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5.1 无端崖之辞(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5.1 无端崖之辞(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09 17:05:20

文档简介


  单元导读
本单元的重点是欣赏庄子的散文。《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有五十二篇。西晋著名学者郭象加以删定,并注释了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内篇有七篇,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外篇有十五篇,包括《田子方》《秋水》等;杂篇有十一篇,包括《徐无鬼》《外物》《列御寇》等。郭象注精深、独特,为历代所推崇,因此该本唐代以后广为流传,渐渐成了定本。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内篇基本上出自庄子本人,外、杂篇则基本上出自庄子的后学。
《无端崖之辞》讲了七个小故事,思想高远,手法奇特。庄子善于讲故事,他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蕴藏在这些故事里面。庄子善用各种修辞方式,语言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尤其善于夸张描写。写意则意象浑厚,绘景则瑰奇非凡,状物则活灵活现,画人则形神毕现。我们学习时要重点体味故事的内涵,学习文中的表现手法。
《鹏之徙于南冥》先是带我们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这里有鲲、鹏、蜩、学鸠、冥灵、大椿等一系列林林总总、千差万别的奇异景物。作者反复运用对比,引出他心目中人生的最高境界。接着又进一步阐述,只有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才能达到人生的大境界。最后提出要把无用当做有用,才能实现逍遥游。我们学习时要注意分析文中的艺术形象从而把握庄子的人生境界。
《东海之大乐》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生在世,应该追求大的境界,只有摆脱种种局限,才能使境界不断得到提升。由于庄子强调直觉体悟,所以他很少作纯理论的阐述,而是把深奥的哲理化作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文章能够深入浅出,这是我们学习时应该多加注意的地方。
《尊生》提出了很值得重视,也很深刻的尊生思想。在常人眼中,“天下”是最尊贵的东西,而在庄子及后学眼中,生命的价值才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学习时应透过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
《恶乎往而不可》中,庄子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有时会面临一些困境,我们应该从困境中发掘出光明的前景。我们除了领略庄子的哲思外,还应该关注文中的形体残缺、畸变、丑陋的人物形象,从他们身上理解庄子的良苦用心。
作者连线
庄子,名周,字子休。一般认为其生年约为公元前369年,卒年约为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曾做过蒙城漆园吏。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是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周的生平已不可详考,但《庄子》一书和其他史料可作印证,估计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生活贫苦,住在穷闾陋巷,困窘时以织屦为生,弄得面黄肌瘦,但据说楚王派人迎他到楚国去做国相,他却拒绝了。庄子学问渊博,能言善辩,是一个因愤世、厌世而遁世的没落知识分子。他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庄子的思想核心是虚无主义和唯心主义。其源出于老子,又从消极和唯心主义方面发展了老子的学说。魏晋以后,与老子并称“老庄”。
