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1.2 当仁,不让于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1.2 当仁,不让于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09 17:00:23

文档简介

二、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不让于师”是《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面对仁德之事,对老师也不必谦让。从这句话里,我们能感受得到孔子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对仁义的重视,我们也能体会到孔子与弟子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尽管绝大多数弟子都比孔子年轻很多,但他从不阻止弟子表达自己的意愿,而是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很值得我们深思,尽管他生活在2 500年前的人类文明发祥时期。
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绝”“弥”“疾”和虚词“也”的意义、用法。
2.分析理解文中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抱负和思想志趣。
3.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以及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1.字音字形
①绥(suí) ②喟然(kuì) ③莞尔(wǎn) ④偃(yǎn)
⑤箪(dān) ⑥皙(xī) ⑦饥馑(jǐn) ⑧哂(shěn)
⑨俟(sì) ⑩铿(kēnɡ) ?舞雩(yú) ?牗(yǒu)
?恸(tònɡ)
2.通假举要
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知”通“智”,聪明、智慧
②道之斯行:“道”通“导”,引导
③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
④夫子矢之曰:“矢”通“誓”,发誓
⑤毋吾以也:“以”通“已”,停止
⑥莫春者,春服既成:“莫”同“暮”,晚
⑦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3.实词类举
(1)常见实词
①其何伤于日月乎:损害
②绥之斯来:安抚
③动之斯和:团结协力
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坚固,引申为深厚
⑤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途径,方法
⑥当仁,不让于师:面对
⑦予所否者,天厌之:不对,不是,指做事不符合礼
⑧异乎三子者之撰:陈述
⑨何伤乎:妨碍
⑩为国以礼:用
(2)一词多义
①绝
②弥
③莫
④疾
⑤也
(3)词类活用
①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名词作状语,沿着台阶
②所谓立之斯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
③动之斯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发动
④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丰富
⑤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尽
⑥噫!天丧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
(4)古今异义
①君子学道则爱人
古义:关爱别人。
今义: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②君子一言以为知
古义:以,可以;为,表现出来。
今义:认为。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②偃之言是也!
③亡之,命矣夫!
(2)主谓倒装句
贤哉,回也!
(3)宾语前置句
①不吾知也!
②求,尔何如?
③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④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4)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其何伤于日月乎?
②仲尼岂贤于子乎?
③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④吾无隐乎尔。
⑤当仁,不让于师。
⑥以吾一日长乎尔。
⑦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⑧异乎三子者之撰。
⑨浴乎沂,风乎舞雩。
5.成语积累
(1)循循善诱: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
(2)欲罢不能:要停止也不能停止。罢,停、歇。
(3)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有耐心,从不厌倦。诲,教导。
(4)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5)割鸡焉用牛刀: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6.名言名句
(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2)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7.重要虚词
结合例句,掌握“于”的常见用法。
(1)在,到,从
①子路宿于石门。(《论语》)
②君子之至于斯也。(《论语》)
③汤有天下,选于众。(《论语》)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②其何伤于日月乎?(《论语》)
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论语》)
(5)被
①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②仲尼岂贤于子乎?(《论语》)
(8)“见……于”,表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1.选文主旨
本课所录选文分别从弟子对孔子的态度和评价、孔子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及孔子对待弟子的态度和评价三个方面来刻画孔子形象的,既展现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表现了孔子对仁德的高度重视和执著追求。
2.句段赏析
(1)叔孙武孙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
赏析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不可诽谤的。他人的才德好比丘陵,还可以超越;仲尼(的才德好比)太阳月亮,是无法超越的。人纵使想断绝与日月的关系,那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显示出他不知道高低轻重罢了!”
