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d建社会确立的社会大变革和转型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1.经济上
⑴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
⑵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地主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上
⑴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逐渐没落。
⑵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战乱不断,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⑶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时代潮流。
⑷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掌握政权。
3.思想上:私学兴起,流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尤其是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变法改革潮流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出现的根本原因。春秋末期,随着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且逐渐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
2.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掌握政治权利。
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进行要求各国国君通过内政改革增强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取得战争的胜利。
4.法家思想提供了变法改革的理论武器。
在这种形势下,各国相继出现受到国君支持、由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变法,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三、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有哪些?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可以从背景、目的、措施、性质、结果和影响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如下:
1.背景相同: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都是在愈演愈烈的争霸战争推动下产生的。
2.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3.措施类似;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4.性质、代表利益、指导思想相同:都是一场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
5.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四、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各国务是怎样处理土地与人口之间关系的?
1.齐国: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把土地与赋税相挂钩。
2.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按亩收税。
3.魏国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4.楚国强令旧贵族迁居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变相没收他们的土地。
【拓展点拨】春秋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力量尚不够强大,而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经济确立,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统治、维护既得利益,积极倡导社会变革,发展封建经济,于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春秋时代的新型社会开始。但是改革变法也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才最终确立封建制度。
【重点知识巩固】
阅读下列两幅图,回答问题。
图一 春秋列国图 图二 战国形势图
请回答:图一和图二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等方面怎样的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即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变化。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图中提供信息,对两幅图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政治方面主要从图中诸侯国数目变化分析;经济方面主要从许多城市的出现;民族关系方面从图中少数民族的变化来分析。
【答案】政治: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有了较大的变化,春秋时期的宋、鲁、吴、越等诸侯国已经消失,被其他诸侯国所兼并;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与仍然存在的秦、齐燕、楚一起形成“战国七雄”。中原各政权所控制的区域扩大了。中国的范围在东北、北方和西南都有所扩大;经济:封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一些封建城市。民族关系:春秋时期北方的戎狄等民族已经被匈奴取代。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 )。
A.社会经济的变化 B.统治方式的变化
C.社会性质的变化 D.思想文化的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A、B、D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是具
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答案 C
2.“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材料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礼乐散
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答案 D
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 )。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新兴
地主阶级的要求,他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地进行变革,以便废除
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服务。所以选D。
答案 D
4.《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这反映了 ( )。
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 B.春秋时牛耕技术应用
C.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 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
解析 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牺牲,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
结合图片信息可知B项正确。
答案 B
5.春秋战国时期,右图所示事件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
A.促进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解析 图片给出的信息是铁器和牛耕,它们是新的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不可
能强化周王室的统治。
答案 C
6.“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一语应出自 ( )。
A.老子《道德经》 B.《论语》
C.李悝《法经》 D.《孙膑兵法》
解析 战国时期的法家,强调法治的作用。李悝是战国时魏国的政治家,法
家的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的国相,主持变法。“理不护亲,法不阿贵,亲
疏贵贱,一视同仁”,这是他在《法经》中提出的重要思想。
答案 C
7.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 ( )。
A.强化“世卿世禄制” B.限制贵族的权力
C.奖励军功 D.严禁私门请托
解析 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是奴隶主贵族的
特权,因此,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8.公元前4世纪,秦国改革面临的有利的客观条件是 ( )。
A.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B.秦国旧的奴隶主势力相对较弱
C.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D.长期扼制秦国的晋国已发生分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四项皆是秦国面临的有利条件,
而A、B、C三项皆是秦国自身具备的主观条件,故D项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 D
9.导致秦孝公发奋图强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 )。
A.经济、政治、文化落后 B.法家学说的推动
C.诸侯会盟,拒邀秦国 D.晋国分裂,士人游说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A、B、D三项都是秦国改革的因素,A项是不利
因素,B、D两项是有利因素,C项被秦孝公视为耻辱,因而发奋图强进行变
法,这是直接原因。
答案 C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文侯问李克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
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尝罚皆当,而民不与,
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
竽琴钟石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以乱乡曲之教,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
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说苑·政理》
材料二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
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若
依此说,则魏之废沟洫,必废阡陌,其事尚早于商鞅矣。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李悝总结了春秋末期以来各诸侯国立法司法的经验,结合魏国的具
体情况,制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法典——《法经》。《法经》是一
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
材料四 魏用李克(当作李悝),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
——《史记·平准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魏文侯变法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四回答魏文侯变法的主要影响是什么?(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第(1)问
从四段材料中概括归纳每一则材料的核心内容即可,注意不要照搬原文。第、
(2)问从材料四“为强君”等信息归纳。
答案 (1)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尽地力”的农业政策;
强调法治,制定《法经》。
(2)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除了武艺和体力外,还要考“策”(就时政提出建议)或对兵法书籍的熟悉程度。王安石变法时,正式在朝廷设置“武学”每3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的考试,录取名额以百人为限。下列措施与之最为类似的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保甲法 D、整顿太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理解问题的能力。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包括理财、军事、教育三个方面的措施。材料中的内容属于教育方面的内容。A、B两项属于理财措施,C项属于军事措施,只有D项属于教育措施,因此,选D.
