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伊春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9 14:37:01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高二 10 月份月考 个方面。
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我们知道,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
语文 试卷
产活动的同时,总会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媒体作为政党和政府的喉舌,首先就承载着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政治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中国的焦裕禄是共产党员干部的模范代表,对焦裕禄这一模
1.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范人物形象的建构事实上正是中国政府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因而,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必然要与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集体记忆是经由文化的、社会的因素联结起来的“想象的共同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写在本 体”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它虽然是关于过去的概念,但并不仅仅只指涉过去,它是连接现在与过去
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 35 分) 的桥梁。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总是受到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心态的影响,在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小 5 题,17 分) 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对焦裕禄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一种表现。
材料一 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首
典型传播是媒体通过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去反映、倡导某种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样式。在以往, 先是上个世纪 60 年代的典型报道。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方面整个社会的阶级
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榜样示范、政策宣传、凝聚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历史功绩不可抹煞; 意识、革命色彩还很浓厚;另一方面,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正是在这种
如今,发生了巨大变迁的社会无疑仍然需要极具感召力、代表时代精神内核的精神楷模,而典型传 社会环境下,《县委书记的榜样一焦裕禄》以典型报道的形式将焦裕禄突出建构为“困境中的英雄”
播在现时的社会整合功能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 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再到上个世纪 90 年代电影《焦裕禄》上映,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步
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现时社会还是一个同质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典型的认识与实践 入正轨,社会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的业绩。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功能仍然是有效的”。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越是需要 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因此,电影着重建构了焦裕禄严于律己、廉
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来引导,典型人物报道可以用新闻的手法在某一社会层面提供 洁奉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正是意在通过这一集体记忆来重新拉近人民群众与党员
多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情感诉求的渠道。 干部之间的关系。那么,现在的电视剧《焦裕禄》所建构的焦裕禄形象及相应的集体记忆又是如何
(摘编自麦尚文《中国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研究》) 与当下的现实语境相契合的呢?细细究之,也不难发现其内在关联。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消费主义的浪潮如今正势不可挡地涌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而与此同
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从历史发展来看,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曾先后以报 时,人们的精神领地却多有荒芜。电视剧《焦裕禄》将另一种人生哲学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剧中,
纸、电影、电视剧为载体,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形式对于焦裕禄形象建构的侧重点有所差异。 焦裕禄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奔波于泥土地中。可以说,他对信仰的坚持和对
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大众媒介再现历史、建构历史的过程,而在信息社会中,大众媒 理想的执着正是当下物欲社会所最缺乏的一种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当时官与民之间关系疏离的现
介对历史的再现无疑是建构人们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机制。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不同的媒介形象事 状却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电视剧《焦裕禄》通过诸多细节讲述了作为党员干部的焦裕禄对人民群
实上在建构着不同的集体记忆。因此,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实际上涉及到媒介建构和集体记忆两 众的无私奉献:他在寒冷的冬夜给偏远的公社送去棉衣,他亲力亲为给老百姓解决买煤的问题……
第 1 页 共 6 页
{#{QQABJYCQogCoAABAAAhCUwWQCgAQkBCAAIoGQAAEsAIAAQNABAA=}#}
通过对历史细节进行影像还原,焦裕禄形象的核心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在剧中得以 4.电影《焦裕禄》和电视剧《焦裕禄》都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题,但两部作品这一主
凸显,而这种精神无疑是对当下党员干部的一次心灵洗礼。 题的内涵并不一样。请结合材料二进行简析。(4分)
综上所述,从新闻报道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表征的不仅仅是时间流逝所
带来的变化,抑或是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本质上它还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透过焦
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所观照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就当下而言,和谐社会的建设 5.如果将来再拍有关焦裕禄的影视作品,来重塑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应从哪方面加以借鉴?请结
迫切需要这方面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期盼,通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史留给我们的 合材料进行归纳。(4分)
财富,以集体记忆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蔡琪、曹慧丹《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小 4 题,18 分)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有关“典型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A.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作为一种媒体传播样式,典型传播都产生了巨大的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 豆腐坊往事
B.目前,我国社会同质化程度高,结构复杂,转型速度快,典型传播的存在是很必要的。 非非鸟
C.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就是一次不断变化的典型传播,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迁。 “狗汉奸”“卖国贼”……豆腐坊的院门上,多了许多石灰字,擦也擦不完。来福破例没磨豆
D.这种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塑造,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下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力量的支撑。 腐,而是坐在门槛儿上发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他想起两个月前的一幕。
A.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而这种大众媒介又始终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 天刚露出鱼肚白,豆腐坊里,来福左手的葫芦瓢微倾,酸浆水仿如丝线,均匀落入热气腾腾的
B.集体记忆既指涉过去,把过去和现在相连接,它的建构一定会与当时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 木桶里;右手的长柄木勺缓缓地搅动,米白的豆浆便慢慢凝成云絮般的豆花。除了一部分做糖豆花,
应。 其余的倒入两尺见方的杉木格,压成滑嫩鲜香的白豆腐。
C.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这成为电影《焦裕禄》重构焦裕禄形象的重要原 点完豆花,来福抬手正要拭额头上的细汗,耳畔忽闻一声喝彩:“好!”
