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课堂小结: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王安石变法的命运:
1、保守派反对变法,对变法百般阻挠和破坏:
2、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坚持变法:
(1)目的:驳斥保守派以“天变降罚”作舆论武器,破坏变法。
(2)内容:“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3)意义:驳斥了反对派的谬论,显示了他过人的胆识、智慧能力和勇气。
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的变化
4、司马光当宰相,废除新法: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1、积贫局面改变的表现: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
2、富国之法的成效:
(1)积极影响:
①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剥削,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②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得到一定的实惠。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现象有所改善。
(2)弊端和不足: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1、改善的表现:“强兵之法”的推行,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2、强兵之法推行的作用:
(1)保甲法:
(2)军器监的设立:武器的质量和产量都得到提高。
(3)保马法: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为政府节省了养马费用。
(4)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可列表进行归纳、概括:
积弱局面的改善
强兵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主要成效
保甲法
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主要表现: 西部边境的巩固和开发
设置军器监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保马法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将兵法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精简军队
加强军队战斗力,节省了不少军费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给我们留下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原因分析: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这是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③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④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如何全面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性质: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历史地位: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改革家。但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注定改革必然失败。
积极作用:
(1)在经济方面,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在军队方面,节省了军费开支,同时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效的解决了冗兵的问题。
(3)在文化方面,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利于思想解放,培养了大批学以致用的人才。
(4)王安石变法使得宋朝的国力由弱转强,一度扭转了统治危机,积贫积弱局面有所改变,短期内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
局限性:
①变法没有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 ( )。
A.支持 B.反对 C.默认 D.不管不问
答案 B
2.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
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软弱无能
解析 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
度是摇摆不定,故选B项。A、C、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答案 B
3.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更戍法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
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B、
C、D三项措施内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 A
4.王安石的新法中,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代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措施是 ( )。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 D.均输法
解析 王安石变法中,由于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保
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作用,直到今天,有的水利工程仍
被利用。
答案 A
5.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 )。
A.免役法、青苗法 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 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注意“直接”两字,即可作出准确判断。
答案 B
6.下图中有关宋神宗后宫妃嫔的立场说法正确的是 ( )。
A.代表守旧官僚反对均田制
B.代表外戚反对保甲法
C.代表守旧官僚反对方田均税法
D.代表民意反对迁都洛阳的主张
解析 A、D项与王安石无关,与保甲法相比,方田均税法对守旧官僚最不
利,故C项最佳。
答案 C
7.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
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 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③农
户按高下出资兴修水利 ④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即不增加百姓的负担而增加国家的收入。③由
农户出资兴修水利自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所以排除含有③的A、B、C三个
选项。
答案 D
8.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 ( )。
A.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B.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
C.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
D.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
解析 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完全表明北宋经济实力的空前增强;一次胜利,
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内部危机。因此A、B、
D三项不正确。
答案 C
9.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成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 ( )。
A.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
B.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C.逃避免役法的义务
D.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
解析 保甲法规定,农户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农闲练兵参与治安,
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让成婚的儿子分家而过,就是为了减少家中的男丁数,
以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答案 B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围绕新法与旧法的斗争,官员间出现了洛党、蜀党、朔党等不同的
政治集团,它们彼此争权、倾轧,致使政治混乱,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
激化。司马光主政时废除新法,将变法派贬黜出京。哲宗亲政后,又打击反
对新法的人。
材料二 宋徽宗时期,宰相蔡京为排除异己,两次唆使宋徽宗将司马光等反
对新法的大臣列为“奸党”,共309人,请徽宗御书,刻名立碑,名为“元
祐党籍碑”。
——以上材料摘自岳麓版选修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当时新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法在谁主政时被废
除?(6分)
(2)新法实行中,哪些措施损害了他们这些人的利益?(4分)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说明宋朝内部存在什么问题?(4分)
解析 主要结合材料分析组织答案。如第(3)问主要通过元祐之争充分说明了
北宋政府内部存在严重的矛盾。第(2)问主要结合司马光的言行进行分析评
价。
答案 (1)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司马光。
(2)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等措施。
(3)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激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利用图表分析教材重点
3、通过问题探究细化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2、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重点与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讲授新课
一.变法的命运——曲折→废止
1、保守派反对变法,对变法百般阻挠和破坏。
2、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坚持变法。
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的变化
【合作探究】1:阅读P55【学思之窗】,从上述意见,你能看出他们对变法的 不同态度吗?为什么又不同的看法?宋神宗的态度怎样?
