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中“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一句,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强加给我们的,我们心中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不用心去思考、领悟罢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只要用心追求,扩充这四端,就能得到仁、义、礼、智,否则就会失去仁、义、礼、智,即“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真正内涵,增强追求和培养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自觉性。
3.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和对比说理的方法。
1.字音字形
①怵惕(chù) ②恻隐(cè) ③铄(shuò)
④荑稗(tí bài) ⑤孺子(rú) ⑥强恕(qiǎnɡ)
2.通假举要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内”同“纳”,“内交”即“结交”;“要”通“徼”(yāo),求取
②若火之始然:“然”同“燃”,燃烧
3.实词类举
(1)常见实词
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残害
②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发端,萌芽
③知皆扩而充之矣:发扬光大,充实
④舜明于庶物:明晓,懂得
⑤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省
⑥旷安宅而弗居:空,使空闲
⑦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竭力,尽力
⑧舍正路而不由:随顺,顺着
(2)一词多义
①忍
②谓
③存
④辞
⑤备
(3)词类活用
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熟
(4)古今异义
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古义:萌芽,发端。
今义:(东西的)头。
②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古义:残害。
今义:偷东西的人。
③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古义:丢弃。
今义:到、往。
④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古义:做,推行。
今义:走;可以;能干。
⑤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古义:反省。
今义:跟“正”相对。
4.常见虚词
①于
②是
③而
④然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②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③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④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2)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3)定语后置句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6.名言名句
(1)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2)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1.选文主旨
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四端”学说。孟子主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将自己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行扩充放大使之成为仁、义、礼、智,而将这“四心”扩充放大成为仁、义、礼、智的最好办法就是“反身而诚”,“强恕而行”,不言放弃。
2.句段赏析
(1)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赏析 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性,也就是仁义。这一点本是人人都具有的,但之所以人间会有圣贤、普通人、小人之分,就因为圣贤保有了人性,而其他人则或多或少丢弃了它。所谓“推行仁义”,是指带有功名心去行仁义,“非以仁义为美而后勉强行之,所谓安而行之也”(朱熹《集注》)。只有自觉地依从仁义行事,也就是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随心所欲而不违反它,才算是真正保有了仁义的本性。
(2)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赏析 此章可与上一章联系起来看,仁本身还有成熟与否的问题,说仁不成熟还及不上稗草,正如朱熹所说:“为仁必贵乎熟,而不可徒恃其种之美,又不可以仁之难熟,而甘为他道之有成也。”(《集注》)仁爱之心,是人本身固有的,只是想不想保住它的问题,没有能不能拥有它的顾虑。关键是看能不能坚持去行仁义之事,看到头发斑白的老人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在路上,就去帮助他拿着不让他劳动。这样做对每个有能力的人来说都是举手之劳,却可以成就一件美德,使自己含有的仁、义、礼、智的发端成长并趋向成熟。
3.精读深思
(1)请归纳课文6则文段的内容梗概,体会编者选编的意图。
答案 选文包含了六段文选,分别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告子上》《孟子·离娄下》《孟子·尽心上》《孟子·告子上》《孟子·离娄上》。前两则提出了人人都有怜恤别人、同情别人的心理。第三则指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由仁义行”。第四则说明要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然后才能达到仁义之境。第五则选文中,孟子用了一个奇妙的比喻来说明仁的价值,也在于使它成熟,否则它就像没长熟的五谷一样,没有太大的意义。第六则说“自暴”和“自弃”都是不可取的。
这些语言及论证,非常精妙深刻,反映了孟子的行为及理想,表达了孟子追求仁、义、礼、智,倡导人们持守并践履道义的主张。
(2)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答案 孟子告诉我们拥有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拥有了“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去发现并挖掘这种固有的潜能,也就是课文中所说的“扩而充之”,如果你挖掘了你的潜能,你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你自暴自弃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至堕入了邪恶。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弃”。
(3)使用排比,是孟子常用的手法。请举例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答案 孟子文章常用排比这一修辞手法,“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也”。所以排比句法的运用,可以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并增强文章纵横捭阖的气势。如文中“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智之端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智也”。这些句子从形式上讲,是排比,是反复,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的美,读起来气势盛,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从内容上讲,排比这种修辞手法,又能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像“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四个排比句,层层铺陈,说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是人和“非人”的区别,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
1.