因。 来福回过头,手中的木勺差点儿掉地上。一个鬼子军官,白手套,八字胡,正直勾勾地看着点
D.电视剧《焦裕禄》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抑制的是消费主义的无节制的物欲追求。 好的豆花。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做豆腐的都知道,推磨只是下力活儿,点浆才是真功夫。可以说,来福家的酸浆豆腐,就是边
A.媒体塑造典型形象除了能够借以倡导主流价值,同时也为人们的情感诉求提供了渠道。 陲老街的头牌。老街蜿蜒数百米,热闹得很。街两边是骑楼,杂货店、花布铺、小酒馆啥都有,一
B.焦裕禄这一媒体形象的集体记忆关联着文化的、社会的因素,并将现在与过去相联结。 品鲜豆腐坊则躲在街尾十字巷深处,有棵老榕树探出院墙。
C.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如果始终以某一种媒介为载体进行建构,就不会出现侧重点的差异。 鬼子坐下来,端起碗糖豆花,慢条斯理地啜完,伸出大拇指:“呦西!豆腐王的干活,我的喜
D.在新的时代,如果重拍以焦裕禄为主角的电影,他的媒介形象应该还会有新变化。 欢!”回过神的来福,想起这是检查站新来的小队长。
第 2 页 共 6 页
{#{QQABJYCQogCoAABAAAhCUwWQCgAQkBCAAIoGQAAEsAIAAQNABAA=}#}
“你的,大大的好人!我的,佐田一郎,朋友的干活!”咂了咂嘴,鬼子笑呵呵地伸出白皙的 “1、2…13…”来福偷偷数着佐田手里的佛珠,恍惚间,似乎有数十双血红的眼球飘动,来福
手。临走,这鬼子还非要给钱。这以后,佐田几乎隔一天来一次,吃完糖豆花,还喜欢扯些当地的 的脸颊就突突地跳动起来。他晃了晃脑袋,看着眼前这眉眼间隐有笑意的人,愤怒的火苗从心底升
风土人情,一套一套的,原来这鬼子是个中国迷。 腾而起。
来福两手揪着凌乱的发,正胡乱想着,院门却嘎吱一声开了。 战斗打响的那个傍晚,河面夜雾弥漫。“依呀嗨……索兰……索兰……”鬼子营地喧腾一片。
佐田拎着沉甸甸的布袋,瞅了眼门上的字,头一歪,龇牙笑笑,便迈进了院子。 枪声一响。喝迷糊的鬼子们张皇奔出,负隅顽抗中纷纷丧命。
摘下手套,他掏出只小瓷瓶,笑眯眯地说:“大日本正宗卤水!”然后提起布袋哗啦啦朝木盆 “要给你记大功啊!”县大队老王哈哈大笑,“那天藏豆缸里,我还差点儿被憋得背气了呢!
里倒出一堆泡涨的黄豆,说:“我的,试下老手艺!你的,请指点!” 可惜,还是让佐田这龟孙子跑了。”老王很是遗憾。
说话间,佐田脱下军服,朝来福鞠了一躬,转身便骨碌碌地推起了磨。浓白的豆浆,像来福的 阳光斜斜地照下来,久远的故事缩回了时光里,老榕树上爬满了苔藓。年过九旬的来福伯,放
惊讶一般哔哗流下来。煮浆、去沫、过滤、卤水点浆……佐田娴熟得像老师傅,来福看呆了。 下铜嘴水烟筒,兀自出神。
“豆腐的,大唐鉴真和尚东渡,传至日本国……”汗涔涔的佐田直起身,一脸谦恭,双手合十, 良久,他颤巍巍地取出个灰布包,从中翻拣出一张旧照片。“这是当年岗楼里捡的。”他哑着
静默了片刻,开口道:“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你们中国大文人,苏东坡的,你的 声说。尽管画面有些斑驳,但还看得清身着和服的女人和小女孩。布包里,还躺了封未开启的信,
明白?” 盖着多年前北海道的邮戳!
来福正听得心中茫然,佐田却突然眼一翻,沉下脸质问:“你的黄豆的多多,私通禁运区的干 “啊?一直就没拆开过?”
