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总复习语文(内蒙,包头)课件:专题十+说明文阅读(课件4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总复习语文(内蒙,包头)课件:专题十+说明文阅读(课件4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09 17:5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语 文专题十 说明文阅读
专题十 说明文阅读
第一讲 对象、特征
1.判断说明对象。
2.理解说明的内容。
3.概括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一、找准说明对象:
1.首先,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
从说明对象上分,说明文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介绍事物形体特征的事物说明文,二是介绍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等科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
2.其次,找说明对象。
(1)事物说明文中事物本身就是说明对象,往往可以从题目中或开头找出来。
(2)事理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不能只看题目,只有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经思考分析后才能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的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这就要分析文章开头、结尾的总结句,要分析每段(层)的中心句,抓关键词。值得注意的是,整篇文章有整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局部段落有局部段落的说明对象,千万不要把局部的说明对象当作整篇文章的说明对象。 二、概括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1.找中心句或连接词。
中心句往往有很强的概括性,它或提示下文说明要点,或归纳上文的内容。有的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就包含在中心句中。文章的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如果是段落的中心句则出现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有时还可以根据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来找。
2.概括、提炼、归纳。
有时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的特征,有时交代的特征只是表面而非本质的,就需要用概括、提炼的方法来归纳事物的特征。
三、概括说明的内容:
概括说明内容就是对文章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的过程。在说明文中作者介绍的内容可能涉及多个方面,我们在阅读时,要思路清晰,根据题干的要求迅速捕捉到我们需要的信息。
1.如果有中心句,可以直接摘录中心句。
2.如果文段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可以把这几层意思联结在一起。
3.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短语或句子,可以把这几个要点归纳在一起。 【例】(2013,安徽)
西塘古镇
①西塘,地处太湖东南河道交错的水乡地带。人们依水而居,依靠便利的水上交通从事贸易活动,明清时期,这里发展成为江南商业重镇。
②西塘拥有发达的水路交通网,在占地仅1平方千米的古镇内,就有9条河道在此交汇,将古镇分为8个区块,百余座古桥将古镇连通,因此,古称“九龙捧珠”。
③西塘的道路交通以桥、廊棚、街弄为主体,在众多古镇中颇具特色。
④西塘水巷交织,河桥密布,走来走去都是桥。古桥种类繁多,造型也很精美。长长的廊桥,矮矮的石桥,高高的拱桥,使古镇形成了“人家在水中,水中架小桥,桥上行人走,桥下小舟过,桥头商铺立,水中倒影游”的水乡美景。 ⑤最有名的环秀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古镇中最高的一座桥。拱形的桥身异常优美,桥东西横跨小桐、北翠两圩。两侧均有桥联,东侧联曰: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西侧联曰:往来人度水中天,上下影摇波底月。
⑥虽然江南古镇大多有廊棚,但西塘的规模最大,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所谓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道。廊棚沿河而建,造型古朴,一色的青瓦盖顶,连为一体,既可遮阳避雨,又可驻足观景。
⑦这里有多条街道,其中西街最具特点。西街有水乡极为典型的街道布局,最窄处的宽度仅供挑担换肩,即一根扁担的长度。临街房屋二楼常常有屋檐延伸,两两相对,形成了“一线天”的空间布局,构成了别致的古镇风貌。
⑧“巷”在吴语方言中是弄堂的意思,西塘的弄堂更是独具特色。这里水道密集,居民惜土如金。无论是商号还是民舍,房屋之间的距离总是被压缩到最小,西塘的弄堂总是长而深窄,其中又数石皮弄最具代表性。⑨石皮弄因铺地的石板薄脆如皮而得名,位于西塘古镇下西街,始建于明末清初。在西塘众多弄巷中,石皮弄最窄,宽处仅1米,弄口最窄处仅0.8米。全长68米,上面用166块青石板铺成,下面是下水道,能使全弄雨天不积水,如此设计实在巧妙。