一、无端崖之辞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和他的后学们最注重也最擅长营造艺术表现形式,他们营造的艺术表现形式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奇,他们善于运用奇特夸张而丰富的想象,讲述各种各样的寓言故事,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哲学思想,寄寓在寓言故事之中,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连他们自己都说自己的学说文章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亦即迂远的说教、荒唐的言论、无头绪无边际的言辞。本课所录7则选文正体现了庄子文章的这一特点。这些选文大都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运用夸张的手法。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庄子的思想观点并给予正确的评价。
3.体会《庄子》艺术表达形式的奇妙之处。
1.字音字形
①郢人(yǐnɡ)   ②垩(è)   ③斫(zhuó)
④履(lǚ) ⑤百仞(rèn) ⑥逡巡(qūn)
⑦犗(jiè) ⑧ 没(xiàn)⑨上窥青天(kuī)
⑩怵然(chù) ?恂目(shùn) ?声侔鬼神(móu)
?浑沌(hùn dùn) ?巨缁(zī) ?揖御寇(yī)
?会稽(Kuài) ?期年(jī) ?汗流至踵(zhǒnɡ)
?惮赫(dá) ?儵(shū) 骛扬而奋鬐(wù qí)
溃痤(cuó) 辁才(quán) 灌渎(dú)
鲵鲋(ní fù) 织屦(jù) 穷闾阨巷(lǘ ài)
黄馘(xù) 破癕(yōnɡ) 离而腊之(xī)
舐痔(shì zhì) 忿然(fèn) 枯鱼之肆(sì)
鹓 (yuān chú) 鸱(chī)醴泉(lǐ)
吓(hè)
2.通假举要
①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恂”通“瞬”,“恂目”,眨眼、眼睛转动
②没而下:”通“陷”,沉陷
③骛扬而奋鬐:“鬐”通“鳍”,鱼鳍
④苍梧已北:“已”同“以”,自
⑤趣灌渎:“趣”通“趋”,趋向,奔向
⑥王说之:“说”通“悦”,高兴
⑦反于宋:“反”通“返”,返回
⑧夫处穷闾阨巷:“阨”通“隘”,狭窄
3.实词类举
(1)常见实词
①使匠石斫之:用斧头砍
②郢人垩漫其鼻端:污、弄脏
③听而斫之:任意
④臣之质死久矣:对象、目标
⑤引之盈贯:引,拉开弓;盈贯,指拉足弓弦
⑥措杯水其肘上:安放
⑦适矢复沓:适,往;沓,合
⑧犹象人也:木偶人
⑨履危石:踩,践踏
⑩背逡巡:退却
?揖御寇而进之:拱手行礼
?挥斥八极:纵放、意气奔放
?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害怕的样子
?尔于中也殆矣夫:危险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共同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计议、商议
?期年不得鱼:一周年
?益车百乘:增加
?舐痔者得车五乘:舔
?庄周忿然作色曰:脸变色,指发怒
声侔鬼神:齐等
惮赫千里:威震
离而腊之:剖开
莫不厌若鱼者:饱食、满足
为宋王使秦:出使
(2)一词多义
①顾
②引
③适
④干
(3)词类活用
①郢人垩漫其鼻端:名词作状语,用白色土
②上窥青天:名词作状语,向上
③日凿一窍:名词作状语,每天
④没而下:名词作动词,沉入水底
⑤离而腊之:名词作动词,做成干肉
⑥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形容词作动词,相差很远
⑦商之所短也:形容词作动词,不擅长
⑧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使动用法,使……活下去
⑨一悟万乘之主:使动用法,使……觉悟
(4)古今异义
①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词。
②夫揭竿累
古义:指纶,钓鱼竿上的丝线。
今义:疲劳。
③饰小说以干县令
古义:指偏颇琐屑的言论。
今义: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④背逡巡
古义:退却。
今义: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或不敢前进。
⑤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古义:都城。
今义:国家。
⑥于是鸱得腐鼠
古义:在这个时候。
今义:承接连词。
4.常见虚词
①郢人垩漫其鼻端:代词,自己的
②臣则尝能斫之:副词,确实
③已而大鱼食之:副词,旋即、不久
④我且南游吴越之王:副词,将要
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副词,还
⑥为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当是时,犹象人也。
②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
③我,东海之波臣也。
(2)省略句
①措杯水其肘上。
②投竿东海。
(3)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③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4)宾语前置句
子何为者邪?
