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
1.溶液的形成
第三单元 溶液
第1课时 溶解的构成及乳化现象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1.理解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够分辨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认识物质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过程;识乳化作用和乳化剂,知道溶解与乳化的不同,认识常见的乳化现象。(重点)
2.能从微观角度分析物质溶解时吸热、放热的原因。(难点)
忆一忆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2.物质的分为哪两类?
1.物质由哪些微粒组成的?
议一议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海水、河水里都溶解了其他物质,那么这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溶解了其他物质的水叫做什么?
做一做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溶解的过程
活动天地3——1
观察食盐的溶解
活动内容:
①在一只盛有5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小匙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仔细观察发生的变化,直至食盐颗粒在水中消失
现象和解释:
充分搅拌后,食盐颗粒好像消失了。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氯化钠解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扩散到水中,形成了氯化钠溶液
活动内容:
②触摸烧杯,感受温度是否有变化
现象和解释:
用手触摸烧杯,感觉不到明显的温度变化
想一想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溶解的过程
活动天地3——1
观察食盐的溶解
思考猜想:
①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
②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意一处,是否都一样咸?
③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
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氯化钠解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扩散到水中,形成了氯化钠溶液。
任意一处的咸度一样,因为氯化钠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完全相同。
无论放置多久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氯化钠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溶解的过程
溶液的概念
氯化钠溶液是氯化钠分散到水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溶液的特征
①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如颜色、密度、味道、浓度等)完全相同,与所取溶液的部位、数量无关。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即温度或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溶液长时间放置既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
③混合物:溶液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属于混合物。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溶解的过程
溶液的概念
溶液的组成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如在氯化钠溶液中,像水这种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像氯化钠这种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溶质:在一种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溶质可以是固体(如氯化钠、蔗糖等)或液体(如酒精)或气体(如氯化氢、二氧化碳等)。
溶剂: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如果不加以说明,通常所说的溶液都是指以水作溶剂的溶液。除此之外,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注意:在溶液中,各种粒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都在不断运动。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溶解的过程
溶液的概念
溶质与溶剂的判断
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或气体是溶质。
两种液体(不包括水)互相溶解:量少的液体为溶质。
两种液体(一种是水)互相溶解:水是溶剂。
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溶于水:水是溶剂。
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水是溶剂。
溶液的命名
(1)溶剂是水的溶液:溶质名称+溶液。如氯化钠溶液、蔗糖溶液
(2)溶剂不是水的溶液:溶质的名称+的+溶剂名称+溶液。如碘的酒精溶液
看一看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溶解的过程
实验探究3——1
物质溶解时温度的变化
实验用品:小烧杯2只、温度计、玻璃棒;氢氧化钠、硝酸铵。实验过程: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溶解的过程
实验探究3——1
归纳总结
1.大多数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如氯化钠)。
2.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的常见物质: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等。
3.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的常见物质:含铵根离子(NH+)的盐类物质,即铵盐。如硝酸铵、氯化铵等。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溶解的过程
实验探究3——1
物质溶解时的能量变化
物质溶解的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Q吸)。
物质溶解的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释放出热量(Q放)。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Q吸>Q放: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
Q吸Q吸=Q放:溶液的温度几乎不变。如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几乎不变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乳化现象
活动天地3——2
悬浊液和乳浊液
黄泥水是泥土的小颗粒悬浮在水中形成的,属于悬浊液。少量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振荡,植物油的小液滴也会悬浮在水中,这样形成的浊液属于乳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均一、稳定的,放置久了就会沉降或分层。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乳化现象
活动天地3——2
观察乳化现象
1.向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水,然后向试管中滴入两滴食用油,用力振荡,观察现象。静置一段时间,再观察现象。
2.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约1/3体积的汽油,重复上述操作,观察现象。
3.在步骤1中的试管里加入几滴洗洁精,用力振荡,观察现象。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乳化现象
活动天地3——2
实验现象
观察到油滴和水混合在一起,静置一段时间后油漂浮在水的上面。
食用油溶解在汽油中。
观察到油以细小的液滴均匀分散在水中。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乳化现象
活动天地3——2
乳化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可轻松除去衣物或餐具上的污。
(2)在化妆品、药物、涂料等生产过程中,通过乳化的方法可将各种成分混合得更均匀。
溶解和乳化的区别
溶解是在溶剂分子的作用下,溶质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溶剂中的过程。乳化是使不溶于水的液体以细小液滴的形态分散到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的过程。溶解和乳化都能使物质混合得更为均匀。
典例解析
教学过程
学以致用
【典例1】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面粉 B泥沙 C.蔗糖 D.植物油
C
【典例2】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任何溶液都只能含有一种溶质
B. 溶液都是混合物
C. 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都可以无限溶解
D. 将少量泥土放入水中搅拌,可以得到溶液
B
典例解析
教学过程
学以致用
【典例3】
小刚分别用以下方法清洗餐具:①只用冷水②只用热水③在冷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④在热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然后清洗,并用清水把餐具上的洗涤剂漂洗干净。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方法中清洗餐具最干净的是 (填序号)。
(2)用下列选项的字母序号填空:
A.反应 B.溶解 C.乳化 D.过滤
①洗涤剂对油污有 作用。
②小刚认为:汽油、氢氧化钠也能去除油污,但去污原理不同,其中汽油可以 油污,而氢氧化钠能与油污发生反应。
④
C
B
记一记
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1.什么叫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物质溶解有哪两个过程?
扩散: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Q吸)。
水合: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释放出热量(Q放)。
分层作业
教学过程
课后巩固
完成相关作业
教学过程
结束新课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