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7.1 郑人有且买履者(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7.1 郑人有且买履者(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09 17:08:05

文档简介


  单元导读
本单元内容共有两节:第一节编选自《韩非子》的寓言,第二节编选自《韩非子》的故事。
《郑人有且买履者》记录了《韩非子》的几个片段,第一个片段旨在说明治理天下应当研究当时的社会实际,从而准备和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二个片段旨在说明对于先王的言论后人难以确切地理解,误会在所难免,根本没法拿来解决眼下的现实问题,总之,治理天下要高度重视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三个片段意在批评做官的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反对巧诈,肯定拙诚。第四个片段意在说明人聪明不难,难的是正确对待自己的聪明,警示人们要谨慎处置。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借寓言故事透露了韩非子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思考,对某些隐微的人性弱点做了精确的剖析,蕴涵着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
作者连线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散文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原为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荀卿。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生于战国七雄纷争之世,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是最弱小的国家,他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寄希望于韩王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孤独悲观,大失所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韩非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之作。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文章说理精密,笔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一、郑人有且买履者
“郑人有且买履者”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想买鞋子的郑人宁愿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的故事。
韩非子借这个故事把那些不关注眼下活生生的现实、不依据现实来决定治国措施而只重先王之政的学者的偏执、愚蠢和荒谬,演示得有趣极了。后人多以“郑人买履”讽喻那些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的人。
韩非子善于运用寓言来传达思想,把关于社会、人生的种种问题强烈地凸显出来。如果说《庄子》寓言的特色是奇诡的话,那么《韩非子》寓言的特色则是冷峻。这些寓言,不仅使韩非子的哲思表达得更加震撼、更加有力,而且制造出浓浓的戏剧情味,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和持久的印象。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和把握韩非子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理解韩非子寓言的真正用意,领会韩非子寓言的特色及作用。
1.字音字形
①果蓏(luǒ)  ②蚌蛤(ɡé)  ③钻燧取火(suì)
④决渎(dòu) ⑤羹(ɡēnɡ) ⑥鲧(Gǔn)
⑦释其耒(lěi) ⑧啜(chuò) ⑨曩(nǎnɡ)
⑩戮(lù) ?麑(ní)
2.通假举要
①而民说之:“说”通“悦”,爱戴、喜欢
②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请”通“情”,真实,实在
③卜子妻写弊裤也:“弊”通“敝”,破旧,破损
④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说”通“悦”,高兴
⑤反归取之:“反”通“返”,返回
⑥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
⑦而自知其益富:“知”通“智”,以……为聪明
⑧其子所以反者:“反”通“返”,返回
3.实词类举
(1)常见实词
①是以圣人不期修古:希望
②不法常可:效法
③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希望
④卜子妻写弊裤也:仿效
⑤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禀告
⑥曩将罪之:惩罚、治罪
⑦以娱其意:使……快乐
⑧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送给
⑨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2)一词多义
①作
②期
③意
④见
⑤治
⑥胜
(3)词类活用
①而民悦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戴
②使王天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王
③而自知其益富:通“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聪明
④故先以其女妻胡君:名词活用为动词,以女嫁人
⑤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⑥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智,认为……聪明
(4)古今异义
①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古义:“从而给……”。
今义:介词,引进表原因的人或事物;连词,连接分句,表因果关系。
②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
古义:读书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常见虚词
①因
②为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②举烛,非书意也。
③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④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⑤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
⑥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⑦胡,兄弟之国也。
(2)宾语前置句
①是以圣人不期修古。
②今裤何如?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3)定语后置句
①宋人有耕田者。
②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③郑人有且买履者。
④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4)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
②何不试之以足?
(5)被动句
①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
②而身为宋国笑。
③乐羊以有功见疑。
④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⑤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6.名言名句
(1)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2)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1.选文主旨
本课所录四则选文,前两则选文围绕如何对待先王之政的问题展开论述,其中心主旨是“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即治理天下不应抱定先王的教条不改,要高度重视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第3则选文的主旨是批评做官的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反对巧诈,肯定拙诚。第4则选文的主旨是警示世人要合理地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2.句段赏析
(1)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赏析 收获从劳动中来。我们不要因为一次偶然的收获,就放弃了勤劳的美德。
(2)郑人有且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赏析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3)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赏析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以亲疏来判断是非是非常有害的,生活中的一些误解和恩怨,就是由此而来。
3.精读深思
(1)概括选文所讲的几则寓言故事,并说明各讲了什么道理?
