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6.1 兼爱(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6.1 兼爱(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09 17:07:03

文档简介


  单元导读
本单元内容有三节。《兼爱》宣扬“兼相爱、交相利”(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墨子认为,自爱而不相爱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根源,“兼相爱、交相利”则是消除祸篡怨恨的妙药。《非攻》认为“亏人自利”是不仁不义之举,而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因为它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最大。《尚贤》认为崇尚有才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治理天下应该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这三篇文章的主题在墨子思想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富有现实意义。
作者连线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繁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探究了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极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其体系中的非命、务实的观点为后学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学说的基本材料。
一、兼爱
“兼爱”是墨子的基本思想,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墨子寻求世乱的根源,将它归结为一种自私的爱,即自爱而不相爱。因而墨子对症下药,指出消除这些混乱的灵丹妙药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果这样就能出现墨子所向往的“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太平世界。
《兼爱》应该是墨子讲学的记录。就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层次而言,它不愧是当时的杰作。墨子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因此,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不避絮叨。这种絮叨有时候令人生厌,可是在先秦诸子中倒也自成一格,给读者别一种阅读的体味。周作人曾引用钱振锽《名山小言》中一段话说:“文章有为我、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的内涵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学习墨子层层铺垫、层层深入,运用正反对比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1.字音字形
①相篡(cuàn)  ②不惮(dàn)  ③练帛(bó)
④牂羊(zānɡ) ⑤黧黑(lí)
2.通假举要
①贵必敖贱:通“傲”,轻视
②既以非之:通“已”,已经
③天下之难物于故也:通“迂”,迂远
④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通“辨”,分别,辨别
⑤苟君说之:通“悦”,高兴
⑥教驯其臣:通“训”,训练
⑦破碎乱行:通“萃”,聚集
3.实词类举
(1)常见实词
①是以不惮举其国:“惮”,害怕;“举”,拿
②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在郊野战斗
③强必执弱:控制,驾御
④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互相使对方得利
⑤天下之难物于故也:事、事情
⑥皆牂羊之裘:母羊
⑦韦以带剑:去毛熟治的皮革
⑧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比,等到;期年,一周年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①必兴天下之利:使动用法,使……兴
②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名词活用为动词,残害
③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前进
④强必执弱: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强大的人。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弱小的人
⑤富必侮贫:富: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富足的人。贫: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贫困的人
⑥贵必敖贱:贵: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社会地位高的人。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社会地位低的人
⑦诈必欺愚:诈: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不诚实的人。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敦厚的人
⑧是以仁者非之:意动用法,以……为非
⑨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牂羊之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母羊皮的袄。韦: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皮带子来系
⑩今若夫攻城野战:名词作状语,在郊野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名词活用为动词,吃一顿饭
(4)古今异义
①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古义:残害。
今义:偷东西的人。
②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古义:虽是这样。
今义: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词。
③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古义:侍卫人员。
今义:方位词,大致范围;动词,控制。
④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古义:从,跟随;而,而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⑤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古义:不好的。
今义:凶恶。
⑥仁人之所以为事者
古义:用来……的,拿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⑦士闻鼓音,破碎乱行
古义:破,人群分散,行列混乱;碎,通“萃”,聚集。
今义:破成碎块。
⑧特上弗以为政
古义:以,按照;为,处理。
今义:认为。
4.常见虚词
①然
②其
③以
④所以
⑤之
⑥独
5.特殊句式
(1)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入以见于君。
②出以践于朝。
(2)宾语前置句
①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②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③何以易之?
④此何难之有?
⑤韦以带剑。
⑥是其故何也?