这则是子路回答别人贬低孔子的话。通过子路之口赞美了孔子出类拔萃的才能。子路对孔子十分尊重,当自己的老师受到别人无端诬蔑时,学生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奋起维护老师的名声。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要为人师表;学生也要尊重、爱戴自己的老师。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赏析 表面上看来,曾皙并没有谈论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大事,而只是谈谈风月,说说游玩。但实际上,他所描绘的,是更加高远的境界。这是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也正是孔子所追求的太平社会的缩影,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形象化表述。如果说子路等人的胸怀至多还在小康国家,那么曾皙所瞻望的则已经是大同世界了。
3.精读深思
(1)子贡反驳陈子禽时说道:“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请辨析子贡这句话所针对的对象是谁。
答案 子贡的这句话说的是陈子禽。因为子禽的劝说是说孔子不如子贡贤明,子贡的话是对子禽一种不客气的反驳,甚至可以说有点恼怒的成分。高贵的人一句话可以表现他的智慧,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慧。子贡认为子禽的这句话属于后者。他认为子禽这样说是不明智的,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因而紧接着就有一句:“言不可不慎也!”可以说是对子禽的警告之语。接下来的话语,子贡用极其夸张的言辞对孔子的高尚德操和巨大影响进行了渲染和介绍,这样,子禽的话就不攻自破,难以立足了。
(2)当孔子谈到师生如何相处时,他说:“当仁,不让于师。”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答案 孔子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在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但是,孔子提出,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把“仁”作为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节中,当众弟子谈完自己的理想时,孔子说:“吾与点也!”那么请问,曾皙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得到孔子的赞同呢?
答案 当曾皙谈到自己的理想时说:“莫春者……,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一种和谐社会与民同乐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国家德政达到极致的体现,这表现出了曾皙仁爱的思想和他治理国家的一种远大理想。
而孔子是主张“仁”“恕”的,当曾皙的这番描述结束时,正好合乎孔子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自然就引起了赞同,所以才有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所以,表面上看来,曾皙并没有谈论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大事,而只是谈谈风月,说说游玩。但实际上,他所描绘的,是远较子路等人的志向更为高远的境界。如果说子路等人的胸怀至多还在小康国家,那么,曾皙所瞻望的,则已经是大同的世界了。这就叫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难怪孔子要脱口而出,由衷地发出赞叹来了。
1.
(《论语·子张》)
2.
(《论语·子张》)
3.
(《论语·子罕》)
4.
(《论语·述而》)
5.(《论语·卫灵公》)
6.
(《论语·述而》)
7.
(《论语·阳货》)
8.
(《论语·雍也》)
9.
(《论语·雍也》)
10.
(《论语·先进》)
11.
(《论语·雍也》)
12.(《论语·先进》)
13.
(《论语·先进》)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绥之斯来(suí)     喟然(kuì)
B.莞尔而笑(wǎn) 一箪食(dān)
C.千乘之国(chénɡ) 饥馑(jǐn)
D.以俟君子(sì) 夫子哂之(shěn)
解析 “乘”应读“shènɡ”。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以:因为
B.舍瑟而作 舍:舍弃
C.为国以礼 为:治理
D.其言不让 让:谦让
解析 “舍”应解释为“放下”。
3.下列与“不吾知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B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非曰能之,愿学焉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析 同为宾语前置。
4.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②夫子矢之曰 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④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⑥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⑦莫春者
⑧唯求则非邦也与 ⑨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⑦⑧⑨ D.③⑤⑨
解析  ①“知”通“智”;②“矢”通“誓”;④“以”通“已”;⑥“希”通“稀”;⑦“莫”通“暮”;⑧“与”通“欤”。
5.下列两组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1)
(2)
A.(1)中“乎”的意义不同,(2)中“尔”的意义相同
B.(1)中“乎”的意义不同,(2)中“尔”的意义也不同
C.(1)中“乎”的意义相同,(2)中“尔”的意义不同
D.(1)中“乎”的意义相同,(2)中“尔”的意义也相同
解析 前“乎”为句末语气词;后“乎”为介词,于。前“尔”为第二人称代词,你;后“尔”为音节助词。
6.下列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B )
A.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B.博我以文
C.如会同,端章甫    D.风乎舞雩
解析 B项为使动用法,使……广博。A、C、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二、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仰之弥高:更加
(2)夫子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
(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引导
(4)诲人不倦:教诲
8.写出上面三段文字中所用的熟语。(写出4个)
(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2)循循善诱
(3)诲人不倦  (4)割鸡焉用牛刀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A.颜渊喟然叹曰
B.忽焉在后
C.如有所立卓尔
D.吾无隐乎尔
