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评估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静海区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评估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9 12:26:21

文档简介

静海区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评估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
(1)D
(2)B
(3)A
【考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1)本题A、B项,正确,出自文章首段,属于变换说法。C项,正确,前半部分表述出自第一段,后半部分中的“万山千山只等闲”出自第二段,看似错误,但其中的“皆”即表明可以作为证据,这符合原文的思想见解。D项,“以数字入诗词”和“大的怀抱和境界”因果倒置,原文第三段相关表述为“由于这些数字出自大怀抱、大手笔,又与鲜丽独特的意象进行多姿多彩的组合,在运用手法方面又呈现具体性和概括性、空间延展和实践飞跃的多样性及疏密有致的节奏感”。选项不合文意,因果倒置。故选D。
(2)B项,出自《浪淘沙 北戴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夏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虽然有“千年”“挥鞭”等字眼,但此句不是写战争。故选B。
(3)A项,表述犯了偷换概念和以偏概全的错误,“毛泽东在写诗词时使用数字”应改为“毛泽东在写有关战争的诗词时使用数字”。B、C项,正确,均出自原文,属于变换说法。D项,正确,出自原文末段,但涉及信息推断,结合符合原文的思想内容。故选A。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
【答案】 (1)A
(2)C
(3)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师说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 A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本段的话题为“中国画”,其在本句中充当主语,需要放在句首,排除B、C;前文与“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联系更紧密,所以“强调‘天人合- -'的宇宙观”应当在前,“不注重感官刺激"应当在后,不能颠倒次序,排除D。故选A。
⑵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浩大。惊心动魄:原形容作品的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后形容使人感到十分惊险、紧张。第一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北宋山水画的全景式构图气势浩大,故填入“气势磅礴"恰当。苟且偷安:贪图目前安逸,得过且过,不顾将来。偏安一隅: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安。第二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南宋在残存的国土之上苟安,故填入“偏安一隅”恰当。相反相成:指相互矛盾的事物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结在一起。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 第三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写”与“意”之间是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关系,故填入“相辅相成”恰当。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让人捉摸不透的那一套,使人迷惑。故作高深:本来并不高深,故意装出高深的样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艰深词语,掩饰内容的浅薄。第四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现在一些画家故意偷换概念,令人捉摸不透,故填入“故弄玄虚”恰当。本题应依次填入“气势磅礴”"偏安一隅""相辅相成”"故弄玄虚”,与C项相符。综上,本题答案为C项。
⑶ 根据括号处后句“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蕴”可知,该句是对括号内语句的具体展开说明,该句首先说明中国画具有“写”的审美性,即有技术和形式方面的特点,故括号内句子首先应该强调中国画的技术技巧,即“笔墨法度”,故排除A、C项。该句然后说明中国画也饱含了“意”的审美性,即“特定审美意蕴",故括号内句子后应该强调中国画的特定审美意蕴,故排除B项。与D项相符。综上,本题答案为D项。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1.(3分)C
2.(3分)B
3.(3分)D
4.(10分)(1)(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国家,它的百姓都善于(熟悉)作战,不能和它开战。”
(2)这样就使我进不能建立功业,退不能改正过失,(这一切)全在您的掌握之中,希望您再考虑一下!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
1.(3分)B
