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导读
本单元内容只有一节《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摘自荀子的《天论》一文,主要涉及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荀子认为,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没有决定作用,星坠木鸣之类的天地之变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祅,也就是由君上昏乱、政治险恶等人事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他提出人最应该执著的东西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在天面前,应该“错天而思人”,也就是说不应该放弃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而沉溺于对天的思慕当中。
作者连线
荀子(约前313~前230),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赞同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改造才变善。这本身仍是唯心主义的。但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天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荀子的文学思想是注重实用,提倡质朴。他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今存《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
《天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论文。我们学习本文首先要注意把握荀子思想的精髓,认识其思想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其次注意学习荀子文章的艺术手法,体会其文章艺术表现的魅力。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语出荀子的《天论》,意思是说,认为天伟大并且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在荀子看来,人类不能一味迷信天地自然,屈从于天地自然,虽然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认识它,掌握它的规律,改造它让它为人类所用,人类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主宰天地自然,掌握自己的命运。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体会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体会荀子运用排比说理的作用。
1.字音字形
①蕃长(fán) ②畜积(xù)
③礼义之不愆(qiān) ④辍冬(chuò)
⑤雩(yú) ⑥楛耕伤稼(kǔ)
⑦籴贵民饥(dí) ⑧卜筮(shì)
⑨恶寒(wù) ⑩光晖不赫(hè)
?骋能而化之(chěnɡ) ?寇难(nàn)
?车千乘(shènɡ) ?恤人(xù)
?怪星之党见(tǎnɡ xiàn)
2.通假举要
①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大”同“太”,大王,指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
②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匈匈”通“讻讻”,形容喧扰
③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知”通“智”,明智、聪明
④小人错其在己者:“错”通“措”,废弃
⑤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县”同“悬”,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
⑥星队、木鸣:“队”通“坠”,坠落
⑦怪星之党见:“党”通“傥”,偶然地;“见”同“现”,出现
⑧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常”通“尝”,曾经
⑨人祅则可畏也:“祅”同“妖”,反常的现象
⑩枯耘失岁:“枯”通“楛”,粗恶不精
?其说甚尔:尔”通“迩”,近
?则日切瑳而不舍也:“瑳”通“磋”,切磋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晖”同“辉”,光辉
3.实词类举
(1)常见实词
①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垦辟
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停止,引申为废止
③君子有常体矣:体统、规矩,引申为准则或法式
④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愆:指犯过错或罪过。恤:忧虑,担心
⑤若夫志意修:美好
⑥是节然也:节制,指时势、命运的制约
⑦上暗而政险:昏暗
⑧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光明、显耀
⑨大天而思之:思慕
⑩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治理、整理
(2)一词多义
①道
②治
③明
(3)词类活用
①彼作矣,文王康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平安、安乐
②君子道其常: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道,引申为遵行
③故君子敬其在己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慎重地对待
④怪之,可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⑤是以日进也: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⑥非以为得求也:动词活用为名词,祈求的结果
⑦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君:名词活用为动词,统治。隆、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崇。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人,有才有德的人
⑧大天而思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大
⑨因物而多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多,使……繁殖
⑩思物而物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自己的东西
?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数词活用为动词,同样,一样
(4)古今异义
①地有常数矣
古义:指经久不变的必然性。
今义:指表示常量的数。
②本事不理
古义:这里指农事。
今义:指本领。
③勉力不时
古义:指力役,人民所服的劳役。
今义:指努力。
④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古义:为“……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⑤风雨之不时
古义:不按照时节。
今义:时时、经常不断的。
4.常见虚词
以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②此之谓也。
③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
④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
⑤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⑥人祅则可畏也。
(2)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
②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3)定语后置句
①物之已至者。
②物之罕至者也。
(4)宾语前置句
礼义之不愆兮。
6.名言名句
(1)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
(2)物之已至者,人祅则可畏也。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选文主旨
本课选文的8个自然段共同阐释了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及见解。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①“天行有常”的观点,指出天就是没有意识的自然界,只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运行和变化;②社会的治乱与天没有关系,天不能决定人间的吉凶祸福,自然界的各种怪异现象并不可怕;③“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顺应自然规律,但不能消极等待自然的恩赐,要主动认识自然法则,并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祉。
2.句段赏析
(1)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赏析 通过对“天”“时”“地”的否定,说明对人世间的安定和混乱起决定作用的并非天地四时,而是人类自己,进而为文章最后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作铺垫。
(2)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赏析 荀子的本意并非要让人类征服自然界,而是要人们“制天命而用之”,即认识自然的规律(天命),顺应规律并利用它,才能有所作为。
我们知道人类永远不会战胜自然,只能利用客观规律让自然为人类谋福利。但如今,由于人类的自私和狂妄,一度违背了客观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森林被砍了,草地被毁了,随之而来的是大自然对人类致命的惩罚,气候变暖,风暴和泥沙……
3.精读深思
(1)荀子在文中提出了哪些思想观点?
