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4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预习 讲解 总结 练习(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4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预习 讲解 总结 练习(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09 17:45:13

文档简介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庆历新政的夭折。这些背景一方面表明宋朝中期社会危机四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王安石的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由于北宋中期危机四伏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时期社会危机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奠定基础。
“陈桥兵变”,赵匡胤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北宋,因此,他对将领手中的兵权十分恐慌,于是“释去兵权”,并通过其他的方式满足这部分人的需要。对土地的“不抑兼并”就是政策之一,对大地主大官僚采取多种优厚措施,放任他们去大肆的兼并农民土地,同时,允许土地买卖,使土地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土地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强,地主们通过这种手段更是攫取了大量的土地。而广大的农民却因失去土地而破产,从而沦为地主的佃户,生活日益贫困,他们和土地占有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到了宋仁宗统治时期,这样的普遍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起义者前赴后继,给了宋朝廷以沉重的打击。此外,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取得地主的支持,建立了庞大的统治机构,而这种措施到了宋朝中叶则发展成为了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现象,且呈现出恶性膨胀的趋势,使得朝廷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军费支出尤其浩大,国家往往入不敷出。兵败、财困、民反的现象始终围绕着北宋朝廷。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等有远见卓识的官员发起了“庆历新政”,却遭到特权阶层的强烈反对,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北宋朝廷进一步的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克服危机,一场由王安石倡导的更大规模的改革开始了积极的酝酿。
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统治阶级朋党之争等,国家面临积贫积弱的危险局面。
面对这些危机,范仲淹推行了庆历新政。但由于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仅推行一年就失败了。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一场更大规模、更加深刻的改革正在酝酿之中。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秦国的商鞅变法和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次变法。商鞅变法之际,诸国并立,一国国君若能大行革新即可图强并打倒敌国,可谓变法成则国存、变法败则国亡,大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之势。而王安石时代,北宋实行了高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改革仅为挽救时弊、富国强兵,其迫切性大大不如战国,况全国吏治败坏、积重难返,保守势力又过于顽强,终于落得失败的结局。
设计问题: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六、小结:
教学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包含四个主要内容: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七、知识拓展
人物春秋:
王安石(1021—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临川(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因生性倔强,时人戏称“拗相公”。王安石在青少年时期随父亲到过许多地方,对宋朝的社会问题有一些感性认识。有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变法过程中矢志不渝。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 “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步入仕途 庆历四年(1044年)进士第四名及第,其后在扬州、鄞县(今浙江宁波)、舒州(今安徽潜山)、常州等地任地方官。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不仅使王安石深刻地认识到宋朝社会普遍性的贫困化,而且也使王安石认识到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由此王安石进一步认识到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机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在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分析了宋朝内忧外患交织,财政日益困穷,风俗日益败坏的形势,提出了变更天下弊法及培养大批适应变法革新需要的人才的迫切性。要求宋仁宗以汉、唐两代王朝的覆亡为前车之鉴,果断实行变法。他还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思想。这封言事书受到了一般官僚士大夫的称赞,却没有从最高统治集团中得到任何反应。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选择题
1.造成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主要因素包括( )
①官僚队伍庞大 ②募兵、养兵政策 ③“岁币”支出 ④“辽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辽饷”是明末为了筹集对辽东后金用兵的军费而征收的,故排除④,其它都是造成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原因。
【答案】 A
2.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造成这种统治的根源是( )
A.统治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解析】 分析题干可知,其主要说明的统治危机是国家财政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官僚机构膨胀和官僚地主大搞土地兼并,而这些都是“吏治腐败”的体现。
【答案】 D
3.《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解析】题干材料中范仲淹采取的是救济(发粟及募民存饷)与“以工代赈”(可以大兴土木)想结合的措施,故选C。
【答案】 C
4.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解析】 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体现了北宋政府实行的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故B为正确答案。
【答案】 B
5.宋太祖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形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
