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考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株洲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考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9 12:03:10

文档简介

株洲市重点中学2023年下学期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试
语文卷试题
时量: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
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
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
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
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
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
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
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
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
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
法理社会。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
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为我
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
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
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
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
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
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
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1
{#{QQABBYAUgggAABAAAQhCUwXiCgGQkAGACAoGQAAEsAAAQBNABAA=}#}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
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
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费孝通构建的乡土中国理论,实际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
一问题,而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乡土中国即指
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确切地说,20世纪 40 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基
本性质是乡土性的。
从历史变迁的经验事实看,从 20 世纪 40 年代到今天,中国乡村社会已经经历了四次重
大的历史变迁,即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如今,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
后乡土性色彩越来越明显。
“后乡土中国”是对“乡土中国”理论的发展,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
论概括和解释。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
下,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
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
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革开放
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由此看
来,如今的乡村社会,虽然村落共同体依然存在和延续,但共同体内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
社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
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
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
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
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来看,较多
农户的主业其实已从农业转型为非农业。
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
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随着现代性文化不断向乡土社会的渗透,村民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
落生活迈向乡—城两栖生活,社会经济的转型驱动着乡土文化的变迁。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
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
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
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
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
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
“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C.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
会中的一纸契约。
2
{#{QQABBYAUgggAABAAAQhCUwXiCgGQkAGACAoGQAAEsAAAQBNABAA=}#}
D.“后乡土中国”是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出的一个概
念,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
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3 分) ( )
A.井水河水两相分,凡事讲理不讲亲。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乡村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特征变化。(4分)
5.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豫让行刺
叶敬之
赵襄子乘着马车,带着一群随从,浩浩荡荡地出了城门。在阳光的照射下,他的脸上
发出红扑扑的油光。他的身体随着马车的颠簸,左右摇晃着。
城外不远,矗立着层层叠叠的山岭。山下河道弯曲,河上一座木桥,被垂柳挡住了半
边。开路的随从过了桥,车夫鞭子一甩,催马过桥。谁料,马却“咯噔”一下停住了。马
头乱摇乱晃,马蹄也往后倒退,马屁股碰到了后面的车头。
赵襄子疑虑重重。自从杀了智伯,把智伯的人头做成了饮具之后,他整天疑神疑鬼
的;而智伯的臣子豫让刺杀自己未遂,更让他提高了警惕。如今,看到马匹徘徊不前,他
又起了疑心。
他拍了拍参乘青荓的肩膀,指着桥下说道:“你去看看什么情况。”
青荓下了马,正了正头上的帽子,扶了扶腰间的佩剑,往桥下走去。
赵襄子等候着。不知过了多久,青荓没有回来,而桥下也静悄悄的。
赵襄子不耐烦了,又叫了一个随从过去察看。眼见得那个随从下了桥,忽然听得一声
尖利的叫喊:“主公,不好了!青荓死了!”
赵襄子脑子“嗡”的一下,急忙下了马,扶着腰间的佩剑,三步并两步走近桥头,拐
弯下桥。
不用他吩咐,他的随从们也纷纷下马,拔出佩剑,跟着赵襄子下桥。
刚到桥底,赵襄子吓了一跳,不由得往后退了几步。他没有看见青荓,却看见了他的
仇家——豫让!豫让垂着头,握着佩剑,脸上的疤痕绷得紧紧的,使他看上去更加丑陋不
堪。
而豫让的脚下,就躺着青荓。鲜血浸透了青荓的衣服,往河边汩汩流淌。
赵襄子怒火中烧,他拔出剑来,挥舞着,怒斥豫让道:“我原先以为,你不惜牺牲性
命替主子报仇,是个义士,所以放了你。谁料,青荓与你是好友,你连他也杀掉,看来你
不是义士!且吃我一剑!”
豫让并不举剑,抬起头来,脸上竟有晶莹的泪珠。赵襄子的手抖了一下,剑锋低了下
去。他催促豫让道:“你有什么话赶快说,说了好受死!”