(《孟子·公孙丑上》)
2.
(《孟子·告子上》)
3.
(《孟子·离娄下》)
4.
(《孟子·尽心上》)
5.
(《孟子·告子上》)
6.
(《孟子·离娄上》)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
A.恻隐 策略 测量 侧目而视
B.裨益 自卑 庇护 稗官野史
C.估计 辜负 金箍 青旗沽酒
D.庶人 述职 束缚 说话算数
解析 B项分别读“b씓bēi”“b씓bài”。A项全读“cè”。C项全读“ɡū”。D项全读“shù”。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能忍受别人)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将要掉到井里面)
C.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不用心想)
D.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省自己)
解析 应为“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同情”。
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B )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B.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C.若火之始然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解析 A项“要”通“徼”,求取。C项“然”同“燃”,燃烧。D项“内”同“纳”,结交。
4.下列各句中,“所以”表原因的一项是( C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解析 其余各项均作“靠,用来,凭借”讲。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 )
A.义,人之正路也
B.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解析 A项“正路”在句中指“正确的道路”,今义指“做人做事的正当途径”。
6.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B.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D.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解析 B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判断句。
二、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7.对“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所以对人说都要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B.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原因
C.所用来证明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事
D.所以说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8.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9.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其论证的依据是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在论证方式上属于例证法。
10.在孟子看来,“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在文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句子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1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 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省
(2)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竭力、尽力
(3)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介词,比
(4)万物皆备于我:对于
13.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
(1)万物皆备于我矣:介宾短语后置
(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判断句、定语后置句
(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省略句
(4)仁,人之安宅也:判断句
14.填空。
(1)“五谷”指稻、黍、稷、麦、豆五种谷物。
(2)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15.翻译下列句子。
(1)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竭力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德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2)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译文: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住,舍弃正确的道路而不走,可悲啊!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羿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也,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选自《孟子·离娄下》)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思天下惟羿为愈己 愈:超过
B.恶得无罪 恶:怎么
C.薄乎云尔 薄:淡薄
D.其取友必端矣 端:指品行端正
解析 薄:少。
1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夫子曰“吾生”,何谓也
A.夫子何为不执弓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解析 例句与A、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B项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译文: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所选取的学生(友人)也一定品行端正啊。
(2)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译文:今天的这件事情,是国君的大事情,我不敢不做。
解析 (1)需注意重点词语“夫”“端”的翻译。(2)需注意重点词语“废”的翻译和判断句式。
19.当子濯孺子听说追赶他的人是庾公之斯时,他立刻下了结论:“吾生矣!”他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 庾公之斯的老师是自己的学生尹公之他,而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的学生也一定是个品行端正的人,学生不会射杀自己的老师,更不会射杀老师的老师。
参考译文
逢蒙跟羿学射箭,学得了羿的技术后,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术比自己强,于是便杀死了羿。孟子说:“这事羿也有罪。”公明仪说:“羿不该有什么罪过吧。”孟子说:“罪过不大罢了,怎么能说没有罪过呢?郑国派子濯孺子侵入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够拿弓。我死定了!’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说:‘追我的人是谁?’驾车的人答道:‘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说:‘那我不会死了!’驾车的人说:‘庾公之斯是卫国著名的射手。先生反而说“我不会死”,这是为什么呢?’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是向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我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所选取的学生(友人)也一定品行端正啊。’庾公之斯追上来了,问:‘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疾病发作,不能够拿弓。’庾公之斯说:‘我跟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又跟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的箭术反过来害您。虽然这样,今天的这件事情,是国君的大事情,我不敢不做。’于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打了几下,把箭头敲掉,射了四箭,然后就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