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09 17:01:11

文档简介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仲弓问仁时,孔子所作的回答。其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遭受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孔子又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一个字“恕”,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得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在孔子那个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君;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父;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兄;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
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事”“举”以及词类活用现象,能翻译课文。
2.理解孔子思想人格的核心“仁”的内涵,并思考“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1.字音字形
①雍(yōnɡ)   ②皋陶(Gāo yáo)   ③譬(pì)
④弘毅(hónɡ) ⑤枉(wǎnɡ)
2.通假举要
①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置
②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先前
③知者利仁:“知”通“智”,精明
3.实词类举
(1)常见实词
①天下归仁焉:称许,赞许
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迅速,敏捷。引申为“聪明、机智”
③使民如承大祭:承担
④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施惠,救助
⑤尧舜其犹病诸:担忧
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
(2)一词多义
①归
②事
③举
(3)词类活用
①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前“直”,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直的人。后“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得正直。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邪恶的人
②不仁者远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疏远
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站得住;“达”,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达
④不可以长处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安乐的生活
⑤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安、利: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安于、利于
⑥尧舜其犹病诸:名词活用为动词,担忧
(4)古今异义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古义:贫困。
今义:大约。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克己复礼为仁。
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主谓倒装句
富哉言乎!
(3)宾语前置句
①何谓也?
②何如?可谓仁乎?
(4)介宾短语后置句
舜有天下,选于众……
(5)被动句
不仁者远矣。
5.成语积累
(1)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克,克制。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欲,希望。施,施加。
(3)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4)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
6.名言名句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选文主旨
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孔子对“仁”的认识和态度。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有“克己复礼为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有“爱人”是“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但是基本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2.句段赏析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赏析 这是一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心理能力,也就是孔子的“仁”。它实际上是告勉学者:欲求达到“仁”的境界,固然“克己复礼为仁”,而居心敬恕与无怨,且展现于外,心行相发,内外如一,同样亦为“仁”。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赏析 这是孔子“仁”的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一种由己度人的思想。孔子主张在不破坏等级名分的前提下,对包括一般劳动者在内的众人给予尊重、同情和爱护。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赏析 有高尚志向、节操的人以及仁义之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会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孔子将“仁”这种境界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加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3.精读深思
(1)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对颜渊、仲弓、樊迟、子贡等人的回答各有侧重,各不相同,试作具体分析,然后综合起来谈谈你对孔子所说的“仁”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 孔子回答颜渊问“仁”,说明“仁”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对“礼”的自觉,即“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实现。孔子回答仲弓问“仁”,以及回答子贡问可以终身实践的“一言”,主要是从否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回答子贡问“仁”,则主要是从肯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回答樊迟说“仁”就是“爱人”,其内涵跟他所说的“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致的。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基本点有两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2)在选文1~3则中,针对不同弟子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是如何回答的?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哪一方面?
答案 针对颜渊的提问,孔子强调“仁”是“克己复礼”;对仲弓,他则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回答樊迟时,孔子说“爱人”。这三则选文集中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3)孔子的“仁”的学说蕴涵着哪些值得现代人弘扬的思想精华?
答案 第一,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只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地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
1.
(《论语·颜渊》)
2.
(《论语·颜渊》)
3.
(《论语·颜渊》)
4.
(《论语·卫灵公》)
5.
(《论语·雍也》)
6.(《论语·述而》)
7.
(《论语·泰伯》)
8.
(《论语·卫灵公》)
9.
