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熟人社会并非仅仅是信息对称,在费老那里,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乡土社会,也是熟人社会,这个熟人社会不仅信息对称,而且有公认一致的规矩,以至于语言沟通都变得不必要了。这种信息全对称以外的公认一致的规矩,可以称为“地方性共识”。地方性共识包含价值与规范,是农民行为的释义系统和规范系统,由其塑造的农民的行为逻辑—我称为乡土逻辑—的重要特点是中庸、平和、不出头,是一种实用、理性的态度,表现为不认死理、不走极端、不钻牛角尖,人云亦云,大家都这样做,自己就这么做了。
丧失地方性共识的熟人社会或许仍然是信息全对称的,但农民的行为逻辑会演变成荆门农民讲的“怕饿死的会饿死,不怕饿死的不会饿死”。这话的意思是,在村庄公共品供给中,尤其是农田灌溉时,有人想搭便车,不愿出钱出力,因为他了解还有人比他更需要灌溉,且更担心灌溉不上而粮食无收的严重后果,这些更需要灌溉的或更胆小怕被饿死的人出钱出力,提供了诸如灌溉一类的公共品,不怕饿死的人就搭便车免费获得了公共品。这样一来,村庄中公益心高的农户或胆小怕被饿死的农户就成为每次公益行动中其他村民期待的对象,这些人在每次公益行动中都被期待出钱出力,其他人则从中受益。这些出钱出力者,要么利益受损,要么受益最少,他们很快就成为村庄的边缘人,因此首先成为“被饿死的人”,他们无力再来供给公共品,那些不怕饿死的人最终也无便车可搭,村庄生产生活的基本公共品无法供给,所有人的利益受损,所有人都因为没有灌溉粮食无收而“饿死”。
也就是说,在缺少公认规范,离开乡土逻辑的情况下,信息全对称的熟人社会,每个人都算计他人,结果是人人利益受损,社会基本秩序无法维系。在当前中国一些农村,村庄信息仍然全对称,但地方性共识已经瓦解或陷入变动中,新的共识尚未定型,乡土逻辑也在蜕变。熟人社会的含义已有变化。
199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流动的增加,社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农民就业多元化,收入已经发生分化。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农民收入一半以上来自村庄以外,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村庄结构解体,村庄边界日渐模糊,村庄社会出现了多元化和异质性的增加。过去习以为常甚至无须语言沟通的地方规矩解体,村民的就业、收入、交往、兴趣、品味、秉性、需求都出现了差异,过去无拘束的交往减少了,村民越来越难以接受之前熟人社会中缺乏退出机制的串门聊天。不仅在规范上,而且在信息沟通上,村庄也出现了与之前熟人社会大不相同的逻辑。这样一种行为逻辑,即构成半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既不同于传统乡村社会又不同于现代城市社区的中间状态。
吴重庆将当前农村社会称为“无主体熟人社会”,所谓“无主体”,一是农村中青年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不在村里,村庄主体丧失;二是农村社会已经丧失过去的自主性,变成了城市社会的依附者。吴重庆对村庄主体的强调非常具有启发意义。他在较为实体的层面理解农村“主体”,他认为,随着中青年农民这个社会主体周期性进城和返乡,相应地,村庄也周期性地呈现出熟人社会的部分特征。熟人社会丧失主体的深层内涵还包括农民对村庄失去主体感。这种主体感就是费老所说的农民与乡土的利益关联、情感眷恋和价值归属,主体感就是“我们感”,它触发了人们对村庄的责任与关切,这可能与农民在不在村没有关系:有主体感时,远行千里依然心系故土,飞黄腾达要衣锦还乡回馈父老,最终还要叶落归根;丧失主体感后,即使身在村内,心也在村外,村庄如何与己无关,自己得意失意也与村庄无关。这是半熟人社会区别于熟人社会的又一重要内涵。
(摘编自贺雪峰《新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于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这在乡下就可以构成一个最小的社区。
B.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存在着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其他地方的农民大都聚村而居。
C.因早年殖民开拓时代人少地多,美国乡下大多是一户一个单位,故其精神是个别负责、独来独往。
D.家庭往往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抚育社群,但也有特殊的团体并不以家庭为单位,例如军队和学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传统的小农经济时代,生产力是有限的,所以每家能够耕种的土地面积不会太大,家庭住宅与其耕作的土地也不会距离太远。
B.在南方农村的水稻种植区,出于开沟挖渠、集中灌溉的共同需求,许多农户会因集中居住于水源充沛的河岸两侧而形成不同的村落。
