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09 16:1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一)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又何间焉( ) ②肉食者鄙 ( ) ③牺牲玉帛 ( )
④登轼而望( ) ⑤夫( )战 ⑥望其旗靡 ( )
二、画线字解释
齐师伐我 请见 肉食者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远谋 乃入见 何以战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 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
牺牲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小信
未孚 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以情 忠之属 可以一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辙
轼 遂逐 既克 夫战
一鼓作气 再而衰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三而竭 彼竭我盈
有伏焉 其旗靡
三、填空
1.本文选自《 __ 》,作者相传是 时期的 。这是我国的第一部 史书。
2.文章主要采用的 的写作手法,全文是围绕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____________ ”来展开情节的。
3.文中的“ 之战”是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著名的 的战役,这类战役,在历史上有名的还有 、 等。
4.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5.曹刿认为鲁庄公“可以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的条件是 ,其实这样做也正符合了战前的政治上的准备: ______________ 。
6.列举文中能体现庄公“鄙”的句子(不少于三句):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能明白这样一些道理:作战要取得胜利,首先要在政治上_____ ,
而且在军事上要抓住最佳的出击时机: 之时、最佳的追击时机: 之时。
8.文中 ______ 现在已经是固定成语,意为: ______。
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挑拨离间
B.①遂逐齐师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①望其旗靡 ②所向披靡
D.①忠之属也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
七、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2分)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
八、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答:(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
(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
答案:3、2分 C
4、4分
(1)2分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2)2分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5、2分 惧有伏焉
6、2分
(1)1分 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1分 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九、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 ( http: / / www.21cnjy.com )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
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5.乙文中文末划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
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__ 。
8.翻译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3、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http: / / www.21cnjy.com )
5、对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 ( http: / / www.21cnjy.com )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肉食者鄙(卑鄙) 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件) D.齐师败绩(大败)
10.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⑴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⑵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12.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答案:9.A 10.(这只是)小信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福:解释为赐福也可。 11.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13.A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3至6题。
阅读文段完成以下各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
1.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理解正确的是 ( ) A.从反面讽刺 B.含蓄地嘲讽 C.从正面说服 D.委婉地规劝
2.对下列加黑字注音和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朝服衣冠 朝:cháo朝廷、朝堂 B.时时而间进 间:jiàn间或、偶然
C.能谤讥于市朝 谤:bàng指责别人的过失 D.期年之后 期:jī一周(年)
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 ” ②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②③①
4.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5—8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 ( http: / / www.21cnjy.com ),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加黑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朝服衣冠:衣服 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6.对加黑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以告,则杀之 ④皆以美于徐公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7.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8.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项是 ( )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
参考答案: 1.D 2.A 3.D 4. ( http: / / www.21cnjy.com )C 5.C 6.C 7.A 8.D 9.(1)没有人(2)寻找(3)作主管者(4)言语真实10.B 11.B 12.B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问题。( 43——51)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 ( http: / / www.21cnjy.com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 ( http: / / www.21cnjy.com )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3.本文选自《 》,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 。
4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修八尺有余 (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私我也 ( )
王之蔽甚矣 ( ) 吾孰与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
45.指出下列词语古义和今义
地方 时时 明日
46.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47.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48.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43.(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 讽 ( http: / / www.21cnjy.com )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44.①长,这里指身高②穿戴③偏爱④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或:(受)蒙蔽 45.能围绕内容或写法的某一方面进行评述,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见的表述。示例,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46.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47.“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48.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一、问答思考题
