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复习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复习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09 20:4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一专题整合专题一本单元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向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转变;二是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打破了贵族的分封制,对中国此后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自秦经汉唐至宋元,统治者通过逐步削弱相权加强中央、调整监察体制、改革选官制度、改革地方行政区划等措施,进一步促进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皇权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致使君主专制政体在维护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弊端,最终近代的中国被远远的抛在了世界潮流之后。[技能]如何解答结论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特点:结论型选择题也称论证分析型选择题,是从非选择题中的论证题发展演变而来的,这类题型有两种形式:一是题干一般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需要判断论证史实是否符合题干结论;二是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需要分析判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这类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分析论证能力,特别是运用基本历史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故难度较大。
解题方法
(1)结论型选择题解答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
①通过对题干历史结论或史实的理解,联系迁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②通读题干,分清楚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判断。
③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2)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采取史实支撑法、史论结合法、概念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
①史论结合分析法。应用于以具体的历史事件设计的命题,如某重大事件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根据试题的内容,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将具体的史实同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最佳选项,即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②具体特征分析法。应用于考查基本历史理论的命题,或者某一阶段、历史时期社会特征的命题,在做题时要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得出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内容,即用史实证明结论。[体验]
1.(2013·新课标Ⅰ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封制。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辨析理解能力。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秦的墓葬不再体现分封制的那种等级森严体制,而是突出强调了君王的地位,由此体现的是战国时期秦已打破原来分封制的等级序列,强化了君主的权威,加强了君主集权。因此C项表述正确。A项表述与题干信息不符;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具有一定的自主权,没有实现权力的集中;D项表述与题干信息不符,题干中无法体现严格遵循分封制度。本题易错选A项或者D项,主要是对材料信息把握不全。2.(2013·福建·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举教育,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结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信息“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等可知A项表述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因此正确答案选C。
3.(2013·江苏·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军机处。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信息“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B项正确。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由此可知A、C、D三项表述错误。
4.(2012·安徽·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人才选拔标准,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时注意:吏部、“不悉其行”,体现出人才选拔要注意品行。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B、C两项在材料中虽有表述,但不能全面反映题干材料的主旨。因此正确的答案选D项。本题易错选C项,部分学生会侧重材料最后表述忽视整体意图。【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考查信息解读及综合能力。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故A、B两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故选C项。本题易错选其他三项,部分学生会忽视题干的否定限定而错选材料能体现的信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