C.乡土社会实行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一般由家庭中的男丁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如果其后代也这样繁衍增多,便可能形成大村落。
D.为了保卫村落安全,中国农民聚村而居,村与村间虽不会完全孤立、隔膜,但相互往来也很少,因而体现出相互警惕的地方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的熟人社会不仅信息对称,而且有公认一致的能够规范农民行为的“地方性共识”。
B.地方性共识瓦解的熟人社会可能出现每个人都算计他人的现象,导致社会基本秩序无法维系的后果。
C.1990年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半熟人社会”逐渐形成。
D.“无主体熟人社会”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村庄主体丧失,二是过去农村社会自主性的丧失。
4.材料一中写美国的乡下居住情况的目的是什么?(4分)
5.根据材料二归纳总结半熟人社会区别于熟人社会的重要内涵。(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怡清斋
白秋
怡清斋,是个茶庄,店不大,却很显眼。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进门正中挂了一幅“关公夜读”的年画,看斑驳灰暗的纸质,就知道有些年头了。左右一副对联也很有意思,上联:春风大雅能容物,下联:秋水文章不染尘;横批:惜物惜缘。
老板丁公邃,潍县坐地户,幼时上学不用心,他爹看他不是上学的料,怕他走弯路,就把他托付给福建一个亲戚,学做买卖去了。
别说,这小子经商倒是一把好手,不出几年,学成回来。瞅准机会,他在火车站南茶博城开了这个门头,专门批发茶叶。多年来,南来北往奔走,自挣自食接单,有房有车,有儿有女,小日子过得还挺滋润。
开茶庄,讲究先尝后买,要品茶。一天,客户老王带着自己常用的紫砂壶来品茶,一不小心把盖子给摔成好几瓣,那个心疼啊。说这是上百年的老件了,算不上传家宝,也很有感情,这可咋整。老丁突然发声:“信我吗?我给你锔起来,跟原来差不多,咋样?”
半信半疑的工夫,老王跟他来到二楼工作室,除了靠边靠角的一大堆茶叶垛子,大半间屋子,全是稀奇古怪的工具和茶具瓷器的成品半成品;还有一批朱泥筋纹壶六方包嘴、建盏花钉镶嵌、荷叶锅镶杯、包银双虾壶等精致珍稀物件,不同时期的金刚钻、整子、柳锤、刮刀和现代焊接电器。最奇特的是靠近窗下,还杵着一个正正方方的电窑。
老天爷,你这里是隐藏着一个“兵工厂”啊。
原先潍县这地儿,手工艺就特别兴盛。史书记载,汉代以来,就有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清中晚期,土法织布、红炉锻打、手工绣花、风筝制作、木版年画、嵌银髹漆等手工作坊和家庭手工业遍布城乡,素有“两百只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盛誉,普通人家都以有一种手艺在身自豪。
锡壶锡瓷,属于锅艺,干这活儿的人,过去叫锢炉子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还有以锢艺为主的锢炉匠专业村、专业户。这些人,跟老丁家都不远,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老丁小时候,总觉得自己就是金刚钻,没少给老少爷们折腾。现在买卖好了,有了大把的时间,他把过去那些老家什拾掇出来,成了第二职业。渐渐有了名头,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天一作坊。
下店上坊,也真够他忙活的。为了省心,那年他还收了一个徒弟打下手,结果那人学了个七八分的时候,瞒着他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师承当中却说是家传,对他只字未提。惹得他大病一场,当即踢出师门,发誓不再收徒,也不轻易给人修复物件了。
可是这个手艺在身,不是咬牙就能憋住的。过段时间他还是手痒难耐,于是就化名丁天一,断断续续躲在楼上小屋里,做点修复工艺。不熟悉的人,还真不知道锢艺出名的丁天一,就是卖茶叶的丁公邃。
要说老王这个壶,看落款,出自清末名家之手,分量十足。老丁琢磨了好几天,又花了大半月时间,在不到一寸的壶盖上,打了十八个细若蚊脚般的金锢钉。关键中间破损点上,巧用银丝编织,镶嵌红宝石一枚。打眼一看,宛若腾云驾雾的金龙戏珠,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主家故意修饰来着。可把老王给高兴坏了,要重金答谢,老丁坚辞不要,只取物料成本。这一来一往,锡壶没挣到钱,茶叶买卖可做成铁板一块了。
茶叶场里做修壶,当然不缺客户,忙忙碌碌的日子老丁过得相当瓷实。有一回,他的作品被一个行内人看中,千方百计借来参加了一个本地举办的全国手工艺展,并请他现场表演。
开幕那天,来了一队聋哑学校的参观者。带队老师说,这是一次研学课,对这些学生今后职业发展会有很大帮助。孩子们虽然不会说话,也听不见,但他们都很用心,因为这可能就是他们终身赖以糊口的手艺。孩子们都是当地传统手艺类项目的学生,当然也有锅艺项目的几个人。