【答案】 D
8.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
A. 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 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C. 否定了科举制度 D. 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解析】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分析各选项,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本题选B项。
【答案】B
9.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解析】根据所学,北宋初年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不多,而且成为兼并对象,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农。地主还采用各种手段隐瞒田产,少交赋税。北宋中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真正纳税的土地仅占耕地总数的十分之三左右,财税收入锐减。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由于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中小农产的赋税沉重。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将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被清丈出来,他们不得不据实纳税;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等。
【答案】A
10.王安石变法中,立足于平抑物价、抑制大商人控制市场的政策是( )
A.市易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宋朝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抑制大商人控制市场的是重负设置市易务。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答案】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膺旅物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阅(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致务中投卖,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挡物力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限出息一分;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初,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阉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
(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以上材料和你所学的历史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结果?
【解析】第(1)问回答的关键是读懂原材料;第(2)问回答要结合所学的王安石富国之法的相关内容;第(3)问结果的回答要结合设置市易务的作用和变法的最终命运。
【答案】(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2)设市易务。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3)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措施最终被废除。
12.(2010山东文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解析】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第(1)问是对材料信息的归结,注意要点明确。第(2)问中教育思想从材料中可知是注重实用性。第二小问改革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归结即可:改革考试内容,废除诗赋的考查,注重经义策论等。
【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3.(2011年5月濮阳市二模)
材料一:(关于青苗法,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考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对趋事,而兼并不得采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二:(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夸日也。……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数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府借贷)。恐其道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音无可偿,则散而之亡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
——《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三: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法令,今天学术界仍然有争议: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青苗法的主要理由。
(2)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反对青苗法的理由。
(3)你同意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第一问只要理解文言文材料结合王安石阶级立场即可。第二问理解文言文材料结合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即可。第三问是开放性题目,从利民与否解答即可。
【答案】
(1)变法派认为青苗法可以解决农民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免高利贷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平抑物价;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
(2)司马光认为,青苗法的“抑配”将造成拖欠、逃亡和累及担保人等弊端,造成地方混乱。
(3)可任选一个方面回答。要结合内容回答(如选择对人民有利,需要结合青苗法的内容和银行贷款作业的刚容进行沦述)。
14.(2011年赣州十一县联考)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请回答: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农”举两条,其它项各举一条)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列举相关措施即可。第(2)问,司马光封建统治者,把改革比作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是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而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人物,主张改革,“适应于时代”是对王安三石变法的肯定。
【答案】
(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天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15.(2011年5月泉州市质检)回答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商、官(指官吏)三者,国之常官(这里指职业)。……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劝,活跃的意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金一两生于境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商君书·去强》
(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的商业思想。
材料二 “盖制(制,管束的意思)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恶其衰,衰则货不通。”
——《王文公文集》(注:王文公即王安石)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在农业与商业的关系上与商鞅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结合变法内容说明王安石是如何实践“制商贾”的?