答案 ①守株待兔:比喻妄想等待意外的收获而不主动努力,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而不知变通。课文则用来说明“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批评“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泥古思想。
②卜妻为裤:通过一种被放大的愚昧,形象地暗示了死守古代帝王那渺远的道术而不知变通,是多么迂腐,多么荒唐可笑。
③郢书燕说: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批评当今的学者往往错误理解古代帝王的话。
④郑人买履:形容一种舍本逐末的观念,把因果关系搞颠倒了。有些人喜欢相信谣传,反倒不信自己亲眼看到或可以亲自验证的事实,从而告诫当政者治理国家要从实际出发。
⑤乐羊食子、西巴放鹿、卫人嫁女:讽刺那种昏聩、自恃聪明、自欺欺人的人,表现作者“反对巧诈,肯定拙诚”的品格追求。
⑥郑公伐胡、智子疑邻:说明“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这是韩非以法术之说说人生,通过实践而概括出的切身体会。这位宋人为什么称赞其子而怀疑邻人?只是因为一个是自己的儿子,一个是邻家的老大爷,只因亲疏之别,便泯灭了是非之分。可见放任私情泛滥,清明的理性便被淹没。
(2)韩非子的寓言体现了韩非子怎样的人性观?
答案 韩非子师承荀子,他继承荀子的“性恶论”。他寓言中的绝大多数人物体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守株待兔”中的宋人期待不劳而获;“乐羊食子”中的乐羊残忍而狡诈;“卫人嫁子”中的卫人自私自利,不择手段;“郑公伐胡”中的郑武公阴险狡诈;“智子疑邻”中的宋国富人心理阴暗……,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懒惰、自私、无情、丑陋。韩非子以无情的笔将人性中恶的一面揭示出来,从而鞭挞了当时无情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为他的法治思想找到了理论基础。
(3)《韩非子》的寓言有何特点?
答案 总的说来,韩非的寓言贴近现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取材平而不奇,实而不玄,很少以拟人化的动物或者神异色彩浓厚的神话传说为题材,也很少有虚幻的想像和神乎其神的奇异描绘。它往往以较为平实可靠的历史事迹或现实生活为题材,并且写得具体翔实。宋之耕者守株待兔、卜子的妻子弄破新裤子使它像旧裤子、楚国郢地人写错了信而燕国的相国错解了信、郑国人买鞋子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卫国人嫁女儿时教女儿多积攒私房钱、关其思向郑武公谏言攻打胡国、宋国富人的邻居说了一句话(其实跟富人的儿子说的一样)而遭受怀疑等,尽管可能有一点夸张的成分,但是基本上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1.
(《韩非子·五蠹》)
2.
……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3.
……
(《韩非子·说林上》)
4.
(《韩非子·说难》)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
A.腥臊恶臭(è chòu)     天雨,墙坏(yǔ)
B.而后世多燕说(shuō) 燕相受书而说之(shuō)
C.使其妻为裤(qī) 以其女妻胡君(qī)
D.未可必知也(zhī) 而自知其益富(zhī)
解析 A项“臭”应读“xiù”,当“气味”讲;“雨”是名词用作动词,当“下雨”讲,应读“yù”。C项后一个“妻”应作动词,当“嫁给”讲,应读“qì”。D项后一个“知”通“智”,应读“zh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A. B.
C. D.
解析 A项动词,认为/连词,来。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当世之事”。C项均为介词“被”。D项因果连词,于是就、因而/转折连词,却、反而。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
A.
B.
C.
D.
