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3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目标
01
02
03
通过归纳糖类和脂质的结构与功能上的区别与联系,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科学思维)
通过关注糖类、脂质等物质的过量摄入对健康的影响,在改进自己膳食行为的同时,向人宣传有关营养保健知识。(社会责任)
通过阅读教材,归纳说出糖类和脂质的种类和功能,培养物质和能量观。(生命观念)
学习目标
在科学研究和制药等领域,经常要进行动物细胞培养。体外培养动物细胞时,需要为细胞分裂和生长提供营养。绝大多数情况下,培养基中都会有葡萄糖。
讨论
1.对于培养的细胞来说,葡萄糖可能起什么作用?
2.在培养脂肪细胞时,即便没有向培养基中添加脂肪,新形成的脂肪细胞中也会出现油滴。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细胞可以将葡萄糖转化为脂肪。
糖类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
细胞培养
情景1
情景导入
麦芽糖 冰糖(蔗糖)
葡萄糖 蜂糖(果糖)
米饭(淀粉) 芹菜(纤维素)
问题1:
(1)这些糖类有什么共同点?
(2)甜的物质一定是糖类吗?
(3)所有的糖类都是甜的吗?
它们都是甜的。
不是,如木糖醇、糖精等。
淀粉、纤维素不甜,但属于糖类。
情景导入
情景2
生活中熟悉的糖
一.细胞中的糖类
1.糖类的元素组成特点
元素组成:C、H、O(有的含N)
1
分子式:Cn(H2O)m
2
任务1:观察各种糖类的结构式,总结出糖类的元素组成特点
葡萄糖(C6H12O6)
脱氧核糖(C5H10O4)
蔗糖(C12H22O11)
麦芽糖(C12H22O11)
几丁质
新知建构
注意:
并非所有糖中H:O=2:1:如C5H10O4 (脱氧核糖)
并非H:O=2:1的分子都是糖类:如CH2O (甲醛)
1.糖的元素组成
思考:观察部分糖类的结构简式,说说糖类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葡萄糖 果糖
麦芽糖
蔗糖
2.分类依据:
能否水解及水解产物分子数
糖类
单糖
二糖
多糖
不能水解的糖,可直接被细胞吸收。
水解后生成2分子单糖的糖
水解后生成多个单糖的糖
单糖
二糖
多糖
一.细胞中的糖类
新知建构
2.糖的分类
任务2:自主阅读23-25页,归纳糖类的分类及功能
分类 分布 功能
单糖 五碳糖
六碳糖
二糖
多糖
常见种类
一.细胞中的糖类
新知建构
3.糖的分类及功能
(1)常见的单糖
单糖
不能水解的糖
定义
种类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半乳糖
六碳糖
葡萄糖
果糖
种类 分布(动/植) 功能
单糖
主要的能源物质
葡萄糖
“生命的燃料”
果糖
仅植物
能源物质
半乳糖
仅动物
能源物质
六碳糖
核糖
RNA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
DNA的组成成分
五碳糖
动植物
动植物
动植物
一.细胞中的糖类
新知建构
3.糖的分类及功能
结构物质,
不提供能量
种类 分布(动/植) 功能 组成(了解)
二糖
麦芽糖
蔗糖
乳糖
发芽的小麦等谷粒中含量丰富
甘蔗、甜菜中含量丰富
人和动物乳汁中含量丰富
水解成单糖,被细胞吸收,提供能量
仅植物
仅动物
仅植物
葡萄糖 + 葡萄糖
葡萄糖 + 果糖
葡萄糖 + 半乳糖
(2)常见的二糖
概念:
由两分子单糖(六碳糖)脱水缩合而成的糖类
单糖
二糖
脱水缩合
水解
一般要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
一.细胞中的糖类
新知建构
3.糖的分类及功能
乳糖耐受 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某些人体内不产生分解乳糖的乳糖酶。乳糖不能被消化、吸收。
乳糖会在肠道中由细菌分解变成乳酸,从而破坏肠道的碱性环境,使肠道分泌出大量的碱性消化液来中和乳酸。所以容易发生轻度腹泻。
根据现有知识,请你说说乳糖不耐受是怎么回事?
二糖一般需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
淀粉
纤维素
糖原
最常见的多糖,植物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几丁质
(壳多糖)
不溶于水;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膳食纤维,不作为储能物质
肝糖原
肌糖原
分解成葡萄糖,调节血糖平衡
肌肉处供能,不能分解成葡萄糖
植物
植物
动物
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
能与重金属离子结合,用于废水处理;
制作食品的包装纸和食品添加剂;
制作人造皮肤;等
一.细胞中的糖类
新知建构
3.糖的分类及功能
储能物质
储能物质
种类 分布(动/植) 功能
多糖
淀粉
纤维素
糖原
肝糖原
肌糖原
几丁质(壳多糖)
仅植物
仅植物
仅动物
仅动物
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
植物变态茎或根或果实
动物的肝脏中
动物的肌肉组织中
植物茎或枝叶中的纤维所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
植物细胞中储能物质
动物细胞中储能物质
参与血糖调节
构成植物细胞壁的成分(纤维素+果胶),非储能
动物外骨骼、真菌细胞壁的成分,非储能
都由多个葡萄糖缩聚而成
葡萄糖的连接方式不同
①.相同点:
观察教材P23图2-3多糖的分子结构,找出淀粉、糖原、纤维素的相同和不同点。
②.不同点:
结构
功能
决定
一.细胞中的糖类
新知建构
3.糖的分类及功能
思考:1.主食中的糖是人体细胞获取糖类的主要来源!为什么糖尿病人米饭和馒头等主食都需定量摄取
2.有些饮料广告:0糖0脂0卡”真的不含糖,吃不胖吗?
