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6.3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6.3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0-19 09:1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一)教学设计
课题 6.3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课时 1课时
设计者 课型 新授课 设计时间
学习分析 1.课程要求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 2.在常见的力现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弹力。 3.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4. 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际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教材解读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常见的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会测量力的大小。从本课的内容上看,弹力是在学生学习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常见的力进行研究,是高中进一步学习弹力的基础;弹簧测力计是力学中重要的测量仪器,是今后研究重力、摩擦力、浮力、机械效率的基础,通过看说明书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可以起到方法上的指导。这节课的内容和方法在教材中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弹力比重力和摩擦力更抽象更难理解。而且弹力可以说是学生刚开始接触学习的第一个具体的力,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本节课以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与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与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宗旨,力求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形成创造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力的概念以及种类,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些知识都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好的铺垫;用生活中的物体:夹子、橡皮筋、橡皮泥等发生形变的现象来引入,发现学生很感兴趣,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体验的过程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
学习目标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3、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达成评价 1、能在课上独立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2、能独立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难点:弹力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海绵、铁块、铁架台、激光灯、小平面镜、拉力器、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多媒体等 学生:预习学案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活动一:物体的形变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PPT中如图所示的图片。 【教师活动】如图所示的场景中,弓弦、弹力绳、撑竿、蹦床有什么变化?是否产生力的作用?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根据生活现象提问学生,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新课教学 构建新知 进行新课 活动二:弹性和弹力 【师生活动】用力压弹簧、拉橡皮筋、挤压橡皮泥、捏面团、将纸张揉成纸团。 【教师提问】(1)它们是否发生形变?(2)松手后,物体的形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弹簧、橡皮筋形变后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面团、纸团不能恢复原状。 【教师总结】橡皮筋类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后又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橡皮泥类的物体受到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教师提问】用手拉弹簧,弹簧可能发生什么形变?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用力小,弹簧发生弹性形变。用力太大,弹簧发生塑性形变。 【教师总结】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即使撤去力后物体也不能恢复原来形状。 【师生活动】探究是否所有的形变都能产生弹力。 (1)撑竿跳的竿子是用玻璃钢做的,玻璃钢有什么性质? (2)如果用橡皮泥做的竿子会怎么样? 【师生总结】 (1)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弹力的产生条件:①互相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教师提问】下图中哪些物体间的作用力属于弹力?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弹力广泛地存在于生活中,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都属于弹力。 【例题】 关于弹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的力叫弹力 B.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产生弹力 C.拉力不属于弹力 D.压缩的弹簧能产生弹力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知识应用 巩固提升 活动三:弹簧测力计 【师生活动】探究观察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弹簧(橡皮筋),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拉力大小与弹簧(橡皮筋)伸长程度的关系。 【师生总结】(1)人们通过探究,发现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有关,尤其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它的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也越大。 (2)为了测量力的大小,通常使用测力计对力进行测量。而弹簧测力计就是利用弹簧的弹性形变特性制作的。 【师生活动】探究观察弹簧测力计。 (1)对照课本的图和实物,让学生说出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2)结合前面拉弹簧的实验,引导学生明确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师生总结】(1)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由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指针等几部分组成。(2)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外力成正比。 活动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师生活动】阅读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说明书,并归纳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并认清它的每个小格表示多少牛。 (2)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如果不在,应该把指针调节到零刻度线上。 (3)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并分别使指针指到1 N、3 N、5 N的位置,感受1 N、3 N、5 N的力。 (4)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①把文具袋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文具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_____________。 ②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拖动桌面上的文具袋,测量文具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_____________。 (5)总结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几点操作要求。 【例题】 使用弹簧测力计不必要的是( A ) A.弹簧测力计竖直或水平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 C.使用过程中,弹簧、指针不得与外壳有摩擦 D.拉力不得超过弹簧测力计所能承受的最大的力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收获感悟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对有疑惑的地方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实践作业:制作简易测力计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对弹力及弹簧测力计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弹力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应用弹力的地方很多。从弹力应用的广泛性和关于力的初步知识的完整性出发,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增加了“了解弹力”的内容。我把教学难点定为对弹力的概念的理解,但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样形成的,不去分析它的三要素,我的突破方法是充分利用手中的器材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弹力的存在,从而理解弹力的概念。教学重点放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上,我的突破方法是每人手上都有弹簧测力计,并去使用它,同时给出一些有关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读数资料放在屏幕上给学生看,让学生在使用中学习,在学习中使用,并在学习中交流。因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的场合是很多的,所以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我让学生边探索边思考边试着应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