解析 A项前一个“度”带了宾语“其足”,是动词,当“用工具丈量”讲;后一个“度”作“持”的宾语,是名词,当“尺码”讲。B项前一个“益”带了宾语“富”,是动词,当“增加”讲;后一个“益”修饰“信”作状语,是副词,当“更加”讲。C项两个“罪”都带了宾语,前一个的宾语是“之”,而后一个的宾语是“自”(否定陈述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均是动词,但依据句意,前一个“罪”当“惩罚”讲,后一个“罪”当“怪罪”讲。D项两个“书”均为名词,当“书信”讲。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C )
A.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宁信度,无自信也
C.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
D.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解析 A项中“不法”是两个词,“不效法”,而在现代汉语中,“不法”的意思是“违反法律的”。B项中“自信”是“信自”的倒装,意思是“相信自己的脚”,而在现代汉语中,“自信”是“相信自己”的意思。C项中“以为”是“认为”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D项中“因为”是两个词,“因”,“根据”;“为”,“替”,而在现代汉语中“因为”是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
A.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B.夫不适国事而谋先王,皆归取度者也
C.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D.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解析 B项为判断句,A、C、D三项均为被动句。
6.下列加点的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C )
A.使王天下 B.天雨,墙坏
C.其御曰 D.故先以其女妻胡君
解析 C项是动词作名词,其他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2)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二、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故先以其女妻胡君      故:故意
B.故君闻之,以郑为亲己 亲:亲近
C.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逃亡
D.薄者见疑 见:被
解析 亡:丢失。
8.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A.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解析 B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A、C两项均为名词作状语,D项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9.“此二人说者皆当矣”,“此二人说者”指的是( D )
A.宋富人之子和邻人之父
B.宋富人和邻人之父
C.郑武公和关其思
D.关其思和邻人之父
解析 根据后面的“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可以推断得出。
10.“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之则难也”,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
A.重的被杀死了,轻的被人怀疑,那么不是明白事理困难,而是明白事理后正确处置才困难啊。
B.进谏的话说重了(君王)就要杀人,说轻了(君王)就要怀疑人,这说明不是知道情况困难,而是处理它更困难。
C.重者被杀,轻者被怀疑,这说明知道问题并不难,恰当地处理它是难的。
D.厚道的被杀,浅薄的被怀疑,这说明了解问题并不难,而是如何量刑更困难。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译文:胡国国君听说后,以为郑国亲近自己,于是不再防备郑国。
(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这富人的家里人都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那位邻居家的老人。
12.给“宋有富人”的故事加一个简练的标题,并说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标题:智子疑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结论。(言之成理即可)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 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
B.会天疾风 会: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D.过而击之也 过:经过
解析 过:犯错误。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
A.       B.
C. D.
解析 A项第一个“者”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者”,“……的人”。B项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C项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以”,因为。D项均为副词,将要。
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B )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解析 ②⑥并非直接体现诚信。
1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解析 “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译文: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
译文:吴起出门,遇见一个老朋友便留他吃饭。这个老朋友说:“好啊。”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译文: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解析 (1)句中的“信”作动词,讲信用。(2)句中的“止”是使动用法,使……停留。(3)句中的“信”指相信。
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鸣金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攻下原国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了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晋文公问箕郑说:“求救饥荒该怎么办?”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晋文公说:“怎么样守信用?”箕郑说:“在名分、做事情、行为上守信用。在名分上守信用,那么群臣会各守其职,对善行恶行都不会去逾越,对各种事情就不会怠慢;在做事情上守信用,那么就不会失去天时,百姓就不会逾越四季;行为上守信用,那么亲近的人就会劝勉自己努力而远处的人就会归附。”
吴起出门,遇见一个老朋友便留他吃饭。这个老朋友说:“好啊。”让吴起先回家。吴起说:“那我等你来了再吃。”这人到天黑了都没有来,吴起还是不吃饭。第二天早上,吴起派人去找这个人。这个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魏文侯和虞人约定了打猎的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刮大风,左右侍从阻止魏文侯去打猎,魏文侯不听,说:“不可以。因为风的缘故而失去信用,那样我是不干的。”随后亲自赶着车去了,冒着大风去让虞人停止打猎。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跟着她哭泣。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给你杀猪。”等曾子的妻子从市场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来杀。他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与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开玩笑的。小孩子是没有知识的,是跟着父母学习的,是听从父母的教诲的。如今你欺骗他,就是在教他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随后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
楚厉王有了警报,就用敲鼓的方式来和民众一起防守。有一天喝醉了酒,就错误地敲鼓,民众大惊。楚厉王派人去阻止民众,说:“我喝醉了酒和身边左右的人开玩笑,误打了鼓。”民众这才散去。过了几个月,真的有警报了,楚厉王击鼓而没有民众前来。于是就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而后民众才相信了他。
李悝警告左右两个营垒中的将士说:“要谨慎地戒备!敌人早晚就要来袭击你们。”像这样的警告重复好几次而敌人都没有来。两个营垒中的将士都松懈了,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国军队来袭击,几乎消灭了李悝的军队。这就是不相信人的祸患。
卫嗣公派人装扮成客商通过关口上的集市,管理关市的官吏刁难他,他就用金贿赂了关吏,这样,关吏才放他过关。嗣公对关吏说:“某时有个客商经过你的地方,给了你金,你才放他走的。”关吏因而非常害怕,认为嗣公明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