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
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答题时间75分钟
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1.近日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展现了中国良渚文化和江南人文风貌山水风光,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开幕式上吉祥物之一的“琮琮”名字和造型源自良渚文化代表文物玉琮;亚运会的奖牌及火炬设计理念也是取自玉琮;良渚玉鸟飞旋,时空流转,神徽浮映。亚运会上的良渚文化元素数之不尽。据此推断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 )
A.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B代表器物是黑陶
C.有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D.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2.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 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 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C. 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 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3.汉初刘邦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名曰榆荚钱,重三铢”;“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此币不仅由国家铸造,还准许地方官府和民间的富人仿铸。汉武帝时又多次变更,最后“罢半两钱,行五铢钱”,由上林三官负责铸造,作为法定货币,通行于全国,并严禁各郡、国和私人仿铸。由此可知( )
A. 秦朝半两钱在汉代一直通行 B. 汉代钱币重量始终保持一致
C. 铜钱上统一铸印当时的年号 D. 国家经济管控能力逐渐增强
4.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
A. 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 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
C. 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 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5.曹魏政权建立后,延续了东汉尚书台的旧制。魏文帝非常信任尚书台,诸事都依尚书台协助处理。魏明帝时期,原先由三公所掌握的很多权力,如处理文书奏章、选拔官员等职权均被尚书所侵夺。这实质上反映了( )
A. 专制主义皇权的加强 B. 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C. 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 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
6.隋文帝时期实行“输籍之法”:由国家制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初五,县令派人到农村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收赋税、力役的依据。由于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的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豪强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成为国家的编户。这一举措( )
A.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 增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
C. 避免了农民隐瞒户口 D. 促进了社会的持久发展
7.《唐律疏议》将“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其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由此可以看出( )
《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然有死罪,不加刑。”
《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
A. 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 B. 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
C. 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 D. 《唐律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
8.唐宋时期对奴婢、牲畜等“活口”交易有严格规定。《唐律疏议》规定:“诸买奴婢、马牛驼骡驴,立券之后,有旧病而买时不知,立券后始知者,三日内听悔。三日外无病故相欺罔,而欲侮者,市如法,违者答四十若有病欺,不受悔者亦答四十。”该法律规定有利于( )
A. 维护买方的合法权益 B. 市场交易的规范有序
C. 推动坊市制度的瓦解 D. 人身依附关系的放松
9.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 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B. 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 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 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10.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 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 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 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11.康熙朝编纂的《清文鉴》经多次增订,期编纂成满、汉、蒙、藏、回5种不同民族文字的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乾隆朝编纂的《西域同文志》,用满文、汉文、蒙古文、藏文、托忒文(新疆地区使用的蒙古文)、维吾尔文修成,是第一部五种民族文字对照的辞书。这些现象反映出清朝( )
A. 思想文化的专制B. 多元一体的特点C. 多民族的国家观 D. 华夷观念被打破
12.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反映这一时期( )
A. 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 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业流通
13.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
A. 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B. 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 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D. 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14.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该情况应存在于( )
A. 1841—1868年B. 1868—1895年C. 1895—1922年 D. 1922—1949年
15.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
A. 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B. 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C. 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 有利于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16.1950年,中国向朝鲜和越南两国提供援助,开启了对外援助的序幕。万隆亚非会议后,中国开始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向21个正在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亚非拉国家提供了援助。这说明,中国的对外援助( )
A. 得到了亚非各国的支持 B. 摧毁了世界殖民主义体系
C. 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差异 D. 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确立
17.1952年12月12日,在给西北各族人民抗美援朝代表会议的复电中,毛泽东主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国各民族就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足以战胜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繁荣强盛的国家。”这主要表明了( )
A. 参加抗美援朝的重要目的 B.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构想
C. 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D. 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精神
