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42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预习 讲解 总结 练习(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42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预习 讲解 总结 练习(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09 17:48:16

文档简介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起用王安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变法的前提(开始)和具体措施。
本节可以看成是变法的整个过程,“起用王安石”,可以看作是前提或开始,而后边三目就是变法的主要措施。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起用王安石:
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
三个要点:
(1)统治集团危机四伏: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2)宋仁宗拒纳《言事书》:面对统治集团的危机,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没被采纳。
(3)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1068年,宋神宗即位。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决定起用王安石。
2、王安石的变法设想:《言事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1)朝廷面临内忧外患,财力穷困、风气日坏、法度不合先前三代之政,说明变法是事势要求;
(2)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的改革所以失败,在于人才不足,而真正合乎皇帝信赖的几乎没有;
(3)当务之急在于培养有用的人才,这就要选择对象,而且要有一整套的教养之道,养廉之法,纪律约束,法律制裁,考察、赏罚的办法;
(4)当今不能泛泛而学,需要根据国家的要求来培养文武兼能、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5)善于治理财政的,从未以开支不足为问题,主要应通其变,治财要有正确方法;
(6)当前朝政的严重问题是从中枢到地方都是奸吏充斥、狼狈为奸、官官相护、贤者受法律束缚而不肖者逍遥法外的情形必须改变,关键在于得到优秀人才放手使用。
3、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的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了更为全面的改革。
(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1、富国之法:
(1)目的: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
(2)内容:
①青苗法②农田水利法③募役法(免役法)④市易法:⑤方田均税法⑥均输法
列表归纳:
措施
内 容
作 用
青苗法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免役法
(募役法)
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出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并增力政府收入。
市易法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
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均输法
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等原则。
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的生活,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2、强兵之法:
(1)目的: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2)内容:
①保甲法②保马法③将兵法④设军器监
列表归纳:
措施
内 容
作 用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减少了政府支出
将兵法
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设军器监
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提高了武器的产量和质量
3、取士之法:
(1)目的:选拔和培养人才,为变法造舆论。
(2)内容:
①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②整顿太学,设专门学校培养人才:
③惟才用人: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员,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
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统治积贫、积弱危机所进行的较全面的改革:通过理财方面的措施,发展经济,增加国家收入,实现富国愿望,以解决积贫问题;通过军事方面的措施,增强军队战斗力,对内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对外可抵御辽、西夏的进攻,还可节省军费开支,实现强国愿望,解决积弱问题;而教育方面的措施,则是要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使变法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这样,北宋统治者试图通过较全面的改革,挽救统治危机,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选择题
1.庆历新政夭折后,王安石曾呈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给谁,倡导变法
A.宋太宗 B.宋仁宗 C.宋神宗 D.宋哲宗
【解析】新政夭折后,王安石给宋神宗呈送了《万言书》,要求变法,但没有引起宋神宗的重视。
【答案】B
2.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
A.开支过多 B.土地兼并 C.水利不兴 D.生产过少
【解析】 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答案】D
3.王安石是以什么身份主持变法的
A.宰相 B.参知政事 C.枢密使 D.地方官
【解析】题属于基础题。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答案】D
4.保甲法的特点是
A.兵农分离 B.寓兵于农 C.寓农于兵 D.兵将分离
【解析】甲法规定,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答案】B
5. 王安石变法期间,负责监督武器制造的部门是
A.枢密院 B.军器监 C.参知政事 D.兵部
【解析】A项“枢密院”是中央决策机构,c项“参知政事”是副相,D项“兵部”是管军事的;符合题意的是B项“军器监”。
【答案】B
6.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增设的科目是
A.明经 B.明法 C.诗赋 D.进士
【解析】在.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制度,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答案】B
7.宋朝建立后,进一步规范了武科举的制度,考试内容除了武艺和体力外,还要考“策”(就时政提出建议)或对兵法书籍的熟悉程度。王安石变法时,正式在朝廷设置“武学”每3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的考试,录取名额以百人为限。下列措施与之最为类似的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保甲法 D、整顿太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理解问题的能力。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包括理财、军事、教育三个方面的措施。材料中的内容属于教育方面的内容。A、B两项属于理财措施,C项属于军事措施,只有D项属于教育措施,因此,选D.