答案 文中荀子首先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大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能主宰人们的吉凶祸福。人应该“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
荀子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物畜而制之”“骋能而化之”的主张,认为人类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才能智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万物都能更好地生长并能为人类服务。
(2)怎样认识荀子所说的“天”?
答案 荀子所说的天为自然之天,是自然的运行。它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不能主宰人事的自然。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顺应和利用“天”的规律才能生存发展。
(3)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
答案 在荀子看来,我们应该慎重地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不放弃自己的努力。对于君臣之间的道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妻间的区别,那就要天天切磋讲究而不舍弃了;在天面前不“错人而思天”。
①大而言之,在服从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其固有规律,按规律办事;治理国家应以礼义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导致混乱。
②小而言之,治理家庭应该重伦理道德的修养;个人的工作学习,应相信自我,努力奋斗,克服盲目崇拜和自卑的心理,以自己的行动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4)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答案 大量运用排比,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强烈的气势、明晰的层次和条分缕析的缜密等特点,同时更加富有抒彩和感染力。
如选文第7自然段先用“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的排比,言明礼义的重要和珍贵,饱含作者对礼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接着用“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的排比,言明统治者必须以礼义治国,才能建功立业的道理,字里行间满含期待之情。在这里排比的连续使用,使论证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具有强烈的气势和感染力。
(《荀子·天论》)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和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
A.天不为人之恶(厌恶)寒也辍(chuò,废弃)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通“讻讻”,形容喧扰)也辍行。
B.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区别),则日切瑳(cuō,通“磋”,切磋)而不舍也。
C.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wánɡ,大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阴暗险恶)而亡矣。
D.大天而思(思慕)之,孰与物畜(xù,蓄积)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解析 C项“王”应读“wànɡ”,意思是“称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均为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
B.
C.
D.
解析 A项无通假字/通“尝”,曾经。B项无通假字/通“措”,废弃。C项均通“智”,智慧,聪明。D项均无通假字。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
B.
C.
D.
解析 A项前一个“怪”带了宾语“之”,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当“对……感到奇怪”讲;后一个“怪”作主语,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当“奇怪的现象”讲。B项前一个“日”与“月”共同作主语,是名词,当“太阳”讲;后一个“日”用在谓语动词“进”前修饰谓语,是名词作状语,当“一天天地”讲。C项前一个“治”是形容词,当“安定,太平”讲;后一个“治”是使动用法,当“使……安定”讲。D项两个“理”均作谓语,是动词,当“治理”讲。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
B.
C.
D.
解析 A项为:因为/当做。B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表示宾语前置。D项而:表示并列/表示转折。
5.默写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答案 略。(见课文)
二、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祅则可畏也。楛耕伤稼,枯耘失岁,政险失民,田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祅。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祅:夫是之谓人祅。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祅。祅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其说甚尔,其灾甚惨。可畏也,而不可怪也。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荀子·天论》)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寇难并至 寇:外寇
B.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常:时常
C.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伤:妨碍
D.弃而不治 治:研究
解析 B项“常”通“尝”,曾经。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
B.
C.
D.