【解析】(1)阅读分析材料,归纳材料核心观点即可,材料论述了农商官三者的关系,认为“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及“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都说明商业的重要性,但又认为“金一两生于境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说明其对商业也要予以控制的思想。
(2)重农抑商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史论相结合进行论述。
【答案】
(1)商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商业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商业要服从农业的发展。(如写重商但同时抑商可酌情给分)
(2)相同观点:商业过度发展导致农业衰退,应以农业为本。
实践:实行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官府干预商品交换,直接参与经营商业活动,调控商品价格。
16.(2011年4月南通市调研25题)
材料一 (司马光)批评青苗法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推行青苗法的提举官以多贷为有功,不问民之贫富,强行“抑配”,各级官吏则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与民争利,搞得“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李存山《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
材料二 中国传统士大夫对聚敛之臣素所轻视,至于政府经商(均输、市易)、放利(青苗),更认为不成体统。……一般地主奸商,因奸利被夺,亦推波助澜,更增反对的声浪。……当时所有的名臣……或被告排斥,或自动求去。他(指王安石)全力提拔的吕惠卿却是暗中伤他、只求得保一己权位的奸人。
——李定一《中华史纲》
材料三 (青苗法)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夫笼天下之货而司以官吏,……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家,为唯一之企业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然其果可行与否,犹未敢断言也。……现今之经济社会,惟有听其供求相调剂,而自至于平。所谓自由竞争者,实其不可动之原则也。……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回答:
(1)青苗法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据材料一、二指出,青苗法为什么会招致社会议论和反对?
(2)据材料一、二,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据材料三,梁启超认为青苗法有什么缺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
【解析】
第一问青苗法的积极作用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青苗法遭致反对可以依据材料一中“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推行青苗法的提举官以多贷为有功……”、“各级官吏则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材料二中“全力提拔的吕惠卿却是暗中伤他、只求得保一己权位的奸人”得出相关的信息。
【答案】
(1)作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原因: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富户为贫者担保,损害地主的利益;各级官吏强行摊派,徇私舞弊,增加农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认识不一;王安石用人不当。
(2)主要因素:改革要兼顾各方利益;执政者要廉洁奉公、团结一心;用人要德才兼备;措施落实要到位。
(3)缺陷:国家把持借贷,与民争利。
目的: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宣传维新变法。
17.(2011年湖南高三十二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陕西宁州通判邓绾曾经“举进士,为礼部第一”,对王安石以及他主持的变法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赏识,被提拔进朝廷做官,在京的同乡骂他无耻,他却毫不在乎地说:“笑骂从汝,好官我自为之。”……吕惠卿才华横溢,有非凡的政治能力。王安石十分器重他,对他有“卵翼之恩,父师之义”,朝中之事无论巨细都和他商量,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期间力荐吕惠卿任参知政事,而吕惠卿却落井下石,以达到阻止他复相之目的。王安石还朝后,吕惠卿居然把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信呈给了皇上,信中曾有“无使上知”(不要让皇上知道)字样,犯了欺君之嫌,于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永远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武玉环《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人》
材料三 朱熹尝论安石“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其实际效果如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看法。
【答案】
(1)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4分)实际效果:青苗法除了把民间高利贷收入转化为国家高利贷收入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外,是不可能解决贫苦农民的生活与生产问题的。因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和保守阶层的反对而失败。农田水利法使农田水利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第一层次:看法一:朱熹的看法是正确的。王安石确实存在用人不当等弊端,任用了一些有才无德之人,导致变法的失败。(5分)看法二:朱熹的看法是错误的,朱熹抹杀了改革的功绩,把北宋的灭亡原因归结为变法的“祸乱”,不符合历史事实。
第二层次: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据。王安石确实存在用人不当等弊端,从而导致变法的失败。但这仅是改革的局部失误。而朱熹则攻击变法“群奸肆虐,流毒四海”,把北宋的灭亡原因归结为变法的“祸乱”,从而从根本上全盘否定变法,显然有失公允。
18.(2011年乌鲁木齐三模)
2011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地改革,党和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
(2)从内容看两次改革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
(3)两次改革各自的反对势力有哪些?列举王安石变法中“反对者”最不满的措施。
(4)我们从以上改革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解析】第一问根据所学很好回答。
第二问两次改革一个属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一个为摆脱危机而进行的,故侧重点有所不同。改革的成效实际上就是回答改革的积极作用。
第三问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属于难度较低的题。
第四问回答启示时候要紧扣当前的实际来回答。
【答案】
(1)都是在社会矛盾尖锐和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目的都是维护其统治。
(2)侧重点:前者是汉化政策;后者是理财策略。
成效:孝文帝改革促使北方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社会进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促进了经济发展。
