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7.2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7.2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09 17:08:27

文档简介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语出《韩非子·说林上》,说的是子圉向宋国的宰相引见孔子,结果子圉和宋国的宰相都因害怕孔子得到重用,而没有向国君引见孔子的故事。韩非子借这个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不是公义,而是对私利的算计。韩非子就是这样,善于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蕴含在自己所营造的故事中,让人们去体味。
人性有其弱点,但往往为纷繁世象所掩盖,韩非子凭借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寥寥数语,便一针见血,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与警醒。
善于运用大量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是韩非子文章的一大特色。这些寓言故事,有时使人捧腹,有时使人惊竦,有时使人面红耳赤,有时使人哭笑不得,但都透露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思考。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文中所体现的韩非子的思想,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3.体会《韩非子》故事的特色。
1.字音字形
①圉(yǔ)    ②寐(mèi)    ③簋(ɡuǐ)
④菽(shū) ⑤藿(huò) ⑥屦(jù)
⑦跣(xiǎn) ⑧蠋(zhú) ⑨嘬(zuō)
⑩诰(ɡào) ?旄(máo) ?箸(zhù)
?缟(ɡǎo) ?轸(zhěn) ?贲(bēn)
?吠(fèi) ?彘(zhì) ?讼(sònɡ)
2.通假举要
①鳣似蛇:“鳣”通“鳝”,黄鳝
②而亡其富之涯乎:“亡”通“忘”,忘记
③衣缁衣而反:“反”通“返”,回来
④曩者使女狗白而往:“女”通“汝”,你的
3.实词类举
(1)常见实词
①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xiàn,介绍、引见
②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小
③子虽工自树于王:擅长、善于
④假人于越而救溺子:借
⑤越人被发:通“披”,披散
⑥富有涯乎:水边
(2)一词多义
①亡
②相
③假
④身
(3)词类活用
①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住
②则毋生杨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生
③其恶者贵,美者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得人敬重、被人看轻
④美者自美……恶者自恶: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以……为恶
⑤吾不知其美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漂亮的地方
⑥天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4)古今异义
①子胥出走,边候得之
古义:出逃。
今义:因故不声张地离开家庭或当地。
②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
古义:因,趁机;为,替。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必善事左右
古义:身边的人。
今义:左边和右边。
4.常见虚词
①其
②因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
②“彝酒”者,常酒也。
③曾从子,善相剑者也。
④臣相剑者也。
⑤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
⑥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
⑦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
(2)宾语前置句
①焉往而不美。
②讼者奚说。
③若又奚患。
(3)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②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
③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④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⑤失火而取水于海。
⑥游于不用之国。
(4)被动句
①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
②陈轸贵于魏王。
6.名言名句
(1)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2)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3)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1.选文主旨
本课所录两则选文共14个寓言故事,从不同的方面将韩非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曲折地反映出来。宋太宰最终没有举荐孔子的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伍子胥凭机智,顷刻间使自己摆脱危险的境地,让人们懂得什么叫“急中生智”;庆封的族人寥寥数语,告诉庆封及世人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绍绩昧借醉酒丢皮袄琐事,传达出对酗酒帝王的响亮警示;梨锄的比喻形象生动,让我们懂得了“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卫出公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能为利益所迷惑,看人要冷静、理智,要以“义”为标准;箕子的“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让我们懂得要防微杜渐;鲁人夫妇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惠子的言论,表明“人和”至关重要,也让我们知道处世的艰难;杨子的感叹道出了有才德而不以其自居多么重要;“渔民持鳣,妇人拾蚕”的故事,说明了对利益的追逐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杨布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学会设身处地考虑问题;管仲告诫我们要知足常乐;“三虱食彘”的故事,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集体利益就没有个人利益,要以集体利益为重。
2.句段赏析
(1)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赏析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必须找到合适的地方,如果找错了地方,专长就会变成短处。
(2)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赏析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当别人误解自己的时候,不要脑子发热,动怒发火;而应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3)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
赏析 韩非在其著述中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智者的形象。口齿伶俐,才智敏捷,善于随机应变,是这些智者共同的特征。伍子胥为边候所得,急中生智,巧言以对,从而使自己获释。智者在危险之中总是能够化险为夷,凭借的是其对社会的洞察,是其对人心的准确把握。边候捉住伍子胥原本可以得到奖赏,可是听了伍子胥的话后由于畏罪、惧死又不得不放了他。在此,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智者的智慧,还有人性之中普遍存在的趋利避害的弱点。这或许才是韩非子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故事真谛。
3.精读深思
(1)“三虱食彘”的故事有何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
答案 “三虱”的愚蠢之处在于,它们只从个人利益出发,鼠目寸光,为争“肥饶之地”而互相争斗,没有看到它们的个人利益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一味作毫无意义的争执,很可能因“腊之至”而全被烧死。如果想每人都享得美味而且保全自身,必须先保住它们赖以生存的母体。
“三虱食彘”的寓言,其实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往往也像这三个愚蠢的虱子一样,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互相倾轧、尔虞我诈,不去共同维护集体利益。而集体利益不存在,哪有个人利益可言!大到一个国家、民族、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大自然都是同样的道理。
(2)《韩非子》的故事有何特色?《韩非子》中的故事用来说理,其主要手法是什么?