非也!若摄入过多,还是可能导致身体肥胖,甚至危害身体健康的。
糖类
元素 ;元素组成特点 。
分类
依据还原性
依据水解情况
分布
功能
单糖
二糖
多糖
植物
动物
共有
还原糖
非还原糖
C、H、O
(有的含N)
多数,H:O=2:1
葡萄糖、淀粉、糖原
多糖、蔗糖等
果糖 蔗糖 麦芽糖 淀粉 纤维素
葡萄糖
核糖
脱氧核糖
半乳糖 乳糖 糖原、几丁质
主要能源物质:
重要的物质组分:
细胞结构组成成分:
所有单糖、麦芽糖、乳糖
核糖(RNA)、脱氧核糖(DNA)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几丁质(外骨骼)
1.下列是某生物体内糖类的某些变化,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此生物可判断为人或动物,因为能合成糖原和乳糖
B.淀粉和糖原属于多糖,麦芽糖和乳糖属于二糖
C.由淀粉得到葡萄糖的过程是一个水解的过程,葡萄糖是组成淀粉和糖原的单体
D.麦芽糖、糖原遇斐林试剂加热可观察到砖红色沉淀
D
应用迁移
2.下列关于糖类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都是还原糖,但元素组成不同
B.二糖都由葡萄糖聚合而成,都可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C.肌糖原不能直接水解为葡萄糖,不属于细胞的能源物质
D.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也是细胞的重要结构物质
D
应用迁移
我每天吃的都是一些玉米、菜叶、谷物,为何还会身体“发福”呢?
糖类
脂肪
供能充足,大量
供能不足,少量
脂质脂肪
淀粉
葡萄糖
消化
水解
吸收
血液中葡萄糖
首先
被细胞利用,氧化供能。
肝糖原
肌糖原
合成
脂肪
转化
情景导入
种类 功能
脂肪
磷脂
固醇
任务3:自主阅读26-27页,概括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新知建构
二.细胞中的脂质
问题1:观察、比较后回答:脂肪的元素组成与糖类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不同点:脂肪中O的含量远少于糖类,而H的含量更多。
资料1:1g糖原氧化分解释放约17KJ的能量,1g脂肪可放出约39KJ。
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糖原结构式
新知建构
二.细胞中的脂质
1.脂肪
问题3:植物细胞中有脂肪吗?植物脂肪与动物脂肪有何区别?
植物油:花生油、橄榄油
不饱和脂肪酸链
饱和脂肪酸链
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酯,即甘油三酯.
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熔点低,室温时呈液态。
动物脂肪大多含有饱和脂肪酸,熔点高,室温时呈固态。
新知建构
二.细胞中的脂质
1.脂肪
问题2:在全民减肥的时代,脂肪真是有害无益吗?举例说明脂肪的作用有哪些?
①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③脂肪具有缓冲和减压作用.
②脂肪是很好的绝热体,有保温作用.
“胖子怕热,瘦子怕撞”
鲸、海豹厚脂肪层起保暖作用,提供食物储备,产生浮力。
新知建构
二.细胞中的脂质
1.脂肪
种类 功能
脂肪(CHO) 储能、保温、缓冲
磷脂(CHONP)
脂质
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胆固醇 构成动物细胞膜、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
性激素 促进性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 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新知建构
二.细胞中的脂质
2.磷脂和固醇
固醇
CHO
1.医生建议缺钙的婴幼儿在服用钙片的同时,还要服用少量的鱼肝油.服用鱼肝油有助于钙的吸收.请查阅相关资料,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鱼肝油主要含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D。维生素D有助于细胞吸收和储存钙和磷,所以当婴幼儿服用钙片时,医生会建议同时服用鱼肝油来促进钙的吸收。当维生素D缺乏时,婴幼儿容易患佝偻病、软骨病等。
3.苏轼诗中“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饴”是指麦芽糖,“酥”是指酥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鉴定“饴”是否为还原糖,可将其溶解后滴加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处理
②人体摄入的小饼中含有的淀粉不能直接被细胞吸收利用
③淀粉和麦芽糖均是制作小饼的谷物中含量丰富的多糖
④用显微镜观察苏丹Ⅲ染液染色后的“小饼”切片,可见细胞中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⑤麦芽糖被分解得到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后可以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
A
应用迁移
4.下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油菜种子在发育和萌发过程中糖类和脂肪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种子形成时,脂肪水解酶的活性较高
B.种子萌发时,脂肪转变为可溶性糖,说明可溶性糖是生命活动的唯一能源物质
C.导致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元素
D.种子发育过程中,由于可溶性糖更多地转变为脂肪,种子需要的氮元素增加
C
应用迁移
5.如图表示某油料种子在成熟过程中各种有机物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并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随着脂肪的增加,种子中含氮物质的总质量逐渐减少
B.脂肪逐步取代糖类成为主要储能物质,提高了储能效率
C.在淀粉和可溶性糖转化成脂肪的过程中,丢失了大量的氧元素
D.干重相等的可溶性糖和脂肪,所储存的能量不同
A
应用迁移
单糖 二糖 多糖
总结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