(3)孝文帝改革:鲜卑上层旧贵族和守旧势力,王安石变法:大地主、大官僚等势力;(2分)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4)启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实际,策略得当、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19.(2011年3月赣州市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初,王安石欲行青苗法,条例司检详文字苏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非为利。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费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违限,如此,则州县不胜烦矣。唐刘晏掌国计,未尝有所假贷,有尤之者。晏曰:‘使民侥幸得钱,非国之福。使州县依法督责,非民之便,吾虽未尝假贷,而四方丰凶贵贱,知之未尝逾时.有贱必籴,有贵必粜。此四方无甚责贼之病,安用贷为!晏所言,则常平法耳。此法见在,而患不修,公诚举而行之,则晏之功可立俟也。”
——《文献通考·市籴考》
材料二 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不可继则是惠而不知为政,非惠而不费之道也,故必贷,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息可乎?则二分者亦常平之中正也,岂可易哉。
——王安石《答曾公立书》
回答:
(l)根据材料一,指出苏辙反对推行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针对其他一些大臣所反对的“以钱贷民”,提出了怎样的反驳理由。
【解析】
(1)本题考察王安石变法。根据材料一中“吏缘为奸……虽良民不免非理费用”“吾虽未尝假贷,而四方丰凶贵贱,知之未尝逾时.有贱必籴,有贵必粜”“则常平法耳。此法见在,而患不修,公诚举而行之,则晏之功可立俟也”概括分析。
(2)本题考察王安石变法。根据题干“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不可继则是惠而不知为政,非惠而不费之道也,故必贷,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息可乎”分析。
【答案】
(1)青苗法放贷过程中,容易产生官吏借机盘剥百姓的现象;钱一旦放贷出去,难以收回;官府追索,增加行政执法困难;用常平法即可解决青苗法所要解决的问题。
(2)青苗法是政府的理财举措,合于义理;贷钱取息是为了补偿在贷放过程中的损耗、费用及水旱之灾可能带来的损失,否则,青苗法无以为继。
20.(2011年厦门市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乇底。首先罢试诗赋,仪留策论,其次新增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篡、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淇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二: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知青苗之类,皆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室异者之口。 ——昆公武《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分析材料中王安石重视《周礼》的原因。
【答案】
(1)措施:废除诗赋,改以经义策论取士;以《三经新义》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青苗法。不同:材料一侧重于育人(取士)角度;材料二侧重于理财(富国)角度。
(2)王安石力图从中寻求与改革相符的方案;有利于推动变法的顺利进行。(如写《周礼》是儒家重要经典,有利于统一思想,巩固统治等课酌情给分)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以及法家思想的特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
(3)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教学建议】
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社会变化的新气象,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迅速强盛起来。建议教师在讲授本节内容时,注意启发学生联系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本课引言由战国形势图和文字两部分组成。战国时期,群雄角逐,诸侯争霸,插图反映了战国时期这一社会形势。教师以文字内容和插图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秦国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远落后的秦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什么秦国能够完成统一?学生结合问题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温故而知新】
★春秋战国概念:
(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
(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
·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
·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
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包括国家政府机器、法律与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它表现人们之间的思想关系,通常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1、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1)表现:
1)农业:
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期,铁器用于农业生产;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牛耕技术,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当时,在人的姓名上把牛和耕一起使用,说明牛耕在当时社会生产中十分普遍且十分重要。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一大力士姓牛名子耕。《国语·晋语》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也证实了春秋时代存在牛耕的事实。
小结: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私田的大量开垦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创造了条件。
【资料回放】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
材料一? 1990年,考古学家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发现一柄西周时期的铜柄铁器,经鉴定确认为人工冶铁制品。这就把我国用铁历史提前到了公元前的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
材料二? 《国语·齐语》记载管仲的话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夷、斤,试诸壤土”。在这里,美金指的是青铜,恶金指的是铁,说明齐国已经用铁制造农具。春秋中叶齐灵公时的《叔夷钟》铭中有“造戜徒四千”的记载,“戜”,当是“铁”字的初文。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春秋时代的铁制工具出土数量毕竟很少,这表明当时铁制工具的使用还很不普遍。
材料三? 恩格斯说:“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所有这些,都是逐渐实现的;最初的铁往往比青铜软,所以石器只是慢慢地消失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59页
②兴修水利: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必修Ⅱ学过的相关知识,如都江堰、郑国渠等。
③农田施肥:沤肥技术
④荒地开垦:
2)手工业: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3)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2)影响: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1)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