随后连续三天,老丁就发现一位清秀的小伙子在他的摊位转悠,不说话,一看就是半天,也不肯离开。老丁好奇,就问那个带队老师。老师说,这是他们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会刺绣,也学过刻瓷的,见识到老丁的锡艺,很想跟他学习。苦于老丁有言在先,自己又开不了口。
老丁心头一热,说:“这个孩子我收了,让他上我门头上来吧,学艺期间顺便帮我打下手,不收学费。”
几年后,文化和旅游部在济南举办全国非遗博览会,潍县锢艺这个项目的传承人中,就有一个精明强干、秀外慧中的小伙子,像绣花一般在名责瓷器上穿针引线,一时上了热搜。
别人问他,老师是谁?他竖起两个食指短暂一碰,然后举起右手食指,在额头上空画了一个圈,咧开嘴笑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王不小心把紫砂壶盖子摔碎,老丁主动提出要帮老王锔好并只收取物料费,从此老王和老丁达成了长期的茶叶买卖。
B.老王形容老丁二楼的工作室是隐藏的“兵工厂”,这一比喻生动地表现了老丁的专业性,暗示了老丁的另一个身份。
C.老丁收的前一个徒弟在学了七八分锢艺后,偷偷申报了非遗传承人,且不承认师承丁公邃,这使老丁身心都受到伤害。
D.当别人询问自己的老师是谁时,聋哑人徒弟竖起两个食“碰”“举”“画”等动作,显示出聋哑人徒弟的活泼。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D)A.“关公夜读”年画、怡清斋的对联,这些传统文化符号不仅暗示了作品的主旨,也使文章读来富有文化韵味。
B.小说情节安排详略得当,如简略概括了老丁经商卖茶叶的缘由和经历,详细描写了老丁二楼工作室的摆设等。
C.小说语言直白晓畅,如“别说”“老天爷”“高兴坏了”等,综合运用口语、方言与俗语,使小说富有生活气息。
D.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等,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丁公邃这一传统手艺人的形象,立体而又鲜活。
8.小说以“怡清斋”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有评论家认为白秋的作品“体现了难得的理性意识、传统文化和人文情怀”。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体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子贡问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子贡曰:“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赐,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子贡曰:“进贤为贤?”子曰:“然,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也,闻子皮之进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魏文侯且置相,召李克而问焉,曰:“寡人将置相,置于季成子与翟触,我孰置而可?”李克曰:“臣闻之,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臣者疏贱,不敢闻命。”文侯曰:“此国事也,愿与先生临事而勿辞。”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可知矣,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贫视其所不取,穷视其所不为,由此观之,可知矣。”文侯曰先生出矣寡人之相定矣李克出过翟黄翟黄问曰吾闻君问相于先生未知果孰为相李克曰:“季成子为相。”翟黄作色不说曰:“触失望于先生。”李克曰:“子何遽失望于我,我于子之君也,岂与我比周而求大官哉?君问相于我,臣对曰:‘君不察故也,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贫视其所不取,穷视其所不为,由此观之可知也。’君曰:‘出矣,人之相定矣。”以是知季成子为相。”翟黄不说曰:“触何谴不为相乎?西河之守,触所任也;计]内史,触所任也;王欲攻中山,吾进乐羊;无使治之臣,吾进先生;无使傅其子,吾进屈侯鲥。触负于季成子?”李克日:“不如季成子。季成子食采千钟,什九居外一居中,是以东得卜子夏、田方、段干木。彼其所举,人主之师也;子之所举,人臣之才也。”翟黄连然而惭,曰:“触失对于生,请自修然后学。”
(节选自《说苑·臣术》)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3分)
文侯曰先生出矣寡人之相定矣李克出过翟黄翟黄问曰吾闻君问相于先生未知果孰为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原有辅助左右的意思,也被用来指官名,东周时就有此官,辅佐君王处理政务的大臣。
B.“不敢闻命”与“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两句中的“闻”字含义相同。
C.食采,即食邑、采地、封地,意思是享用封邑的租税,食采的多少受到官位大小的影响。