  1.愚公移山的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是什么?
  2.智叟对愚公笑而止之的原因是什么?
  3.愚公不为智叟的话所动摇,坚持移山的原因有哪些?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参考答案:
  1.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前,出入绕远。
  2.智叟认为愚公年岁已太大,就连山上的草木都拔不掉,更别提把山挖掉了。所以他劝阻愚公移山。
  3.愚公认为,①即便自己死了,还有儿子,而且以后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②而山是不可能再长大增高了,所以山是肯定能被搬走的,所以他坚持移山。
  4.不相同。“其妻”是出于关切,才“献疑”。而且,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并力劝愚公停止挖山。
  5.天帝是被愚公的诚心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了,因而命大力神搬走了这两座山。
  二、阅读《愚公移山》中的语段,完成练习。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2.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走大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4.选文第二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语言描写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尘莫及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河曲智叟亡以应
  4.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5.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24.《诗经》两首·同步训练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 ) 窈窕( )( ) 好逑( )( )
寤寐( )( ) 溯洄( ) 坻( ) 荇菜( )
2、填空题。
(1) 是我国古代最早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 周南》。
能力提高
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 ( http: / / www.21cnjy.com )、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2、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4、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选取一首,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
达标训练
1、jū jiū yǎo ti ( http: / / www.21cnjy.com )á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 2、(1)《诗经》 305 风 雅 颂 (2) 赋 比 兴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C.4、B
能力提高
1、《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2、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这首诗还描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
3、《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 ( http: / / www.21cnjy.com )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4、提示:注意肯定学生作品中的优点,指出其中不足,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
5.翻译: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6.用文中原话回答下列题目:
愚公移山的原因:
愚公移山的目标:
愚公移山的方式: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加以解释。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 )
2.甚矣,汝之不慧( )( )( )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 )
6.河曲智叟亡以应( )( )( )
辨别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不同意思
1.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
2. 以君之力 操蛇之神闻之
3.杂然相许 高可二数许
8.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解释加点字:
1.河阳之北 2.面山而居 3.虽我之死 4.惧其不已
5.毕力平险
五、翻译下列句子: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                    。本书保存了不少古代             和               。
2.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                                                                            。
二、 字词知识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万仞(     ) 2.孀妻(     ) 3.始龀(     ) 4.穷匮(     ) 5.一厝(     ) 6.荷担者(     )
三、阅读理解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辨字注音并组词。
  ( 1)垦(     )______恳(     )______ (2)遗(     )______遣(     )______
(3)渤(    )______勃(     )______ (4)冀(     )______翼(     )______
2.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惩山北之塞(     )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2)出入之迂也(     )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3)指通豫南(     )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4)杂然相许(     )     A、 允许 B.赞成 C.答应
(5)且焉置土石(     )    A.哪里  B.乃,才  C.语助词
3.翻译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投诸渤海之尾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太行、王屋二山本来在那里?
5、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6. 对愚公要移山众人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解决他的妻子提出的问题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愚公移山非常艰难。表现劳力少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表现工具简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表现移山的坚定和专注的语句是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等,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与长勺。公将 ( http: / / www.21cnjy.com )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闻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002年江苏省镇江市]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何以战 以:
(2)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弗敢加也 / 而山不加增
B.弗敢专也 / 专其利三世矣
C.肉食者鄙 / 先帝不以臣卑鄙
D.必以信 / 愿陛下亲之信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
4.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1)长勺之战前,曹刿请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5.填空。
《曹刿论战》一文生动刻画了曹刿这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物形象,其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话从侧面衬托了曹刿的 ,而鲁庄公关于“何以战”的回答又反衬出曹刿的 。
[2002年安徽省]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战则请从。
3.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1)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
(2)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4.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 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2003年河北省考题]
1.文章中表明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什么 (用曹刿的话回答。)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
(3)公将鼓之 鼓: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 请谈谈你的理由。