【答案】 D
8.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
A. 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 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C. 否定了科举制度 D. 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解析】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分析各选项,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本题选B项。
【答案】B
9.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解析】根据所学,北宋初年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不多,而且成为兼并对象,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农。地主还采用各种手段隐瞒田产,少交赋税。北宋中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真正纳税的土地仅占耕地总数的十分之三左右,财税收入锐减。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由于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中小农产的赋税沉重。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将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被清丈出来,他们不得不据实纳税;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等。
【答案】A
10.王安石变法中,立足于平抑物价、抑制大商人控制市场的政策是( )
A.市易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宋朝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抑制大商人控制市场的是重负设置市易务。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答案】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膺旅物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阅(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致务中投卖,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挡物力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限出息一分;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初,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阉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
(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以上材料和你所学的历史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结果?
【解析】第(1)问回答的关键是读懂原材料;第(2)问回答要结合所学的王安石富国之法的相关内容;第(3)问结果的回答要结合设置市易务的作用和变法的最终命运。
【答案】(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2)设市易务。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3)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措施最终被废除。
12.(2010山东文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解析】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第(1)问是对材料信息的归结,注意要点明确。第(2)问中教育思想从材料中可知是注重实用性。第二小问改革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归结即可:改革考试内容,废除诗赋的考查,注重经义策论等。
【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3.(2011年5月濮阳市二模)
材料一:(关于青苗法,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考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对趋事,而兼并不得采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二:(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夸日也。……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数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府借贷)。恐其道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音无可偿,则散而之亡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
——《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三: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法令,今天学术界仍然有争议: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青苗法的主要理由。
(2)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反对青苗法的理由。
(3)你同意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第一问只要理解文言文材料结合王安石阶级立场即可。第二问理解文言文材料结合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即可。第三问是开放性题目,从利民与否解答即可。
【答案】
(1)变法派认为青苗法可以解决农民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免高利贷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平抑物价;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
(2)司马光认为,青苗法的“抑配”将造成拖欠、逃亡和累及担保人等弊端,造成地方混乱。
(3)可任选一个方面回答。要结合内容回答(如选择对人民有利,需要结合青苗法的内容和银行贷款作业的刚容进行沦述)。
14.(2011年赣州十一县联考)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请回答: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农”举两条,其它项各举一条)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列举相关措施即可。第(2)问,司马光封建统治者,把改革比作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是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而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人物,主张改革,“适应于时代”是对王安三石变法的肯定。
【答案】
(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天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15.(2011年5月泉州市质检)回答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商、官(指官吏)三者,国之常官(这里指职业)。……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劝,活跃的意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金一两生于境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商君书·去强》
(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的商业思想。
材料二 “盖制(制,管束的意思)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恶其衰,衰则货不通。”
——《王文公文集》(注:王文公即王安石)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在农业与商业的关系上与商鞅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结合变法内容说明王安石是如何实践“制商贾”的?
【解析】(1)阅读分析材料,归纳材料核心观点即可,材料论述了农商官三者的关系,认为“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及“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都说明商业的重要性,但又认为“金一两生于境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说明其对商业也要予以控制的思想。
(2)重农抑商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史论相结合进行论述。
【答案】
(1)商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商业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商业要服从农业的发展。(如写重商但同时抑商可酌情给分)
(2)相同观点:商业过度发展导致农业衰退,应以农业为本。
实践:实行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官府干预商品交换,直接参与经营商业活动,调控商品价格。
16.(2011年4月南通市调研25题)
材料一 (司马光)批评青苗法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推行青苗法的提举官以多贷为有功,不问民之贫富,强行“抑配”,各级官吏则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与民争利,搞得“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李存山《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
材料二 中国传统士大夫对聚敛之臣素所轻视,至于政府经商(均输、市易)、放利(青苗),更认为不成体统。……一般地主奸商,因奸利被夺,亦推波助澜,更增反对的声浪。……当时所有的名臣……或被告排斥,或自动求去。他(指王安石)全力提拔的吕惠卿却是暗中伤他、只求得保一己权位的奸人。
——李定一《中华史纲》
材料三 (青苗法)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夫笼天下之货而司以官吏,……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家,为唯一之企业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然其果可行与否,犹未敢断言也。……现今之经济社会,惟有听其供求相调剂,而自至于平。所谓自由竞争者,实其不可动之原则也。……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回答:
(1)青苗法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据材料一、二指出,青苗法为什么会招致社会议论和反对?
