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长征胜利万岁》课件(共2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长征胜利万岁》课件(共2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9 14:2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导入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长征的背景,对文本内容进行剖析,理清思路,归纳结构。
2.学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写法,分析本文运用的场面描写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3.探讨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作者介绍
杨成武(1914—200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中共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文体知识
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
特点:真实、广泛、突出。
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
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背景介绍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了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共击溃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
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
征的胜利结束。本文就是长征的重要参与者杨成武将军
对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10日晚,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红色首都瑞金挤满了十里八村的群众,他们是赶着为即将转移的红军送行的,队伍里有他们的儿子、丈夫和兄弟。
长征的主要路线
各路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余里。 其中: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零3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近万余里。
过草地
张爱萍
绿原无垠浸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千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梳理脉络,聚焦场景
场景描写
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
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知识补充】场面描写
1、要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
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要写详细、写具体,做到有点、有面。
2、要写出气氛。
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
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
3、写场面要有顺序。
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因此,写场面时要安排好先后的顺序。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比如,描写庆祝教师节的场面,可以先写欢庆活动的总体气氛,勾勒“面”的情况,然后分别写校长、老师、同学的表现。这样就能点面结合、条理清楚。
自主阅读
《长征胜利万岁》选取了典型的场景作为回忆的重点,请阅读文章,简要概括各场景的内容。
胜利到达吴起镇
歼灭“二马”骑兵
全军干部会议上毛主席讲话
梳理思路
第一部分:红四团顺利抵达陕北吴起镇(1-8)
第二部分:歼灭“二马”骑兵(9-22)
第三部分:全军干部会议上毛主席讲话(23-44)
问题探究
文中作者是如何通过场面描写来表现红军无比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和惊心动魄的表达效果的?
研读文本第一部分(1—8)
动作描写:如第2段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第8段“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心理描写:如第2段“我们都很高兴”。
侧面描写:如第4段“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灿烂的阳光”侧面烘托出指战员喜悦的心情。
研读文本第二部分(9-22)
“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14)
(1)现场感强,直接描写了敌人进入包围圈的场面,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17)
(2)细节描写突出。这一细节描写较为突出,表现了敌人在受到打击时的狼狈。
“虽然那天天降大雪,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热乎乎的”(22)
作者通过 “天降大雪” 与”心里始终觉得热乎乎的”的对比,反衬出将士们的革命热情与战争胜利后的喜悦,突出了饱满的激情和高昂的士气。
“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14)
“两边山沟里的......败骑冲散了”(17)
“战士们在一旁......看看后边阵地”(15)
“谁知道......彻底破产”(20)
(3)叙议结合。既详细地记叙了战斗的场面,又有相关的解说和议论,使得描写详尽清晰。
本文是回忆录,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记叙了红军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总结长征的意义宣布长征的胜利等事件。
在记叙过程中,运用场面、动作、细节及侧面描写来表现红军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记叙中融入抒情、议论,更好地表达了长征胜利后作者的喜悦之情及对革命烈士的追思及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
总之,全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使全文中心突出,情感充沛。
精读倒数第5段,通过毛主席对长征的总结和评价,体会长征胜利的意义,并分析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本段写毛主席高度评价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
照应上文写红军指战员的兴奋激动的感性描写,并上升到理论意义方面,使文章内容深入推进,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
这篇文章展现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1、骁勇善战、有勇有谋。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展现;
2、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民团刻画;
3、热爱中国共产党。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刻画;
4、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通过对长征过程艰难险阻的描述侧面刻画。
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对此进行赏析。
从修辞角度分析:
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我们现在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3段)
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增强气势,呈现出庄重激昂的语言风格以及铿锵有力的韵律与节奏。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4段)
刹那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17段)
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42段)
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到达吴起镇的喜悦和激烈的战斗场面,更富趣味性。
从词语角度分析
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14)
突然,“啪!”(16)
选用一些拟声词,语言平实朴素,简洁而又生动,口语化色彩浓厚。
文中大量运用成语,如恨之入骨、运筹帷幄、身不由己、一言为定等。
召开全军干部会议部分的语言文学性强。
小结
语言特色:兼顾了文学性与通俗性,雅俗并重,语言庄重激昂,又平实质朴且简洁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