(2)目的: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途径:变革
(4)措施:
①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
②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
③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3、军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1)春秋:诸侯争霸战争
(2)战国:以兼并战争为主
(3)变革动力:富国强兵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进而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
4、思想文化: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
(2)表现:
①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
②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3)影响: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
【学思之窗】“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1)原因: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国兼并战争迫使各诸侯国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兵家思想产生于战争实践。
(2)关系: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大变革?
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政治:上层建筑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军事: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
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商鞅变法前)
时间
国家
改革者
变 法 内 容
作 用
春秋
齐国
管仲
改革
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
经济:发展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鲁国
初税亩
经济:“履亩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战国
魏国
李悝
变法
经济:“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推行“平籴法”,保护小农经济
法制: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为各国改革树立了榜样
楚国
吴起
变法
政治: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三代以后收回爵禄;强令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严格吏治禁止私门请托
取得一定成效,成为战国中的强国(成为强国)
其它诸侯
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
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备注:
1、齐国“相地而衰征”:
《齐语》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衰”即等级次第;含义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这样,农民就不迁移。如果不分土地好坏都收一样的税,住在坏地的农民就想往有好地的地方迁移,所以“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实质是:用实物地租代替力役地租,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管仲改革,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2、鲁国初税亩(公元前594年)
“初税亩”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初,为开始的意思;税亩就是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对公田征收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税赋,对公田之外的份田、私田同样根据其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
“履亩而税”:含义是:按亩收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实质是: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3、“尽地力之教”: 战国时代,李悝关于发展农业的经济思想。意思是:提高单产,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入。
《汉书·食货志上》记李悝向魏文侯提出“尽地力之教”的建议:将一部分荒地分给农民,国家因此增加什一之税的收入。在农业种植上应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如若一种作物受到自然灾害,还有其他作物可以收获,耕地要深,除草要勤,收割时要象防备寇盗到来那样迅速,以免遭受损失。这些都是很好的农业技术经验,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很大的作用。
4、“平籴(dí)法”:
背景:三家分晋后,于公元前445年,魏国的君主魏文侯即位。不久他就认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这次变法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平籴法”。
目的:使城里人和乡里农民都不受损害,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实质:发展封建经济
内容:李悝推行的重农抑商的“平籴法”,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他认为粮价若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民(城市居民)。因太贵太贱,都不利于统治,于是他实施“平籴法”。其做法是:把好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国家收购多余的粮食。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国家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上等歉收年卖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下等歉收年卖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这样“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
5、《法经》:
《法经》是战国时期魏相李悝在系统总结各诸侯国成文法的基础上编定的,是魏国变法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
?(1)《法经》的指导思想是:?“?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即将保护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人身安全及统治秩序作为首要任务。
?(2)《法经》共有6篇,即盗、贼、囚、捕、杂、具。其中《杂法》概括了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行为。《具法》的内容是?“?具其加减?”?,即统一规定以上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类?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总则,而其他五篇皆?“?罪名之制?”?,类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分则。
?(3)《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法典,其立法技巧已初步走向成熟,后世中国的封建法典均以《法经》为蓝本。??