解析 D项“尔”为代词,“你们”。B项“焉”和C项“尔”都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与A项用法、意义同。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D )
A.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B.闻弦歌之声
C.夫子莞尔而笑
D.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解析 小人:古义,地位低的人;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11.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译文: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引导别人,用各种文献典籍使我知识、视野广博,用礼这种规范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都不可能。
(2)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译文:不过我朝圣和仁的方向努力,而从不满足,教诲别人也从不感到疲倦,就可以这样说罢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1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
比及三年 比:比较
B.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陈述
何伤乎 伤:妨碍
C.吾与点也 与:赞成
如会同 会:诸侯相见
D.其言不让 让:谦让
孰能为之大 孰:谁
解析 A项比:等到。
13.下列“以”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如其礼乐,以(用来)俟君子
B.毋吾以(通“已”,停止)也
C.为国以(因为)礼
D.加之以(把)师旅
解析 C项以:用。
14.下列省略内容补充及其注释不当的一项是( D )
A.可使(之,千乘之国的百姓)有勇,且知方也
B.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纵横五十或六十的小国)足民
C.(我,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
D.如或知尔,则(之,他们)何以哉
解析 D项之:你们。
15.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对孔子言行的概括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开头对弟子言志的启发——雍容谦逊,亲切诚恳。
B.鼓励曾皙发表不同意见——深明事理,循循善诱。
C.讥诮子路不谦虚——不隐褒贬,切中肯綮。
D.最后评述弟子志向——含蓄隐讳,不露山水。
解析 D项运用了反问,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不含蓄。
(2)下列对子路“率尔而对曰”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急不可待,不假思索   B.胸无城府,急躁自负
C.刚直爽快,不说假话 D.缺少思想,鲁莽草率
解析 D项子路有理想,当然有思想。
(3)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冉有先说“六七十”,转而改口“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
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
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
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
解析 A项“优柔寡断,缺乏果决”错,冉有这里表现的应该是“谦虚谨慎”。
(4)下列对曾皙所描绘的春景图的评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移情于景,以景抒情 B.春光明媚,惠风和畅
C.治世风景,康乐蓝图 D.大国风情,盛世缩影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施:施舍
B.何事于仁 事:做
C.己欲达而达人 达:通达,行得通
D.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微:贫贱
解析 A项施:施惠。B项事:止、仅。D项微:没有。
17.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A.
B.
C.
D.
解析 C项其:副词,表揣测,大概。A项而: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修饰,不译。B项于:介词,引出宾语,不译/介词,表处所,在。D项之:代词,他/结构助词,提示宾语前置。
18.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广施善济,他就不仅仅可以被看做是仁者,简直可以被看做是圣人。但是,想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是尧、舜也不可能做到。
B.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这表明孔子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人。这是中国自古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
C.对于管仲,孔子肯定了他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D.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解析 “即便是尧、舜也不可能做到”错,原文只是说要做到这一点尧、舜也会感到为难。
1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文:作为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立身,同时也要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发展,也要帮助别人发展。
(2)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译文: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
参考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泛地给人民许多好处,又能帮助大家,怎么样?可以说是个有仁德的人了吧?”孔子说:“何止是有仁德!那简直是圣人了!尧、舜恐怕都难以做到这样!作为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立身,同时也要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发展,也要帮助别人发展。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了吗?”没有问到马。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但没有以身殉主,还去为相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给予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怎么能像老百姓那样拘守小信,在山沟里自杀,也没有人知道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