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谏逐客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1《谏逐客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9 12:3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谏逐客书》——以“谏”为眼 以用为实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理清行文结构。
2、掌握文中各类论证方法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3、明确作者的态度,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学习重难点:
掌握文中各类论证方法并且能够学以致用,顺利完成一段微写作。
学习学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文本精读、任务驱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战国·孟子)——知人论世,导入新课
《史记·李斯列传》
二、蚕鱼虽小,咬文嚼字,有甚才学。(《满庭芳.书虫》—明·冯惟敏)——题目解说
标题中蕴含哪些内容?
明确: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谏,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书,指上书,奏章,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
三、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北宋·王安石)——明字词 通文意
1、结合预习材料,自行疏通文意。
2、抽查提问学生,检查重难点字、词、句的翻译。
四、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新论·离事》—汉·桓谭)——抓核心 理文脉
1、明确作者的态度:反对逐客。
2、那文本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作者这一态度呢?
中心观点:“窃以为过矣”。
第一段: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第二段: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第三段: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第四段: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3、那他又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逐客之过”?
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人物?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人物 对人才态度 采取措施 结果
穆公 求五子 广纳人才 遂霸西戎
孝公 用商鞅 变法治国 民盛国强
惠王 用张仪 四面扩张 以横破纵
昭王 得范雎 打击豪门 强化集权
结论: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
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对象 珠玉 色 乐
具体 玉、宝、珠、剑、等 郑、卫之女;窈窕赵女 《郑》《卫》《桑间》《昭》《虞》
相同点:美好;非秦;有用
秦王态度对象重珠玉、色、乐轻人民、客
第三、四段:他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逐客之过”的呢?
三皇五帝 无敌 不却众庶
秦王 国危 弃黔首 却宾客
4、总结文章的论述思路:
整篇文章以时间为维度,在历史的层面列举了客卿对于秦国发展做出了一系列的贡献角度来说明逐客是错误的;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阐明了秦王重物轻民,在物与人的取舍标准上不一致,这样会失去民心,实现不了统一大业;最后,从施行“逐客令”的后果来阐明这样只会使秦弱敌强,甚至走向亡国的境地。
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子思)——品文言 寻文法
李斯上书之后,“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作为奏疏,《谏逐客书》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体现了“实用价值”,你认为这篇奏书能成功说服秦王的根本是?
1、第一段提出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仰仗客卿,成就霸业。第二段类比论证,对比论证:驱逐客卿,重物轻人。第三段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纳客无敌,逐客资敌。第四段事理论证,对比论证:驱逐客卿,危及秦国(存亡)
2、语言艺术:①出于对写作背景的深思熟虑。②出于对上疏对象的深思熟虑。③出于对个人身份的深思熟虑。
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南朝˙刘勰)——拓展延伸
网络语言源于生活而发于网络,创新灵动性非常强,用词、语气不同于书面语,大都幽默诙谐。作为时代的镜子,网络流行语反映出民众的利益诉求。如今,传统媒体,甚至正式场合的发言讲话也常会出现网络流行语,但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流行语存在粗鄙的一面,需要净化,同时要避免滥用。
请以规劝网友,规范文明的使用网络语言,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至少使用三种论证方法,2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