A.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增加官职和官员数量 B.募兵和养兵的举措可以缓和农民反抗 C.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D.改革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
【解析】 因为宋初的改革导致了“三冗”局面的出现。
【答案】 D
6.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后,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他主要是为了 ( )
A.巩固专制统治 B.奖赏功臣名宿
C.鼓励土地兼并 D.扩大地主队伍
【解析】北宋初期,宋太祖剥夺功臣宿将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其主要目的是巩固专制统治。
【答案】 A
7.北宋经常换防各地驻屯军队的目的是 ( )
A.加强对将士的防范
B.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C.提高将士的积极性
D.提高抵御外敌的能力
【解析】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唐末灭亡的教训,实行“更戌法”,加强对将士的防范,以防止武将专权割据。
【答案】 A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胸襟的他为宋仁宗赏识而进行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 )
A.整顿吏治 B.理财 C.军事改革 D.教育改革
【解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由此分析A项正确。
【答案】A
9.有学者认为,庆历新政中范仲淹等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有时还相推崇。“所以,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它抵触了宋朝的家法”。这里的“家法”最有可能是指( )
A.朝廷对文官的防范      B.朝廷对朋党的防范
C.朝廷对割据势力的防范    D.朝廷对宰相等重臣的防范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由于范仲淹等人同心协力,相互推崇,团结一致而成为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可见B为正确答案。
【答案】 B
10.庆历新政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
C.变法内容不尽合理
D.变法没有顺应历史潮流
【解析】 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他们和范仲淹一样,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
【答案】A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北宋时期中国形势示意图
请回答:
⑴你通过这一幅地图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⑵图片主要反映了什么矛盾?北宋为解决图中所反映出的矛盾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局面与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中的哪个问题有关?
⑶由于以上问题导致了北宋什么局面的出现?对于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有何影响?
【答案】
⑴北宋始终没有实现过真正的统一。在它的北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在它的西北边,有党项族(羌族的一支)建立的夏政权(西夏)。此外,还有云南的大理,西藏的吐蕃以及西北的高昌、龟兹、于阗等政权。
⑵反映了北宋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每年送给辽和西夏大量岁币。冗兵、冗费。
⑶积贫积弱局面出现。最终导致了王安石变法。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甘二史札记》
材料二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官雍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一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⑵结合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
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答案】
⑴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危机十分严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使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大量银两和布帛。
⑵材料三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⑶北宋中期发生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石变法。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猬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二:就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实际效果,朱熹指出:“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1)材料一反映出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危机?
(2)“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具体指的是什么?
(3)为什么会导致“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的局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后果。回答第(1)问之前,应仔细阅读材料,结合关键词“西戎”“岁币”“ 徭役日繁”“ 官吏猬滥”“ 叛而为寇”等,把握材料的大意,然后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来概括。第(2)问突出识记能力;第(3)问要结合采取的措施带来的消极影响去分析判断。
【答案】(1)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①财政困难。②官吏冗滥。③农民负担沉重,反抗不断。④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2)“兵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军权的措施;“财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财权的措施,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负责财政;“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行政权、司法权等措施。(3)北宋过分集权,造成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浩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由此导致北宋的积贫积弱。
14.(2011年长望浏宁四县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在禁中刻石告诫子孙:“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内臣主兵。”就是说,不能用南方人做宰相,不能用宦官当武官。故有“祖宗开国所用将相皆北人”的说法。
材料二:
从地域上讲,支持宋神宗改革的大多来自南方。在我们选取的16位改革派(神宗除外)中,竟有13位是南方人,将近80%。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禁中刻石”反映了宋朝建国怎样的历史特征?
