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孔子自己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按照他这句话,那些自己带十条干肉以上的薄礼来的人,他从未有不教诲的。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1.识记和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文中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1.字音字形
①愠(yùn) ②弑(shì) ③悱(fěi)
④寝(qǐn) ⑤倩(qiàn) ⑥谄(chǎn)
⑦隅(yú) ⑧罔(wǎnɡ) ⑨殆(dài)
⑩语上(yù) ?如琢如磨(zhuó) ?切磋(cuō)
2.通假举要
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喜欢
3.实词类举
(1)常见实词
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读yù,告诉
②求也退,故进之:退却,引申为退缩
③由也兼人,故退之: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
④弃而违之:离开
⑤不愤不启:郁结
⑥不悱不发:想说而说不出来
⑦学而不思则罔:欺骗、蒙蔽;一说通“惘”,迷惑
⑧富而无骄:骄傲自大
(2)一词多义
①类
②殆
③焉
④以
(3)词类活用
①求也退,故进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
②由也兼人,故退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
(4)古今异义
①中人以上
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
②至于他邦
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到的地点。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回也非助我者也。
②起予者商也。
(2)宾语前置句
①其斯之谓与?
②何谓也?
(3)省略句
①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②绘事后素。
③礼后乎?
5.成语积累
(1)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类,类别。
(2)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反,类推。
(3)切磋琢磨:古代把加工兽骨、象牙、玉石、石头分别称为切、磋、琢、磨。后以“切磋琢磨”或“切磋”比喻在道德、学问上互相研讨、砥砺。
6.名言名句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选文主旨
本课所录选文主要阐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施教原则,重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与思考必须有机结合、二者不可偏废的治学主张,这些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2.句段赏析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赏析 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去教他。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赏析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3.精读深思
(1)选文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请结合文本一一分析。
答案 本文主要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主来组织选文,其主要内容有如下几点:
①平等的教育观念。这一观点,主要通过“有教无类”这句话来体现。其中的“无类”,其实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的:一是不论贫富、贵贱、老幼、“国籍”等差别,对所有的人都施行教育;二是不管品行善恶、品性优劣,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②从实际出发的理念。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施教者必须从受教者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的智力高下、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这是孔子教育弟子的一个重要方法,所以对子路和冉有的回答就会有所不同。
③注重诱导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他注重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努力思考而不得要领他才去开导,思考已有一定眉目却不能确切说出来他才会启发。
④注重培养弟子举一反三的能力。
⑤注重学思结合。孔子特别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学习是迅速扩大知识面的途径,不注重学习的人不可能很好地发展自己。“思而不学”就不能保证思考的科学性。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思考的坚实基础和正确方向。可是思考的意义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它意味着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认真审视、整理甚至提升,意味着创造。不加审视而盲目地学,往往上当受骗,越热情越勤奋结果就越危险。会学习再加上能思考,则是如虎添翼。所以,孔子既注重向弟子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⑥注重师徒切磋。在教育过程中,孔子特别重视跟弟子相互切磋,使教与学形成良性的互动。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尽管孔子起着主导作用,然而每当从弟子那里得到启发时,他都会很兴奋。孔子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
(2)选文第3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答案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求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于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做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3)选文第9则和第10则,师生对话中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何启示?
答案 在这两则对话中,子贡和子夏都能从对《诗经》的研习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领悟到人生的道理,这受到孔子的热情赞扬。
孔子对子贡和子夏的反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其实是对学习中的思考和联想的肯定。《诗经》中的这两句话,被孔子及其弟子引入谈话中,是剥去了其表面上的显性的东西,深入其思想的深处,为体现孔子注重引导和联想的教学方法,起到了一种铺垫和辅助的作用。同时也启示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惟有如此,才能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1.(《论语·卫灵公》)
2.(《论语·雍也》)
3.
(《论语·先进》)
4.
(《论语·公冶长》)
5.
(《论语·述而》)
6.
(《论语·卫灵公》)
7.
(《论语·为政》)
8.(《论语·先进》)
9.
(《论语·学而》)
10.
(《论语·八佾》)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及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以上,可以语(yǔ,告诉)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B.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停止)之,无愠(yùn,恼怒、怨恨)色。
C.不愤(郁积,郁结)不启,不悱(fěi,郁闷、凄切)不发。举一隅(yú,墙角)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D.巧笑倩(qiàn,笑时两颊呈现酒窝的好看的样子)兮,美目盼(转动眼睛的样子)兮,素以为绚(绚丽,艳丽)兮。
解析 A项“语”应读“yù”。B项“已”,罢免。C项“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起予者商也 起:站起来
B.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三:三次
C.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反:类推
D.由也兼人,故退之 退:后退
解析 A项“起”应为“启发”。B项“三”应为“多次”。D项“退”应为“使……后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代词“之”对其指代内容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C )
A.三已之,无愠色 之:代令尹子文
B.闻斯行之 之:代听到的话
C.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之:代马
D.由也兼人,故退之 之:代由
解析 C项中“弃”的对象是“马”,而“违”的对象应是“齐国”。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
A.
B.
C.
D.
解析 A项“则”,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B项“诸”,兼词,之于。C项“其”,副词,表猜测,大概。D项“已”,语气词,了。
5.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其斯之谓与 ②何谓也
③回也非助我者也 ④起予者商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 ①②均为宾语前置句,③④均为判断句。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B.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C.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D.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解析 A项“中人”在句中指“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B项“至于”在句中指“到了”。D项“不说”在句中指“不喜欢”。
二、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子张问曰①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②无喜色③三已之④无愠色⑤旧令尹之政⑥必以告新令尹⑦何如⑧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弃而违之 弃:放弃
B.陈文子有马十乘 乘:匹
C.犹吾大夫崔子也 犹:如同
D.子曰:“清矣。” 清:廉洁
解析 A项“弃”,抛下。B项“乘”,一车四马。D项“清”,清白。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求也退,故进之
退:退缩
B.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政:政事
C.由也兼人,故退之
兼人: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情
D.弃而违之
违:离开
解析 C项兼人: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
9.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
B.
C.
D.
解析 A项“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B项“以”,介词,把/动词,认为。C项“焉”,疑问代词,哪里/语气词,可不译。D项“之”,动词,到/代词,这。
10.下面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有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B.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许多话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说的,因此我们对于孔子的话,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教条地去照搬照用。
C.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白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
D.在孔子看来,“忠”和“清”只是“仁”的一个方面,仅有忠和清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不能被称为君子。
解析 D项“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不能被称为君子”错,根据文意可知,孔子仅仅认为他们两人不能被称为“仁者”。
11.给选文中横线处加上标点。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译文:有父亲兄长健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实践它?
(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冉求平时做事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敢作敢为,不够慎重,所以我约束他。
(3)未知。焉得仁?
译文: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上仁呢?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依于仁 依:凭借
B.君子义以为质 质:根本
C.而耻恶衣恶食者 耻:羞耻
D.士不可不弘毅 弘:广大
解析 耻:以……为羞耻。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志于道 ②游于艺 ③无求生以害仁 ④仁以为己任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 ①以,②在,③却,④把。
15.综合上述5段材料,说说在传统儒家看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具有哪些素养。
答案 坚守正道,心怀仁爱之心,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博学多才。
参考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述,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能为求生而损害仁德,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
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直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