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基础练习题(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一、选择题。(16题)
1、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科学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
2、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铁丝可以在氧气中燃烧 B.氮气在通常情况下没有颜色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D.石灰石加入稀盐酸有气泡
3、要准确量取70毫升氯化钠溶液,最好选用以下哪种规格的量筒( )
A、100毫升 B、50毫升 C、200毫升 D、10毫升
4、臭氧主要分布在距地面的高空,它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氧气能在放电的情况下转化为臭氧.氧气能转化为臭氧属于( )
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C.化学性质 D.物理性质
5、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B.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C.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D.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6、某兴趣小组要收集一瓶(100mL)含氧气的体积分数为38%的气体,收集气体的装置如图。方法是:在100mL 集气瓶里装满水,塞紧胶塞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通入氧气,把瓶里的水排入量筒,当量筒内的水达到设定的体积后立即关闭活塞a,然后打开活塞b通入空气,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入量筒。氧气的体积和通入空气的体积最接近以下哪个选项( )
A.22.5mL和77.5mL B.21mL和79mL
C.38mL和 62mL D.21.5mL和78.5mL
7、下列实验操作符合操作规范和实验安全规则要求的是( )
A、为了便于观察,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对着自己
B、为了证明一瓶药品是蔗糖还是食盐,可品尝其味道
C、为了方便操作,直接手拿试管进行加热
D、酒精灯碰翻着火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8、(双选)你经常做家庭小实验吗?根据你的经验,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
A.用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制取炭黑
B.用食盐水浸泡菜刀除去表面的锈斑
C.用缝衣针淬火处理后弯曲制鱼钩
D.用碎鸡蛋壳与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反应制二氧化碳
9、下列图示不是体现化学造福人类的是( )
A、合成药物 B、研发单晶硅
C、用基因技术研制杂交水稻 D、生产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10、《流浪地球》的热播让普通人了解到“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它含有70%的氮气(体积分数)、20%以上的氧气、还有CO2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造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B.在“人造空气”中,燃着的蜡烛会迅速熄灭
C.“人造空气”中氮气含量比空气中氮气含量要高
D.在太空中呼吸“人造空气”时,氧气消失表明氧原子也随之消失
11、用托盘天平称量2.5克药品,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向右偏转,这时应( )
A、向左盘中添加药品 B、向右盘中加砝码
C、移动游码 D、调节螺母
12、如图所示的集气瓶,有洗气、贮气等用途,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利用了类似装置,并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馏水.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
B.该装置可以用来观察是否已有氧气输出
C.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D.该装置可以观察氧气输出的速率
13、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B.化学是实用的、富有创造性的中心学科
C.化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多的重要学科
D、化学物质不能存在于任何食品中,以确保食品的质量
14、下列成语或俗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滴水成冰 B.积沙成塔 C.铁杵磨成针 D.钻木取火
15、下列关于酒精灯使用的图示正确的是( )
A.装满酒精 B.点燃酒精灯
C.用酒精灯加热 D.熄灭酒精灯
16、(双选)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
B.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C.空气各成分所占的比例是永恒不变的
D.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属于物理性质
二、填空题
17、①春秋________;②战国________;③商朝________。
(填字母:A、炼钢 B、冶铁 C、制造青铜器)
将以上朝代按先后顺序排列:________(填数字序号)。
18、有一种气体具有如下性质:
(1)无色无味;(2)能在空气中燃烧;(3)加热条件下能和氧化铜发生化学反应;(4)密度大于空气密度;(5)不易溶于水;
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 ;
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
19、仔细阅读下列关于酒精的描述,并据此回答问题:
①酒精是一种常用的燃料、溶剂、消毒剂及重要的化工原料;
②在工农业生产中常利用粮食作物的发酵等方法来获取酒精;
③它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为0.798g/L,沸点为78.3;
④它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够溶解碘等多种物质;
⑤酒精易燃烧,在空气中燃烧时会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大量的热。
(1)属于酒精物理性质的有(填序号)_______________;
(2)试写出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使用酒精灯时,万一酒精洒出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如何扑灭?____________
20、年,美国科学家卡尔 克里斯特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地制取出盐粒大小的固体物质(化学符号为)。在制取的实验中,它曾发生了爆炸,摧毁了实验室的部分设备。因此,科学家们认为,与氮气不同,化学性质极不稳定,如果能让这种物质保持稳定,则它可能会成为火箭和导弹后级的理想燃料。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氮气和的不同点:
氮气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2)请你想象一下在应用领域有哪些用途(写两条):
________ ,________ 。
21、绿色化学给化学家提出了一项新的挑战,其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________。
22、写出下列过程的能量转化:
(1)烧煤取暖:______能转化成______能;
(2)蜡烛照明:______能转化成______能;
(3)太阳能电池:______能转化成______能;
(4)铅蓄电池:______能转化成______能;
(5)手电筒照明:______能转化成______能。