(2)据材料一、二,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据材料三,梁启超认为青苗法有什么缺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
【解析】
第一问青苗法的积极作用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青苗法遭致反对可以依据材料一中“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推行青苗法的提举官以多贷为有功……”、“各级官吏则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材料二中“全力提拔的吕惠卿却是暗中伤他、只求得保一己权位的奸人”得出相关的信息。
【答案】
(1)作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原因: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富户为贫者担保,损害地主的利益;各级官吏强行摊派,徇私舞弊,增加农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认识不一;王安石用人不当。
(2)主要因素:改革要兼顾各方利益;执政者要廉洁奉公、团结一心;用人要德才兼备;措施落实要到位。
(3)缺陷:国家把持借贷,与民争利。
目的: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宣传维新变法。
17.(2011年湖南高三十二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陕西宁州通判邓绾曾经“举进士,为礼部第一”,对王安石以及他主持的变法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赏识,被提拔进朝廷做官,在京的同乡骂他无耻,他却毫不在乎地说:“笑骂从汝,好官我自为之。”……吕惠卿才华横溢,有非凡的政治能力。王安石十分器重他,对他有“卵翼之恩,父师之义”,朝中之事无论巨细都和他商量,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期间力荐吕惠卿任参知政事,而吕惠卿却落井下石,以达到阻止他复相之目的。王安石还朝后,吕惠卿居然把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信呈给了皇上,信中曾有“无使上知”(不要让皇上知道)字样,犯了欺君之嫌,于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永远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武玉环《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人》
材料三 朱熹尝论安石“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其实际效果如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看法。
【答案】
(1)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4分)实际效果:青苗法除了把民间高利贷收入转化为国家高利贷收入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外,是不可能解决贫苦农民的生活与生产问题的。因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和保守阶层的反对而失败。农田水利法使农田水利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第一层次:看法一:朱熹的看法是正确的。王安石确实存在用人不当等弊端,任用了一些有才无德之人,导致变法的失败。(5分)看法二:朱熹的看法是错误的,朱熹抹杀了改革的功绩,把北宋的灭亡原因归结为变法的“祸乱”,不符合历史事实。
第二层次: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据。王安石确实存在用人不当等弊端,从而导致变法的失败。但这仅是改革的局部失误。而朱熹则攻击变法“群奸肆虐,流毒四海”,把北宋的灭亡原因归结为变法的“祸乱”,从而从根本上全盘否定变法,显然有失公允。
18.(2011年乌鲁木齐三模)
2011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地改革,党和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
(2)从内容看两次改革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
(3)两次改革各自的反对势力有哪些?列举王安石变法中“反对者”最不满的措施。
(4)我们从以上改革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解析】第一问根据所学很好回答。
第二问两次改革一个属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一个为摆脱危机而进行的,故侧重点有所不同。改革的成效实际上就是回答改革的积极作用。
第三问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属于难度较低的题。
第四问回答启示时候要紧扣当前的实际来回答。
【答案】
(1)都是在社会矛盾尖锐和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目的都是维护其统治。
(2)侧重点:前者是汉化政策;后者是理财策略。
成效:孝文帝改革促使北方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社会进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促进了经济发展。
(3)孝文帝改革:鲜卑上层旧贵族和守旧势力,王安石变法:大地主、大官僚等势力;(2分)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4)启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实际,策略得当、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19.(2011年3月赣州市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初,王安石欲行青苗法,条例司检详文字苏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非为利。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费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违限,如此,则州县不胜烦矣。唐刘晏掌国计,未尝有所假贷,有尤之者。晏曰:‘使民侥幸得钱,非国之福。使州县依法督责,非民之便,吾虽未尝假贷,而四方丰凶贵贱,知之未尝逾时.有贱必籴,有贵必粜。此四方无甚责贼之病,安用贷为!晏所言,则常平法耳。此法见在,而患不修,公诚举而行之,则晏之功可立俟也。”
——《文献通考·市籴考》
材料二 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不可继则是惠而不知为政,非惠而不费之道也,故必贷,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息可乎?则二分者亦常平之中正也,岂可易哉。
——王安石《答曾公立书》
回答:
(l)根据材料一,指出苏辙反对推行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针对其他一些大臣所反对的“以钱贷民”,提出了怎样的反驳理由。
【解析】
(1)本题考察王安石变法。根据材料一中“吏缘为奸……虽良民不免非理费用”“吾虽未尝假贷,而四方丰凶贵贱,知之未尝逾时.有贱必籴,有贵必粜”“则常平法耳。此法见在,而患不修,公诚举而行之,则晏之功可立俟也”概括分析。
(2)本题考察王安石变法。根据题干“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不可继则是惠而不知为政,非惠而不费之道也,故必贷,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息可乎”分析。
【答案】
(1)青苗法放贷过程中,容易产生官吏借机盘剥百姓的现象;钱一旦放贷出去,难以收回;官府追索,增加行政执法困难;用常平法即可解决青苗法所要解决的问题。
(2)青苗法是政府的理财举措,合于义理;贷钱取息是为了补偿在贷放过程中的损耗、费用及水旱之灾可能带来的损失,否则,青苗法无以为继。
20.(2011年厦门市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乇底。首先罢试诗赋,仪留策论,其次新增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篡、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淇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二: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知青苗之类,皆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室异者之口。 ——昆公武《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分析材料中王安石重视《周礼》的原因。

【答案】
(1)措施:废除诗赋,改以经义策论取士;以《三经新义》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青苗法。不同:材料一侧重于育人(取士)角度;材料二侧重于理财(富国)角度。
(2)王安石力图从中寻求与改革相符的方案;有利于推动变法的顺利进行。(如写《周礼》是儒家重要经典,有利于统一思想,巩固统治等课酌情给分)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王安石上台的社会背景和宋神宗能起用他的原因,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的目的、内容、效果,通过了解宋神宗掌权时的社会状况和王安石变法,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变法的迫切性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背景以及变法主要措施、目的。引导学生分析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目的,培养学生阅读、归纳、概括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针对时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这种坚持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重点与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及目的
难点:王安石变法的侧重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导言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王安石
该诗反映了什么社会现状?结合第一课内容,还有哪些社会问题?