(2)说明“支持宋神宗改革的大多来自南方”的历史原因。
【解析】作为选修内容,能力要求相对较小。第一问是考查最基本的史实,第二问是对宋朝时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应用。
【答案】
(1)宋朝以以北方将士开国,宋朝以武将建国。
(2)宋代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南方籍官员在朝廷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南方人士在思想观念方面较北方开明。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的恩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 ——《二十二史札记》
(1)王安石变法前宋朝“政治缺失”主要表现是什么?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你同意材料二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解析】
第1问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主要措施,“政治缺失”主要表现指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造成“三冗”“两积”现象。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的措施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第2问评析材料二观点,材料二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灭亡的原因,这一观点明显错误,根据所学,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
【答案】
(1)表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造成“三冗”“两积”现象。
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2)不同意。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病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资治通鉴长篇》
材料三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综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解析】最大限度地提炼材料信息和最大限度地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是回答历史材料解析题的两个重心。为了节省时间,最好是先看设问,知道题目要求回答什么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有目的地阅读材料。三则材料中提供了“冗吏”“内忧”“外患”以及政府的财政问题等方面的信息,据此可以判断朝代和所出现的问题。至于问题出现的原因,对材料观点的评价和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主要还是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十分严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岁币”。
(2)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官僚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3)北宋中期发生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石变法。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二
材料三 宋代习武图
(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三说明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3)分析三则材料之间有何联系。
【答案】
(1)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原因在于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措施(2)理财方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军事方面: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3)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危机引起了材料二、三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而王安石变法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北宋的社会危机
18.(2011年3月福州市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干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
【解析】第(1)问,背景分析,注意材料中的“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王安石认为其因在于“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因此,他主张“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第(2)问,梁启超从利弊两个方面对王安石变法予以了评价,较为客观,其评价阅读材料概括归纳即可;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得成功要注意哪些因素,实际就是从变法中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教训是:革要把握时机;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改革要循序渐进;权衡政策的利弊;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答案】
(1)背景:北宋中期财力困穷;风俗衰坏;法度不彰。
基本主张:法先王之政(意),实行变法;讲究治财之道,理财以富国。
(2)评价:在肯定变法的前提下,指出变法存在的缺陷。
因素:改革要把握时机;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改革要循序渐进;权衡政策的利弊;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第三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北宋中期社会矛盾表现的几个方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2)理解三个原因: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实施庆历新政的原因;
(3)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4)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实事求是地评价王安石变法,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当今中央重视三农问题,费改税对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
(3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庆历新政的夭折。这些背景一方面表明宋朝中期社会危机四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王安石的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由于北宋中期危机四伏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时期社会危机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奠定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师: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从这句引言内容中你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1:表明作者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
生2: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师:说得很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中的“忧”,到底他“忧”什么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一)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北宋中期”的概念:一般认为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的中期。
宋真宗赵恒(998-1022),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在位25年,宋真宗统治时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北宋比较强盛,史称咸平之治。在位期间,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良、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定澶渊之盟。这是宋朝向番方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