2.(6分)作者选取“黄花”“秋风”“江天”“霜”等意象,“黄花”象征着当时的工农红军,经过战火洗礼,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异常芬芳美丽。“秋风”象征着革命力量,“劲”字写出了其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江天”写江面和天空,壮丽开阔,正如作者豪迈旷达的胸襟。“霜”,就是红色根据地万里霜天后的秋色,万里极言纵横广阔,写出秋天的宏阔绚丽。
五、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1.层林尽染
2.漫江碧透
3.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4.挥斥方遒
5、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分)
(1)①回想通讯员第一次来时表现出来的稚嫩、憨厚,觉得好笑。②笑通讯员被拒绝了还不死心。③笑通讯员居然找了位女同志当救兵。④“大嫂”这一称呼让新媳妇感觉不适应,觉得好笑。
(2)略
(3)①“一堆堆”“盲目”等词含义丰富,揭示了战争视人命为草芥的本质。②环境描写,展现时代背景,渲染紧张残酷的战争氛围。③以乐景衬哀情,增强了小说悲剧性。④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对战争的控诉。
(4)①这一细节使小通讯员形象更饱满鲜活,残酷的战争没有泯灭他对美的追求。②与下文小通讯员的牺牲形成对比,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③反衬战争的残酷,谴责了战争对美的摧残,暗示了小说的反战主题。④经历了如此残酷的战争却仍然心向美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讴歌。
【考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小说
【解析】【分析】(1)此题要求回答“她可能在笑什么。” 通读文章,主要从精神方面探究,答题的区位在文章的6至8段,①回想通讯员第一次来时表现出来的稚嫩、憨厚,觉得好笑。②笑通讯员被拒绝了还不死心。③笑通讯员居然找了位女同志当救兵。④“大嫂”这一称呼让新媳妇感觉不适应,觉得好笑。第六段写“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说明她有一丝害羞,结合上文,她是一味新媳妇,被“我”叫大嫂,有一丝不适应,觉得好笑。第一次拒绝小通讯员借被子,结果他找了一个帮手又回来借被子,觉得好笑。笑他的不死心,笑他居然找女同志帮忙。第8段她看到小讯通员的衣服挂门上撕了一条口子,就笑了起来,觉得这个小通讯员有点憨厚、稚嫩。
(2)略
(3)本文中的划线句子是对战争环境的描写,通过环境的描写,采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把“照明弹”比作“汽油灯”,使黑夜变“白夜”,渲染了残酷紧张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一个接一个”说明照明弹数量之多,“一堆堆”说明敌人进攻的次数之多,表现了敌人的疯狂进攻。“皎洁的月亮”本来是美好的场景,此时却让“我”憎恨不已,直接表达了“我”所经历的战争的艰难,结合小讯通员的牺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4)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要求“探究文中作者安排‘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一细节的意图。”,首先要理解“多了一只野菊花”的内涵以及理解细节描写。再从情节、形象、主旨等角度分析意图。所谓“细节描写”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野菊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在残酷的战争情况下,小通讯员并没有忘记去追求美好的东西,依然充满着乐观开朗的精神,这一朵野菊花使小通讯员的形象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这么美好的人物却在拯救伤员的过程中牺牲了,强烈的对比,使小说更具有悲剧的色彩,在主题上,就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体现了作者的反战意识。
故答案为:⑴①回想通讯员第一次来时表现出来的稚嫩、憨厚,觉得好笑。②笑通讯员被拒绝了还不死心。③笑通讯员居然找了位女同志当救兵。④“大嫂”这一称呼让新媳妇感觉不适应,觉得好笑。
⑵①暗示新被子的珍贵以及对新媳妇的非凡意义。②情节上,引出下文并为第二次借被子作铺垫。③使行文曲折。从被拒绝到成功借到,从略写第一次到详写第二次,富有变化。④使人物更真实。体现了通讯员的羞涩、缺少工作经验;新媳妇对新被子的珍惜,“借被被拒”是新婚小女子的真实心理。
⑶①“一堆堆”“盲目”等词含义丰富,揭示了战争视人命为草芥的本质。②环境描写,展现时代背景,渲染紧张残酷的战争氛围。③以乐景衬哀情,增强了小说悲剧性。④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对战争的控诉。
⑷①这一细节使小通讯员形象更饱满鲜活,残酷的战争没有泯灭他对美的追求。②与下文小通讯员的牺牲形成对比,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③反衬战争的残酷,谴责了战争对美的摧残,暗示了小说的反战主题。④经历了如此残酷的战争却仍然心向美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讴歌。
七、综合题(11分)
1、【答案】D
【解析】
句式杂糅。“纪弦提出名称”和“名称被使用”是两套句子结构,而该项杂糅在一块了。B.语序不当,应先“提出”,然后“确立”。C.语序不当,应先“提出”,然后“确立”。原句的语病是句子结构混乱,显得主宾不搭配,原句主干是:名称是提出确立并使用。应强调名称提出。
2、【答案】A
【解析】
