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23 富国强兵的秦国 预习 讲解 总结 练习(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23 富国强兵的秦国 预习 讲解 总结 练习(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09 17:40:37

文档简介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课堂小结:
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商鞅尽管已经逝去,但他给我们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商鞅为变法而牺牲,虽死犹值。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商鞅变法使秦国出现了“移风易俗,民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面貌,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的进步意义:
1、性质: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富国强兵,客观上破除了奴隶制度及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
2、特点:
①改革最彻底:(可参考商鞅变法前后秦国比较表)
★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
变法前
变法后
经济上
井田制为基础
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
政治上
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
县制,军功爵制,军功地主占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权制
军事上
秦兵不敢东向
全国皆军、惟军为荣,虎狼之国
外交上
“夷狄遇之”,不能参加中原盟会
傲视群雄,六国合纵抗秦
文化上
百家学说
以法为教,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生活上
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
性质
落后的奴隶社会
新兴的封建社会
②改革较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习俗等各个方面;
③持续时间最久:18年,两次颁布变法令;
④作用最显著: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实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意义: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
商鞅变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建议引导学生回忆变法政治方面的具体内容,师生共同做出评价。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2)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强了国力
秦处西戎,地旷人稀。开垦荒地是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教学时,注意给学生讲清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变化的作用。
(3)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繁的特点,颁布了奖励农功的二十等爵制度。官爵晋升与斩敌首级,军功大小成正比。此法的实行,大长秦国杀敌立功之风。并严禁私斗,凡私斗者,按其情节轻重予以严厉的处罚,从而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4)司法: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了守旧势力。
过渡:大家先看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总结)司马迁的观点不对,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依据他的个性天赋,而应当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但商鞅变法处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局限性。
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史书记载,商鞅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什伍户籍制度及征收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对全国城乡人民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教师既要肯定商鞅变法在社会习俗方面改革的进步性,如父子与成年兄弟必须分居等,又要指出其局限性,如二十等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选择题
1.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
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解析】 A项为秦国保守派的观点;B项为儒家观点;C 项为用人方面的主张,属如何变法的范畴,不是要不要变法的原因。因此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2.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
A.行县制 B法律严酷
C.奖励军功 D.“焚诗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为根据商鞅颁布的法令,店主必须验明住店人的身份,否则就要受罚。而商鞅是不敢暴露身份的。其他选项与此无关。
【答案】B
3.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解析】 解题时,一要读懂材料,二要把商鞅的措施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轻罪重罚是为了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使人们在畏惧重罚中养成自觉守法的习惯。
【答案】B
4.商鞅一生与秦国关系密切,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两个统治者是
A.秦穆公和秦献公 B.秦献公和秦孝公
C.秦穆公和秦惠文王 D.秦孝公和秦惠文王
【解析】 本题比较简单,考查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根据课本内容可知:与商鞅关系密切的是秦孝公和秦惠文王。
【答案】D
5.(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
A.新兴地主 B.立功将士
C.没落贵族 D.富裕农民
【解析】“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大意是:"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他吧。",结合所学,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守旧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文中的“人”应指没落贵族,本题选C项。
【答案】C
6.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下列哪项是其主要体现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重农抑商③法律严酷 ④一定程度上剥削加重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紧扣题干中与“百姓”二字有关的内容理解。
【答案】C
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所选的材料对学生解题有一定的迷惑性,所选的材料是《史记·商君列传》,这容易使学生想到商鞅是主张改革的,因此会导致误选,而所选材料是甘龙的一段话,他的观点显然是守旧的反对变法的,所以只要学生认真审题,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就比较容易作出正确判断。故正确答案应选A。
【答案】A
8. (2011年4月合肥质检22题)“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自最早贅(贅:男方到女方落户)。”材料所述现象对秦国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有( )