6.名言名句
(1)兼相爱,交相利。
(2)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3)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1.选文主旨
本课所选几段文字层次井然地阐述了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主张。墨子从探究世乱的根源入手,从反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必要性,然后对症下药,指出治乱的灵丹妙药是“兼相爱、交相利”并具体阐述了什么是“兼相爱、交相利”和实施“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效果,从正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重要性,最后又紧扣社会现实,言明了统治阶级对“兼相爱、交相利”的态度,并具体分析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从而告诉人们只要统治者喜欢“兼相爱、交相利”并把它作为处理政事、指导行动的准则,就一定能真正做到“兼相爱、交相利”。
2.句段赏析
(1)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赏析 开篇第一句,引领全文。“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和“以此为事者也”相呼应,意思相贯,应该理解为“仁人拿来作为自己的事业的”。仁人拿来作为自己的事业的是什么呢?就是为天下人兴办有利的方面、好的方面,除去有害的方面、不好的方面。确定了这一点后,自然应该考虑一下对天下人来说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这就引出下文内容。
(2)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赏析 在这段话里,墨子实际上是在强调“爱是相互的”,如果人各自爱、自利,就必然导致人与人彼此间交恶。因此,做有利于他人之事,并不意味着只能利于他人,其实利益是相互的。所以,人们只有各不相害,彼此相利,把个人利益融入集体利益之中,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3.精读深思
(1)文章在逻辑推理、论证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答案 文章首先摆事实,列举存在的种种祸害,然后指出产生这些祸害的原因是“以不相爱生也”。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随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兼相爱、交相利。”最后,对统治者所说的兼相爱是迂远难做的事,引用历史事实,进一步指出,只是“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文章逻辑推理严密,结构极富层次感。
(2)如何理解墨子“兼爱”的思想内涵?
答案 要理解“兼爱”的思想内涵,首先可以从字面入手。墨子并不像其他学派那样单纯谈爱,或是像儒家谈仁爱,而是在前加了一个“兼”字。“兼”字除了有“加倍”“广”和“全”的意思,还有一方对另一方兼而有之的意思。然后,从内容上理解。墨子将《兼爱》中提到的“兼相爱”与“交相利”联系起来。在墨子看来,“兼爱”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付出。所以,所谓“兼爱”,就是包含平等、博爱与相互友爱的意思。墨子认为,要让不平等双方彼此产生爱,必定是高贵的、强盛的一方,将理解、宽容以及援助更多地给予卑贱的、弱小的一方,让卑贱的一方的生活处境得到改善。因此,“兼爱”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努力做到出身高贵的爱护出身低贱的,强大的爱护弱小的。“兼爱”实质上是反映贫弱者的心声,带有鲜明的平民色彩。
(3)文章引用晋文公、楚灵王、越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案 文章在后半部分引用这些事例是为了更好地论证君王不相爱是因为“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的现实。是文章讲道理之后通过事例的进一步论证,是为了把观点论述得更清楚更明了。同时也体现了逻辑的严谨,引用这三个事例也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4)如何评价文章在论述过程之中的“繁笔”?
答案 墨子为了把道理讲得透彻明白,在论述过程中不厌其烦地使用“繁笔”,文章看似啰嗦,其实这是墨子文笔的特点。“文章有为我、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清光绪年间的钱振锽《名山小言》中的评价应该是相当精准的。
(《墨子·兼爱中》)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A.破碎乱行(hánɡ)    少食恶衣(è)
B.牂羊之裘(zānɡ) 练帛之冠(ɡuàn)
C.百人有余(yǒu) 贵必敖贱(áo)
D.好士细要(yào) 苟君说之(yuè)
解析 B项中“冠”当“帽子”讲,应读“ɡuān”。C项中“有”连接整数与零头,通“又”读“yòu”,“敖”通“傲”读“ào”。D项中“要”通“腰”读“yāo”。A项无通假字,读音全都正确。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看待
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易:改变
C.胁息然后带 带:腰带
D.是以仁者非之 非:反对
解析 C项中“带”应是名词作动词,当“系好腰带”讲。
3.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①贵必敖贱 ②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③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④教驯其臣 ⑤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⑥破碎乱行
A.①②④⑥       B.①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⑥
解析 ①“敖”通“傲”,②“于”通“迂”,④“驯”通“训”,⑥“碎”通“萃”。
4.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B )
A.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B.是以不惮举其国
C.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D.人必从而爱之
解析 A项古义:残害。今义:偷东西的人。C项古义:侍卫人员。今义:方位词,大致范围;动词,控制。D项古义:从,跟随;而,而且。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B )
A.
