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1.7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1.7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09 17:02:18

文档简介

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语出《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喜欢仁德却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就是愚蠢。举例来说,一个不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的人,你却以仁爱之心对待他,这不是愚蠢吗?——具有仁德的人并非一味拿仁爱之心来对待他人。这句话言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也言明了孔子所说的学习是一种道德修养。
孔子关于学的观念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品格。的确,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这种意义上,孔子的思想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1.掌握重要实词特别是“就”“亡”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课文。
2.重点领悟孔子的“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等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结合孔子的理念倾向,深入分析“学”的内涵。
1.字音字形
①葸(xǐ)  ②悌(tì)  ③笃(dǔ) ④贰(èr)
2.通假举要
①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女”通“汝”,你
②好知不好学:“知”通“智”,聪明
③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亡”通“无”,没有
④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通“悌”,敬爱兄长
3.实词类举
(1)常见实词
①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勤勉
②君子笃于亲:对……笃厚,厚待
③则民兴于仁:兴起,建立
④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浇薄,不厚道
⑤贤贤易色:轻视
⑥就有道而正焉:接近,靠近
(2)一词多义
①就
②亡
(3)词类活用
①贤贤易色:前“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重、崇尚;后“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才有德的人
②事父母,能竭其力: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竭尽,用尽
③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匡正
④不贰过:数词活用为动词,重复出现
⑤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疏远、远离。这里指不偏爱
⑥其蔽也贼:名词活用为动词,害人害己
(4)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为己
古义:学习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古义:年轻人。
今义:学生。
③其蔽也贼
古义:害,害人害己。
今义:小偷。
④其蔽也绞
古义:急切,不容忍而伤人。
今义:缠在一起。
⑤则民不偷
古义:浇薄,不厚道。
今义:盗窃。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生而知之者,上也。
②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③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2)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君子笃于亲。
②敏于事而慎于言。
③陈亢问于伯鱼曰。
(3)定语后置句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5.名言名句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不学《诗》,无以言。
(4)不学《礼》,无以立。
6.重要虚词
结合例句,掌握“为”的常见用法。
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比较灵活。
①民斯为下矣!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弟子孰为好学?(《论语》)
②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做)。(《孔雀东南飞》)
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做)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6)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是)刀俎,我为(是)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1.选文主旨
本课所录选文紧紧围绕“好学”展开,既阐明了好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又阐述了好学的种种表现。通过孔子的言论,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把道德修养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将道德修养作为学习的基本内容和衡量是否好学的重要标准。孔子的思想是富有启发意义的。
2.句段赏析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赏析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于做事而谨慎于言谈,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从四个方面回答了什么是好学。前两个方面说的是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的是要做什么。孔子认为能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这句话表现了孔子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本点的教育思想。“敏于事而慎于言”是孔子关于个人修省躬行方面的依据。敏事,就是要勤勉做事,毫不懈怠。慎言,目的是要求人在言谈上要谨慎,说话对自身负责,对社会负责。一个有志于学业的人,如果在享乐上过于贪图,在名利上过于看重,是很难有所成就的。尤其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更要丝毫不受外界物欲所困扰,要坚定自己的志向。人的品性修养要在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不论是读书求知,居官从政,或是日常生活,只为追求私欲的满足,达到私心的要求,必然有损于集体,有损于公德,其最终的结果是败坏自己的形象。所以一个人平时就要注意学习修省,以“不贪”二字为修身之宝,有一个健康的精神追求和向上的思想境界。
(2)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赏析 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自己(增加学识、修养道德),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向别人卖弄。
这是孔子对古人的表扬,对“今人”的批评。孔子讲的“今”,当然是指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在孔子看来,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学习风气已经很不好了,比不上“古”时候。
学习不是为了装饰门面和向别人炫耀,更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学习是为了修身养性,为了提高自己的人格品位。一句话,“人格的养成”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若学习的目的庸俗,太过于功利化,那必然浮躁而不能深入。
3.精读深思
(1)如何理解孔子所讲的“学”的含义?
