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语出《论语·为政》,意思是说,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的生存智慧,他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无知,要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从孔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存的大智慧。
庄子也是先秦时期的一位文化巨人。他曾经感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对所有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事实。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每一个人都注定要用有限的生命,来面对广阔无垠的知识海洋;相对于自己的无知而言,每一个人的知识都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无知呢?孔子告诫我们,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从孔子的告诫中,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对待自己的无知。
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信”“舍”以及词类活用现象。
2.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人生的格言,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懂得如何立身处世。
1.字音字形
①莒父(Jǔ fǔ) ②(ní) ③ (yuè)
2.通假举要
①由,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②知之为知之……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明智
③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食”通“蚀”,亏损
④无欲速,无见小利:“无”通“毋”,不要
⑤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衰落
3.实词类举
(1)常见实词
①更也,人皆仰之:“更”,改变,改正;“仰”,抬头而望
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备,要求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以,能够
(2)一词多义
①信
②过
③舍
(3)词类活用
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则远怨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
②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使动用法,使……充足
③小人之过也必文:名词活用为动词,掩饰
(4)古今异义
①是知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表肯定。
②足食,足兵
古义:兵器,武器装备。
今义:军人,军队。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知也。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宾语前置句
①其何以行之哉?
②于斯三者何先?
(3)介宾短语后置句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5.成语积累
(1)欲速则不达: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2)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3)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
6.名言名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选文主旨
本课所录选文集中反映了孔子生存的大智慧,孔子的很多观点,诸如要正视自己的无知,并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无知;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地改正错误;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要以诚信为本,取信于人;要坚守自己的志向节操,经得起各种考验;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等,都闪耀着理性的光辉,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教会我们如何立身处世。
2.句段赏析
(1)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赏析 这是孔子在论述如何防止犯错误和犯错后如何对待错误的问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练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赏析 做人如果没有信用,我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人如果不讲诚信就丧失了立身处世的根本。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同学、朋友等相处也是这样,只有讲诚信,我们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没有诚信的人可以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亦是如此,只有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赏析 孔子认为,时光易逝,且一去永不回,应抓紧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孔子积极入世思想的体现。
3.精读深思
(1)儒家认为该怎样面对自己的错误呢?
答案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这句话是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误一定会加以掩饰。儒家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犯了错误是否能够勇敢地面对。人只要有文过饰非的念头,就是小人了。总之,正视错误是很重要的。而接下来改正错误也很重要。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说,犯了错误而不改,这就是错误。正如《左传·宣公二年》所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如何理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答案 这句话是说,人能光大道义,而不是道义能弘扬人,即强调人对“道”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应该主动地去实施仁义、道德之事,不要坐等别人对自己实施仁德之事。其实,孔子在这里意在强调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的重要性,反对以道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的行为。
1.
(《论语·为政》)
2.(《论语·卫灵公》)
3.(《论语·卫灵公》)
4.
(《论语·子张》)
5.(《论语·子张》)
6.(《论语·卫灵公》)
7.(《论语·卫灵公》)
8.
(《论语·子路》)
9.
(《论语·为政》)
10.
(《论语·颜渊》)
11.(《论语·子罕》)
12.
(《论语·子罕》)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更也,人皆仰之(ɡēnɡ)
(2)人能弘道(hónɡ)
(3)莒父(Jǔ fǔ)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B )
A.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由,诲女知之乎
D.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解析 A项第三个“知”通“智”。C项“女”通“汝”。D项“食”通“蚀”。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更也,人皆仰之 更:改正
B.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通“纹”
C.人能弘道 弘:扩大
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信用
解析 文:动词,掩饰。
4.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
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C.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D.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
解析 B项“而”,如果;其余各项均作“却”讲。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
A.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C.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D.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解析 B项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丰足。C项厚,形容词作动词,严格要求;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D项过,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6.下列句式与“其何以行之哉”相同的一项是( D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贤哉,回也
C.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D.不吾知也
解析 D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二、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7~13题。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
7.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大车无 (ní) (2)小车无(yuě)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无见小利:计较 (2)欲速则不达:达到
(3)人而无信:信用 (4)不知其可也:可以,行得通
9.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人能弘道 B.过而不改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无欲速,无见小利
解析 “无”通“毋”。
10.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问:考察
B.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信:信任
C.必不得已而去 去:离开
D.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立:富足
解析 A项“问”,请教。C项“去”,去掉。D项“立”,立足,引申为“存在”。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所给例句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A.杀鸡为黍而食之
B.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C.必不得已而去
D.夫子莞尔而笑
解析 B项与例句同,均为连词,表转折,“却”。A、C两项,均为连词,表承接,不译。D项连词,表修饰,不译。
12.下列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A.“信”不仅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为政者维系自己统治必不可少的德行。
B.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不好,应该看该国是不是百姓富足,军队是不是强盛,为政者是否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C.一个国家的为政者只要能够设法取得百姓的信任,就能够最终战胜贫苦,抵御外来的侵略。
D.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解析 C项原文中无此意。
13.翻译下列句子。
(1)无欲速,无见小利。
译文:做事不要贪快,不要计较小利。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译文: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衰落的。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君子固有诬人也 固:原来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 巧:灵巧
C.是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
D.岂足多哉 多:称赞
解析 巧:巧妙,擅长。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C )
A.
B.
C.
D.
解析 C项则:连词,表并列;副词,表示判断。A项于:介词,对。B项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其:代词,他的。
16.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解析 A项陈述的是其中心重点。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B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解析 A项“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有误,应该是听了掌管畜牧的官员的汇报,证实颜回判断正确后,通过深入的对话改变了对颜回的认识。C项“他同造父一样”有误,这里是说他不能像造父那样“不穷其马力”。D项“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有误,应该是孔子分析了颜回有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参考译文
鲁定公问颜回说:“您也听说东野毕很擅长驾驭车马吗?”颜回回答说:“擅长尽管是很擅长呀。虽然如此,他的马肯定会不听使唤,不受约束。”鲁定公脸上有不高兴的神色,对他旁边的人说:“君子原来也会言语不实。”颜回退下。
此后过了三天,掌管畜牧的官员来说:“东野毕的马不听使唤,驾车时,外边的两匹马拉着中间的两匹马就进了马厩。”定公听说这件事后,离开坐席站了起来,派人召颜回回来。颜回来了之后,定公说:“前些日子我问您东野毕驭马的事情,而您说‘擅长尽管擅长,他的马肯定会不听使唤,不受约束’,不知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颜回回答说:“我是从政事上知道这件事的。古时帝舜擅长掌管命令百姓,造父擅长驭马。舜不耗尽百姓的力量,造父也不使他的马精疲力竭。这样舜没有不受约束、不服命令的百姓,造父没有不听使唤的马匹。现今东野毕驭马,早晨给马装上辔头套上车,马嚼子和身体还很端正;驰骋一段,相当于早朝结束了;又走过了一段很艰难且很长的路,马已经精疲力竭了,然而仍然不让马休息。我由此而知。”定公说:“不错,的确像您说的那样。您的话,含意很深刻呀,能不能再稍微深入一些谈一谈?”颜回说:“我听说,鸟被逼入绝境就会乱啄,兽走投无路就会争抢夺取,百姓被逼急了就会起来造反,马被逼到穷尽时就会不听使唤。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鲁定公听了心里很高兴,于是就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回答说:“颜回之所以是颜回,就是由于他有这样的颖悟和智慧。难道还用得着赞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