①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②增加户数,提高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③使社会风气奋发图强 ④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解析】材料“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自最早贅。”大意是:商鞅变法,抛弃了传统的礼数、习俗,实行两年后使得秦朝旧有民风得到改变。秦国富有的家庭,等到儿子长大成人后,就会分家。没有条件的家庭,儿子长大后,就送给人家做女婿。联系所学,这是商鞅变法中改革户籍制度的做法,增加户数,提高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使社会风气奋发图强;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②③④项说法正确,本题选D项。第①项“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D
9.公元前338年,刚继位的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史记商鞅列传》中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最后无处可去的商鞅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秦国( )
A.变法深入贯彻 B.变法违背民意
C.变法阻力重重 D.变法最终失败
【解析】根据所学,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在秦孝公的坚决支持下,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推行全面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分析材料,商鞅出逃后,受困于自己制定的制度,后被逮捕处死。本题选A项。
【答案】A
10.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 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
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 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商鞅变法是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然而商鞅的结局是悲惨的,这表明③的叙述是不确切的,将带③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提炼出最能反映商鞅变法促进社会转型的语句。
(2)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
(3)上述材料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商鞅及其变法的?试选择一个角度举例说明。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解析】
本题考查选修一有关商鞅变法的内容及评价的有关知识。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以及对人物和事件的客观评价。
【答案】
(1)“坏井田,开阡陌”
(2)富国强兵;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3)从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商鞅的性格等。材料一“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等(措施),“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等(影响),材料四“天资刻薄”等(性格)。
(4)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运用生产力或实践的标准;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等。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日:“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 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 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 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史记》卷68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史记》卷87
回答:
(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标准的认识。
(2)据材料二、三,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
(3)有人认为“秦能迅速吞并六国,全赖商鞅的军事改革”,谈谈你对该认识的看法。
【解析】
第(1)问,“其天资刻薄人”可以得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对个人品质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仅仅以个人品质为标准;第(2)问,军事“民勇于公战”、经济“民以殷富,国以富强”、治安“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怯于私斗”、外交“诸侯亲附”。第(3)问,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阐述。
【答案】
(1)主要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略对变法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不能全面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军事:人民勇于为国战斗;经济:百姓富足,国家富强:治安:人人路不拾遗,无盗贼,无私斗;外交:诸侯都推许秦国为霸主。
(3)同意:商鞅的军事改革加强了士兵的纪律性,激发了士兵的斗忠,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不同意:除了强人的军事实力外,秦能迅速吞并六国,与商鞅的经济、社会等改革也有一定的关系。
13.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人们从商周的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观察下列商
鞅变法时期的几幅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奖励耕织
图三 商鞅铜方升
(1)从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中你能吸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你从图二、三中可以获得商鞅变法的什么信息?
(3)据图二中的牛耕图,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给商鞅变法一个合理的评价。
【解析】本题以三幅文物图创设新情境,涉及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各个方面。解题要注意读懂三幅图的内在含义,图一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图二、图三反映了变法的内容,可以回答第(1)(2)问。第(3)考查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也涉及到“私田”的概念,因而其观点是正确的。第(4)问必须立足材料评价商鞅变法,而不是对变法做全面的评价,本题要求的是肯定变法的进步作用。
【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进行经济改革。
(3)正确。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2011年4月江苏百校样本分析)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苏轼《东坡志林?论商鞅》
材料四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网民“草根学者”的转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评价商鞅的视角。这一视角会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带来什么局限性?(2分)
(2)据材料二,指出班固评价商鞅变法的视角。史学界认为,班固的史学评价观较为落后。请依据材料二说明理由。
(3)材料三中,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偏差?