宋仁宗赵祯(1010—1063年),宋真宗的第六子,北宋第四代皇帝,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病死开封,享年54岁,在位41年。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在位时间最长,其间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仁宗善于纳谏还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青天,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
宋英宗赵曙(1032-1067年)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仁宗无子)。嘉祐七年(1062)立为皇太子,封钜鹿郡公。嘉祐八年即帝位。体弱多病,继位之初即大病一场,而不得不由曹太后垂帘,后虽亲政,但于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
宋神宗赵顼(1048~1085年),英宗长子,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收场,不过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二十年。20岁即位,在位18年(1067—1085),38岁时病死,葬于永裕陵。
1、阶级矛盾的激化:
(1)土地大量兼并:宋代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2)人民的负担沉重:人民的负担有三,即繁重的赋税徭役、连年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全国的居民有主户和客户之分。主户分成五等,乡村上三等户为“上户”,是各类地主。四、五等户称为“下户”,有少量的土地;客户是没有土地的农民,占总户数百分之三十五左右。五等户和客户都要租种土地。地租根据具体的情况或对半分成,或四六分成,没有耕牛的佃户要把六成以上的收成交给地主。土地赋税实行的是两税,夏秋两季交纳。从名义上说,客户不交纳两税。但他们要负担各种名目的人头税,还要承担各种徭役。上户采取各种手段把赋税转嫁到下户的身上。纳税户除按规定的数量纳税,还有“支移”和“折变”等负担。在两税之外,还有丁口赋、各种杂变之税。徭役和差役。这是赋税之外的又一项沉重的负担。
(3)各地农民起义不断: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他宣告:“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起义的队伍发展到数万人。同年12月,王小波牺牲后其妻弟李顺为帅,主力军于淳化五年正月攻下成都。李顺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自称大蜀王,年号应远。推行一系列的打击恶霸豪绅的措施,起义军得到百姓的响应和支持。后来政府军残酷镇压了起义军。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 “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注意;一般的农民起义都发生在王朝的末期,而王小波、李顺起义则发生在北宋中期,可见社会矛盾的激化。
2、民族矛盾的激化: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都失败了。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弊,希望宋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为此,范仲淹被吕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引用朋党,被罢官。从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范仲淹遭受排斥时,有欧阳修、蔡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士支持他。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官,但不断有人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党”的罪名堵塞言路。朋党之争实质是当时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的斗争。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弱局面的形成:
(1)集中军权:
赵匡胤最了解高级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的危险。因此,首先收夺军权。建隆二年(961),赵匡胤在酒筵上用允许将领们兼并田宅传给子孙的办法,示意将领们释去军权,使“君臣之间无所猜疑”。次日,曾经帮他夺取政权的禁军主要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皆称病自请解除军职。此为“杯酒释兵权”。之后,又废除了过去统领禁军大权的殿前都点检,把禁军的领兵机构析而为三,以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分掌禁军,合称“三衙”。三衙地位平行,互不统属,形成鼎立。三衙的长官为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也叫“三帅”,分别统领禁军。以资历浅、名位低、易于驾驭的人任其职。宋初制军的这一特点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
为了限制三帅的权力过大,宋又因袭了唐末五代以来的枢密院制度,在中央设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主管全国军队的调动和招募、训练、供给等事宜。枢密使与三帅各有所司,枢密使有调兵权而无领兵权;三帅有领兵权而无调兵权。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使二者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
北宋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将驻防在京师的军队轮番调到地方戍守,或将驻守在各地的军队定期调动到他地移屯就粮。军队驻守地时常更换,而统兵将领由中央任命,也不固定。如遇征战,多由皇帝临时命将。战事结束,兵归宿卫,将还本职,一切军权都集中于皇帝。这虽然可防止兵与将领结合以反抗中央,但却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且士兵经常往来于道路,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北宋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2)集中行政权:
宋代以前,宰相握有“事无不统”的大权。宋太祖在建国之初,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通过新设的机构──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削弱宰相的权力。宋设“中书门下省”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庭,称政事堂(即宰相办公的地方),是中央行政机关。长官为宰相,官衔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意思是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宋初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掌管全国军事。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政”,号称“二府”。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皇帝直接控制政权和军权。为了限制枢密使的权力,又设枢密副使。
(3)集中财政权:
北宋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度支(掌财政收支和漕运)、盐铁(掌工商业收入和兵器制造)、户部(掌户籍、财赋和专卖),掌管全国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另设三司副使多人,以防三司使专权。在民、军、财三权分立中,三者不相统属,分别向皇帝奏报,一切由皇帝裁决,宋代把中央集权强化到空前未有的程度。
(4)负面影响:
①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②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③军费开支高涨。
空前强化的蝗专权虽然加强了封建统治,但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国家的权力过于集中,在政治上造成各级官员缺乏进取心,行政效率低下;军事上,高级将领受制太多,不能根据战场情况作出决断。同时,对宋代皇帝而言,权力集中的深层含义是确保自己的统治,因此,为了保住一己私利,不惜牺牲一切,包括国家利益,因此,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常常表现得患得患失,非常软弱。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兵20万直趋黄河北岸的澶州,威胁宋都城开封。动摇的宋真宗在主战派拥戴下勉强到达澶州,宋军士气高涨。辽在澶州初战不利,加上长驱深入有后顾之忧,辽萧太后乃有退兵之意。双方于当年十二月约定:(一)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三)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由于澶州古称澶渊郡,故称此和议为“澶渊之盟”。
2、积贫局面的形成:三冗——冗兵、冗官、冗费
(1)冗兵:宋太祖时,全国有禁军20万,真宗时增到44万,仁宗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80万,后来《水浒传》中称林冲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就是这样来的。加上服杂役的厢军,总人数已达140万。当年北宋总人口只有2200万,国家的近十分之一人口是军队,宋朝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七八。