1、赋税徭役繁重,自然灾害严重,农民生活困苦,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辽、西夏威胁,民族矛盾激化,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王安石面对这种社会现状怎么办?
讲授新课
一、起用王安石
提问: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改过概括总结:
1.原因:
(1)庆历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又起;
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
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没被采纳。
(3)宋神宗赞赏他的设想,又有变法愿望,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1068年,宋神宗即位。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决定起用王安石。王安石向他谈了变法的设想。宋神宗很赞赏他的主张,坚定了变法的决心。
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二、变法的主要措施
(一)富国之法——通过理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1、目的: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2、措施:
(1)青苗法:
青苗法。每年夏秋两收前,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归还钱粮。实行青苗法的目的,在于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盘剥,并使政府的收入增加。
(2)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3)募役法: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按民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使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
【合作探究】1:
材料一: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投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二:(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投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民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4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请回答:王安石认为,在有关理财的各项措施中,哪一项重要,为什么?
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他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生产过少,也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徭役害农。而实行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利于发展生产。
(4)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5)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
(6)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等原则
3、历史作用:
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推行的一系列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的政策、措施对北宋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农田水利法取得一定成效,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青苗法和市易法都以政府借贷的方式收取一定的利息,免役法使农户以钱代役,保障了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均输法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
【合作探究】2:“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是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试结合变法的内容分析这一思想
1.哪些措施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
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开源
2.哪些措施有利于节约政府的开支?
均输法节省了货款和转运费用——节流
3.哪些措施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发展生产?
农田水利法——发展生产
小结: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主要调整了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二)强兵之法
【合作探究】3:阅读P53【学思之窗】,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2)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为了提高战斗力,精简军队、缩减编制,推行强兵改革措施。
提问:强兵之法的主要目的、具体措施和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让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归纳思考概括,然后教师做一小结:
1、目的: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置军器监等;
(1)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2)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
(3)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4)设军器监: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3、作用:其改革节省了军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加强了对农民的反抗防范和镇压。
(三)取士之法---为变法服务
提问:取士之法的主要目的、具体措施和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让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归纳思考概括,然后教师做一小结:
1、目的: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舆论
2、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选官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唯才有人)
3、作用:
(1)培养和选拔了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2)为变法制造舆论
(3)使许多低级官吏和下层士大夫得到发挥才干的机会
【合作探究】4:王安石变法针对士、农、兵、商的改革措施各有哪些?
①士:改革科举制度
②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③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④商:市易法、均输法
【合作探究】5: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目的: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
②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③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2)不同点
①中心内容:庆—整顿吏治 王—理财
②改革程度:庆-局部改革 王-全面改革
【合作探究】6:从背景(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目的(根本、直接目的)、性质(实质)、动力(支持者)、对象(针对哪部分人的利益)及结局等方面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相同点是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有
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3)认识:
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小结
针对北宋中期的社会积弊,庆历新政首开改革先例,王安石变法则在理财、军事、教育三方面进一步实行了较全面的改革。改革虽然暂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北宋中期出现的封建统治危机是封建制度本身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且积重难返。王安石变法虽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由于改革阻力的强大而最终失败。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课标要求】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及目的。
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预习思考】
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
(1)庆历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又起;
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
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没被采纳。
(3)宋神宗赞赏他的设想,又有变法愿望,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的富国措施、内容及作用。
措施
内容
作用
理财
措施
青苗法
政府低息贷款
减轻人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兴修水利
抑制豪强兼并,促进生产发展
募役法
以钱代役
减轻人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市易法
设市易务稳定市场
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
按土地多少收税
减轻人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
均输法
就近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等
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财政收入
3、王安石变法的强兵措施、内容及作用。
措施
内容
作用
军事
措施
保甲法
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确保了兵源和提高战斗力
积弱局面的改善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减少政府支出
将兵法
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提高军队战斗力
设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
提高了武器的质量
4、王安石变法的取士措施、内容及作用。
教育措施
改革科举
废诗赋取士旧制,重经义策论考试
使一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选拔了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为变法制造舆论
使许多低级官吏和下层士大夫得到发挥才干的机会
整理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设置专门学校
惟才用人
提拔有志于改革的官员
5.王安石变法主要在哪几个方面进行?其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变法主要围绕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个方面进行,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6.“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是王安石的理财思想,哪些措施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
农田水利法——发展生产
均输法节省了货款和转运费用——节流
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开源
7.王安石实施取士之法的目的何在?他提出什么样的用人原则?结合当今的教育改革谈谈有哪些可以借鉴和肯定的?