答案 孔子所说的“学”有特殊的含义——不只是指学习关于自然、社会的知识和技能,而主要是指人格修养。这一点,对比第4则、第5则选文就可以知道。这里“学”完全是就修身而言的,而“不好学”的弊端跟“无礼”的弊端则完全一致。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礼和修身,两者密不可分,甚至可以互相包含:学礼的立足点和归宿是修身,因此修身可以包括在学礼当中;修身的根本标准或规范是礼,因此学礼可以包括在修身当中。“不学《礼》,无以立”一句话,简洁地显示了学礼和修身的高度同一性。孔子说,那些不追求吃喝、不追求安适、做事勤勉而言语谨慎、能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君子,才能算得上是好学之士;还说自己只知道一个好学的弟子,就是颜回,他“不迁怒,不贰过”。这几处“好学”,都是就品行修养而言的。子夏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他以“好学”推许人,也完全是着眼于修养德行。总而言之,完善品德修养是孔子赋予学习的一种重要的社会人生意义。
孔子关于学习的观念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品格。拿现代教育观念来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它有明显的不足,但是也有不可抹杀的长处。的确,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这种意义上说,孔子的思想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2)孔子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答案 古今学者,学风有别。
为人为己,一字之差,泾渭分明:为己者,但求自我充实,尽得风流,“人不知而不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人者,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故作深沉博学,巧言令色以悦人。
圣人概括古今学风,是就一般情形而论。事实上,古代学者不尽是为己,现代学者也不全是为人。无论是哪个时代,总是为人为己的学者都有,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更应该注意的是我们自己,学习到底是为人还是为己呢?用通俗的问法:到底是“我要学”还是“要我学”呢?“我要学”是为己,“要我学”是为人。
说到底还是一个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问题。
(3)孔子所讲的“好学者”的标准是什么?请结合选文的相关部分加以分析。
答案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君子之不同于常人之处,在于克己的能力、内省的能力。克己则把自己对物质的追求转化提升为精神的向善向美和精神的独立。克己则可以使外欲有节,外欲有节则可以敏于事而慎于言;内省则可以使内心清澄,内心清澄则可以就有道而正焉。
②不迁怒,不贰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我们曾经听过夫子自道,说他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好学。现在又听到他赞扬颜回好学,而且只有颜回好学。这一方面说明在圣人看来,只有颜回才是真正得了他的真传,继承了他的衣钵;另一方面也使我们进一步知道了“好学”的品质不是随便什么等闲之辈都可以有的,从而使我们再也不敢自诩为“好学”的人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孔子说到颜回好学时,并没有说他文学如何了得,历史如何了得,语言如何了得,而是说他“不迁怒,不贰过”,这六个字可真是我们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修养。所谓“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不拿别人做自己的出气筒。比如说,自己在外面受了气,不拿太太做出气筒;受了太太的气,不拿孩子做出气筒;或者受了上司的气,不拿下级做出气筒。这可真是难以修成的涵养。至于说“不贰过”,就是知错就改,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这更是难上加难的修养。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说非圣人不可,起码也要像颜回那样的贤人了。
如果说“好学”的标志就是这些,那我们谁还敢自认为是“好学”的人呢?
1.
(《论语·季氏》)
2.
(《论语·述而》)
3.
(《论语·公冶长》)
4.
(《论语·阳货》)
5.
(《论语·泰伯》)
6.
(《论语·学而》)
7.
(《论语·学而》)
8.
(《论语·雍也》)
9.
(《论语·宪问》)
10.
(《论语·学而》)
11.
(《论语·季氏》)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A.慎而无礼则葸(sī)
B.不迁怒,不贰(èr)过
C.由也,女(rǔ)闻六言六蔽矣乎
D.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
解析 “葸”读xǐ。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B )
A.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今也则亡 D.出则弟
解析 A项“女”通“汝”,你。C项“亡”通“无”,没有。D项“弟”通“悌”,敬爱兄长,泛指敬重年长之人。
3.下列句中,加点的“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 )
A.生而知之者
B.困而学之
C.困而不学
D.鲤退而学《诗》
解析 C项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余下各项均为顺承关系的连词,译为“就”。
4.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D )
A.君子食无求饱      B.古人学者为己
C.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D.好仁不好学
解析 A项古义为“地位高的人”,今义为“品德高尚的人”。B项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C项古义为“独自站立”,今义为“不依靠他人”。
5.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D )
A.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B.贤贤易色
C.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D.鲤退而学《礼》
解析 A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故交,老友”。B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重”。C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疏远,不偏爱”。
6.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D )
A.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B.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C.敏于事而慎于言
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解析 D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二、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
7.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贼:害人害己
B.慎而无礼则葸 葸:畏惧,害怕
C.鲤趋而过庭 趋:小步快走
D.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远:远离
解析 “远”,疏远,不偏爱。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D )
A.子亦有异闻乎
B.慎而无礼则葸
C.他日,又独立
D.故旧不遗
解析 D项“故旧”,故交,朋友,与现代汉语相同。A项“异闻”,古指与众不同的教导。B项“无礼”,古指不用礼来节制。C项“独立”,古指独自站立。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恭而无礼则劳
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D.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解析 B项与例句同为连词,表转折,但是。A项连词,表承接,不译。C项连词,表修饰,不译。D项连词,表并列,并且。
10.下列句子中,没有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D )
A.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B.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C.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D.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解析 D项为一般句式。A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B项为省略句。C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
11.下列关于这些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在孔子看来,“好”对于“学”来讲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好”,就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不仅害人,也会害己。
B.“礼”是“仁”的基础,只有在德行上以“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成为君子,进而成为“仁者”。
C.孔子主张学以致用,强调在学习中要处处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
D.陈亢通过和伯鱼对话,不仅了解了《诗》《礼》的作用,而且还感受了孔子的伟大人格,因此内心充满了喜悦。
解析 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
1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文字。
译文: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曾经有一次他一个人站着,我快步走过庭院。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着,我快步走过庭院,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处世。’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说过这两件事。”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未得其数也     数:结构
B.师襄子辟席再拜 辟:“避”,离开
C.可以益矣 益:增加,这里指学弹别的琴曲
D.有间,曰 间:间隔
解析 数:规律,技巧。
1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
A.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B.文之以礼乐
C.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D.以其无礼于晋
解析 C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
A.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好让自己的琴技提高到新的境界。已经学习弹奏了很长时间,孔子还是坚持继续学习同一支曲子。
B.这则材料通过孔子学琴不辍,生动地说明了孔子的好学上进。
C.孔子学琴,连老师都觉得他可以继续学新曲子了,他还是坚持学习探究同一首曲子。
D.孔子学琴,终于学有所成,见到《文王操》的作者了。
解析 只是孔子想象出了文王的相貌,并非所见。
参考译文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了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说:“老师说这乐曲叫做《文王操》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