三、材料阅读题。
23、18世纪前后,人们把元素等同于一种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物质,即单质。“燃素说”和“燃烧的氧化学说”一度成为科学家争论的焦点。
材料一:172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燃素也是一种元素,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如金属含有燃素,金属燃烧时金属释放燃素后成为金属灰(实际是金属氧化物);金属灰与燃素结合又会重新变回金属。
材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制得氢气并认为它是燃素;1773年,舍勒研究发现,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他称为“火空气”的单质参与;1784年前,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96年,普里斯特利制得可在“脱燃素气”中燃烧的“可燃空气”,也把它当作燃素。
材料三:1777年,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认为可燃物中不存在燃素;1801年,克鲁克香克证明了普里斯特利所谓的“可燃空气”是一氧化碳,从而结束了“燃素说”与“燃烧的氧化学说”之争。
(1)用你所学的燃烧条件分析,材料二中的“火空气”是 。
(2)材料三中的“可燃空气”一氧化碳属于纯净物中的 ,所以不可能是燃素。
(3)“燃素说”自提出后就引起争议。下列是当时科学家分析的事实或现象,用“燃素说”解释不合理的是 。(可多选)
选项 事实或现象 用“燃素说”解释
A 金属成分比金属灰简单 因为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
B 加热金属灰通入氢气,金属灰变回金属 因为氢气是燃素
C 木炭与金属灰一起加热变回金属 因为木炭富含燃素
D 铜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因为金属铜中含有燃素,加热后有燃素逸出
E 燃素(氢气)与脱燃素气(氧气)结合成为水 因为水是一种元素
四、实验题。
24、(一)小明同学用图1装置进行验证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实验中可观察到红磷燃烧的现象: ,实验后发现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1/5,这可能原因是:① ;② ;(任写两点)
反思:实验前需要在集气瓶内放少量的水,其目的是 ;
反应后集气瓶中剩余气体具有的 物理性质。
(二)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50mL的试管作为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左边为0刻度)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图2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够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气体体积忽略不计。
请回答:
(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0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装置气密性 (填“良好”或“不好”);
(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 刻度处(填具体数字 );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 刻度处(填具体数字);
(3)分析该实验设计的优点 (写一条)。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基础练习题(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一、选择题。(16题)
1、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科学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
【答案】C
2、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铁丝可以在氧气中燃烧 B.氮气在通常情况下没有颜色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D.石灰石加入稀盐酸有气泡
【答案】B
3、要准确量取70毫升氯化钠溶液,最好选用以下哪种规格的量筒( )
A、100毫升 B、50毫升 C、200毫升 D、10毫升
【答案】A
4、臭氧主要分布在距地面的高空,它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氧气能在放电的情况下转化为臭氧.氧气能转化为臭氧属于( )
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C.化学性质 D.物理性质
【答案】C
5、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B.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C.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D.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答案】C
6、某兴趣小组要收集一瓶(100mL)含氧气的体积分数为38%的气体,收集气体的装置如图。方法是:在100mL 集气瓶里装满水,塞紧胶塞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通入氧气,把瓶里的水排入量筒,当量筒内的水达到设定的体积后立即关闭活塞a,然后打开活塞b通入空气,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入量筒。氧气的体积和通入空气的体积最接近以下哪个选项( )
A.22.5mL和77.5mL B.21mL和79mL
C.38mL和 62mL D.21.5mL和78.5mL
【答案】D
7、下列实验操作符合操作规范和实验安全规则要求的是( )
A、为了便于观察,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对着自己
B、为了证明一瓶药品是蔗糖还是食盐,可品尝其味道
C、为了方便操作,直接手拿试管进行加热
D、酒精灯碰翻着火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答案】D
8、(双选)你经常做家庭小实验吗?根据你的经验,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
A.用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制取炭黑
B.用食盐水浸泡菜刀除去表面的锈斑
C.用缝衣针淬火处理后弯曲制鱼钩
D.用碎鸡蛋壳与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反应制二氧化碳
【答案】B,C
9、下列图示不是体现化学造福人类的是( )
A、合成药物 B、研发单晶硅
C、用基因技术研制杂交水稻 D、生产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答案】C
10、《流浪地球》的热播让普通人了解到“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它含有70%的氮气(体积分数)、20%以上的氧气、还有CO2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造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B.在“人造空气”中,燃着的蜡烛会迅速熄灭
C.“人造空气”中氮气含量比空气中氮气含量要高
D.在太空中呼吸“人造空气”时,氧气消失表明氧原子也随之消失
【答案】A
11、用托盘天平称量2.5克药品,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向右偏转,这时应( )
A、向左盘中添加药品 B、向右盘中加砝码
C、移动游码 D、调节螺母
【答案】A
12、如图所示的集气瓶,有洗气、贮气等用途,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利用了类似装置,并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馏水.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