6.名言名句
(1)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2)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1.选文主旨
本课所录7则选文,主要是通过寓言故事来反映庄子的思想态度。庄子笔下的寓言故事及寓言故事中奇丽诡谲的艺术形象,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其深沉情感迂回曲折的流露。本课选文主要反映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表达了庄子对至高的人生境界和人生大气象的推崇与赞美,对荣华富贵、权势名利鄙弃的思想感情。
2.句段赏析
(1)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赏析 一个人只有摒弃心中的俗念,做到忘物与忘我,才能坦然面对一切,也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箭术高超的列御寇到悬崖边上射箭时,他就因腿软而射不出箭了,这是因为他受着自我的束缚,因此射箭术达不到一流。
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决定成功与否。当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患得患失,摆不正自己的心态时,就注定不能获得成功和事业的顺达。在学生时代,只有脚踏实地,把心思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发现快乐,取得成绩的提升。因为,人只有在怡然忘我的时候才能浇开灿烂的成功之花。
(2)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赏析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事物皆有其特殊性,强求一律,反而坏事。一个人的本真是最重要的,不要试图去改变本真。
3.精读深思
(1)细读第2则寓言,简要说明前后两次射箭的不同及启示。作者将射箭的场景写得极为危险,你如何理解《庄子》的这种夸张手法?
答案 射箭在古代司空见惯,然而列御寇善于射箭,把满满一杯水放在胳膊肘上,引弓连发数箭,箭箭中的,而滴水不洒,这已经让人很惊愕了;但在“射之射”之上进一步提出伯昏无人的“不射之射”,说他背对深渊,脚掌三分之二悬空,面不改色心不跳,让列御寇汗流至踵,导致难中目标的结局。实际上这是“有心而射”和“无心而射”的区别,前者是为射而射,因善射而中的;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只有到达“至人”之境,才能出现“不射之射”即“无心而射”的状态。从而也揭示了只有心无杂念,超凡脱俗,才能达到至高境界。
一方面,庄子这样写射箭环境,实际上是把常人置于承受不了的绝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来凸现一种超越这种绝境的巨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庄子及其后学有自觉追求奇怪的审美倾向。因为他们“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即认为天下深沉污浊,不能拿庄重的语言跟他们交谈。
(2)简析第6则寓言蕴涵的寓意。
答案 鲋鱼在车辙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如果等庄子去游说吴越之王,开凿运河,把蜀江的水引过来,鲋鱼早就渴死了,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是人们的常识。这个故事揭露了监河侯假大方、真吝啬的伪善面目。讽刺了说大话、讲空话、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人的惯用伎俩。
(3)你怎样看待任公子钓鱼一事?
答案 任公子钓鱼,真是不同凡响。他先做了巨大的鱼钩和巨大的黑色钓绳,拿来五十头阉割过的牛作钓饵。不仅如此,他还蹲在了会稽山上,把钓竿投向浩瀚的大海。不过,尽管他天天都在那里守候,一年下来,却没有钓上一条鱼。后来终于钓上一条惊天骇地的大鱼。任公子有大抱负、大才能,又耐得住寂寞,有恒心,有毅力,所以才最终有大作为。我们应该像任公子一样,树立远大理想,持之以恒,争取有最大的成功。
(4)七则小故事突出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答案 ①善于借用寓言说理,创造出诸多奇特无比的形象。这些故事很少枯燥说教,而是借用生动活泼的寓言形式,让人在或开怀或沉思中感悟主旨,受到启迪。他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地寄寓于虚妄的故事之中,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里巧妙地表现思想。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任公子钓鱼一事,可谓天外奇谈,匠石运斤成风,斫垩不伤,亦是无稽之谈。但这些丰富的想象却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③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的成功运用,让寓言故事生动形象,摇曳多姿。如将权迷心窍的惠子喻为得腐鼠而吓鹓的鸱,通俗易懂;将任公子垂钓与辁才讽说之徒急于钓到大鱼进行对比,说明强求必不得;能工巧匠并不稀奇,胆大如斗的人也不少见,但匠石运斤成风则是夸张,具有强烈的世俗化色彩。
1.
(《庄子·徐无鬼》)
2.
(《庄子·田子方》)
3.
(《庄子·应帝王》)
4.
(《庄子·外物》)
5.
(《庄子·列御寇》)
6.
(《庄子·外物》)
7.
