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6.3 尚贤(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6.3 尚贤(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09 17:07:43

文档简介

三、尚贤
“尚贤”是指治理国家政事者必须尊重、任用有才德的人。在墨子看来,“尚贤事(使)能”,国家就治理得好;相反,国家就治理得差。所以,“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尚贤”是治国的根本措施,也是墨子的一项基本政治主张,不仅在当时是有胆有识、难能可贵的,就是在今天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学习墨子用事例说理、用比喻说理的方法。
1.字音字形
①社稷(jì)   ②恃(shì)   ③辟(bì)
④庶(shù) ⑤阖(hé) ⑥闳夭(hónɡ)
⑦庖厨(páo) ⑧承嗣(sì) ⑨罝罔(jū wǎnɡ)
2.通假举要
①今上举义不辟贫贱:“辟”通“避”,回避
②四鄙之萌人闻之:“萌”通“氓”,民
③谨上为凿一门:“谨”通“仅”,只
④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罔”通“网”,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用的器具
⑤莫不敬惧而施:“施”通“惕”,警惕
⑥美章而恶不生:“章”通“彰”,明显,显著
⑦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尚”通“倘”,如果
3.实词举要
(1)常见实词
①然则众贤之术:方法
②逮至远鄙郊外之臣:边远的小邑
③国中之众:国都
④四鄙之萌人闻之:民人
⑤阖其自入而求之:关闭
⑥列德而尚贤:按照某种次序排列
⑦以劳殿赏:定、评定
⑧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水的北面、山的南面
⑨授之政,其谋得:成功
⑩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渔猎之网
(2)一词多义
①薄
②尚
③举
④逮
⑤下
⑥国
⑦上
(3)词类活用
①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才德的人
②今上举义不辟贫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贫贱的人
③今上举义不辟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跟君王关系疏远的人
④今上举义不辟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关系疏远、不在君王身边的人
⑤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动词活用为名词,辅助的人、助手
⑥将在于众贤而已: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众多
⑦必将富之贵之: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有。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尊贵
⑧不义不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接近
⑨不义不亲: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亲密
(4)古今异义
①国中之众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②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
古义:指在高位者。
今义:成人。
③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4.常见虚词
①其
②则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②始我所恃者富贵也。
③此若言之谓也。
(2)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
②禹举益于阴方之中。
③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
④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
(3)宾语前置句
是其故何也?
(4)定语后置句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6.名言名句
(1)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2)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3)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1.选文主旨
本课选文具体阐述了墨子的“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主张。墨子在选文中采用层层推进说理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他从现实入手并以古代圣王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证明了“尚贤事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从理论上阐述了为什么要“尚贤事能”。不仅如此,他还从实践上加以指导,他仍以古代圣王为例,具体阐述了“尚贤事能”的原则和方法。其中,他大胆提出的“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的“尚贤事能”的原则,超越了统治者世代承袭地位和财富的政治形态,为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进入管理阶层开启了诱人的前景,高举起了以公义为标准选拔官员的大旗,向任人唯亲的弊政发起攻击。这正是墨子尚贤思想的精华所在。
2.句段赏析
(1)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赏析 墨子把国家中人才的多少与统治者的安危联系在一起,从中告诫统治者,要想国泰民安,就得广泛招纳人才。他认为崇尚和重用人才是治国的根本,体现了比较先进的人才观。
(2)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赏析 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它超越了统治者世代承袭地位和财富的政治生态,为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进入管理阶层开启了诱人的前景。这种思想,突破了任人唯亲的弊政,正是墨子尚贤思想的精华所在,直到今天,他的这种思想仍旧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3.精读深思
(1)文中提到的“善射御之士”是“国之良士”吗?
答案 墨子认为“善射御之士”不是“国之良士”。因为“国之良士”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就是说那些道德品行纯厚,在言谈方面有口才,在治国方面有特长的人才才是“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而“善射御之士”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只是墨子拿来论证的一个事例而已。
(2)墨子指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这体现了墨子什么样的思想?
答案 在古代,统治阶级对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看不起的,那些出身下层的人即使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墨子的尚贤思想有突破性的意义。他大胆地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种思想,超越了统治者世代承袭地位和财富的政治状态,为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进入管理阶层开启了诱人的前景,突破了任人唯亲的弊政,这正是墨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3)在所谓的“上”和“下”上,墨子和孔子的观点有何不同?
答案 墨子主张官员队伍要有一定的流动性,要能上能下,做到择优汰劣。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孔子则认为“上智下愚不移”。意思是说统治者是智慧的,百姓是愚昧的,这种状况是雷打不动的,具有很浓的等级观念和愚民思想,应该批判。
(《墨子·尚贤上》)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
A.