第一处,风雨如晦: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风雨交加:风雨一起袭来。比喻天气恶劣。语境是说,“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矛盾十分突出,时局动荡。所以此处要选“风雨如晦”,比喻黑暗的社会现状。
第二处,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岁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岁月。语境是说“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在这个不平凡的岁月,“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故第二处填“峥嵘岁月”。
第三处,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语境是讲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诗人,敢于打破成规陋习,不因循守旧,直接针对当时“墨守成规”的世风。
第四处,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愤世嫉俗:对不合理的社会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语境是说这些勇敢的新文化主将创作了大量使世人震惊的作品,故填“惊世骇俗”。
3、【答案】比喻,将“诗歌”比作“桂冠上璀璨的明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歌在文学史上突出的艺术价值。
【解析】
分析画线句“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的明珠”,可提炼出主干“诗歌是明珠”,可确定其用了比喻的修辞,将“诗歌”比作“明珠”,喻体“明珠”用“璀璨”一词修饰,可知其特点是灿烂夺目,而比喻修辞中本体和喻体要有相似性,因此可判断出“诗歌”也是灿烂夺目的,再分析画线句,定语是“文学女神”因此可知“诗歌”的灿烂夺目主要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所以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歌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及艺术价值。
八、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参考例文】
青春奋斗,永不言败
青春的脚步是歪歪扭扭的,青春的努力总是离不开家人朋友的支持与帮助,我的青春就深深烙着母亲的印记。
谁的青春不奋斗,谁的奋斗不青春!我们每个青年,都在努力着、尝试着用自己青春的满腔热血,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为的,就是能够有以后体面的生活;我们每天刻苦学习,为的,就是能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我们每天早起晚休,为的,就是能够为我们的父母分担压力、实现父母对我们的期待!
我的青春,是深深地打上了母亲的烙印的,记得我还是在小学的时候,我的母亲就对我说过:“我就是再苦再累,我绝不会放弃你的学习的。”接着,她给我讲了一个因贫穷和落后使一个孩子辍学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她是一个放羊的孩子,但是,她对学习充满了渴望。因此,她对她的父亲说到“我要去读书”,但是父亲断然拒绝了她的请求。至于为什么会拒绝她的请求,她的父亲对她从没有说过。但是,她的渴望学习的心,促使她偷偷的跟着别人去学习,结果得到的,却是父亲狠狠的揍。那时的她,心里装满了各种委屈,而她,却只能用泪水去诠释这一切:“别的孩子可以快快乐乐地上学,但是,为什么自己却不能?为什么自己小小年纪就得给家里放羊,却永远不会有学习的机会、接受教育的可能?为什么自己就连得到父亲给一个合理的不上学的理由都不可能?”一切的一切,都让她感到了不公,都让她感到了知识的可贵。
现在,到了她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她必须对她的孩子说清楚、讲明白。那个受教育的孩子,就是我,那个曾经因她的父亲一个没有任何解释的行为而永远失去教育机会的人,就是我的母亲!当然,我的母亲对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她已经很清楚的知道她父亲不让她上学的原因了。贫困加上思想的落后,就是我的母亲失去学习知识的最好解释了!所以,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我的母亲在她的心中立起一个伟大而又坚定的碑:“再苦再累,也不能苦了孩子的教育!”也正是由于我的母亲对我学习的重视和坚持,使得我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更使我明白:“春光可惜莫轻抛,时代堪喜须勤奋!”的道理!这一切的一切,都为我青春飞扬,勤奋好学打下了思想基础,做好了奋斗准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知道,我们青少年现在最为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学习知识,增加见识,提高专业能力。当然,从高中到现在,我一直都在受老师们的教诲。小学时代,老师给我一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初中时代,老师给我一句:“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学习”;高中时代,老师又给了我一句:“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如今,再也没有谁可以给我警告,但只有我,牢记母亲的期待,深思老师的教诲,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用不间断的信心,持之以恒,奋斗不止!