(2)冗官:其一,官僚机构重叠,官职混乱,一官三人共之。其二,科举取士越来越多。1000年(咸平三年),真宗下诏说:“去岁天下举人数逾万人,考核之际,谬滥居多。”但这年,真宗亲试举人,仍取进士、诸科(包括屡试不中者)共一千八百多人。其三,“恩荫”法。皇族宗室和官僚的子孙、亲属、姻亲甚至门客都可由恩荫授官,数量极大。皇族宗室原来七岁时即授官。仁宗时,甚至出生不久,还在襁褓之中,便有官做。文武官员中地位高者,家族亲属都恩荫授官,小至郎中、员外郎也可荫子孙一人得官。正官之外,等候官缺的人员,多到“不知其数”,“大约三员守一缺,略计万余人”。真宗时十数倍于初,仁宗时又两倍于真宗。而且中级以上的官员,待遇极其优厚。宰相、枢密使的正俸,每年铜钱三百六十万文,单以三百六十万文计算,等于北宋中期两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
(3)冗费:军队和官员数量激增,也使费用大量增加,同时,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宋代统治者也常常付出大量金银和布匹,以金钱财富买得一时平安,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冗费的局面。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新政背景:内忧外患
内忧: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
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
北宋王朝自建立到宋仁宗庆历年,已经统治了80余年,当时,北宋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而行政效率越来越低,军队数量不断增加,但内忧外患不时爆发,百姓负担十分沉重,国家财政却入不敷出。不少有远见的人担心封建国家的命运,连连上疏要求宋仁宗进行改革。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任命富弼等为枢密副使,并多次催促他们立即拿出一个使天下太平的方案。
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一)明黜涉,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四)择长官,选好地方官。(五)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六)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汰内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之人。
宋仁宗采纳了这些意见的大部分,因为宋仁宗的年号是“庆历”,故历史上称这次改革为“庆历新政”。
2、庆历新政:
(1)中心措施:整顿吏治
(2)主要内容:
①改革文官:改革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②严格恩荫制:限制中、上级官员的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③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④慎选地方长官: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州的长官。由各路、州长官慎选各县的长官,择其举多者尽先差补。
⑤.“减徭役”,重农桑:将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的五县废为镇,又析王屋县(今河南济源西)并入河南府,以精简乡村投入。
(3)失败原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新政推行一年多就夭折。
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以吕夷简为首的反对派攻击范仲淹、韩琦为朋党。吕夷简诬蔑韩、范的“朋党”之议,也为宋仁宗终止改革提供了借口。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但是,如果以牺牲皇帝家天下的利益来实现富国强兵,专制帝王当然不能答应。而庆历新政却恰恰触犯了皇室利益。范仲淹、富弼的各项改革措施包括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而当时北宋的官僚,已经是暮气深沉的腐朽政治集团,真要实行上述改革,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丢官。这个大手术当然做不得。可是,范仲淹、富弼要给北宋做的手术还不止这些,即使是称职官员,也要削减其薪俸,北宋官员的俸禄是古代中国最高的。而且,还决定要减少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解决官多为患的问题。也就是说,全天下的读书人的利益,都让改革触及了。因此,改革的反对者决不是少数保守派,而是整个士大夫阶层——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
如庆历三年十月,由中书与枢密院共同选拔各路的转运使。范仲淹在提名时,翻阅名册,凡庸碌无才的就一笔勾去。富弼对他说:“范六丈公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范仲淹却说:“一家哭,怎比得一路哭呢”?改革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遭到了极大的阻力,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面对这些言论,宋仁宗对范仲淹和富弼便不再信任,让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罢去参知政事的职务。到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富弼又被以更张纲纪,纷扰国经等罪名贬黜。已经颁行的磨勘(考绩)、荫子等新法也被宣布作废,“庆历新政”推行仅仅一年左右就夭折了。
★教学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包含四个主要内容: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三、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一想,这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提示:恩荫制度指官宦之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做官。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现冗官现象;造成政府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
★本课测评:
1、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参考答案提示:北宋集中军权、行政和财政权,扩编军队,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削弱了军队战斗力,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随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财政危机加剧;农民起义的不断,边疆少数民族的进攻,统治阶级内部的朋党之争也促成了局面的形成。
2、简要分析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失败原因。
参考答案提示: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遣升迁的办法,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严格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垄断官位;改革贡举制,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可应举,取士重在策论和操行;慎选地方官;裁并州县,厚农桑。
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他们强烈的反对并污蔑改革者为朋党。宋仁宗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改革措施“太猛”、“更张无渐”、“规模阔大”。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
★学习延伸:
(略)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课标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预习思考】
1.以往的农民的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两汉、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时,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
汉唐:是在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统治政策,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取五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再加上纵容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
2.北宋初期为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
积极方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消极方面:行政上抑制了官员的进取心,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军事上高级将领受制太多,缺乏临机决断权,导致军队的战斗力下降;财政上官僚机构的臃肿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3.北宋建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有何利弊?