18.2001年,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准确地判断社会价值观的核心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干在于“道德”,提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是道德的主体,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参与社会道德建设。这表明,“纲要”( )
A.坚持在继承创新中发展公民道德建设 B. 明确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C. 重点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 强调以提升公民道德认知为实施要点
19.在江苏的华西村,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的吴仁宝一看到邓小平南方视察的新闻,当晚就把村里的干部召集起来开会,他下令动员一切资金,囤积原材料。村里当时购进的铝锭每吨6000 多元,三个月后就涨到了每吨1.8 万多元。这表明( )
A. 改革不断深化影响资源配置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现代企业制度加剧市场竞争D. 投资过热导致市场秩序失衡
20.公元前33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与波斯国王大流士在叙利亚北部伊苏斯决战。此后,亚历山大历经数年征战,最终灭亡波斯,入侵印度,征服了从希腊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有利于( )
A.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B.希腊文化的推广和东传
C.罗马帝国的兴起与扩张D.印度佛教的广泛传播
21.公元前5世纪中叶,《十二铜表法》很快被转录到小册子上。西塞罗曾说,直到公元前1世纪,学童还要把它们熟记于心。即便这些规则早就没有了任何实际效力,它们仍被重新发布和修订。这表明,古罗马( )
A. 司法实践注重形式 B. 法律适用范围扩大
C. 立法活动脱离实际 D. 法治精神影响深远
22.1289—1304年,在英国辛德雷克庄园中,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据此可知,该庄园法庭( )
A. 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 B. 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的纠纷
C. 重视维护庄园秩序稳定 D. 依据大陆法裁决庄园经济诉讼
23.1522年,葡萄牙向西班牙提出抗议,认为其船队进入香料群岛摩鹿加侵犯了葡萄牙领土,西班牙予以回绝,双方各执己见。1529年,两国依靠地图学和航海经验最终签订条约,划出了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纷争暂时得以平息。该条约的签订( )
是欧洲均势外交的体现 B.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
C. 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 D.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
24.有学者认为:“在世界民族国家发展史上,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具有典型意义,经历了从传统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其国家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权力的集中化与理性化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民族国家的构建”强化了欧洲天主教会的统治
B. “绝对主义国家”在中世纪与城市自治冲突较大
C. “西欧传统国家”下王权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
D. “近代民族国家”意味着对封建王权的逐渐背弃
25.1835年,美国废奴协会向南方社会精英寄出《奴隶之友》等刊物,南方蓄奴州要求立法禁止这些刊物进入南方,但该提案未能在国会通过,同时引发了全国性的政治辩论。在这一过程中,废奴团体从200个增加到527个。这表明美国( )
A. 南北矛盾更加尖锐 B. 政党政治得到发展
C. 废奴时机已经成熟 D. 黑人民权运动兴起
26.某学者罗列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你觉得他最有可能得出结论( )
A. 议会权力的民主性和至上性 B. 民主政治的相对性和渐进性
C. 政治发展的艰难性和曲折性 D. 法制建设的超前性和完备性
27.下表是一战爆发以来国际社会签订的部分声明、宣言、公约等。这反映出
1921年 1941年8月 1945年6月 1946年7月 1951年7月
国际联盟成立了国际难民署 英、美两国首脑签订《大西洋宪章》 《联合国宪章》 《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 《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A. 发达国家仍然主导着国际社会事务 B. 国际组织都注重保护难民和维护人类健康
C. 维护基本人权是国际社会共同呼声 D. 国际社会维护国家主权和基本人权的努力
28.1960年9月,民主德国对西柏林通道实施无限期边界管制,联邦德国随即宣布暂时中止两国之间的贸易、服务协定。后经过不断协商,到12月底双方重新恢复协定,民主德国废除了对西柏林的限制措施。这一事件的解决( )
A. 导致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B. 凸显了双方政策的务实性
C. 助推美苏关系全面缓和 D. 有利于战后欧洲经济复苏
29.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 ( )
A. 不利于文官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决策 B. 导致了政务官和事务官职不分
C. 试图打破文官“政治中立”的传统 D. 破坏了文官制度职务常任原则
30.有人指出,从经济大萧条到经济“滞胀”危机,再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尽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难以避免,但二战后政府干预遏制了危机对金融领域的影响,它们的影响显然变缓和了。这说明( )
A. 国家干预主义的深远影响 B.经济全球化涉及范围广泛
C.经济危机形式趋于多样化 D.传统经济政治秩序的稳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汉代察举科目与内容
类目 科目 察举内容
特举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科 发生灾异、动乱或其他重大政治问题之时,由皇帝下诏察举,被举者以“对策”形式发表政见,然后分等授官
明经、明法以及“能治河者”“勇猛知兵法”等科 擢举各类专门人才或特种人才
岁举 秀才、孝廉二科 地方向中央朝廷定期贡士,分州举和郡举,这两科最初没有考试,举后直接授官
尤异、廉吏二科 擢举地方官吏中之有功绩的吏能者
材料二 阳嘉年间,汉顺帝下令,士人不满四十岁原则上不能应选,倘若真的才学卓异,可适当放宽;被举荐者来到中央后,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的两轮考试,其中包括笔试;“诸生(儒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章句家法是儒学经术,“笺奏”则是行政文书;考试不合格的要被“黜落”。
——摘编自阎步克著《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察举制的基本特点。(6分)
(2)据材料二,指出阳嘉年间察举制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7分)
32. 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政治制度各有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雅典公民都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其予以政治放逐。……在“陶片放逐法”这座祭坛上,固然有独裁者的鲜血,也飘荡着无辜者的冤魂。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明清两代“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具体表现有哪些?(6分)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6分)高二年级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D B A A C B D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D A C D C D A D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C B D A B D B C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31.(13分)【答案】(1)注重道德修养;分科选人做官;地方推荐。 (每点2分,共6分)
(2)内容: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每点1分,共4分)
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每点1分,共3分)
32.(12分)【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答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刺史制度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2分)
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或:实行三省六部制)。(2分)
表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2分)
(2)特点:人民主权、直接民主、公民平等、民主的盲目性(随意性)。(4分)
影响:其政治原则、民主运作方式等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蓝本。或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