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为什么说到了元朝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在此过程中,辽金等少数民族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宋辽夏金元时间年表
北宋 960年-11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辽 916年-1125年
西夏 1038年—1227年
金 1115年-1234年
元 1271年-1368年
辽和北宋长期共存;西夏跨越北宋、南宋;金与南宋长期对立;
元灭南宋,完成统一
这一时期历史发展总趋势是什么?
从并峙到统一
辽
创 建 者
民族
时间
都城
耶律阿保机
契丹族
公元916年-1125年
上京(今巴林左旗)
一、从并峙到统一
西夏
创 建 者
民族
时间
都城
元昊
党项族
公元1038-1227年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一、从并峙到统一
创 建 者
民族
时间
都城
忽必烈
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一、从并峙到统一
元
蒙古
1271年-1368年
大都
政权 辽 西夏 金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与宋关系
灭亡于
契丹族
916-1125
耶律阿保机
上京
金
1038-1227
1115-1234
党项族
元昊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蒙古
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上京/中都
蒙古
长期对峙、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一、从并峙到统一
(一)辽
1、南北面官制
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蕃)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代余靖
南面官:负责汉人农耕事务
胡汉分治,因俗而治
有利于各民族和平共处,维持辽国的长期稳定
二、制度建设
结合学思之窗P58页,材料反映的辽朝的什么制度?
该官制的设置特点是什么?以及该制度有什么作用?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 鱼儿泺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 炭山 避暑、议政、放鹰
秋捺钵 庆州伏虎林 射鹿
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避寒、议政、
猎虎
2、四时捺钵: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
(一)辽
契丹旧俗,随水草,逐寒暑,往来游牧渔猎。辽建国后,皇帝四季外出游猎,朝官随行,设行帐称"捺钵"。
捺钵,契丹语,意为行帐、营盘,是契丹国君主出行时的行宫,即临时居住处。契丹国其实既有皇都,也有五京之制,然而契丹皇帝一年四季却巡幸于四捺钵之间,政务皆在捺钵中处理,捺钵之地实际上是契丹国的政治中心、最高统治者所在地。
因俗而治基础上,保留了本民族特色
(二)金朝
1、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2、保留女真族管理系统——“猛安谋克”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猛安、谋克征兵。
——《金史·兵志》
“猛安谋克”有什么特点?
特点:“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辽人评价女真族的战斗力
金朝第五位皇帝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对外停止侵宋战争,缔结和平协议。对内励精图治,革除弊政。积极发展经济,促进生产,使金朝国库充盈,百姓过上富裕的日子,天下小康,实现了“大定之治”的繁荣鼎盛景象,金世宗也被称为“北国小尧舜”。
如何认识辽、西夏、金的管理制度?
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并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
辽夏金的这种特别的版图结构,推动它们去创制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它不仅能在汉地社会和统治者的“祖宗根本之地”之间保持着平衡,而且提供了比中原汉制更有弹性、更能容纳多样化、可能性因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种制度框架。
—姚大力《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
(三)元朝
“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大哉乾元,何以为治?
修驿道、设驿站
分设急递铺(传递文书)
1、驿传制度
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钦察两汗国,西南抵乌斯藏,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表明驿道制度( )
A.加强了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 B.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推动了全国性市场体系的形成 D.推动了专制主义的高度集中
A
(三)元朝
2、地方制度:行省制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吐蕃: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台湾:在福建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河北、山东、山西归中书省直接管辖
材料三: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一: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人民版教材必修一16页
军政大权集中
受制中央、大而不专
犬牙交错、以北制南
行省特点
将秦岭及其以南的地区纳入陕西行省,使四川行省失去了割据称霸的条件。
行省制度起到什么作用?
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
提高行政效率
巩固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统治
经济文化
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后世
中国现代省制的开端
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
3、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
南人
保障蒙古贵族统治利益,激化民族矛盾,民变四起,但仍无法阻挡民族融合的大潮流。
评价元朝的民族政策
3、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等
“幅员”之大——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民族”之大——从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
“文明”之大——从碰撞交融到多元一体
本课小结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从并峙到统一
二、制度建设
1、南北面官制
2、四时捺钵
辽
金
“猛安谋克”
元
1、驿传制度
2、行省制度
3、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