.长江三角洲的开放──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C.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
D.沿海港口城市──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参考答案:
1.A 2.D 3.C 4.B 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