D.“请自修然后学”与“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两句中的“修”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子贡向孔子请教关于贤人这一问题时,孔子认为齐国管仲和郑国子产都不算贤人,那是因为孔子没有听说过管仲、子产向朝廷举荐贤人。
B.关于国相人选的问题,魏文侯在听了李克的一番陈述之后,就让李克出宫去,因为根据李克的说法很容易在季成子与翟黄之中确定人选。
C.面对曾举荐过自己的翟黄,李克从其当初向朝廷举荐自己的目的和转述自己在魏文侯面前的进言来化解翟黄对自己的不满,翟黄对此无话可说。
D.李克认为翟黄不如季成子,并将季成子举荐的人才和翟黄举荐的人才进行对比,详细解释了原因,翟黄惭愧并请求跟随李克学习德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孔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
(2)彼其所举,人主之师也;子之所举,人臣之才也。
14.当魏文侯向李克询问国相的人选时,李克为何先拒绝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游襄阳怀孟浩然
白居易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诗歌以山水发端,赋中含兴,描绘出襄阳山水地貌的独特气势,正是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
B.诗人诵读孟诗,感怀其人,因而旅至襄阳,以追寻孟浩然遗踪。全诗文字清淡简朴,颇有孟浩然之气韵。
C.诗人南望鹿门,望见山林青翠,蔼蔼芬芳,以壮阔清丽之景将孟浩然的诗风更高一层地表现出来。
D.诗歌由彼及此,由景及人,衔接过渡极为自然,字句之间蕴含对孟浩然的景仰钦佩之心,全无萧瑟悲凉之态。
16.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对孟浩然的追怀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南朝宋文帝的典故,指出北伐抗金一定要做到知已知彼,若草率出兵,即使有“ ”的雄心壮志,也可能是“ ”的结局。
(2)《诗经·郑风·子衿》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在《短歌行》中曹操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 , 。”
(3)《桃花源记》中,“ , ” 两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展现了桃花源生活的安定平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工装制造车间机器轰鸣,火花飞溅。“刀具要磨削得极其锋利,车工具时要①,微量地观察和进刀。”洪家光:②正在加工用于航空发动机零件的工装工具。
1979年出生的洪家光,是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的高级技师。在洪家光看来,车工的一项关键技能便是磨车刀,许多高精度的零部件没有现成的刀具,他就从最基础的技术做起。白天工作之余,他上手练磨刀;晚上回家,他看书琢磨。为了研究不同刀具的特性,他曾花3个月时间跟不同师傅学习,练习磨出上百把质量好、精度高、不同功能和材质的刀具,边实践边总结,积累的心得笔记已有几万字。
“真正的工匠不仅要坐得住‘冷板凳’,还要能③,巧思创新。”洪家光说。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器的心脏,其高速运转时,不能有任何偏差,近千片不同的叶片必须做到与叶盘完全精准对接。
经过5年1500多次探索尝试,洪客光和同事一次次记录。比对、观察、调整,经历工赏人难以想象的煎热,终于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题,研发出航突发动机叶片滚轮植密魔削技术,授子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请将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句式相对整齐的排比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字数控制在100字以内。(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这就是文学短评。①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体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写文学短评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认真阅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等方面有自己的理解,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写文学短评还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触动我们的情思,值得评论的点很多。