⑩今天,西塘的水道、街道基本保留了江南古镇的原始风貌。水道划分了古镇大的板块,街道上方兴建的廊棚,进一步划分了空间区域,明确了使用功能。弄堂再连接各家屋舍,对空间进行细分和利用。这三种空间形式相辅相成,很好地体现了当地居民因势利事的设计意图,为当地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道路在小农经济商贸活动中的作用。
西塘的古桥、廊棚都很有特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解析:概括“古桥”“廊棚”说明对象的特点比较简单,要抓住关键段④⑥中的中心句,表达时力求准确、全面。
答案:古桥:数量多、造型优美、种类繁多。廊棚:沿河而建、规模大、造型古朴。 变式训练
1.从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属于________说明文,从说明文的语言看,本文属于________的说明。
2.本文第①段介绍了西塘古镇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塘古镇巷子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本文是一篇介绍江南西塘古镇的说明文,以朴实、准确的语言突出了古桥、廊棚、街弄的特色。第2题,第①段总写了西塘古镇的特点,理解时要抓住“地处”“便利”“重镇”等词语进行概括。第3题,文章第⑧⑨都写了“巷”,突出了“巷”的特点,第⑧段概括介绍,第⑨段举例说明。
答案:1.事物 平实
2.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以及历史地位。
3.长而深窄
专题十 说明文阅读
第二讲 顺序、结构
1.判断文章的说明顺序。
2.理清文章说明的条理。
3.分析文章说明顺序的作用。
4.判断文段或文章的结构方式。一、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说明顺序:
(1)空间顺序: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和内部构造比较复杂的事物。
作用: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
(2)时间顺序:主要特征是用一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作用:过程清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
(3)逻辑顺序:适用于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和功能及介绍科学原理的事理说明文。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现象到本质、由特点到用途、由原因到结果、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分析到综合。
作用: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更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 2.确定说明顺序
(1)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一般事物说明文采用空间或时间顺序,事理说明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2)把握语言的标志。空间顺序有“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方位词作标志语;时间顺序有表时间的发展、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语;而逻辑顺序有“首先”“其次”“为什么”“原来”“因此”等标志语。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一篇说明文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的,一定要分清主要的是哪种顺序。 二、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又分为三种情形:总——分——总式,例如《看云识天气》;总——分式,例如《苏州园林》;分——总式。
2.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例如《向沙漠进军》是递进式,依次是沙漠危害——如何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前途。
3.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例如介绍某一实验过程。
4.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例如《奇妙的克隆》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技术。
三、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1.整篇文章的结构划分。说明文的结构层次跟说明顺序密切相关。如果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的,那么其结构层次就可以按照时间的变换来划分;如果是按照逻辑顺序来说明的,其结构层次则为“总分”式。
2.每一自然段的层次划分。一般来说,说明文一个语段说明的中心往往是很明显的,要特别注意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 【例】(2014,株洲)
葡 萄
汪曾祺
四月,浇水。
葡萄喝起水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葡萄藤的组织跟别的果树不一样,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的导管。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浇过了水,你再回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施了肥,浇了水,葡萄就使劲抽条、长叶子。真快!原是几根根枯藤,几天功夫,就变成青枝绿叶的一大片。