豫让因为吞了炭火,嗓音嘶哑。他艰难地发出声音来:“青荓发现我,欲放我走,则对
3
{#{QQABBYAUgggAABAAAQhCUwXiCgGQkAGACAoGQAAEsAAAQBNABAA=}#}
不起主子;欲将我杀了,又对不起老友,所以自裁身亡。”
豫让说完,扔了佩剑,往地上一跪,抚着青荓尸体,大哭起来。声音微弱如蚊虫之
鸣,粗粝似老树之皮,似凄风掠过。在场的人,无不低头垂泪。赵襄子提剑的手,也扑地
垂了下去。
豫让忽然爬起来,抹了一把眼泪,浑浊的眼光投向赵襄子:“我有一事有劳于君。”赵
襄子目睹刚才的一幕,敌意已然消失,就允诺道:“你说。”
豫让道:“从今以后,再想刺君,已无可能。何况多年好友,为我而死。只是在主公智
伯坟前的许诺未能兑现。能否请君脱下外衣,让我刺上三剑,以报主公?”
赵襄子听了,没有言语,把剑交给一个随从,脱下外衣。两个随从上来,接过外衣,
各扯一条袖子,来到豫让面前。豫让举剑,跳跃呼喊,连刺三剑,三个洞口,边缘皆染
血,赫然出现在衣上。赵襄子见了,不免心惊。
豫让停下剑来,拱手施礼,大呼道:“我已报答主公!”
说罢举剑,剑光一闪,头颅落地,滚了几滚。目光最后瞥一眼赵襄子,嘴唇略动了
动:“谢,谢……”
豫让的尸体依然直立,不知过了多久,才轰然倒地。
赵襄子为豫让修了一座坟墓。那墓就在河边,桥侧。后人称坟墓为豫让墓,称桥为豫
让桥。河水流淌两千年,粼粼清波,至今倒映着墓和桥。
河水不枯,墓桥永恒。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 年第 5 期)
文本二:
当“恩”与“义”发生冲突时,刺客们会如何选择呢?从豫让刺杀赵襄子的事迹中可
以看出,豫让第一次刺杀赵襄子失败,赵襄子感动其贤,释放了他。于豫让而言,赵襄子
有救命之恩。但豫让与智伯的君臣之义让他不可能“怀二心”而事赵襄子,更不可能放弃
为智伯复仇。智伯的“国士遇之”的恩情与二人之间的君臣之义大于赵襄子的救命之恩,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因此,豫让最终仍然选择了再次刺杀赵襄
子。由此可以看出,当“恩”与“义”发生冲突时,刺客豫让选择了“死名之义”,三击赵
襄子衣而后自杀。
(摘编自高婕《<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恩义”关系》)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赵襄子一行人准备过桥时,马突然停住不动,这一天意般的警告,乃是赵襄子疑心的外化,
也为后文豫让的出场作了铺垫。
B.面对赵襄子的拔剑相向,豫让不躲避不反抗,竟然流下眼泪,说明他对青荓之死深感愧疚,
也因失去老友黯然神伤。
C.豫让的复仇之路坎坷,充满艰辛;他三击赵襄子外衣之后的大呼,既是对智伯之灵的告慰,
也是对自我心灵的宽慰。
D.豫让自杀后,其直立的尸体过了许久才轰然倒地,这一情节表现了豫让不甘失败、生命顽
强的精神品质。
7.关于青荓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青荓许久未归且桥下静悄悄的,反常的现象增添了现场的紧张氛围。
B.青荓的出现,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
C.青荓在杀死与放走豫让的两难之中选择自杀,体现了他的忠义精神。
D.青荓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豫让的交代来完成,采用了侧面描写手法。
8.豫让为智伯复仇,最终不得不以剑三击赵襄子衣服而后自杀,结合文本一、二,谈谈你
对豫让价值追求的理解。(4 分)
4
{#{QQABBYAUgggAABAAAQhCUwXiCgGQkAGACAoGQAAEsAAAQBNABAA=}#}
9.赵襄子和刺客豫让的第二次交会,在《史记 刺客列传》中只有寥寥数语:“襄子至桥,
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文本一对此展开了生动的想
象与描写,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北宋〕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
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
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
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销遣世虑。江山之
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
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 ;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
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

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 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
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
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选自《小畜集》,有删改)
【注】:①王禹偁(954—1001):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因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晚岁被贬
黄州,故世称“王黄州”。②齐云、落星、井干、丽谯均为古代名楼,是华丽高楼的代表
建筑。③齐安:古郡名,在今湖北黄冈市。
10.对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①比屋皆然.②矢声铮铮然.③竹工破之.④竹之.为瓦,仅十稔
A.①②两个“然”相同,③④两个“之”不相同。
B.①②两个“然”不相同,③④两个“之”相同。
C.①②两个“然”相同,③④两个“之”相同。
D.①②两个“然”不相同,③④两个“之”不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中描绘了竹楼清幽的环境,表现了作者潇洒淡泊的生活情趣和被贬后豁达自适的心
情,同时也透露出不满的情绪。
B.小竹楼给作者的谪居生活带来了无穷乐趣。这里四季幽静优美,作者常在此或读书默
坐,或处理公务,或弹琴吟诗,或与友人休闲娱乐。
C.作者引用齐云、落星、井干和丽谯四座历史名楼与竹楼作对比,表明自己喜爱竹楼、鄙
夷声色、不慕荣华的高尚情怀。
D.文中多用排比,着力渲染,叙中夹议,寓情于景,特别是对竹楼各种声响的生动描绘,
5
{#{QQABBYAUgggAABAAAQhCUwXiCgGQkAGACAoGQAAEsAAAQBNABAA=}#}
更是各具特色,极富诗意。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雉堞”指城墙,其中“雉”本义为鸟名,借指城墙低矮小巧。