B.
C.
D.
解析 A项前一个“然”译为“是的”,后一个“然”译为“这样”。C项前一个“恶”译为“憎恨”,后一个“恶”译为“不好的”。D项前一个“所以”译为“用来……的”,后一个“所以”译为“……的原因”。B项都译为“自己的”。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C )
A.何以易之
B.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C.入以见于君
D.韦以带剑
解析 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
二、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墨子·兼爱》,有删节)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A.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B.富不侮贫
C.强不执弱
D.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解析 B项“富”,富足的人;“贫”,贫困的人。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C项“执”,动词,控制,驾御。D项“好”,动词,喜好。例句与A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鼓”,击鼓;“贼”,残害。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A.
B.
C.
D.
解析 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A项第一句中的“所以”表凭借,是“用来……”的意思;第二句中的“所以”是表示“……的原因”。B项中的“以”都是介词,表原因,“因为”的意思。C项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D项中的“而”都是连词,表并列关系。
9.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C )
A.韦以带剑 B.是其故何也
C.出以践于朝 D.此何难之有
解析 C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B )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解析 本文的主旨是“兼爱”。②是“兼爱”的结果,③是墨子批评天下士人的话语,⑥是圣人之法不可不做。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解析 C项文中列举晋文公、楚灵王、勾践的事例,不是说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而是说君主要引领士人“兼爱”,无比较意。
1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译文:到了一年,满朝臣子,又黑又瘦。这是什么缘故呢?国君喜欢这样,臣下就能够做到。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给人利益的人,人也跟着给他利益;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恨他。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兼相爱,交相利做起来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国君不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不实行这一准则的缘故啊。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鲁阳文君①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②亓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父③,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④。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⑤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⑥哉?”
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注 ①鲁阳文君:公孙宽,楚惠王授予他鲁阳之地,故又称鲁阳文子。②天诛:上天的惩罚。③杀其父:杀害他们的国君。④不全:指五谷不熟。⑤强梁:凶暴、强横。⑥悖:荒谬。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谓阳文君曰:对……说、对
(2)今举兵将以攻郑:来、用来
(3)故其父笞之:用鞭、杖或竹板打
(4)顺于天之志:意志
14.对下列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 ②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 ③鲁阳文君将攻郑 ④我将助天诛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解析 ①“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之”,助词,“的”;③④“将”,副词,将要。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墨子闻而止之。
译文:墨子听说了就去阻止他(攻郑)。
(2)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译文:对。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可以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
16.通读全文,说说墨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墨子是一个反对战争、坚持正义、机智善辩的人。
参考译文
鲁阳文君将要攻打郑国,墨子听说了就去阻止他(攻郑),对鲁阳文君说:“上天兼有天下,也就像您拥有鲁国四境之内一样。现在您发兵将要攻打郑国,上天的惩罚难道就不会到来吗?”鲁阳文君说:“先生为什么阻止我攻打郑国呢?我攻打郑国,是顺应了上天的意志。郑国人数代杀害他们的国君,上天降给他们惩罚,使他们三年五谷不熟。我将要帮助上天加以惩罚。”墨子说:“郑国人数代杀害他们的国君,上天已经给了惩罚,使他们三年五谷不熟,上天的惩罚已经够了,现在您又发兵将要攻打郑国,说‘我攻打郑国,是顺应上天的意志’。好比这里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凶暴、强横,不成器,所以他父亲鞭打他,邻居家的父亲,也举起木棒击打他,说‘我打他,是顺应了他父亲的意志’,这难道还不荒谬吗!”
鲁阳文君说:“对。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可以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