写短评时要能够聚焦。②,很容易失之浮泛。同时,也要注意选择小的切入口,如茹志鹃《百合花》中“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态度鲜明。③,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才能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22.下列句子中的“自己”与文中画横线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人要学会对自己负责,认真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
B.他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就如同鱼儿喜欢水一样。
C.嗟跎了如黄金般的岁月,我感到对不起自己。
D.“骄傲会害了你自己!”班主任语重心长地对小明说。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③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得知千载事,正赖古人书”,古人即使身遭贬谪,仍#景、吟诗、作文,表达情怀,抒写抱负,渲染出一方人文胜迹品读了上述诗文,其人,其地,其事,其文,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你最想沿着哪位古人的足迹进行一次探访之旅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详解
1.答案B(对材料理解错误。材料—“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是以“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为例,来说明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不常见,并没有说其他地区就没有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
2.答案 D(对材料理解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村与村间虽不会完全孤立、隔膜,但相互往来也很少”不是因为安全因素,乡土社会的“地方性”也不包含村落之间“相互警惕”)
3.答案 D(“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错误,农村“村庄主体丧失”和“过去农村社会自主性的丧失”是熟人社会“无主体”的表现,不是“无主体熟人社会”产生的原因。其原因应该是材料二最后所说的“农民对村庄失去主体感”,这种主体感“可能与农民在不在村没有关系”)
4.答案:运用对比论证,揭示美国农村的特点,在对比中突出中国农村和美国农村的差异,突出中国乡村聚村而居的特点。(手法2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
5.答案:①“地方性共识”逐步丧失,村庄传统规范越来越难以约束村民的行为。②村民的行为逻辑发生了重大变化。村庄不仅在规范上,而且在信息沟通上,出现了与之前熟人社会大不相同的逻辑:既不同于传统乡村社会又不同于现代城市社区的中间状态。
③农村社会“主体感”丧失。这不仅仅是实体层面“主体”的丧失,还包括农民对村庄失去主体感。
6.D(由原文“别人问他,老师是谁?他竖起两个食指短暂一碰,然后举起右手食指,在额头上空画了一个圈,咧开嘴笑了”可知,这些动作是聋哑徒弟对别人问“老师是谁”的回答,“两个食指短暂一碰”指“一”,“右手食指,在额头上空画了一个圈”指“天”,说明聋哑徒弟的老师是号称“丁天一”的丁公邃。这些行为是聋哑人徒弟因为无法说话而进行的比画,并未表现其活泼的性格。)
7.D(由原文“信我吗?我给你锡起来,跟原来差不多,咋样?”“老丁琢磨了好几天,又花了大半月时间,在不到二寸的壶盖上,打了十八个细若蚊脚般的金锔钉。关键中间破损点上,巧用银丝编织,镶嵌红宝石一枚”“这个孩子我收了,让他上我门头上来吧,学艺期间顺便帮我打下手,不收学费”等句可知,小说对老丁的语言和动作进行了描写,文中并无外貌描写。)
8.①本文以“怡清斋”为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所。
②本文主人公老丁为“怡清斋”的主人,“怡清”二字暗合老丁的性格特点。
③以“怡清斋”为题,具有文化气息,容易吸引读者兴趣。(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9.①理性意识:文章注重叙述手艺人老丁在传承锡壶手艺中的情节,情感表达得节制适度,没有过多渲染,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意识。
②传统文化:文章讲述了手艺人老丁以特殊的方式传承了锢艺这一传统手艺,并将其传承发展下去,表达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体现了传统文化。
③人文情怀:文章塑造了一个淡泊名利,追求自身价值的手艺人形象,彰显了强烈的人文情怀。(每点2分)