[2003年北京市海淀区考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提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①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2.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 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
(2)夫大国,难测也——
(3)望其旗靡——

[2004黑龙江省宁安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 ( http: / / www.21cnjy.com )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左传·曹刿论战》
1.请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
2.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你认为现代战争取胜的基本因素有哪些?(3分)


[2004重庆市北碚区]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望其旗靡
2.下面各项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忠之属也 衣食所安
A.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小惠未徧 十年春,齐师伐我
C. D.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3.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文中曹刿高超的指挥才能表现在哪些地方?



编辑校对:韩小洁
需要答案请与本站联系!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等,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闻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002年江苏省镇江市]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何以战 以:
(2)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弗敢加也 / 而山不加增
B.弗敢专也 / 专其利三世矣
C.肉食者鄙 / 先帝不以臣卑鄙
D.必以信 / 愿陛下亲之信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
4.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1)长勺之战前,曹刿请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5.填空。
《曹刿论战》一文生动刻画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其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话从侧面衬托了曹刿的 ,而鲁庄公关于“何以战”的回答又反衬出曹刿的 。
[2002年安徽省]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战则请从。
3.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1)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
(2)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4.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 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2003年河北省考题]
1.文章中表明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什么 (用曹刿的话回答。)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
(3)公将鼓之 鼓: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 请谈谈你的理由。

[2003年北京市海淀区考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提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①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2.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 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
(2)夫大国,难测也——
(3)望其旗靡——

[2004黑龙江省宁安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左传·曹刿论战》
1.请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
2.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你认为现代战争取胜的基本因素有哪些?(3分)


[2004重庆市北碚区]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望其旗靡
2.下面各项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忠之属也 衣食所安
A.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小惠未徧 十年春,齐师伐我
C. D.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3.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文中曹刿高超的指挥才能表现在哪些地方?

[2005年江苏省徐州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肉食者鄙(    ) ②小惠未徧(    )
③牺牲玉帛(    ) ④虽不能察(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聚室而谋曰
B.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文:                               
(2)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                               
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                                 

[2005年新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彼竭我盈 庶竭驽钝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③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
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

5.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2005年湖北省咸宁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 ( http: / / www.21cnjy.com )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牺牲玉帛 为国牺牲 B.故克之 公问其故
C.又何间焉 亲密无间 D.何以战 可以一战
2.在上文中的横线上填写课文原句。(2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答:  
[2005年甘肃省天水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又何间焉( )
(2)牺牲玉帛( )
(3)小惠未偏(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选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①
。②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原因是:③
。(均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4.曹刿和鲁庄公的战前对话突出体现了他
的政治主张。这种政治主张是否过时?请联系时代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2005年省市]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译文: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                            
2.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限四个字)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简要说说。
答:①政治方面:                      
②军事方面:                      





[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等,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闻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第二次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以:能够
2.下列语句中与“小大之狱。虽不能寨,必以情”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孔子云:“何陋之有 ” D.以其凌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
译文: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4.齐鲁之战如果没有曹刿参与指挥作哉,鲁国能取胜吗 请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并加以概括。
答:
5.本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战前准 ( http: / / www.21cnjy.com )备的对话,阐明了什么政治主张 你认为这一政治主张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50字)
答:
[2005年湖南省长沙市]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肉食者鄙(卑鄙) 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件) D.齐师败绩(大败)
2.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文:
3.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⑴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⑵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4.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答:
5.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2005年眉山市]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 ( http: / / www.21cnjy.com )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文中加点词。
鄙: 以:
2.下列两句话,任选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3.下列句中用“/”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曹刿和邹忌劝谏(表述自己的主张)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曹刿:
邹忌:
5.下列两题,选做一题。
(1)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你认为现代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先决条件应该是什么 谈谈你的观点。
答:
(2)邹忌见齐王,希望表明一个什么主张 这个主张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
[2005年广州市]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 ( http: / / www.21cnjy.com )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翁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词语理解。
⑴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 ) ②公问其故( )
③望其旗靡( ) ④公输盘诎( )
⑵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克己奉公 B.克敌制胜 ( )
②例句:以牒为械
A.为民请命 B.下不为例 ( )
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战,勇气也。
译文:
⑵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译文:
3.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在甲文段中,鲁国凭什么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在乙文段中,是什么原因促使楚王最终放弃了攻打宋国的决定的?
答:
[2005年江苏省常州市试题]
公(鲁庄公)与之(指曹刿)乘。战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上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 ) (2)公将驰之( )
(3)既克 ( ) (4)望其旗靡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译文:
3.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答:
4.“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答:
5.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è 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勿迫(逼迫)。此用兵之法也。(选自《孙子今译》)
(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答:

(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答:






[2005年江苏省徐州市]
1.①鄙陋。目光短浅.②同“遍” ( http: / / www.21cnjy.com ),遗及,普遍。③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④明察,弄清楚。2.A 3 .①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②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4.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005年新疆]
1.D 2.①指猪、牛 ( http: / / www.21cnjy.com )、羊等祭品 ②赐福;保佑 ③倒下 3.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用完(尽)了。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 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 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 ④非常谨慎、稳重。战斗中仔细察看,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方下令追击。 ⑤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
[2005年湖北省咸宁市]
1.D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3.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②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4.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5.起了决定胜败的关键作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2005年甘肃省天水市]参考答案
1.(1)参与(2)祭神用的牛、羊、猪等(3)通“遍”,普及
2.(1)有权位的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作深远的谋划。 (2)可以打一仗了。打仗的时候我请求跟你一同去。
3.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忠之属也
4.重视人民力量 这种政治并未过时,无论在任何朝代,任何国家,人民永远是社会国家进步发展的创造者。


[2005年省市]
1.①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听从您的。②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2.惧有伏焉 3.①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②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1.D 2.B 3.(1)大官们(或当官的人,当政者,执政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我看见(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4.不能。原因可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及曹刿的两个“未可”和“可矣”进行分析,突出曹刿的军事才能,表现鲁庄公的急躁、冒进的特点,如果没有曹刿,势必导致战争的失败。5.主张:“取信于民”;答案中只要联系现实突出政府关心百姓,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等这样的意思即可;如从反面举例说明,要像古人学习取信于民的思想也可。
[2005年湖南省长沙市]
1.A 2.(这只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福:解释为赐福也可。 3.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5.A




[2005年眉山市]
1.鄙:鄙陋,目光短浅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认为、以为 2.(意思相符即可)(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情理(来审理)。(2)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3.B 4.曹刿:直谏;邹忌:讽谏(采用暗示比喻委婉地劝说君主)。5.(1)取信于民(得民心),后一问回答合情合理即可。 (2)希望齐王广开言路,善于纳谏。后一问言之成理即可。
[2005年广州市]
1. (1)①于是 ②原故(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 ③倒下 ④“诎”通“屈” (2) .① 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 ② B“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2.(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3.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正确,叙述恰当,即可得分。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得来。举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杏甲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2005年江苏省常州市试题]
1.(共同)乘车;追击;战胜;倒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2.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意思对即可。)3.参考:公鼓之,鲁师士气已竭。(意思对即可,可用现代汉语回答。)4. 不设统一答案。(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5.(1)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吻合。(2)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存自己。(意对即可。)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等,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与长勺。公将鼓之,刿 ( http: / / www.21cnjy.com )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闻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002年江苏省镇江市]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何以战 以:
(2)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弗敢加也 / 而山不加增
B.弗敢专也 / 专其利三世矣
C.肉食者鄙 / 先帝不以臣卑鄙
D.必以信 / 愿陛下亲之信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
4.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1)长勺之战前,曹刿请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5.填空。
《曹刿论战》一文生动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象,其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话从侧面衬托了曹刿的 ,而鲁庄公关于“何以战”的回答又反衬出曹刿的 。
讲解答案:1.①用、凭、靠 ②赐福,保 ( http: / / www.21cnjy.com )佑 ③案件2.B 3.当官的人自会去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4.(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爱国热情(爱国、爱国热忱、爱国主义精神等) 远谋(深谋远虑等)
[2002年安徽省]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战则请从。
3.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1)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
(2)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4.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 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讲解答案:
1.(1)参与 (2)同“遍”,遍及,普遍 (3)可凭借
2.(1)这只是小信用,未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 (2)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意思对就得分) 3.(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2003年河北省考题]
1.文章中表明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什么 (用曹刿的话回答。)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
(3)公将鼓之 鼓: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 请谈谈你的理由。

[2003年北京市海淀区考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提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①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2.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 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
(2)夫大国,难测也——
(3)望其旗靡——