答案 韩非子的故事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他的故事常常取材于现实生活或者历史传说,含着对社会人生深刻、冷峻的认识,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笔独特的财富。
善于利用比喻说理。如犁锄简洁清晰的救人救火的比喻,把鲁国身处列国间的当务之急说得明明白白。杨布跟狗生气,狗跟杨布生气,其道理是一样的。
1.
……
……
……
……
……
……
(《韩非子·说林上》)
2.
……
……
……
(《韩非子·说林下》)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B )
A.桀以醉亡(失去)天下,而《康诰》曰“毋彝(yí,常常)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身体)。
B.子虽工(擅长)自树于王,而欲去(除去)子者众,子必危矣。
C.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yī,穿着)缁衣而反(通“返”,回家)。其狗不知而吠(fèi,叫)之。
D.于是乃相与聚嘬(zuō,吮吸、叮咬)其母而食之。彘臞(qú,害怕),人乃弗杀。
解析 A项“身”,性命。C项“衣”,应读“yì”。D项“臞”,同“癯”,消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其恶者贵        贵:尊贵
B.匹夫失其身 身:自身
C.今我已亡之矣 亡:死亡
D.子虽工自树于王 工:擅长
解析 A项中“贵”应为动词,当“受尊重”讲。B项中“身”应作“性命”讲。C项中“亡”应当“丢失”讲。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
A. B.
C. D.
解析 A项于是,就/趁机。B项均为“因为”。C项动词,到/代词,他(孔子)。D项动词,变成/介词,为了。
4.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陈轸贵于魏王
②其恶者贵,美者贱
③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 ①②均为被动句;③④均为省略句,且都是省略了主语。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 )
A.则毋生杨矣
B.子岂能毋怪哉
C.行贤而去自贤之心
D.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
解析 A项中“生”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活下来”。B项中“怪”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感到奇怪”之意。C项中“贤”也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认为有才德”之意。D项中“美”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认为美丽”的意思。
6.名句填空。
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
二、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对曰:“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锄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
曾从子,善相剑者也。卫君怨吴王。曾从子曰:“吴王好剑。臣相剑者也。臣请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卫君曰:“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吴强而富,卫弱而贫。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乃逐之。(《韩非子·说林上》)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    亡:丢失
B.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假:假如
C.卫君怨吴王 怨:怨恨
D.臣请为吴王相剑 相:鉴别
解析 假: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②吴强而富 ③子之为是也 ④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 而:①表目的关系,不译;②表并列。之:③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代词,这一套。
9.下列关于文段的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B )
A.绍绩昧故意醉酒亡裘,是为了对经常饮酒的宋君进行讽谏,告诫他不要因此亡国。
B.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是为了将来鲁国有难,能够得到晋国和楚国的帮助。
C.犁锄认为要真正使鲁国避免祸患,首先要同近邻齐国搞好关系,因此应让众公子宦于齐。
D.曾从子欲为卫君而行刺吴王,可是卫君认为他是为了“利”而行刺,因而不会成功,所以最终拒绝了他。
解析 A项“故意醉酒亡裘”错。C项“因此应让众公子宦于齐”错。D项“因而不会成功”错。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
译文:绍绩昧因喝醉酒睡觉而丢失了他自己的皮衣。
(2)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
译文:你做这件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
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
三虱食彘,相与讼。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彘臞,人乃弗杀。(《韩非子·说林下》)
11.与例句中的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人不能自止于足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曹操比于袁绍,名微而众寡
解析 A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到。B项介词,从。C项介词,对于。D项介词,和。
12.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D )
A.若又奚患
B.焉往而不美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
解析 D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译文:人如果不能停于知足,而贪财至亡,那么灭亡就是他富裕的边际了。
(2)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其又奚患!
译文:你们不担忧腊祭到来时点燃茅草烤猪的燥热,你们还担忧什么!
14.请简要概括“三虱食彘”的故事寓意。
答案 不要因为争夺眼前的小利,而忘掉了维护共同的根本利益。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韩非子》)
15.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
A.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鉴定
B.王以和为诳 诳:欺骗
C.而刖其左足 刖:砍
D.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 题:题写上字
解析 题:说,称作。
16.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
A.贞士而名之以诳
B.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C.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 B项与例句相同,都是连词,表承接。A、D两项都是连词,表转折。C项为连词,表修饰。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译文: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多了,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呢?
18.请简要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不超过20字)
答案 世上最悲哀的莫过于把好人当成骗子。
解析 解读寓言故事中暗含的寓意,需要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明确作者讽喻的是什么。
参考译文
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捧着进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欺骗他,因而砍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献给武王。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欺骗他,而砍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多了,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呢?”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砍,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