B.
C.
D.
解析 A项前一个“本”作宾语,是名词,当“根本”讲;后一个“本”用在谓语动词“失”前修饰谓语,是名词用作状语,当“从根本上”讲。B项前一个“服”带了宾语“事”,作动词,当“从事”讲;后一个“服”作谓语,是动词,当“被征服”讲。C项两个“辟”都是动词,通“避”,但前一个“辟”当“回避、躲避”讲;而后一个“辟”当“避免、免除”讲。D项两个“举”都带了宾语,是动词,均当“提拔”讲。
2.下列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B )
①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②逮至远鄙郊外之臣 ③四鄙之萌人闻之 ④美章而恶不生 ⑤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 ⑥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
A.①②④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⑥
解析 ①“辟”通“避”。③“萌”通“氓”。④“章”通“彰”。⑤“尚”通“徜”。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将在于众贤而已
A.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B.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C.不义不富
D.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解析 A项“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才德的人。B项“佐”,动词活用为名词,辅助的人、助手。D项“贫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贫贱的人。例句与C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众”,使……众多;“富”,使……富有。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
A. B.
C. D.
解析 A项动词,认为/介词,按照。B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C项动词,做、实行/介词,因为。D项表顺承的连词/表转折的连词。
5.对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②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③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
④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 ①是判断句,②是判断句,③是“王公大人”的定语后置,④是“贤良之士”的定语后置。
6.对下列加点词的释义不正确的一组是( B )
A.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佐:辅佐的人、帮手
B.以劳殿赏 殿:在宫殿上
C.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要:要领
D.列德而尚贤 列:按照某种次序排列
解析 B项殿:定,评定。
二、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子墨子言曰:“今 者 王 公 大 人 为 政 于 国 家 者 皆 欲 国 家 之 富 人 民 之 众 刑 政 之 治 然 而 不 得 富 而 得 贫 不 得 众 而 得 寡 不 得 治 而 得 乱 则 是 本 失 其 所 欲 得 其 所 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不得治而得乱        治:太平
B.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本:本来
C.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尚:崇尚
D.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 术:方法
解析 本:从根本上。
8.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乎”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A.儿寒乎?欲食乎
B.出,跳梁乎井之上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解析 B项与例句相同,均为介词,在。A项为语气助词,表疑问。C项为介词,比。D项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9.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D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
C.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
D.是其故何也
解析 A、B、C三项均为介宾结构后置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
10.用“/”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答案 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译文:因此国家才德兼备的士众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才德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
(2)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译文:譬如要让这个国家的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增多,就一定要使他们富有,使他们尊贵,尊敬他们,称赞他们,这样以后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就可以增多了。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 )
A.子墨子起,再拜   再:第二次,再次
B.义不杀少而杀众 义:竖守正义
C.荆之地,方五千里 方:方圆
D.为与此同类 类:类似
解析 A项,再:两次。
1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上为政者得而罚之
B.将以攻宋 以亏人自利也
C.宋何罪之有 众闻则非之
D.今有人于此 徘徊于斗牛之间
解析 D项均为介词,在。A项动词,制作;动词,掌管。B项介词,用;连词,因为。C项,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他。
1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译文: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用它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
(2)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译文:抛掉自己的好饭好菜,看见邻居有糠糟就想去偷窃它——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参考译文
墨子站起身来,拜了两拜,说:“请允许我说这一事。我在北方听说您制造了云梯,要用它攻打宋国。请问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的土地有余而人民不足,损失不足的百姓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算是明智(的做法);宋国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这是仁爱(的举动);明知这样做不智不仁却不去劝阻(楚王),不能说这是尽忠(的行为);去劝阻了然而没有成功,不能说是有能力。你遵守道义不杀少数人却杀多数人,不能说这是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
墨子拜见楚王,说:“假如现在有这么一个人,舍弃自己华丽的车子,却想去偷邻居的破车;舍弃自己锦绣衣裳不穿,却想去偷邻居的粗布衣服;放着自己的好饭好菜不吃,却想去偷吃邻居粗劣的食物。大王认为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说:“这个人一定是患有偷盗的毛病了。”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同破车子相比。楚国有云梦大泽,犀兕(sì)麋鹿到处都是,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yuán)鱼、鳄鱼多的天下相比,宋国就像人们所说的没有野鸡野兔鲋鱼的地方,这就好像好饭好菜和粗茶淡饭相比。楚国有高大的松树梓树楩树楠树樟树(名贵木材),宋国却连多余的树都没有,这就好像华美的衣服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种做法就和那些行为一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