10. 文侯曰/先生出矣/寡人之相定矣/李克出/过翟黄/翟黄问曰/吾闻君问相于先生/未知果孰为相/。首先根据标志词进行判断,“先生出矣”中“矣”为句末语气词,无实义,其后应该断开,其次,根据语意进行判断,“吾闻君问相于先生”意为“我听说国君向先生询问国相的事”,句意连贯,中间不应该断开,故正确段法应为:文侯曰/先生出矣/寡人之相定矣/李克出/过翟黄/翟黄问曰/吾闻君问相于先生/未知果孰为相/
11.B(3分)第一个“闻”意为“接受”,第二个“闻”意为“闻名”,二者含义不同。
12.C(3分)由原文“翟黄不说曰”可知,李克在阐述翟黄当初举荐自己的目的和自己的进言之后,翟黄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不高兴”,此处“说”同“悦”,选项“翟黄对此无话可说”曲解文意。
13.(1)孔子说:“我不知道,从前齐国有鲍叔,郑国有子皮,(他俩)是贤人。”(“识”“往”、判断句译出各1分,句意1分)
(2)他所推举的这些人,是国君的老师;您所推举的人,只是做臣子的人才。(“彼”“举”“才”译出各1分,向意1分)
14.拒绝:因为李克有顾忌,认为自己身份卑微且与国君关系疏远。
提出建议:被国君的诚意所感动,明白提建议是国事,也是为国君分忧。(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15.答案D(“全无萧瑟悲凉之态”错。诗歌后半部分陡然转入感性的喝叹之中,景物从壮阔清丽变为苍茫空旷;诗人情绪从赞誉落入无人继之的伤感、失落)
16.①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楚山连绵,碧色不断;汉水蜿蜓,清波浩荡。看似写景,其实景中有情,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而他的诗作也同样为楚山、汉水增色。寥寥几笔,传达出诗人对孟浩然诗文风格与成就的高度赞誉与追怀。②通感。诗人南望鹿门,望见弥漫在鹿门山上的蔼蔼芬芳,“余芳”原本只能嗅到,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表明孟浩然的悠然畅逸已凝聚在隐居地的山水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人品与诗风的追寻。③以景结情。诗歌末句以所见雾霭云深、林木莽葬的景象收束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后继无人的伤感、失落,更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的追怀。
17.答案(1)封狼居胥赢 得仓皇北顾(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3)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18.答案示例:①手疾眼快(眼明手快)②聚精会神③精益求精(另辟蹊径)(第①空,此处语境是指车工具时要眼光锐利,动作快捷,所以应该用成语“手疾眼快”或“眼明手快”。手疾眼快:形容做事机警敏捷。眼明手快:眼力好,动作快,形容反应敏捷。第②空,根据“…·正在加工用于航空发动机零件的工装工具”可推测,此处语境是形容洪家光注意力高度集中,所以应该用成语“聚精会神”。聚精会神: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第③空,结合“巧思创新”推测,此处语境是指真正的工匠还要追求好上加好,另外开辟一条路,所以应该用成语“精益求精”或“另辟蹊径”。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新风格或新方法)
19.经过5年1500多次探索尝试,洪家光和同事一次次观察、记录、比对、调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终于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研发出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一次次记录、比对、观察、调整”语序不当,应改为“一次次观察、记录、比对、调整”;二是搭配不当,“接予………二等奖”搭配不当,应改为“荣获………二等奖”)
20.答案:为了研究刀具特性,他转益多师,曾花3个月时间跟不同师傅学习;为了练习磨刀技术,他争分夺秒,磨出上百把质量好、精度高的刀具;为了加强理论修养,他晚上看书琢磨,积累了几万字的心得笔记。(题干要求改写成一个句式相对整齐的排比句,根据画横线句子的内容,主要叙述的是洪家光从最基础的技术做起,如“研究不同刀具的特性”“练习磨………刀具”“……总结,积累的心得笔记”,可以改成句式“为了………,他用怎样的做法,这样做的结果”的三个句子,在内容方面有先后的逻辑关系,应该是先“研究刀具特性”,再“练习磨刀技术”,最后“加强理论修养”)
21.①写文学短评 ②如果面面俱到③叙议有机结谷(第①处,前面说到“文学短评”,后面讲写文学短评的好处,故应填“写文学短评”。第②处,前面说“写文学短评还要善于聚焦”,后面说的“很容易失之浮泛”是面面俱到的后果,因此此处是假设,故应填“如果面面俱到”。第③处,前面说“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后面说的“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才能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是叙议结合的好处,故应填“叙议有机结合”)
