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何必曰利
“王何必曰利”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话,面对梁惠王对“利”的热切期待和渴望,孟子旗帜鲜明而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一句反问是对梁惠王追逐利益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孟子对“利”的极端唾弃,反问过后的一句“亦有仁义而已矣”,表明孟子对“仁义”的极力推崇和执著追求。“重义轻利”的思想是“王何必曰利”的真正内涵。
本课共选取了三篇短文。第一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劝说梁惠王要“后利而先义”;第二篇选自《孟子·告子下》,讲的是宋国学者宋到楚国去调解楚国和秦国的纷争,途遇孟子,孟子向他阐述“利”与“义”的关系;第三篇选自《孟子·尽心上》,阐述“利”与“义”的区别。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及常见的词语活用现象、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孟子重义轻利、后利而先义的思想。
3.学习和借鉴孟子正反照应对比的说理方法。
1.字音字形
①叟(sǒu) ②弑(shì)
③宋(kēnɡ) ④钘(xínɡ)
⑤说而罢之(shuì) ⑥然而不王者(wànɡ)
⑦利与善之间也(jiàn) ⑧孳孳为善(zī)
⑨蹠之徒也(zhí)
2.通假举要
愿闻其指:“指”通“旨”,意旨,意向
3.实词类举
(1)常见实词
①上下交征利:“交”,相互;“征”,取得
②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投合,契合
③先生之号则不可:指所用的提法
④吾闻秦楚构兵:交战
⑤孳孳为善者: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⑥欲知舜与蹠之分:差别,区别
⑦无他,利与善之间也:距离,差别
(2)一词多义
①接
②去
(3)词类活用
①不远千里而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
②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使动用法,使……停止
③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
④苟为后义而先利:意动用法,以……为后
⑤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名词作动词,侍奉
⑥然而不王者:名词作动词,做王、成王业
⑦孳孳为善者:形容词作名词,善事
(4)古今异义
①以罢三军之师
古义:军队。
今义:老师。
②何以利吾家
古义: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今义:家庭。
③然而不亡者
古义:这样而。
今义:转折连词。
4.重要虚词
①其
②之
③而
④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有……用来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②先生之志则大矣。
③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2)宾语前置句
①何以利吾国?
②说之将何如?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介宾短语后置句
孟子遇于石丘。
6.名言名句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选文主旨
本课所选三则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利”的看法的。孟子对“利”是极端厌恶的,他将因逐利而产生的危害阐述得具体而深刻。在利与义上,孟子极力主张“先义而后利”,“重义轻利”,孟子的这种把仁义张扬在私利之上的价值观,背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但可以启发我们审查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2.句段赏析
(1)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
赏析 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勤勉行善,他的德行就是高尚的,因此跻身于君子的行列,即“舜之徒也”;如果一个人一心追逐私利,其德行就难以提升,始终与人格卑下的人为伍,即“蹠之徒也”。因此在生活中,不能过分关注“利”,甚至为了利不择手段。为了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我们应把践行正义、培养善德放在自身修养的第一位。
(2)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赏析 利害关系问题历来是孟子所反对谈的,既然有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关系的最佳行事方式,那为什么不去寻求最佳的行事方式与其他人、其他国家建立起相互关爱的关系呢?在孟子看来,这种最佳行事方式就是行“仁义”。如果君臣、父子、兄弟心怀仁义互相对待,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这样的事是没有的。
3.精读深思
(1)请你结合选文谈谈孟子的“义利观”,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答案 孟子强调“义在利先”,义、利不能兼顾时,宁取义不取利。孟子之所以反对先“利”后“义”,就在于他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因此应该以仁义维系人心。孟子生活的时代与孔子生活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不同,这是一个群雄争霸、战乱不已的时代。孟子主张行仁政取民心,然后兴“仁义之师”以统一天下,与法家的以武力征服天下根本对立。孟子“仁政”的思想基础是民本主义或古代朴素的人道主义,即以人为中心,以民为本。继承孔子仁学,但又把它推广到政治心理上去,把它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从而把仁学修养学发展成仁学政治学,这是孟子思想对孔子思想的独特发展。
这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同时应该看到,个人在符合法律的范围内或不违犯法律的前提下追求利也是正当行为,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如果完全否定了“利”的需要,就会挫伤个人发展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辩证地看待“义利”关系,不能只顾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2)孟子赞扬舜“鸡鸣而起,孳孳为善”,从舜的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品格?
答案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表现了一种孜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之美是一种可与天地比寿,可与日月同辉的大美和壮美。这种大美和壮美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审美意识中的最强音。诚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可以说,正是孔孟,尤其是孟子所强调和赞美的人格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3)孟子的论辩颇有气势,试以本课三则选文中的第1则为例简析。
答案 孟子的文章往往气势浩然,逻辑严密,本则选文各层次之间紧密联系,一气呵成。首先表明观点,然后运用排比修辞手法,正反对比论证,层层推进,证明观点的正确性。逻辑之严密,可谓无可辩驳;气势之浩然,可谓水到渠成。孟子论辩的浩然之气来自他坚毅的人格,他有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
1.
(《孟子·梁惠王上》)
2.
(《孟子·告子下》)
3.
(《孟子·尽心上》)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
A.孳孳为善(zī) 孟轲(kē) 千乘(shènɡ)
B.徒弟(tú) 迁徙(xí) 跋涉(shè)
C.薄荷(bó) 耀目(yào) 万籁(lài)
D.滂沱(tuó) 暮霭(ǎi) 夜宿(xiǔ)
解析 B项“徙”应读“xǐ”。C项“薄”应读“bò”。D项“宿”应读“sù”。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征:取得
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遇:契合,投合
C.怀利以相接 接:交接,交往
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徒:弟子
解析 D项“徒”,类。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C )
A.不远千里而来
B.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C.何以利吾家
D.鸡鸣而起
解析 “家”,古义为“卿大夫的采地食邑”;今义为“家庭”。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孟子遇于石丘
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B.而相泣于中庭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 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C项介词,表比较,和。D项介词,对于。
5.下列句式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 )
A.苟为后义而先利
B.何以利吾国
C.先生将何之
D.未之有也
解析 A项为一般句式。B项“何以”,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以何”。C项“何之”,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之何”。D项“未之有”,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未有之”。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B )
A.何以利吾国 B.上下交征利
C.苟为后义而先利 D.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解析 A项使动用法,C、D两项都是意动用法。
二、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宋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孟子·告子下》)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先生之号则不可:所用的提法
(2)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劝说
(3)怀利以相接:交接,交往
(4)然而不王者:称王
8.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
(1)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用,介词
(2)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来,目的连词
(3)怀利以相接:来,表修饰
9.判断下列句式。
(1)先生将何之:宾语前置句
(2)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译文:做臣下的人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国君。
(2)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怀着仁义之心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能够成王业的,不曾有过。
11.本段文字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孟子破除世人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确立仁义对社会人生的最高价值。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4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地方:土地纵横
B.愿比死者一洒之 洒:通“洗”,洗雪
C.其如是,孰能御之 御:阻止
D.今夫天下之人牧 人牧:人和牲畜
解析 D项,人牧:牧人者,即统治者。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A.杀人以梃与刃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B.叟之所知也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C.南辱于楚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解析 C项,两个“于”介词译为“被”。A项,介词,“用”/“凭”。B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代词,指代俑/语气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一定”。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译文: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
(2)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译文: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梁惠王说:“我们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三国分晋之后的魏国)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