B.“投壶”是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以矢投壶中,投中次数多者为胜。
C.“骚人”出自屈原的《离骚》,后指诗人或风雅之士。
D.“稔”指庄稼成熟,谷子一熟叫作一稔,引申指一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2)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14.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咸阳 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渭水寒声昼夜流。
【注】①咸阳,今属陕西,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里建
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②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
诗人之一。该诗大约创作于 849 年,此时大唐王朝政治腐败,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③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首联扣题抒情写景。其中“蒹葭”,暗用《诗经 秦风 蒹葭》的诗意,表达思念心绪。
B.“山雨欲来风满楼”形象地写出了山城暴雨即将来临时的情景,景致凄迷,意远而势雄。
C.颈联写近景,诗意转折,鸟下绿芜,蝉鸣高树,其自在悠闲的神态冲淡了诗人内心
的愁怨。
D.尾联融情于景,以不变写变,与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有
异曲同工之妙。
16.这首诗以“愁”字统领全篇,体现了中国文人登高而悲的文学传统,结合全诗分
析诗人登高远眺引发了哪些“愁”?(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徜徉于蜿蜒山径,陶醉于花石美景的句子是:
“___ ,__ __ ___”。
6
{#{QQABBYAUgggAABAAAQhCUwXiCgGQkAGACAoGQAAEsAAAQBNABAA=}#}
(2)杜甫《登高》中“ , ”两句,为我们描绘
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
( 3)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为喻,正面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等历
史文化遗产则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古
国,其历史遗存之丰厚、文化文明之辉煌是 ______________的。无数的文明之秘、历史之
谜也决定了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______________的光明前景。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良渚
文化, 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广汉三星堆……每一个重要文化遗存的发现和发掘,
都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着我们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展现着民族精神风貌。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短短 14 个字的背后,是中国考古学者百年
的不懈奋斗。正是考古,为我们______________了文明的来处,为我们寻回华夏文明根脉
的一块块“拼图”。从用一把小小的手铲开启科学发掘的第一铲,到如今运用无人机等现
代科技手段助力考古发掘,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______________,扎根田野,艰苦奋斗,
攻坚克难。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中国所以才有了精妙绝
伦的一件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 不言而喻 大有作为 揭露 栉风沐雨
B. 不容置喙 大有可为 揭露 宵衣旰食
C. 不言而喻 大有可为 揭示 栉风沐雨
D. 不容置喙 大有作为 揭示 宵衣旰食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 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精妙绝伦的一件
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
B. 因为他们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精妙绝伦的一件
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
C. 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中国所以才有了一件件精妙绝伦
的文物,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
D. 因为他们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一件件精妙绝伦
的文物,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
20. 请简要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①___________。记忆型阅
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
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②___________,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
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疑问,③____________,通过分析
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追求短暂快感的浅尝辄止式阅读——日益
7
{#{QQABBYAUgggAABAAAQhCUwXiCgGQkAGACAoGQAAEsAAAQBNABAA=}#}
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这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