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葡萄一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别的果树都不这样。别的果树都是刨一个“树碗”,往里浇几担水就得了,没有像它这样的“漫灌”,整池子地喝。 喷波尔多液。从抽条长叶,一直到坐果成熟,不知道要喷多少次。喷了波尔多液,太阳一晒,葡萄叶子就都变成蓝的了。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几天功夫,就抽出好长的一节新条。这样长法不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因此,过几天就得给它打一次条。拿起树剪,劈劈啦啦,把新抽出的一截都给它铰了。
葡萄的卷须,在它还是野生的时候是有用的,好攀附在别的什么树木上。现在,已经有人给它好好地固定在架上了,就一点用也没有了。卷须这东西最耗养分,因此,长出就给它掐了,长出就给它掐了。
五月下旬,葡萄开花了。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 葡萄粒长了一点了,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
葡萄不招虫。葡萄会生病,所以要经常喷波尔多液。
七月,葡萄“膨大”了。
掐须,打条,喷药,大大地浇一次水,追一次肥。追硫铵。在原施粪肥的沟里撒上硫铵。然后,就把沟填平了,把硫铵封在里面。
八月,葡萄“着色”。
你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
下过大雨,你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结实、挺括,璀璨琳琅。
可是你得快!明天,对不起,你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多液,它们的晶莹鲜艳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蓝兮兮、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我们不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 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一串一串剪下,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本文以时间为序,将和两方面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说明。
解析:这篇说明文是用生动的语言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了葡萄的生长过程,同时还将人的活动穿插其间。
答案:葡萄生长(过程) 葡萄生产(管理)或培育葡萄等
专题十 说明文阅读
第三讲 方法、语言
1.辨析句子所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理解说明文词语的含义,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一、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答题模式):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答题模式:具体说明________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分类别: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答题模式:把____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
(3)列数字:用科学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特征。
答题模式:用具体的数据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4)作比较: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
答题模式:把________和________相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____的特点。
(5)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
答题模式: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________的本质特点,使说明更加严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答题模式: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7)摹状貌:就是通过描绘事物形貌的方式把事物的特征表达出来。
答题模式: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显得生动活泼。
(8)引资料:包括引用具体的事例、数据、名言、格言、谚语,以及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答题模式:引用________,突出了________,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强了趣味性。
(9)列图表:用画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答题模式:具体说明了________的特点,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地解释说明,使说明更加通俗易懂。
答题模式:对________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________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说明文的语言:
1.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的最基本特征。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可以以平实见长,也可以以生动活泼见长。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指代性词语:“这”“这些”“这样”“这种”“这类”等。
②表估计:“大约”“左右”“估计”“大概”“至少”等。
③表猜测:“可能”“也许”“据推测”。
④表修饰限制:“之一”“一般”“经常”“目前”“至今”“主要”“只”(只要、只有)“总”。
⑤表程度范围:“最”“很”“几乎”等。
⑥表依据来源:“据说”“研究表明”“据……推测”等。 2.常见试题类型及答题模式: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模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
①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②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③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后与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结论是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④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模式:不能删。因为“××”词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________,这与文意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3)“××”词能否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模式:不能换。因为“××”词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词的意思或内容),所换词语的意思是________,换了后________(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4)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题模式: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5)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答题模式: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
②找有概数的句子。
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例】(2013,乐山)
不容忽视的“镉大米”
人们总是在食品安全中学习化学知识,两年前“10%大米镉超标”的新闻让人们空前关注起“镉”。而最近“广州超过4成大米镉超标”的报道,在“谈食色变”的今天,更让公众群情激愤。
“镉”究竟为何物?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在冶金、塑料、电子等行业非常重要。它通常通过废水排入沟渠河流,再通过灌溉污染农作物,水稻是典型的“受害作物”。
根据不同的摄取方式来衡量,镉对人体健康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大米等食物摄取的,属于“长期小剂量”。这种情况主要危害肾脏和骨骼。目前,国际卫生组织对镉的安全标准就是基于它对肾脏的危害程度建立的,上限是每周每公斤体重7微克。这相当于一个60公斤的人,每天不超过60微克。 这个安全标准包括所有的镉来源,除了米饭,还有其他食物和饮水。对于大米,我国的安全标准是每公斤0.2毫克。但这只是一个“控制标准”,并不意味着高于这个值的大米才有害,而低于它的大米就“安全”。如果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吃500克镉含量为每公斤0.15毫克的大米——这样的大米是合格的,但也超过了国际卫生组织的“安全线”。如果只吃200克含量为每公斤0.25毫克的——虽然它超标了,但是总摄入量也还没有超过“安全线”。此外,我们还要吃其他食物,还要喝水,其中也可能含有镉。对于“镉大米”产区的人们来说,镉的其他来源就更不能忽视。
长期食用“镉大米”或其他含镉的东西,容易造成慢性镉中毒。它的症状被命名为“痛痛病”,日本在几十年前就注意到了它的存在。在日本的“镉大米”地区,统计了近两万名成人,出现了近二百病例和一百多“疑似”病例,以老年女性为主。目前,中国还没有详细的病例统计。根据目前的研究,痛痛病主要是由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造成的。镉会在肾脏中累积,最后导致肾衰竭,也会导致骨软化和骨质疏松。长期接触剂量是国际卫生组织安全线3倍以上的镉还可能会导致消化道的障碍。在动物实验中,这种剂量的镉还显示了对生殖和发育系统的影响;对人类是否有同样影响,还没有可靠依据。 镉中毒更大的麻烦在于它的长期性,即使停止食用高镉大米,肾衰症状依然会持续。
中国人主食米饭。“镉大米”对国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根本的解决途径还是治理工业污染,也迫切需要广泛严格地检测大米以及饮水中的镉含量,并且及时公布与处理。对于消费者来说,保护自己的可行途径是增加食谱的多样化,减少对大米的依赖。此外,根据研究,钙和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对镉过量也更加敏感。所以,保证自己的食谱中有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增强对镉的抵抗力。