目的:培养和选拔人才,充实改革力量,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巩固封建国家。
原则:惟才用人
借鉴:
改革考试的内容,废除明经诸科取消华而不实的诗赋考察学生是否理解领悟经义
要求学生联系当前实际,考时务策,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取消富贵豪门子弟的特权。
【重点难点解析】
一、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启示。
启示: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并要做充分的宣传和动员,改革者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这样改革才能成功。
二、王安石的强兵之法有什么作用?t
王安石强兵之法应从具体措施的作用来总结回答。
1.保甲法:加重了农民负担,减少了军费开支,有利于抵御西夏的进攻。
2.保马法;提高了马匹的数量和质量,节省了政府开支。
3.将兵法:使兵有常将,将能识兵,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4.设军器监:改善了武器的质量,增加了数量。
总之,王安石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弱局面。
三、结合今天的教育改革,思考王安石变法中关于科举的措施有哪些值得肯定?
1.改革考试的内容,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请科,取消华而不实的诗赋,考查学生是否理解领悟经义。
2.要求学生联系当前实际,考时务策,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3.贯彻择优录取原则,取消富贵豪门子弟的特权。
【学习过程】
一、起用王安石
1.原因
⑴① 失败后,② 更加尖锐。
⑵③ 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和设想。
⑶宋神宗希望改变④ 的局面。
2.标志:1069年,⑤ 任用王安石为⑥ ,主持变法。
二、变法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变法内容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 理财措施 )
均输法
规定 必须了解各地生产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转运。
使农民免受 盘剥,又能增加 的收入
市易法
政府设立 ,平价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大商人对 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了 。
青苗法
各州县在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分 借钱或粮食给农户,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利息
减轻了 的负担,
增加了 的收入。
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免役钱。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扩大了生产。
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 收税
增加了 的赋税收入
强兵(军事措施)
将兵法
禁军固定辖区,有固定将领训练。
加强了军事训练,提高了 ,充实了边防力量。
保甲法
十家为 ,五保为一 ,
十大保为一 。
农闲时练兵、生产、维持 ,战时编入军队。
既可加强对 的控制,又可以抵制 和 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
保马法
废 ,把 还给民户,推行民户代养官马。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
节约了 ,
还大降低了
设军器监
在 设置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
武器产量增加,质量也改善。
才育
改革科举
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明经科),专考 ;
设明法科;改革“恩荫”的选官制度
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以 为科举考试的依据(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不经科举直接授官。)
使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课中、课后问题解答】
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参考答案提示: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本课测评:
1、简要叙述王安石变法经济改革措施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提示:为了实现富国的目的,王安石采取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富国之法初步改变了积贫的局面。
2、分析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提示:目的: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强兵之法初步改变了积弱的局面。
【重点知识巩固】
(2011年5月濮阳市二模)
材料一:(关于青苗法,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考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对趋事,而兼并不得采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二:(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夸日也。……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数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府借贷)。恐其道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音无可偿,则散而之亡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
——《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三: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法令,今天学术界仍然有争议: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青苗法的主要理由。
(2)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反对青苗法的理由。
(3)你同意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第一问只要理解文言文材料结合王安石阶级立场即可。第二问理解文言文材料结合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即可。第三问是开放性题目,从利民与否解答即可。
【答案】
(1)变法派认为青苗法可以解决农民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免高利贷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平抑物价;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
(2)司马光认为,青苗法的“抑配”将造成拖欠、逃亡和累及担保人等弊端,造成地方混乱。
(3)可任选一个方面回答。要结合内容回答(如选择对人民有利,需要结合青苗法的内容和银行贷款作业的刚容进行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