(4)材料四作者肯定商鞅变法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所废除的 “旧的政治、经济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根据材料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可知作者从个人品行角度评价,由此带来的局限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第2问材料“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可判断是从后果(效果)角度评价,班固认为的“王制”实质上是指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奴隶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围绕此角度组织答案;第3问根据材料概括即可;第4问根据题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得出答案,旧的制度考查基础知识。
【答案】
(1)视角:个人品行。局限:以主观情感评价变法,忽视对变法实际效果的考察。(2)视角:实际效果。理由:维护旧的社会制度、统治秩序,否定了封建制度建立和国家统一的进步潮流。
(3)颂扬秦孝公,贬低商鞅。
(4)依据:顺应时代潮流。制度:井田制、分封制、世卿世禄制。
15.(2011年阳泉市一模)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不力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玄、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殉,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主张,并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方面加以评述。(9分)
材料二和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的着眼点有何不同?从材料三中你得出什么认识?【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第一问材料主要从改革、重农、重刑罚三方面概括商鞅的主张。评述的主观目的结合变法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目的即可;客观效果则结合三项内容造成的积极消极影响分析。第二问的着眼点分别是变法的效果和商鞅个人的结局。认识主要从新事物的前进行和曲折性两方面结合。
【答案】
(1)主张:“便国不法古”,只要有利于国家治理,不必拘泥于先王之法;农是治国之要,只有发展农业,国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轻罪重罚”,用严刑峻法来维系社会安定。
主观目的:变法图强,赢得兼并战争
客观效果:变法主张实施后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强盛,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法律严酷苛刻,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2)材料二着眼于商鞅变法对秦朝统一全国的作用;材料三着眼于商鞅变法后个人的结局。
说明:改革有阻力;改革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改革者要善于保护自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社会的状况和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国家改革和变法的基本史实,掌握商鞅变法前秦国的社会背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敬仰。
重点与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1974年在西安发掘的“秦始皇兵马俑”图片和李白的诗,引出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讲授新课
一、商鞅虽死,秦法犹存——商鞅变法的结果
1、商鞅之死
(1)原因
(1)商鞅变法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根本原因);
(2)严刑重法加深了旧贵族对商鞅的仇恨;
(3)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直接原因)。
(2)商鞅之死(公元前338年)
商鞅被诬谋反,秦惠王捕捉商鞅,商鞅被迫反抗,兵败被杀。
2、商鞅改革措施得以保留
商鞅虽死,但其改革措施得以保留(保留了封建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说明商鞅变法适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迎合生产力发展需求。
关于商鞅的死因有几种说法:
(1)司马迁:刻薄寡恩,用刑太过
(2)马克思主义:商鞅变法触犯奴隶主利益,受到报复(阶级分析)
(3)新说:是君主集权与贵族分权的斗争,因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导致与秦惠王矛盾加剧而被杀
过渡:商鞅虽死,但新法未废,变法二十年,深入人心,妇孺皆知。改革措施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户籍等在秦国确立,-----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呢?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评价商鞅变法的
1、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较为彻底的、全面的、成功的改革运动;
引导学生回忆商鞅变法的措施,总结这些措施对秦国的强大有哪些作用?
2、积极作用
(1)对秦国:的意义: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见“资料回放”)
①政治: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如:县制、户籍什伍制、连坐法等。
②、经济:
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
如: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
③军事: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如: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合作探究】1:请阅读[历史纵横](P28页)后回答
(1)秦军骁勇善战的原因是什么?
(2)秦军骁勇善战的历史作用怎样?
(1)秦国人民尚武精神充斥;二十等军功爵制度调动了秦军的战斗力。
(2)秦国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重大胜利,为秦国打败六国而统一创造了条件。
P28“一车四马的战国战车(模型)”和“历史纵横”:反映了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秦国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
(2)对后世:对中国历史发展起重要作用。如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逐步建立中央集权制。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国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合作探究】2: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运动?
(1)从结果看:
①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②实现富国强兵目标,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2)从原因看:适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迎合生产力发展需求。
(3)从影响看:
①除旧布新,推动了社会进步;
②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③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及太子”,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5)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认识:
(1)商鞅之死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者的悲剧
(2)改革充满阻力,有时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
(3)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必须顺应潮流、与时俱进
3、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如:刑法严酷。
(2)加重剥削压迫。
如:连坐法。
(3)
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4)重农抑商。
压制工商业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
(5)文化高压(弃绝文化)。
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
(6)倡导君主独裁,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
【合作探究】3:阅读“学思之窗”:你对此有何看法?
三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是片面的。
(1)秦亡原因是秦的暴政;
(2)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但商鞅变法也有历史局限(略);
(4)结论: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依据其个性,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
【合作探究】4:商鞅变法历史局限的原因是什么?