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分析说明文语言比较典型的一个题型,关键是要弄清“主要”一词的语境意,并比较去掉前后句子意思之间的区别。答题时必须按规范的模式进行。
答案:“主要”一词不能去掉。因为“痛痛病”除了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造成的这一重要原因外,还有其他因素;去掉后就成了“痛痛病”完全是由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造成的,这不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变式训练
1.下面四个句子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的一项是()
A.两年前“10%大米镉超标”的新闻让人们空前关注起“镉”。
B.长期接触剂量是国际卫生组织安全线3倍以上的镉还可能会导致消化道的障碍。
C.对于消费者来说,保护自己的可行途径是增加食谱的多样化,减少对大米的依赖。
D.长期食用“镉大米”或其他含镉的东西,容易造成慢性镉中毒。
2.这篇文章的语言很准确,很科学,请举一例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它们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长期食用“镉大米”或其他含镉的东西,容易造成慢性镉中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保证自己的食谱中有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增强对镉的抵抗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安全标准包括所有的镉来源”一句中“这个”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A选项的“空前”表示程度,B选项的“可能”表示猜测,D选项的“长期”表示修饰限制,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题,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从以下几类词语中体现出来:表估计、表猜测、表修饰限制、表程度范围、表依据来源等,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举例。第3题,说明文中词语的表达效果就是语言的准确性,“长期”表示修饰限制,“可能”表示估计、猜测,答题时重在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语境意。第4题,“这个”一词属于指代性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必须根据上文的内容得出。 答案:1.C
2.示例:“根据目前的研究,痛痛病主要是由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造成的”,句中的“主要”一词说明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是造成“痛痛病”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1)“长期”一词科学准确地说明要较长一段时间食用“镉大米”或其他含镉的东西,才容易造成慢性镉中毒,并不是偶尔的一两次食用就会造成镉中毒。(2)“可能”是个表估计、表猜测的词语,表示可能但并不是绝对的,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保证自己的食谱中有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对增强对镉的抵抗力的重要性。
4.国际卫生组织对镉的安全标准上限是每周每公斤体重7微克。
专题十 说明文阅读
第四讲 整体把握(选择题)
1.文本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2.分析说明对象及特征。
3.理清说明顺序。
4.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6.依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在近3年的包头中考试卷中,说明文阅读的最后一题均为选择题,且题目均为“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考查形式相对固定。提高选择题正确率,是我们每位学生心之所盼。
(一)说明文选择题答题技巧:
基本方法:一找二比三判断
1.快速通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段落分布及每段主要内容。
2.审清题意,并根据题目要求找出涉及的语句和段落。
3.反复阅读,认真比对选项中与原文中的关键词句,看看表达意思是否有出入或者外延与内涵是否一致。
4.综合考量,明确判断。
5.比较选项,采用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找出差异,迅速确定答案。 (二)说明文选择题阅读陷阱:
1.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
例如2014年广州中考说明文(见本页《鸟坛“大嘴大”》)第1题D选项,它表述了巨嘴鸟生存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人类对森林的砍伐和对鸟类的捕捉,回归原文第8段可得此选项关键词符合原文表述,故选D项。
2.以偏概全
例如2014年广州中考说明文第2题A选项,它表述了小巨嘴鸟由巨嘴鸟妈妈辛苦孵化,但根据原文,小巨嘴鸟是由父母轮番孵化的,因此,题目以偏概全,故此项错误。
3.绝对表述
例如2014年广州中考说明文第2题B选项,它表述了雏鸟后来“全部”吃水果,但是文意只是说水果只是变成了主食,并不是全部都吃水果,故B项错误。
4.张冠李戴
5.正反颠倒