(1)利
①使中唐以来重臣专权、武将拥兵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社会稳定。
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弊
①机构重叠,官员数量庞杂,财政开支巨大;
②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③地方上财政困难,地方工作难以开展。
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重点难点解析】
一、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加强的弊端。
2.积贫
⑴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统治政策造成冗官冗兵,官俸、军费开支越来越大,政府财政困难。
⑵封建制度的弊端,土地兼并严重,一些官僚地主为逃避赋税,纷纷隐瞒土地数目,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封建制度下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有多种特权,他们花天酒地,挥霍浪费了国家大量财富。
3.积弱
⑴皇帝对军队的严密控制造成兵将分离和军事实力下降。
⑵统治者腐败无能,对辽、西夏和金一味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统治者对农民肆意盘剥,农民起义不断,这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
二、关于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⑴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⑵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⑶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三、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具体如下: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2.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了新法。
3.改革措施太激烈,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4.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
5.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学习过程】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战事连年、灾害频繁
(1)宋代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2)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却很少交纳赋税,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
(3)与少数民族战争不断,加重人民负担
(4)灾害频繁
2、阶级矛盾激化的表现:
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他宣告:“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起义的队伍发展到数万人 。
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 “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弱
⑴原因
A.集中① ,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
B.集中② 和财权,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⑵表现:北宋在与③ 和④ 的战争中败多胜少,签盟约以求苟安,形成“积弱”局面。
2.积贫
⑴冗兵:扩充军队和“⑤ ”,使军队数量增加。
⑵冗官:⑥ 重叠,官职混滥。
⑶冗费:军费猛增,⑦ 和官费开支庞大。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背景
⑴社会矛盾激化,北宋① 局面比较严重。
⑵范仲淹认为根本原因是② 。
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③ 、富弼等人以④ 为中心进行改革。
3.内容
⑴定期考核政绩,依照⑤ 提拔官员,淘汰冗员。
⑵严格⑥ 。
⑶改革⑦ 。
⑷慎选⑧ 。
⑸减轻摇役。
⑹重视⑨ 等。
4.结果:因触犯⑩ 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而失败。
【课中、课后问题解答】
想一想,这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提示:恩荫制度指官宦之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做官。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现冗官现象;造成政府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
★本课测评:
1、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参考答案提示:北宋集中军权、行政和财政权,扩编军队,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削弱了军队战斗力,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随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财政危机加剧;农民起义的不断,边疆少数民族的进攻,统治阶级内部的朋党之争也促成了局面的形成。
2、简要分析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失败原因。
参考答案提示: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遣升迁的办法,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严格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垄断官位;改革贡举制,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可应举,取士重在策论和操行;慎选地方官;裁并州县,厚农桑。
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他们强烈的反对并污蔑改革者为朋党。宋仁宗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改革措施“太猛”、“更张无渐”、“规模阔大”。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
【重点知识巩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出示《五代十国形式示意图》、《杯酒释兵权》和《北宋文官增长一览表》
(1)如果你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当你搜集这一系列资料时,你会从中找出什么联系?
材料二:《宋辽时期全图》和澶渊之盟的文字资料,
(2)从以上材料将获得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你能帮他分析出来么?
材料三:出示图片资料《王小波、李顺起义》文字资料
(3)根据材料三,分析北宋农民起义不断的原因。
材料四:出示文字资料和《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4)每年巨额的军费开支表》
(4)针对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导致了什么问题产生?
(5)根据经上材料总结,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其根源是什么?你觉得要使北宋皇帝愁眉舒展该怎样做?
答案:(1)为了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集中兵权,分散相权,地方权力,广设政府机构,导致官员猛增。
(2)北宋政府面临辽与西夏的威胁,被迫签订屈辱条约,送岁币。加强中央集权导致战斗力削弱。
(3)为加强中央集权,北宋统治者集中兵权,分散相权,广设官僚机构,岁币、官费开支庞大、不抑土地兼并,导致农民无立锥之地,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4)养兵,导致军费开支巨大,进一步加剧财政危机,加重农民负担,造成恶性循环。
(5)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导致政治危机,宂官,宂兵,宂费导致财政危机、西夏和辽的威胁导致边患危机,其根源是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