立志非难事,且以恒当真。我们要想有成功的人生,就得有恒定的志向。但志向远大,却远不如脚踏实地。“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每个人,既然有天才般的头脑,没有后天的不断努力,特别是在青少年如人之精力最为旺盛时期,如果没有抓住机会,则一定会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终身遗憾的!因此,仰望天空,远不如脚踏实地。我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也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此做的够好,还怕做不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境界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正是母亲对我的无私的帮助和默默的支持才让我的青春更加精彩!静海区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评估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
毛泽东诗词的文化气象
杨义
毛泽东诗词的数字表达法,与中国语言的表达方式相关,如《唐诗纪事》卷七所载初唐四杰的轶闻:“骆宾王文好以数对,如‘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时人号为‘算博士’。”毛泽东诗词用数字用得多,用得圆熟流转,有的地方简直达到化境。他多用“万”“千”等大数字,顾盼生风,相当出彩。数字可以使语言凝练、声情并茂、气度恢宏地囊括大千世界,有道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 长沙》),又有道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 雪》)。如此苍茫的境界,使《世说新语》记述的谢道韫的“咏絮才”佳话,简直成了小儿女把戏。
以数字写战争,战争的规模、目的、民众基础和行军速度,都写得气势淋漓。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如“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又如“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反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军区的“围剿”,既有战争氛围的渲染,又有战争气势的张扬,其强烈的审美效果多与数字相关:“万木霜天红烂漫……雾满龙岗千嶂暗……二十万军重入贛,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反“围剿”中那种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被一组数字表现得动人心魄:“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数字的使用,在特定战役中呈现出统计学的具体性,在大规模的战争过程取得决定性胜利时呈现出审美学的概括性,比如长征胜利,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 长征》)的概括;解放战争攻克南京,取得历史性胜利时,大笔写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由于这些数字出自大怀抱、大手笔,又与鲜丽独特的意象进行多姿多彩的组合,在运用手法中又呈现具体性和概括性、空间延展和实践飞跃的多样性及疏密有致的节奏感,因而颇有一些数字句成为全篇的警策所在,成为千古妙句。比如《七律 登庐山》在“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之后,又有数字句“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七律 答友人》在“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之后,又有数字句“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些数字或为地理方位,或为江流走势,或点亮神话物证,或对天象进行人间剪裁,都令人联想到“李白文章,锦心绣口”,展开了一番别有情致的天上人间的精神畅游和文化对话。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诗词的数字表达法,与中国语言表达方式相关,而这可谓渊源有自,在古籍《唐诗纪事》中可寻到例证。
B.毛泽东写诗词用数字,创作具有数量多、质量优的特点,有一些使用数字的诗(词)句简直臻于化境,艺术效果非凡。
C.毛泽东在写诗词时多用“万”“千”等大数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万水千山只等闲”等皆可为证。
D.毛泽东以数字入诗词,语言凝练、声情并茂、气度恢宏地囊括大千世界,使得诗词形成了一种大的怀抱和境界。
2.下列诗(词)句,不符合用数字写战争而写得气势淋漓的一项是( )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C.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D.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在写诗词时使用数字,是为了展现战争的规模、目的、民众基础和行军速度,甚至写出了战略战术的灵活机动。
B.毛泽东写战争时使用一些数字,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有的诗词渲染了战争的氛围,有的诗词则张扬了战争的气势。
C.毛泽东诗词中的数字和鲜丽独特的意象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组合,在具体性、概括性和节奏感等方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D.毛泽东诗词中的数字,涉及地理方位、神话物证和个人想象等内容,使人感受到其独有而鲜明的文化意蕴和精神志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
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诉求和精神意蕴。如“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基础上建立的中国画,不注重感官刺激,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宋代郭熙在《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营造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辉映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力富强,收复燕云十六州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宏幅巨制,如《溪山行旅图》等名作,表现了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全景式构图 ;而南宋 , 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为祖国山河立传”光有扎实的技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有家国情怀,作品要呈现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中包括特定形式所呈现的时代审美意境以及画家的精神追求。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 )。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境,二者 。因此,中国画创新既要守住精神,也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偷换概念, , 虽然使用的是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这种创新,实则是在玩形式游戏,充其量是一种艺术实验,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画主流。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画建立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的基础上,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不注重感官刺激。
B.建立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基础上的中国画,不注重感官刺激,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C.建立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基础上的中国画,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不注重感官刺激。
D.中国画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的基础上建立,不注重感官刺激,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气势磅礴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弄玄虚
B.惊心动魄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作高深