22.A(A中的“自己”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自己”都是泛指。B中的“自己”指的是“他”,C中的“自己”指的是句中的“我”,D中的“自己”指的是小明。B、C、D中的“自己”都是特指)
23.写作提示:题目材料由五篇古诗文中的名句组合而成,均为学生所熟悉的内容。五则名句都突出了对某地景色的描写,这些描写内容都有着特定的意义,因为这是作者遭遇人生坎坷之后写出来的千古名句。他们处在人生的困境当中,仍“赏景、吟诗、作文,表达情怀,抒写抱负”,甚至能把所到之地渲染成一方人文胜迹。今天我们掩卷而思,其人,其地,其事,其文带给我们的意义应该是多方面的,或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责”的高洁,或是“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多情,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或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超脱,或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审题时要注意“你最想”几个字,它暗示学生写作时可以通过比较,选取自己最有感悟的一位古人;“探访之旅”要联系“其地”,可以是实际的旅游考察,也可以是精神之旅,跨越时空,展开联想,与心中仰慕的古人对话。探访对象有别,四个“其”使联想点、思考层面都有充裕的空间。体裁可以写成情文并茂的散文,也可以写成具有思辨色彩的议论文。
参考立意:选取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抒写身处逆境中的豪情万丈;选取白居易的《琵琶行》,抒写“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多情;选取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抒写忧国忧民的襟怀;选取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抒写作者的超脱;选取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抒写作者的旷达心志。
参考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如今的臣子中谁是贤人 ”孔子说:“我不知道。 从前,齐国有鲍叔,郑国有子皮,他俩是贤人。”子贡说:“ 那么齐国管仲就不算贤人,郑国子产就不算贤人吗 ”孔子说:“赐啊,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听说是引进贤人的为贤呢,还是出力的为贤呢 ”子贡说:“引进贤 人的为贤。”孔子说:“对。 我听说鲍叔引进了管仲,子皮引进了子产,没有听说管仲、子产引进过什么贤人。”魏文侯将要设置国相,召见李克向他询问这件事,说:“ 我将要设置国相,在季成子与翟触二人之间选择,我安排谁才合适呢 ”李克说:“我听说, 卑贱的人不能为尊贵的人谋划,外臣不能为君主谋划内事,关系疏远的人不能为关系亲近的人谋划,我是个被疏远而卑贱的人,不敢接受您的旨意。”魏文侯说:“这是国家大事, 我希望与先生共同面对,请不要推辞。”李克说:“可 知这是因为您没能详察,显贵时要看他所推举的人,富有时要看他所结交的人,贫贱时要看他不拿取什么,穷困潦倒时要看他不做什么,从这些方面观察他就可以知道了。”魏文侯说:“ 先生您出去吧,我的国相已经确定了。”李克出宫后,便去拜访翟黄,翟黄问他:“我听说国君向先生询问国相的事,不知道结果谁做国相 ”李克说: “季成子做国相。”翟黄变了脸色不高兴地说: “我对先生您很失望。”李克说:“您怎么就对我失望呢 您曾经向您的国君进言推荐我,难道是想与我勾结而谋求大官吗 国君向我询问国相的事,我回答说:‘ 这是因为您没能详察,显贵时要看他所推举的人,富有时要看他所结交的人,贫贱时要看他不拿取什么,穷困潦倒时要看他不做什么,从这些方面观察他就可以知道了。’国君说:‘您出去吧,我的国相已经确定了。’我因此知道季成子将做国相。”翟黄不高兴地说:“ 我为何就不能做国相呢 西河郡守,是我推荐而任命的;计事内史,是我推荐而任命的;国君想要攻打中山国,我就举荐了乐羊;没有能使国家得到治理的大臣,我就引荐了先生您;没有师傅能辅导国君的儿子,我就引荐了屈侯鲋。我怎么就不如季成子呢 ”李克说:“ 您不如季成子。季成子俸禄千钟,可他十分之九的时间在外,十分之一的时间居住在京城中,因此从东方得到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人。他所推举的这些人,是国君的老师;您所推举的人,只是做臣子的人才。”翟黄局促不安并惭愧地说:“我应对先生的方式不当,请让我修养自己的德性后向先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