例如2013年昆明中考说明文《无坚不摧的“水刀”》第3题C选项(见P208),其表述“水流速度猛然增加,压力骤然减小”与文章第2段中“水流速度急速下降,压力骤然增加”刚好相反,故此项错误。 6.盲目引申
例如2014年广州中考说明文第1题B选项,它表述了巨嘴鸟不喜欢凿洞,但是文中只是说巨嘴鸟不是自己凿洞,“不是”不代表“不喜欢”,故盲目引申,此项错误。
切记:所有的判断都必须来自原文,切切不可以主观臆断,建议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找到题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后顾,认真比对,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绝对的选项)。
顺口溜:整体阅读知大意,关键语句看仔细,题文对应别忘记,筛选比较要牢记。【例】(2014,广州)
鸟坛“大嘴大”
瘦驼
随着《里约大冒险》在全球银幕热播,作为重要配角的热心的拉菲尔也好好地秀了一把。巨嘴鸟的大名是鵎鵼,生活在南美洲。全世界现存的34种巨嘴鸟,绝大多数只生活在巴西。
因为大嘴的视觉效果,巨嘴鸟是最不容易被人认错的鸟。它们的嘴实在是太大了,长度几乎占了身长的三分之一。不过,你不用担心这给巨嘴鸟带来沉重的负担,它的喙里面是泡沫状的,非常轻,重量一般不会超过50克。巨嘴鸟为什么会长这么大的嘴?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很多年。起先,只看到标本的鸟类学家们曾认为,巨嘴鸟的大嘴是用来捉鱼的,就像鹈鹕那样。后来,鸟类学家发现巨嘴鸟的主要食物是各种果子,于是又猜测,或许拥有一张大嘴比较方便啄食长在树梢的果子?直到最近,科学家们才揭开了巨嘴的秘密:原来它们生活在热带雨林,在高温炎热环境下,大嘴可帮助它们散热降温。
吸引人们注意力的,还有巨嘴鸟的脚。巨嘴鸟有四根脚趾,两根朝前,两根朝后。这种脚型,啄木鸟也有。实际上,巨嘴鸟就是啄木鸟的亲戚,它们与啄木鸟一样,也喜欢住在树洞里。不过,它们并不自己凿洞,一些大型的巨嘴鸟喜欢住在树木腐烂形成的天然树洞里,而一些小型的巨嘴鸟则不客气地借住到亲戚家里,去抢占啄木鸟辛苦开凿的洞穴。 巨嘴鸟是鸟类中的模范夫妻,大部分巨嘴鸟夫妻会相互厮守很多年。繁殖的时候,巨嘴鸟夫人会产下1—5枚白色的卵,大约经过16天的轮番孵化,小巨嘴鸟就会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非常虚弱,全身连一根绒毛都没有,双眼紧闭。这个时候,雏鸟的嘴还很短,完全看不出以后会变成一个大嘴巴。巨嘴鸟夫妇会喂刚孵出来的雏鸟吃小虫子,后来,水果逐渐成为小巨嘴鸟的主食。与其他的鸟相比,小巨嘴鸟长得非常慢,有的种类过了满月时身上还没有几根羽毛。
科学家们最近还发现,有的巨嘴鸟会齐心协力一起抚养雏鸟,即便这些雏鸟并不是它们的孩子。科学家们估计,这些自愿出力的巨嘴鸟“保姆”可能是雏鸟的哥哥姐姐,也就是巨嘴鸟夫妇上一次繁殖的后代。 经过两个月的悉心哺育,小家伙们终于可以离开巢穴了。这时候,它们除了嘴不够大、颜色不够鲜艳外,基本上跟爸爸妈妈一般模样。至于那张标志性的大嘴,至少需要一年才会完全长成。离巢的幼鸟会跟爸爸妈妈共同生活一段时间。这些小家伙们玩心很重:它们会把大嘴扣在一起互相推挤,谁先后退谁就输了,赢了的一方会再接受其他幼鸟的挑战。它们钟爱的另一种游戏是抛果子。这些游戏,对小巨嘴鸟来说不只是为了玩乐,更重要的是能从中习得生存的本领。那些从小就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小鸟,长大后更可能成为头领。
目前,大部分种类的巨嘴鸟生活还算无忧无虑,但由于人们大量砍伐森林,导致某些巨嘴鸟的家园遭到破坏,已经有一些陷入濒危状态。就像电影里说的,有些人喜欢把野生的鸟捉来做宠物,这种捕捉甚至形成了交易链(据说,一只巨嘴鸟的身价已经高达10万元),这就严重威胁到了巨嘴鸟的生存。 巨嘴鸟的大嘴闻名天下,绝对是它们种族的“注册商标”。但是,大自然中还是存在着“东施效颦”者,那就是犀鸟。犀鸟生活在亚洲和非洲,它不是巨嘴鸟的近亲,与巨嘴鸟的生活区域也并不重叠,可是,它们也长着一张大嘴!只不过尺码相对巨嘴鸟来说小一些。犀鸟的生活习性与巨嘴鸟很相近,也以水果为主食,偶尔吃些小昆虫、小动物做配菜。这种没有亲缘关系却长得类似的现象,科学家称之为“趋同进化”,也就是本来长得不像,由于生活环境近似,慢慢变成了一个模样。
我们该如何区分巨嘴鸟和犀鸟呢?第一方法当然是看“出生证”,巨嘴鸟只生活在南美洲,而犀鸟只生活在亚洲和非洲;其次,请它们把脚伸出来,两根脚趾朝前、两根朝后的是巨嘴鸟,三根朝前、一根朝后的是犀鸟;最后一条是看“帽子”,犀鸟的头顶往往“戴”有一个“大头盔”,而巨嘴鸟没有。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巨嘴鸟自古以来生活在南美洲的巴西,巨型的嘴是它们的典型标志。
B.巨嘴鸟与啄木鸟脚型一致,不过巨嘴鸟不喜欢凿洞和居住在树洞里。
C.巨嘴鸟成年后,都会和他们的父母一起共同抚养刚出生的弟弟妹妹。
D.巨嘴鸟生存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人类对森林的砍伐和对鸟类的捕捉。
2.对巨嘴鸟孕育成长过程的概述,准确的一项是()
A.经过巨嘴鸟妈妈16天的辛苦孵化,小巨嘴鸟就会破壳而出。
B.刚出生的雏鸟全靠父母喂食小虫子,后来逐渐全部吃水果。
C.雏鸟出生两个月就能离巢,但仍跟父母共同生活一段时间。
D.巨嘴鸟的大嘴,不到一年就可以长成,能够独立寻找食物。
3.根据文意,下列对巨嘴鸟与犀鸟的概述错误的一项是()
A.巨嘴鸟与犀鸟都生活在天气炎热、树木茂盛的地方。
B.巨嘴鸟与犀鸟都生活在水果丰盛和鱼类丰盛的地方。
C.巨嘴鸟与犀鸟没有亲缘关系,生活的区域也不相同。
D.巨嘴鸟与犀鸟外形长得相像,但还是能够加以区分。 解析:第1题,A.“绝大多数只”,所以选项中的“自古以来生活在南美洲的巴西”缩小范围了。B.“不是自己凿洞”不等于“不喜欢自己凿洞”,同时它们也会住在树洞里,所以选项和原文不符。C.“和父母共同抚养弟弟妹妹”是科学家们的估计,并不是确定的。第2题,A.不是只有妈妈的孵化,是父母轮番孵化的。B.水果只是变成了主食,并不是全部都吃水果。D.大嘴需要至少一年才能完全长成,并非不到一年就可以。第3题,从最后两段可以看出C和D是与原文相符的,B选项根据生活常识推理无论是亚洲还是非洲或者是南美洲都是水果丰富和鱼类丰富的地方。所以A选项错误。
答案:1.D 2.C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