A. 这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无耻的勾当!
B.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C. 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D. 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 请以“青春的样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
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8
{#{QQABBYAUgggAABAAAQhCUwXiCgGQkAGACAoGQAAEsAAAQBNABAA=}#}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A
2.C
3.A
4.①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
会”。
②农业已经不再是农民主要的生计模式。(每点 2分,共 4 分)
5.①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靠种地谋生,离不了泥土。(2分)
②乡土社区间人口流动率小,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2分)
③乡下人的生活方式、乡土社会的习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2分)
6.D
7.B
8.(每点 2分,其中分析角度 1分,具体分析 1分。任答 2点即可,总分 4分。)
①秉持为人之道。豫让一诺千金,践行诺言,坦然赴死。(2 分)
②坚守君臣之义。豫让完成了为智伯复仇的职责,以死报君。(2分)
③报答知遇之恩。面对智伯的礼遇、赵襄子的赏识,豫让以死回报。(2分)
④重视朋友之谊。豫让与青荓惺惺相惜,青荓为成全豫让而自杀,豫让便以命相
报。(2 分)
9.(每点 2分,其中论述角度 1分,具体分析 1分。任答 3点即可,总分 6分。)
①丰富小说内容。写马的变化、赵襄子的心理变化、随从察看未归、赵豫双方
交锋等内容,使得故事情节更加丰满和曲折,增强了小说可读性,也为后文豫
让的出场作铺垫。(2分)
②展现人物形象。本文以合理的想象扩充了史料中的故事,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
的细节塑造人物形象:自刎而死的青荓和眼含泪花的豫让都是重情重义之人,赵
襄子既有属于上位者的疑虑,也有拔剑又止、爱惜人才的一面。(2分)
③凸显小说主旨。赵襄子到桥下看见随从的尸体和刺杀自己的仇家豫让,怒火中
烧,拔剑挥舞,这一描写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将恩与义的选择难题再次推到
{#{QQABBYAUgggAABAAAQhCUwXiCgGQkAGACAoGQAAEsAAAQBNABAA=}#}
刺客豫让面前,为后文他选择自杀作铺垫,使结局更为合理,更加突显“士为知己
者死”的主旨,引发读者思考。(2分)
④渲染现场气氛。马停止不动、随从迟迟不归等情节渲染了现场紧张的氛围,再
写随从已死、赵襄子举剑、豫让不避等情节,双方的从剑拔弩张到剖明心迹,渲
染了悲凉的氛围,增强这一故事的传奇性色彩。(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D
11.B
12.A
13.翻译句子
(1)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
生活中的美好境况。(歇:尽,完;胜概:美好的景象。关键词释义 2 分,句子
大意 2分,总分 4分。)
(2)希望后来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
就不会朽烂了。(幸:希望;同志:志趣相同;嗣:继承、延续。关键词释义 3分,
句子大意 1分,总分 4分。)
14.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假:借助;绝:横渡。关
键词释义 2分,句子大意 1分,总分 3分。)
15.C
16.(每点 2分,答对 3点给 6分。)
①思念家乡之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诗人登楼远望,烟笼蒹葭,雾罩杨
柳,就像家乡江南的汀洲一般,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愁。
②国势动荡之愁。“山雨欲来风满楼”,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
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紧张凄迷的情景引发了诗人对唐王朝日
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忧虑。
③世事沧桑(昔盛今衰)之愁。颈联写昔日的秦苑汉宫,杂草丛生,枯叶凋零,
唯有鸟雀栖息,秋蝉哀鸣,引发了诗人的世事沧桑之叹和怀古之愁。
④颓势难救之愁。“渭水寒声昼夜流”,当年的繁华盛事早已不在,只有渭
{#{QQABBYAUgggAABAAAQhCUwXiCgGQkAGACAoGQAAEsAAAQBNABAA=}#}
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渭水昼夜无语奔流的景象,让诗人从悲凉颓败的
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愁。
17.(1)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C
19.D
20.(写出手法 2分,进行分析 2-3分,总分 5分)
①引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这句话正体现了考古
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揭示了文明的来处,使语言精练,含蓄典雅,更有感
染力和说服力。
②比喻:将历史比作教科书,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比作“活字典”,化抽
象为具体,生动形象的突出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和意义,不断丰富
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探寻文明的来处。
21. B
22.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③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
{#{QQABBYAUgggAABAAAQhCUwXiCgGQkAGACAoGQAAEsAAAQBN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