商鞅入秦主持变法革新时,携《法经》入秦,并在变法过程中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改法为律?”?。
6、吴起变法
战国初期,楚国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楚声王竟至为“盗”所杀。而此时北方三晋正在兴起,国力强大,对楚步步进逼,楚国处于一种十分困窘的境地。在楚国内忧外困之时,中原的政治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能,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变法,从打击大贵族入手。变法的内容散见于典籍中,归纳如下:
(1) 均爵平禄。楚国爵禄是世袭的,即先辈如有功受爵禄,后代子孙虽无功,亦可承袭享有爵禄;而后来一些在战争中立大功者却无爵禄,极大地伤害了将士的积极性。吴起乃“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於天下。”
另外,“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吴起要取消世袭的封君、世袭的爵禄,用从封君那里得到的爵禄去奉养经过挑选的有功将士。
(2) 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使他们不能徇私情,因私废公。“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削减无用的开支,以奖励真正为国出力报效的战斗之士。
(3) 春秋至战国时期,楚国用武力灭掉许多国家,开濮地、伐杨粤等,得到了广大领土,但都未及开发。吴起责令楚国一些与王室关系疏远的贵族到僻远的地方去开发。吴起对楚悼王说:“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以所不足,益所有余。” 这是一种新的拓土殖民形式。
吴起变法,旨在富国强兵。变法的内容是消灭世卿世禄制,任用贤能,因此这又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吴起变法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楚国官员皆楚王室宗支,决不许异姓插足。吴起作为一个外诸侯国的异姓人,跻身于楚上层贵族之间,依靠楚悼王的信任,打击大贵族特权和利益,所遇到的阻力之大,反对之烈,是可以想见的。
新法行之期年,楚悼王死去。在楚悼王的灵堂上,楚国贵戚大臣作乱而共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下躲藏,贵族射杀了吴起,也射中了王尸。按照楚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群臣射王尸者,尽当其罪,因而被夷宗者70余家。但变法也因楚悼王和吴起的死而受到挫折。
春秋时期的改革增加了国家收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但主要是改革经济基础,没能触及上层建筑。战国改革由经济基础转移到上层建筑,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导入:一个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的秦国,能够虎视中原,最后吞并“连横”的六国,一统天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制度创新──“商鞅变法”。秦国在公元前4世纪,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国当政者抓住了机遇,任用商鞅,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进行了改革。经过变法,秦国迅速强盛起来,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依然饶有兴味。
1、改革的必要性:
(1)秦穆公称霸西戎(公元前7世纪后期)——落后
秦国地处西陲,一向为诸侯各国所轻视,称之为“夷狄之邦”。秦穆公时,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遭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发展,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秦国从此步入了强国的行列。但是,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2)秦献公改革(公元前4世纪初)——无改观
内容: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制定户籍制度。
结果:秦国的整体面貌无根本改观。
2、改革的可能性:
(1)有利条件:
①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权力集中)
②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发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法家学说)
③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民风质朴与尚武精神)
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主要介绍了秦国质朴、强悍、尚武的民风。急公斗勇的民风士气,只要有合理严格的制度约束,就能凝聚成统一的意志,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2)历史机遇:
①三家分晋,阻秦力量大受大削弱;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②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③诸侯卑秦,秦孝公决心发奋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3)主观条件:商鞅的个人才干。(重点放在下节课讲解)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汉族。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近臣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课后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再加上秦孝公招揽贤才,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这种社会变革、变法运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规律。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时期,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经济基础变动引起了上层建筑的变动;
②改革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也是深刻的社会革命;
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也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
三、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请你想一想,当时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与战胜攻取又有什么关系?