B.该装置可以用来观察是否已有氧气输出
C.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D.该装置可以观察氧气输出的速率
【答案】C
13、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B.化学是实用的、富有创造性的中心学科
C.化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多的重要学科
D.化学物质不能存在于任何食品中,以确保食品的质量
【答案】D
14、下列成语或俗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滴水成冰 B.积沙成塔 C.铁杵磨成针 D.钻木取火
【答案】D
15、下列关于酒精灯使用的图示正确的是( )
A.装满酒精 B.点燃酒精灯
C.用酒精灯加热 D.熄灭酒精灯
【答案】C
16、(双选)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
B.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C.空气各成分所占的比例是永恒不变的
D.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属于物理性质
【答案】B,D
二、填空题
17、①春秋________;②战国________;③商朝________。
(填字母:A、炼钢 B、冶铁 C、制造青铜器)
将以上朝代按先后顺序排列:________(填数字序号)。
【答案】 A ③①②
18、有一种气体具有如下性质:
(1)无色无味;(2)能在空气中燃烧;(3)加热条件下能和氧化铜发生化学反应;(4)密度大于空气密度;(5)不易溶于水;
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 ;
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
【答案】(1)(4)(5);(2)(3)
19、仔细阅读下列关于酒精的描述,并据此回答问题:
①酒精是一种常用的燃料、溶剂、消毒剂及重要的化工原料;
②在工农业生产中常利用粮食作物的发酵等方法来获取酒精;
③它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为0.798g/L,沸点为78.3;
④它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够溶解碘等多种物质;
⑤酒精易燃烧,在空气中燃烧时会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大量的热。
(1)属于酒精物理性质的有(填序号)_______________;
(2)试写出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使用酒精灯时,万一酒精洒出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如何扑灭?____________
【答案】③④ 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 用湿抹布盖灭
20、年,美国科学家卡尔 克里斯特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地制取出盐粒大小的固体物质(化学符号为)。在制取的实验中,它曾发生了爆炸,摧毁了实验室的部分设备。因此,科学家们认为,与氮气不同,化学性质极不稳定,如果能让这种物质保持稳定,则它可能会成为火箭和导弹后级的理想燃料。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氮气和的不同点:
氮气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2)请你想象一下在应用领域有哪些用途(写两条):
________ ,________ 。
【答案】如表为:
氮气
物理性质 气体 固体
化学性质 较稳定 极不稳定
军事上做炸药,做火箭和导弹燃料
21、绿色化学给化学家提出了一项新的挑战,其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________。
【答案】污染
22、写出下列过程的能量转化:
(1)烧煤取暖:______能转化成______能;
(2)蜡烛照明:______能转化成______能;
(3)太阳能电池:______能转化成______能;
(4)铅蓄电池:______能转化成______能;
(5)手电筒照明:______能转化成______能。
【答案】(1)化学;热. (2)化学;光. (3)光;化学.
(4)化学;电. (5)化学;光
三、材料阅读题。
23、18世纪前后,人们把元素等同于一种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物质,即单质。“燃素说”和“燃烧的氧化学说”一度成为科学家争论的焦点。
材料一:172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燃素也是一种元素,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如金属含有燃素,金属燃烧时金属释放燃素后成为金属灰(实际是金属氧化物);金属灰与燃素结合又会重新变回金属。
材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制得氢气并认为它是燃素;1773年,舍勒研究发现,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他称为“火空气”的单质参与;1784年前,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96年,普里斯特利制得可在“脱燃素气”中燃烧的“可燃空气”,也把它当作燃素。
材料三:1777年,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认为可燃物中不存在燃素;1801年,克鲁克香克证明了普里斯特利所谓的“可燃空气”是一氧化碳,从而结束了“燃素说”与“燃烧的氧化学说”之争。
(1)用你所学的燃烧条件分析,材料二中的“火空气”是 。
(2)材料三中的“可燃空气”一氧化碳属于纯净物中的 ,所以不可能是燃素。
(3)“燃素说”自提出后就引起争议。下列是当时科学家分析的事实或现象,用“燃素说”解释不合理的是 。(可多选)
选项 事实或现象 用“燃素说”解释
A 金属成分比金属灰简单 因为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
B 加热金属灰通入氢气,金属灰变回金属 因为氢气是燃素
C 木炭与金属灰一起加热变回金属 因为木炭富含燃素
D 铜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因为金属铜中含有燃素,加热后有燃素逸出
E 燃素(氢气)与脱燃素气(氧气)结合成为水 因为水是一种元素
【答案】(1)氧气 (2)化合物 (3)ADE
四、实验题。
24、(一)小明同学用图1装置进行验证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实验中可观察到红磷燃烧的现象: ,实验后发现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1/5,这可能原因是:① ;② ;(任写两点)
反思:实验前需要在集气瓶内放少量的水,其目的是 ;
反应后集气瓶中剩余气体具有的 物理性质。
(二)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50mL的试管作为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左边为0刻度)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图2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够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气体体积忽略不计。
请回答:
(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0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装置气密性 (填“良好”或“不好”);
(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 刻度处(填具体数字 );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 刻度处(填具体数字);
(3)分析该实验设计的优点 (写一条)。
【答案】(一)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①红磷量不足;②装置漏气;
反思:冷却降温或吸收五氧化二磷;难溶于水;
(二)(1)良好; (2)10;6; (3)环保(测定结果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