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开国大典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 开国大典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9 20:0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一个伟大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神圣庄严的宣告、威武雄壮的军队、喜悦欢腾的群众……典礼上的一幕幕是否令你心驰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重温那庄严隆重的开国大典!
新课导入
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
理解词语
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开国大典
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典礼
守卫城市的部队
城防部队
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五更天
举。

恭敬地看。
瞻仰
词语积累
描写声势浩大的词语:
排山倒海 波澜壮阔 气势磅礴
威武雄壮 气势恢宏 蓬蓬勃勃
浩浩荡荡 震耳欲聋 惊天动地
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写了哪些场面?
按照时间(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
大典前
大典中
大典后
自由朗读课文第1至3自然段,从哪些句子你可以体会到“开国大典”的“大”?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情景
参加典礼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人数很多,表现了开国大典的隆重以及人民对典礼的重视和期待。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不给予中华门。三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课文的第4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其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找出来,读一读。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从“老远”的长辛店等地坐火车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以及“五更天”摸黑步行的人们,让我们感受到人们急切的心情,他们是那样的激动与兴奋。他们是参加典礼的三十万人的缩影。
①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比较句子
不行。“直奔”会场比“走向”会场更能反映人民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喜悦的心情。
②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走向会场。
想一想:“直奔” 改成“走向”行不行?
表现了人们此时万分激动和兴奋的心情。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夸张和比喻
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你阅读第五到十自然段,找出作者在描写“大典中”前三个场面时的“点”和“面”,分别做上标记。
小组交流:典礼的过程是怎样的?
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成立——升旗仪式——鸣放礼炮——宣读公告
典礼仪式
典礼是怎样进行的呢?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这一段中,为什么三十万人中重点写毛泽东?
领袖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哪里是“点”,哪里是“面”?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句话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了。
想一想,这句话有什么重大意义?
发挥想象力,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
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声音传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敲锣打鼓,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呼!这声音传到农村,田间地头,村前村后,到处都锣鼓喧天,人们都拥出家门]欢呼高喊,-个个激动万分, 甚至热泪盈眶。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句话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人民对五星红旗的尊重和对国家的热爱。
人民当时注视着国旗,可能在想些什么?
国旗上可能出现了什么画面?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突出了人民群众对国旗的敬仰。
突出了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热爱。
默读阅兵式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来介绍阅兵式的 展示出了人民军队怎样的风采?
用“开头” “接着” 等表示顺序的词语,详细地介绍了“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这些部队在阅兵式上的出色表现,展示出了人民军队的威风凛凛、纪律严明。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阅兵式的庄严?圈一圈关键词。
海军
着装统一
步兵
齐步行进
步兵
一字形前进
战车师
整齐前进
挺胸站立
战车师
五马并行
完全一致
空军
飞机人字形飞过
受阅部队由陆、海、空三军组成,共1.64万人。受阅武器装备有各种火炮119门,坦克、装甲车152辆,汽车222辆,军马2344匹,飞机17架。这样强大的阵容,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一下子就把阅兵仪式的气势磅礴、恢弘庄严表现得淋漓尽致。再读一读,感受当时的庄严和热烈的气氛。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
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
在朗读这一部分的时候,抓住关键词读出阅兵队伍的整齐、威武、雄壮,读出阅兵式恢弘庄严的场面。
朗读指导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无比激动的心情。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是写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因为我们的军队是如此威风凛凛,纪律严明,坚强壮大,人民的国家有了钢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了保障。“嗓子都喊哑了”“手都拍麻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也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借喻: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喻指游行队伍,表明了游行队伍声势之浩大,场面之壮观。
典礼后:游行
双关:“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也是人民群众心中的光明。
典礼前:会场——庄严、盛大
典礼后:游行——壮观、热烈
开国大典
板书设计
典礼中:典礼——隆重、庄严
阅兵式:阅兵——雄壮、威武
展现领袖风采
表达自豪激动
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它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
课堂小结
点面结合描写场面
场面描写要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出整个场面的状况,要把人物的活动交织在一起写。课文记叙的是开国大典的盛况,大量运用场面描写,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开国大典,写出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和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感情,通过人们激动的欢庆场面的烘托,我们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壮观和热闹。
写作手法
拓展延伸
《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一首民族解放的战歌。在人民中间广为流传,对激励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