C.气势磅礴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弄玄虚
D.惊心动魄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作高深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精神气象皆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B.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C.其精神气象皆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D.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兵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弃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心所望之?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意君曰,余且愿心以成而过,不顾先王以明而恶,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三》)
1.(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B.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C.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D.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2.(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文中指死去父亲的孩子,与“吾少孤”(《祭十二郎文》)中的“孤”意思相同。
B.愚,表示自称的谦辞,和“愿陛下矜悯愚诚”(《陈情表》)中的“愚”意思不同。
C.要,文中是求取的意思,和“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的“要”意思不同。
D.卒,文中是最终的意思,和“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中的“卒”意思相同。
3.(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栗腹受燕王喜之命带着百金为赵孝成王敬酒献礼,祝其长寿。宴饮三天后,他返回燕国,向燕王汇报说,燕国可以趁此机会进攻赵国。
B.面对是否可以进攻赵国的问题,乐间和其他诸位大臣的意见不同。虽然乐间态度坚决,连说三次不可以攻打赵国,但最终燕王未予采纳。
C.燕国发兵六十万攻打赵国,赵国名将廉颇、乐乘分别领军迎战,结果燕军大败;乐间因为对燕王喜不听劝告心怀不满,所以弃燕投赵。
D.燕王喜写信给乐间,诚心向他承认错误,一方面承认自己无才,一方面想用先王的名义让乐间回到燕国继续辅佐他,但是乐间没有听从。
4.(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
(2)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重阳①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①1925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其主张不为大部分同志接受,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9月在永定金风养病。9月病中的毛泽东坚持坐担架赴上杭参会,病中恰逢重阳节,见黄菊开放,遂成此文。
1.(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生易老天难老”将人与天对比,将有限的生命与无穷无尽的宇宙比较,揭示了自然界是从不因为人而改变运行规律的道理。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生命投身无线壮丽的革命事业,生命才会更加充实更加宝贵。
B.“秋风劲”除了写景,还具有象征意味。暗指阻碍革命的力量非常强大,如秋风一样扫荡天地一般。
C.写这首词的时候,毛泽东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但词中洋溢的革命激情,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大好的秋光。
D.“万里霜”就是万里秋,作者用“寥廓”和“万里”来描绘秋景之壮,用“胜似春光”来描绘秋景之丽。
2.(6分)这首诗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请结合诗句任选两种意象分析特点。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2分)
1、看万山红遍, 。 
2、 ,百舸争流。
3、携来百侣曾游, 。
4、书生意气, 。
5、《沁园春·长沙》中,青年毛泽东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出“ , ”之问,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分)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我问清了卫生员,原来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哪怕有一二十条棉絮也好。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儿,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
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待了一会儿,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儿。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的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
(后文中,小通讯员在战争中为救伤员和担架员而英勇牺牲。)
1.新媳妇“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请根据上下文分析她可能在笑什么。
2.请结合具体细节分析通讯员的人物形象。
3.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试探究文中作者安排“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一细节的意图。
七、综合题(11分)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的明珠。现代诗歌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并开始使用。
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五四”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面对________的现实,在________中因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者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以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针对当时诗坛________的现状,他们冲破世俗的束缚,创作出大量________的诗作,令沉闷许久的诗苑清风骤起,形成独有的浪漫主义诗风。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
B.“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的。
C.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现代诗”名称。
D.“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的。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风雨如晦 峥嵘岁月 墨守成规 惊世骇俗
B.风雨如晦 蹉跎岁月 墨守成规 愤世嫉俗
C.风雨交加 蹉跎岁月 抱残守缺 愤世嫉俗
D.风雨交加 峥嵘岁月 抱残守缺 惊世骇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八、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认真的崩溃”是指传承已久的认真精神在不少青年人中已经趋于崩溃:他们对“为讨碗饭吃而工作”不屑一顾,不想为实现某一目标去努力,甚至拒绝成名成家。
材料二 从小怀有“军人梦”的90后北大女学生宋玺在几经努力下终于成为了亚丁湾护航唯一女陆战队员,并在军队中经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砺后成长为“时代楷模、北京榜样”;2020年6月,杭州快递小哥李庆恒,在省级快递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快递员项目第一名,被评为D类高层次人才,享有100万元购房补贴;2020年曾复读一年才考上三本大学的华为“天才少年”张霁,在接受采访时说“最近华为在国外受到一些所谓‘制裁’,我希望自己能够把所学在华为最困难的时候发挥出来,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青春,我们有永不停歇的脚步!
请以“青春 奋斗”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