答案提示: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战胜对方,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奖励军功。法家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活动。而兵家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进步思想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基础,指导社会变革的进程。
各诸侯国只有通过改革变法,发展封建的经济,才能够富国强兵。只有实现富国强兵,才能够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的目的。
⊙本课测评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
答案提示: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著名的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影响也较大。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
⊙学习延伸
(略)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重点难点解析】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d建社会确立的社会大变革和转型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1.经济上
⑴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
⑵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地主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上
⑴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逐渐没落。
⑵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战乱不断,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⑶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时代潮流。
⑷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掌握政权。
3.思想上:私学兴起,流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尤其是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变法改革潮流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出现的根本原因。春秋末期,随着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且逐渐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
2.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掌握政治权利。
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进行要求各国国君通过内政改革增强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取得战争的胜利。
4.法家思想提供了变法改革的理论武器。
在这种形势下,各国相继出现受到国君支持、由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变法,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三、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有哪些?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可以从背景、目的、措施、性质、结果和影响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如下:
1.背景相同: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都是在愈演愈烈的争霸战争推动下产生的。
2.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3.措施类似;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4.性质、代表利益、指导思想相同:都是一场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
5.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四、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各国务是怎样处理土地与人口之间关系的?
1.齐国: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把土地与赋税相挂钩。
2.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按亩收税。
3.魏国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4.楚国强令旧贵族迁居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变相没收他们的土地。
【拓展点拨】春秋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力量尚不够强大,而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经济确立,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统治、维护既得利益,积极倡导社会变革,发展封建经济,于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春秋时代的新型社会开始。但是改革变法也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才最终确立封建制度。
?【学习过程】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① 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② 、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表现
⑴经济上
A.农业:③ 和④ 出现并逐步推广,加上兴修水利、农田施肥等措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B.手工业:⑤ 日益进步,各行业都有新的成就。
C.商业:⑥ 、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⑵阶级关系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⑦ 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⑧ 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⑨ 。
⑶政治上: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⑩ 制度,建立和强化? 。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的局面需要打破。
⑷军事上:战争更加频繁,春秋时期以? 为主,战国时期主要是? 战争。为了避免失败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纷纷改革变法,扩充实力。
⑸文化上:? 风气兴起,? 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
⑴齐国管仲改革
A.发展① ,整顿和发展② 。
B.改革赋税制度,采取“③ ”的政策。
⑵鲁国的改革:鲁国实行“④ ”,“履亩而税”,即按亩收税,这就公开承认了⑤ 。
2.战国时期
⑴背景
A.经济上: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⑥ 所代替。
B.政治上:⑦ 阶级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⑧ ,发展封建经济。
⑵目的: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改革,实现⑨ ,巩固统治,争取⑩ 胜利。
⑶魏国李悝变法
A.实行“? ”,发展农业生产。
B.推行“? ”,稳定小农经济,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C.制定《? 》,加强法制,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
⑷楚国吴起变法
A.限制? 权力,改变世袭的? 。
B.变相没收? 的土地。
C.裁免官吏,消减官吏? ,奖励军功。
D.要求官吏? ,严禁私门请托。
⑸? 、? 和韩国也陆续改革。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泰国
1.不利形势
⑴秦国偏居① ,比中原各国都要落后。
⑵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实行一些改革,但秦国的② 仍无根本改观。
2.有利条件
⑴秦国国君权力比较③ ,④ 势力相对较弱。
⑵⑤ 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⑶民风质朴,⑥ 充斥。
3.历史机遇
⑴晋国分裂为⑦ 、 、 三国,力量大大削弱。
⑵中原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⑧ 。
4.直接原因:商鞅来到秦国,受到⑨ 重用。
【预习思考】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怎样的?我国社会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变法与改革有哪些?内容各是什么?有何作用?
时间
国家
改革者
变法内容
作用
春秋
齐国
鲁国
战国
魏国
楚国
其他诸侯
3、秦国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哪些?
【重点知识巩固】
阅读下列两幅图,回答问题。
图一 春秋列国图 图二 战国形势图
请回答:图一和图二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等方面怎样的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即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变化。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图中提供信息,对两幅图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政治方面主要从图中诸侯国数目变化分析;经济方面主要从许多城市的出现;民族关系方面从图中少数民族的变化来分析。
【答案】政治: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有了较大的变化,春秋时期的宋、鲁、吴、越等诸侯国已经消失,被其他诸侯国所兼并;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与仍然存在的秦、齐燕、楚一起形成“战国七雄”。中原各政权所控制的区域扩大了。中国的范围在东北、北方和西南都有所扩大;经济:封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一些封建城市。民族关系:春秋时期北方的戎狄等民族已经被匈奴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