(《论语·里仁》)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仲弓(zhònɡ)      樊迟(fán)
B.皋陶(táo) 有莘女(shēn)
C.夏桀(jié) 弘毅(hónɡ)
D.取譬(pì) 济众(jì)
解析 “陶”读“yáo”。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C )
A.在家无怨 B.尧舜其犹病诸
C.非礼勿视 D.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解析 A项“家”古义为“古代大夫的家族”。B项古义为“担忧”。D项古义为“贫穷”。与今义均不同。
3.下列各句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克己复礼为仁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D.举直错诸枉
解析 “错”通“措”,译为“安置”。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举直错诸枉 ②尧舜其犹病诸
③何谓也 ④可谓仁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 ①中“诸”用在句中,作兼词“之于”用;②中“诸”用在句末,作兼词“之乎”用;③中“何谓”是“谓何”的倒装,“谓”作“说的是”讲;④中“谓”作“称为”“叫做”讲。
5.下列加点的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D )
A.己欲立而立人 B.尧舜其犹病诸
C.不仁者远矣 D.死而后已
解析 D项停止。A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站得住。B项名词作动词,担忧,忧虑。C项形容词作动词,远离,疏远。
6.下列句式为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D )
A.克己复礼为仁
B.仲尼岂贤于子乎
C.仰观宇宙之大
D.“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解析 D项宾语前置句。A项判断句,“为”表判断。B项状语后置句,“于子贤”。C项定语后置句,“大之宇宙”。
二、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①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②子曰③举直错诸枉④能使枉者直⑤何谓也⑥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使民如承大祭:承当
(2)在邦无怨:怨天尤人
(3)举皋陶:举荐
8.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B )
A.(樊迟)问知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举直错诸枉 D.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解析 A项“知”通“智”。C项“错”通“措”。D项“乡”通“向”,“知”通“智”。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樊迟未达         达:明白,理解
B.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诸:诸多
C.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远:被疏远
D.雍虽不敏 敏:聪明,机智
解析 诸:兼词,之于。
10.下面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从孔子与樊迟的对话中可知,樊迟和孔子所说的“知”指的是知人善任。
B.子夏称赞说:“富哉言乎!”是因为他认为孔子的话含意深刻丰富。
C.子夏举舜和汤的例子,是用来说明施政要知人善任,仁人就位,坏人自然远离。
D.孔子认为统治者取得天下后应该“选于众”,也就是要不拘一格,广泛招揽人才。
解析 “选于众”是子夏的观点,非孔子的观点。这里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11.给文中横线处添加标点。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12.翻译下列句子。
(1)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译文: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译文: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3)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译文:这句话说得多么深刻啊!舜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说,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见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女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女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之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孔子厄于陈、蔡          厄:受困
B.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 赍:携带
C.子贡自井望见之,不说,以为窃食也 说:陈述、解说
D.其未得也,患弗得之 患:担忧、忧虑
解析 说:通“悦”,高兴。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若回也,其不改节乎      既得之,又乐其治
B.子曰:“然。” 小人则不然
C.子贡以所见告孔子 是以有终身之忧
D.吾之信回,非待今日也 君子之修行也
解析 D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其:代词,他;代词,修行。B项然:动词,应答;代词,这样。C项以:介词,把;连词,因此。
15.下面是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颜回在做饭时,见到灰尘落入饭中,便把沾着灰尘的米粒拣出来吃了。
B.子贡嫉妒颜回的贤能,便把颜回偷吃米饭的事报告给孔子,并讲了颜回的坏话。
C.孔子不偏信子贡的一面之词,用巧妙的方法作了调查研究,弄清了事情的真相。
D.颜回实事求是地向孔子作了汇报,孔子对颜回更加信任,孔子的弟子们对颜回更加敬佩。
解析 “子贡嫉妒颜回的贤能”错,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1)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
译文:颜回、仲由就在土屋之下做饭,有片黑灰尘掉进饭中,颜回便把沾着灰尘的米粒取出来吃了。
(2)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女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
译文:我相信颜回为仁很久了,即使你有这样的说法,我也不会怀疑他,这样也许一定有缘故吧。
(3)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
译文:君子的修行啊,在没有做到的时候,欣喜满足于大道之意;在做到之后,又欣喜满足于实践这大道。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快乐,没有一天的忧虑。
参考译文
孔子受困于陈、蔡边境,跟从的学生都七天没吃的了。子贡用带着的钱,偷偷出围,从当地人那儿买了一石米回来。颜回、仲由就在土屋之下做饭,有片黑灰尘掉进饭中,颜回便把沾着灰尘的米粒取出来吃了。子贡从天井中望见了,很不高兴,以为(颜回饿得)偷吃了。进去问孔子说:“仁人廉士穷困会改节吗?”孔子说:“改节还称什么仁义呢?”子贡说:“像颜回,他不会改节吗?”孔子说:“当然。”子贡把刚才看见的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为仁很久了,即使你有这样的说法,我也不会怀疑他,这样也许一定有缘故吧。你别张扬,我将问问他。”(孔子)叫来颜回说:“昨晚我梦见先人了,也许他们要保佑我吧?你饭做得怎么样了?拿来我先祭祀一下。”颜回回答说:“刚才有片黑灰尘掉进饭中,想放着不管就不干净;想丢弃它又可惜,我就吃了它,(已经吃过的食物)不能用来祭祀了。”孔子说:“那好,我也要吃饭了。”颜回出去拿饭了,孔子回头对学生们说:“我相信颜回,不止是今日!”大家因为这个更佩服颜回。
子路问孔子:“君子也有忧虑吗?”孔子说:“没有。君子的修行啊,在没有做到的时候,欣喜满足于大道之意;在做到之后,又欣喜满足于实践这大道。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快乐,没有一天的忧虑。小人就不这样了,他们在没有得到的时候,就忧虑得不到;如果已经得到了,又害怕会失去。所以小人有终身的忧虑,没有一天的快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