(1)新旧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
(2)商鞅作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
【合作探究】5: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基础。
试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背景
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
核心内容
扩大平民政治权利
富国强兵
性质
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
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结果
奠定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和传统
使中国走上封建专制道路
【合作探究】6: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借鉴之处?
(1)改革是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途。
(2)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国家才会有光明和前途。
(3)改革应该重视选拔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4)改革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作保障,强化以法治国。
(5)改革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小结
不难看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该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个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课标要求】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预习思考】
1.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徙木立信)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5)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认识:
2.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运动?
(1)从结果看:
①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②实现富国强兵目标,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2)从原因看:适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迎合生产力发展需求。
(3)从影响看:
①除旧布新,推动了社会进步;
②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③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试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背景
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
核心内容
扩大平民政治权利
富国强兵
性质
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
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结果
奠定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和传统
使中国走上封建专制道路
4.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借鉴之处?
(1)改革是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途。
(2)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国家才会有光明和前途。
(3)改革应该重视选拔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4)改革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作保障,强化以法治国。
(5)改革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重点难点解析】
一、商勒变法属于什么性质的改革运动?
评价一次改革属于什么性质的改革运动,主要是从改革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改革目的和措施是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等方面进行分析。
1.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李悝、吴起变法一样,都是由地主阶级自上而下进行的变法运动。
2.变法的根本目的和措施在于继续剥夺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保护和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政权,建立起一套统治和剥削农民的制度。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都是封建性的内容,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
二、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商鞅变法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因素有:
1.变法顺应了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发展趋势,反映了地主阶级要求发展经济和建立专政的历史潮流,改革深入而全面,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2.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大力支持商鞅变法。
3.法家提倡变革,依法治国思想的传播和商鞅与旧贵族的论战,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
4.商鞅变法的措施符合秦国的实际,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且商鞅采取果断措施狠狠打击守旧势力,都是变法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原因。
三、商鞅变法为什么具有局限性?
1.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的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没有严苛的法律制度变法难以顺利推行。
2.变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争霸及兼并战争的需要,难免会牺牲人民的利益而达到改革的目的。
四、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给我们什么启示?
1.改革涉及利益调整,会有重大阻力。
2.改革要有合适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是否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
五、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
变法前
变法后
经济上
井田制为基础
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
政治上
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
县制,军功爵制,军功地主占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权制
军事上
秦兵不敢东向
全国皆军、惟军为荣,虎狼之国
外交上
“夷狄遇之”,不能参加中原盟会
傲视群雄,六国合纵抗秦
文化上
百家学说
以法为教,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生活上
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
性质
落后的奴隶社会
新兴的封建社会
②改革较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习俗等各个方面;
③持续时间最久:18年,两次颁布变法令;
④作用最显著: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实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拓展点拨】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但他给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程。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辉的改革事业;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学习过程】
一、商鞅之死:
1.侵犯了① 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
2.严刑重法打击违法的② ,树立了变法的③ ,得罪了旧势力。
3.公元前④ 秦孝公去世,⑤ 下令捕杀了商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二、富国强兵的奏国
1.商鞅变法的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① 改革运动。
2.商鞅变法的作用
⑴改革使秦国废除了② ,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③ 。
⑵改革为秦国的④ 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⑶改革对秦国以至⑤ 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表现
⑴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⑥ 制度,健全了⑦ 的职能,并开始建设⑧ ,对后世影响深远。
⑵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⑨ ,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⑶军事上:⑩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结果: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 ,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① 。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② 与③ 。
3.未与旧的制度、④ 、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重点知识巩固】
【典例】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缮、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请回答: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解析】第(1)问的“态度”,一般分为支持或者反对。回答第(2)时要注意“特点”,在这里是指与其他法律的不同点,“直接目的”是对谁而言的回答第(3)问要注意与变法的关系。回答第(4)问可以从法律和文化方面考虑影响
【答案】(1)赞扬态度。(2)与什伍制度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3)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的专制政策。
(4)使秦的法律严酷苛刻,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