[2005年广东碧桂园]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昳丽 :光艳美丽 B.旦日:第二天 C.私我:偏爱我 D. 蔽:隐蔽
2.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上书谏寡人者
A. 是寡人之过也 B.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能谤讥于市朝 虽欲言,无可进者
C. 朝服衣冠 D.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3.下列关于本文的理解与原文内容和写法不相符的一项是( )
A.邹忌欲言劝谏大事,但却从家庭琐事谈起,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从心理人情相通的角度,最终达到进谏成功的效果。
B.邹忌运用类比推理,由私臣、畏臣、求臣而被蒙蔽,推知私王、畏王、求王而王亦受蒙蔽,国事、家事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了。
C.齐王决定纳谏,谏分三种,赏分三种,不到一年,即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D.由于齐威王能虚心纳谏,所以齐国不战而胜,燕、赵、韩、魏都纷纷主动前往齐国拜见齐王。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中的“孰”同“熟”,意思是“仔细”。
B.“忌不自信”中的“自信”与现代汉语中的“自信”意思完全相同。
C.本文写得很美,运用了一种“三叠排比”的结构方式,使人耳目一新。
D.文章中的“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各不相同,虽未写人物的心理、神态,却很切合人物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
5.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B.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D.今天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
[2005年云南省]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现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皆以美于徐公 私:
(2)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面刺:
(3)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期年: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闻:
2.出自这段选文的一个成语是 。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4.邹忌讽谏齐威王的目的是什么 请根据选文进行概述。
答: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译文:
6.简要谈谈邹忌采用“讽喻”的方法来规劝齐威王的好处。
答:
[2005年湖南省湘西自治州]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现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 私
(2)王之蔽甚矣 蔽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
(4)皆朝于齐 朝
2.下列各句与“由此观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何陋之有 D.甚矣,汝之不惠
3.朗读下面的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臣/诚知_/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4.翻译下列句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5.文章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喜欢谁 请简述理由。

[2005年贵州省都匀市]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一丽。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跌丽。 , 。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夫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答:

[2005年长春市]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 ( http: / / www.21cnjy.com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本文选自《 》,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 。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 ) ②朝服衣冠 ( )
③私我也 ( ) ④王之蔽甚矣 ( )
3.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4.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5.威王一“善”,政局迥异, ( http: / / www.21cnjy.com )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6.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答:
[2005年眉山市]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 ( http: / / www.21cnjy.com )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文中加点词。
鄙: 以:
2.下列两句话,任选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下列句中用“/”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曹刿和邹忌劝谏(表述自己的主张)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曹刿:
邹忌:
5.下列两题,选做一题。
(1)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你认为现代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先决条件应该是什么 谈谈你的观点。
答: 。
(2)邹忌见齐王,希望表明一个什么主张 这个主张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 。

[2005年江苏省扬州市]
[甲文](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帝(唐太宗)尝作宫体诗,使世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虞世南)赓(gēng,连续)和(hè,照别人诗词格律或内容写作诗词)。世南曰:“圣作诚工(精巧),然体非雅正。上(皇上)之所好(hào),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tián打猎)猎,世南以为言(对此提出批评),皆蒙嘉(赞美)纳(采纳)。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臣之妻私臣 ( ) ②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
③能谤讥于市朝( ) ④上(皇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此观之 / 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B.皆以美于徐公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C.乃下令:“群臣吏民……。”/ 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D.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
①诚知不如徐公美。
译文: 。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

4.甲乙两文写的都是臣子向君王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谏并被采纳的故事,这两位臣子的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现实生活中如果要向同学提意见,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方式?为什么?
答: 。


[04国家实验区四川省成都市郫县]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 ( http: / / www.21cnjy.com )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朗读下面的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
A. B.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时时而间进
C. D.
辍耕之垄上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皆以美于徐公 以: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
(3)期年之后 期年:
(4)皆朝于齐 朝: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翻译: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翻译:
5.文中说“王曰:‘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态度
答:
6.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 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2004年广西南宁市]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 ( http: / / www.21cnjy.com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联系学过的课文,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吾与徐公孰美
A. 孰为汝多知乎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D.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选出下列句中的“之”字与例句“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4.你从文段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3分)
挑战中考·B级训练
[2004年深圳市南山区]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渐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谤讥于市朝,阁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建议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