(1)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
(2)变法会涉及到许多人的利益,会对他们产生不同的影响。阶级不同(或集团利益不同),对变法就会有不同看法和态度。文彦博代表了守旧保守势力,变法必然会危机其自身利益;王安石代表了锐意改革的革新派,主张变法,富国强兵;宋神宗作为最高统治者,希望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巩固统治。
(3)宋神宗支持变法。
4、司马光做了宰相,废除新法,变法最后失败。
【合作探究】2: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改革的实质是对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再分配的调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改革自身缺陷:变法的理念和措施脱离实际(理念违背经济规律,措施实施时过于激进)
③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
④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⑤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
【合作探究】3:从王安石身上,你觉得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
(1)不拘泥于传统,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精神
(2)敢于和旧势力斗争的精神
(3)关心国计民生,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精神
二、积贫局面的改善
富国之法的措施
作用
成效
局限
农田水利法
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1)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剥削,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得到一定的实惠。
(3)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现象有所改善。
(1)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青苗法)
(2)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免役法)
方田均税法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青苗法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免役法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市易法
均输法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强兵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成效
保甲法
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设置军器监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保马法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将兵法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精简军队
加强军队战斗力,节省了不少军费
四、变法的评价
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3)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3、局限性(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合作探究】4:改革的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③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专题:关于中国古代的改革
一、我国古代的改革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春秋时期: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改革
封建社会:
战国时期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二、我国古代改革的类型
按性质划分主要有:
①富国强兵的改革:
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
②社会制度的根本改革:
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③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④少数民族易“旧俗”兴“汉法”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改革启示类题目思路
(1)从改革的原因来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
(2)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
(3)从改革的过程来谈:改革会有阻力、充满艰险,应此……(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小结
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前后实行十几年,这是统治者为摆脱社会危机而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1)在经济方面,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在军队方面,节省了军费开支,同时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效的解决了冗兵的问题。
(3)在文化方面,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利于思想解放,造就学以致用的人才。
(4)王安石变法使得宋朝的国力由弱转强,一度扭转了统治危机,积贫积弱局面有所改变,短期内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课程标准】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预习思考】
1.从王安石身上,你觉得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又给我们怎么样的启示?
精神:
A忧国忧民精神。
B创新和改革精神。
C面对困境毫不动摇的精神。
启示:
A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B改革的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C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有哪些?根本目的是什么?由此判断其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3.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改革的实质是对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再分配的调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改革自身缺陷:变法的理念和措施脱离实际(理念违背经济规律,措施实施时过于激进)
③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
④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⑤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
【重点难点解析】
一、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触犯了守旧派及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2.宋神宗的动摇。
3.司马光任宰相后废除新法。
4.王安石变法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用人不当,在新法推行过程中有危害百姓的现象。
5.根本原因:没有触及社会根本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社会根本矛盾,没有真正给农民更大利益,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二、王安石变法给我们的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三、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的效果?
1.作用:王安石变法取得了重大成效,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增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失败:触犯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这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拓展点拨】王安石强兵之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二是增强军队战斗力。保甲法两个目的兼而有之,但更侧重于前者。保甲法的推行取得了两大成效:①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②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并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
【学习过程】
一、变法的命运
1.守旧派的指责:运用自然界的① 和② 指责变法。
2.王安石的态度:坚持“③ ”精神,即“④ ,⑤ ,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的态度:⑥ 。
4.结果:宋神宗死后,⑦ 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二、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1.积贫局面的改变
⑴原因
A.农田水利法:有利于① 和② ,使农业生产发展。
B.方田均税法:使③ 据实纳税,④ 得到实惠。
C.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⑤ 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⑥ 。
E.免役法:有利于⑦ 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⑵表现:政府的⑧ 大幅度上升。
2.积弱局面的改善
⑴原因
A.保甲法:加强了⑨ 秩序,维护了⑩ 。实现了? ,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B.军器监:使武器的? 得以改进,? 大大增加。
C.保马法:马匹的? 和? 得以提高,节省了? 。
D.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 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⑵表现:北宋的? 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3.历史地位:促进了北宋? 的发展和? 实力的壮大。
【课中、课后问题解答】
从上述意见,你能看出他们对变法的不同态度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宋神宗的态度怎样?
参考答案提示: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宋神宗支持变法。
★本课测评:
1、王安石变法被废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提示:(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4)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2、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提示:(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2)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3)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4)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学习延伸:
(略)
【重点知识巩固】
(山东省潍坊市重点中学2012届高三2月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都是宋徽宗的年号——本书注)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
(1)分别概括上述材料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你认为影响改革变法成败还有哪些因素?
解析:本题考察王安石变法。第(1)问,注意审题,要求分别概括。因此应逐个材料进行分析。材料一从关键词“以财利兵革为先务”“ 引用凶邪”“ 排摈忠直”“ 躁迫强戾”“ 祸乱”等关键词中去提取。材料二从“急于见功”“ 刚狠暴戾”“ 未能尽善”“ 不知有害”等关键词中来提取。第(2)问,主要考查多角度回答问题的能力。结合第一问的问题逐个提出影响成败的因素。注意成败的因素,所以在表述上要注意用是否一词。相对应成败一词。
【答案】
(1)材料一: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使社会动荡,甚至导致金兵南下。
材料二: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的一面;性格粗暴。
(2)改革的目标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改革的措施是否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改革是否稳步、有序地进行;是否有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和一批严格执行、科学贯彻变法措施的改革者;改革者的心态对改革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