解析 A项“是”,代词,这。B项“于”,介词,表时间,在/介词,表所自,从。C项“则”,副词,表承接,就/副词,表判断,是。D项“者”,用在动词后面表发出动作的人或事物,助词/用在数词后表列举的事物或情形,助词。
8.下面对文段的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通过大禹时代的天下大治和夏桀时代的社会大乱对比,可以看出“治乱”本来就与天象、时令和地利等自然条件无关。
B.自然界有时出现的一些现象是自然变化的结果,与“治乱”没有关系,社会的“治乱”全在于君主圣明还是昏庸。
C.自然无法影响“治乱”,但是人类社会的“治乱”却可以影响自然,使自然出现各种各样的怪异现象。
D.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阐述,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是我国古代认识论的一大进步。
解析 C项“人类社会的‘治乱’却可以影响自然,使自然出现各种各样的怪异现象”错。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译文:在春天、夏天,农作物纷纷发芽并茂盛地生长,在秋天、冬天,人们把谷物积蓄、收藏起来,这在禹和桀又是相同的;禹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桀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天下安定或混乱不是由季节决定的。
(2)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
译文:没有用处的辩说,不紧要的明察,抛弃掉不去研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
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①也。故先王案②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悫③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荀子·荣辱》)
注 ①赡:充裕,富足。②案:语助词。③悫(慤):通“穀”(谷),俸禄。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
译文:但如果顺从人们的欲望,那么从权势上来说是不能容许的,从物质上来说是不能满足的。
(2)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译文:使他们每人都承担自己的工作而各得其所,然后使俸禄的多少与他们的地位和工作相称,这就是使人们群居在一起而能协调一致的办法啊。
11.荀子在这段话中阐释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古代圣明的帝王制定礼义,来区别人们的贵贱贫富,并使人们群居一起而协调一致。
参考译文
高贵的做天子,富裕的拥有天下,这是人心所共同追求的;但如果顺从人们的欲望,那么从权势上来说是不能容许的,从物质上来说是不能满足的。所以古代圣明的帝王给人们制定了礼义来区别他们,使他们有高贵与低贱的等级,有年长与年幼的差别,有聪明与愚蠢、贤能与无能的分别,使他们每人都承担自己的工作而各得其所,然后使俸禄的多少与他们的地位和工作相称,这就是使人们群居在一起而能协调一致的办法啊。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人生性恶,其善者伪①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隐栝、烝矫然后直③;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④、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注 ①伪:人为。②文理:礼义法度。③“枸”通“钩”,弯曲。隐栝,竹木的整形工具。“烝”同“蒸”,用蒸汽加热使木材柔软以便矫正。④化师法,受师法教化。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亡:消失
B.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 从:通“纵”,放纵
C.凡性者,天之就也 就:造就
D.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 厉:严格
解析 D项厉:通“砺”,磨。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
A. B.
C. D.
解析 B项两个“则”都是连词,那么,就。A项句末语气助词,不译/兼词,相当于“于是”。C项形容词,对的/连词,转折关系,然而。D项介词,同“于”,对/助词,吗。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有妒忌憎恨的心理,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而无推辞谦让、忠诚守信之心,不愿遵守礼义法度。
B.荀子用弯曲的木料、不锋利的金属器具为喻来说明: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一定要依靠师长和法度的教化才能端正,要得到礼义的引导才能治理好。
C.君子就是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人;小人就是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人。
D.孟子认为,人们要学习的,是那本性的善良。荀子认为,这种认识不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天然的,是不可能学到的,是不可能人为造作的。
解析 A项中,人一生下来就“无推辞谦让、忠诚守信之心,不愿遵守礼义法度”有误。原文强调,顺着有喜欢财利之心,有妒忌憎恨的心理,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不加以克制,人们就会丢掉推辞谦让、忠诚守信之心,不愿遵守礼义法度。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译文:因此给他们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强制整治人们的性情而端正他们,用来驯服感化人们的性情而引导他们。
(2)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译文:眼睛的视力和耳朵的听力不可能学到是很清楚的了。
参考译文
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所以一定要有了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所以弯曲的木料一定要依靠整形器进行熏蒸、矫正,然后才能挺直;不锋利的金属器具一定要依靠磨砺,然后才能锋利。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依靠师长和法度的教化才能端正,要得到礼义的引导才能治理好。人们没有师长和法度,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就会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古代圣明的君王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们是偏邪险恶而不端正、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的,因此给他们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强制整治人们的性情而端正他们,用来驯服感化人们的性情而引导他们。使他们都能从遵守秩序出发、合乎正确的道德原则。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孟子说:“人们要学习的,是那本性的善良。” 我说:这是不对的。这是还没有能够了解人的本性,而且也不明白人的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的一种说法。大凡本性,是天然造就的,是不可能学到的,是不可能人为造作的。礼义,才是圣人创建的,是人们学了才会、努力从事才能做到的。人身上不可能学到、不可能人为造作的东西,叫做本性;人身上可以学会、可以通过努力从事而做到的,叫做人为;这就是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的区别。那人的本性,眼睛可以用来看,耳朵可以用来听。那可以用来看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用来听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眼睛的视力和耳朵的听力不可能学到是很清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