(《庄子·秋水》)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B )
A.会稽(Kuài)    得车数乘(chénɡ)
B.履危石(lǚ) 困窘织屦(jù)
C.趣灌渎(qù) 离而腊之(là)
D.逡巡(qūn) 穷闾阨巷(è)
解析 A项“乘”应读“shènɡ”,古代一车四马为乘。C项“趣”应读“qū”,“趣”通“趋”,“奔向”之意;“腊”应读“xī”,“干肉”之意,在此名词作动词。D项“阨”应读“ài”,“阨”通“隘”,“狭窄”之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处穷闾阨巷    穷:贫穷
B.履危石 危:危险
C.惠子相梁 相:辅佐
D.益车百乘 益:增加
解析 A项“穷”应为“偏僻”之意。B项“危”应为“高”之意。C项“相”应是名词作动词,为“做国相”之意。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趣灌渎
B.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
C.骛扬而奋鬐
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解析 A项“趣”通“趋”。B项“恂”通“瞬”。C项“鬐”通“鳍”。
4.对下列加点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离而腊之 ②郢人垩漫其鼻端 ③上窥青天,下潜黄泉 ④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⑤欲代子相 ⑥日凿一窍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解析 ①⑤名词活用为动词,②③⑥名词作状语,④动词的使动用法。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鹓过之,仰而视之曰
两个加点的“之”均指代鸱(即猫头鹰)。
B.已而大鱼食之
“之”指代鱼饵。
C.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加点的“此”“之”均指七窍。
D.措杯水其肘上,发之
“之”指代箭。
解析 A项中前一个“之”指代“鸱”,而后一个“之”应指代“鹓”。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D )
A.饰小说以干县令
B.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
C.于是鸱得腐鼠
D.发之,适矢复沓
解析 A项“小说”,古义指偏颇琐屑的言论;今义指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B项“逡巡”,古义指退却;今义指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C项“于是”,古义指在这个时候;今义指表承接的连词。
二、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②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郢人垩漫其鼻端    漫:污,弄脏
B.匠石运斤成风 斤:斧头一类的工具
C.听而斫之 听:倾听
D.臣之质死久矣 质:对象,目标
解析 C项听:任凭,任意。
8.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过惠子之墓
A.宋元君闻之      B.自夫子之死也
C.臣则尝能斫之 D.非不射之射也
解析 D项与例句均为助词,的。
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
译文: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头对跟随自己的人说。
(2)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译文: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10.庄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则寓言表达了庄子的什么感情?
答案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庄子通过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惠子的友谊,流露出纯厚真挚的怀念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将贷子三百金    金:金属
B.周顾视车辙中 顾:回头看
C.鲋鱼忿然作色曰 作色:脸变色,指发怒
D.君乃言此 乃:竟,竟然
解析 A项“金”,古代货币单位。
12.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既来之,则安之 D.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解析 A项“阙”,使动用法,“使……损害”。C项“安”,使动用法,“使……安定”。D项“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B项“美”,意动用法,“以……为美”。
13.与“我,东海之波臣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C.南冥者,天池也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解析 A、B、C三项均为判断句,D项为被动句。
14.对下列句子加点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庄周忿然作色曰   ②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③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④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解析 然:①形容词词尾,②犹“乃”。于:③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④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
15.翻译下列句子。
(1)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译文:我昨天来的时候,道中有呼救的声音。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辗过的小坑洼处,有条鲫鱼在那里挣扎。
(2)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译文: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之王,引蜀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
(3)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译文:我失去了我平日相处的水,没有安身的地方。眼下我能得到斗升水就可以活命了。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节选自《庄子·秋水》)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
A.是鱼之乐也        是日更定矣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苟全性命于乱世
C.子固非鱼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云归而岩穴暝
解析 A项这。B项肯定/保全。C项本来/巩固。D项说/云气。
17.下列各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我知之濠上也
A.公与之乘 B.杀之以应陈涉
C.何陋之有 D.择其善者而从之
解析 C项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和其余各项皆是代词。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解析 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不一定要逐字翻译。
参考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鯈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呀!”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