活?” “他是该千刀万剐下地狱的……”来福伯似乎没注意到我们的诧异,他抬起头喃喃自语,“若
“积……积存的!”来福心中一紧,连忙指着屋里一排大豆缸,心口怦怦乱跳。 不是战争,他也是个好豆倌儿呢。”
“噢?”佐田歪头瞟了眼来福,“哟西,哟西!”脸上旋即堆满温和的笑意,伸手拍了拍来福 (有删改)
的肩膀:“大东亚共荣了,北海道的,吃我家祖传豆腐!”说着,佐田又神秘地从衣兜里摸出张黄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纸笺,一脸诚恳地说:“你的,好朋友的干活!我家的豆腐配方,你的试试?”来福瞟了一眼,竟 A.“狗汉奸”“卖国贼”“破例没磨豆腐”“发呆”,文章开篇就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也
是抄得方正工整的中国字,心里不禁一动。 表现出来福的忍辱负重和悲悯情怀。
突然,街口传来啪啪两声枪响。 B.作者通过来福看到豆腐配方,“心里不禁一动”,到偷看佐田捻“佛珠”,心中愤怒火苗升腾,
来福的手一颤。他知道,街口树上吊了几日的人定遭不测了。可佐田似乎并不在意,只伸手轻 这一系列心理变化,表现了战争时期人性的复杂。
抹了下小胡子,捏起汤匙,将勺糖豆花送入口,啧啧连声,一脸陶醉。 C.“若不是战争,他也是个好豆倌儿呢。”结尾一句感叹那些被战争重新书写的悲剧人生,给文
“我点的豆花,请您多多指教!”佐田微笑着说完,摸出张照片亲了一下,脸上漾满幸福。来 章蒙上了伤感的色彩。
福斜眼瞥见,满树樱花下,有个身着和服的女人和一个漂亮女孩。 D.小说将国家不同、立场不同,都擅长做豆腐的两个人物融人到时代的背景中,让本应成为朋
“我,昭和八年应征的。要不是入伍,我的,还在北海道卖豆腐呢!”佐田目光暗淡下来,若 友的人却成为兵戎相见的敌人。
有所思。顿了顿,他伸手解下腰间的一串佛珠,然后闭目轻捻着,口中念念有词。
第 3 页 共 6 页
{#{QQABJYCQogCoAABAAAhCUwWQCgAQkBCAAIoGQAAEsAIAAQNABAA=}#}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
A.文章从第三段就开始补叙,佐田来到豆腐坊,特别喜欢来福做豆腐的手艺,并且和来福分享豆 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腐配方,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使佐田的形象更加丰满。 ③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
B.“豆腐坊则躲在街尾十字巷深处”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豆腐坊位置偏僻,为下文豆缸藏战士 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
的情节做了铺垫。 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C.“酸浆水仿如丝线”“凝成云絮般的豆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豆花的制作过程, ④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
突出了来福手艺高超。 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
D.“佐田却突然眼一翻,沉下脸质问”,此处情节的突转,使文章产生波澜。佐田是检查站新来的 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
小队长,此处描写突出了他的身份。 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8.文章结尾处提到“旧照片上身着和服的女人和小女孩”和“未开启的信”,简析这一情节在文章中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的作用。(6分)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
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9.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应该是谁?请说明理由。(6分) 若 A 徇 B 私 C 贪 D 浊 E 非 F 止 G 坏 H 公 I 法 J 损 K 百 L 姓 M 纵 N 事 O 未 P 发 Q 闻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 君子喻于.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9 分) B.皆不能以.此道求荣 是以.圣人无为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小 5题,20 分) C.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D.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人而.不仁,如礼何
①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
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
之祸。
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
②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
得而大失”。
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 C.文章引用“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意在强调“多财”对贤者、愚者都有害。
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
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
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第 4 页 共 6 页
{#{QQABJYCQogCoAABAAAhCUwWQCgAQkBCAAIoGQAAEsAIAAQNABAA=}#}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托给明月的无奈。
(1)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胜利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
积极的社会意义。
(2)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16.这首诗的首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14.依据文章内容,为主为臣的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有何意义?请用自己的语言概
括归纳。(3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5 小题,10 分)
17(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 , ”这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2)人们的良知因受外在因素影响而蒙上尘埃,因此要从内在让美德重新显明,达到去恶向善的
春 思 目的,《大学之道》体现该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皇甫冉 (3)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是: , 。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4)《将进酒》“ , ”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愤慨之语,充分肯定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饮者”的地位。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5)《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 ”,如果能
【注】 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机 做到“ ”,就不会失败。
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 四、课内基础知识(共 5 小题,每题 2分,共 10 分)
反覆,皆成文意。④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A.请事.斯语矣 不足以事.父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B.正.身以黜恶 就有道而正.焉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 C.当察乱何.自起 是何.也
利的盼望。 D.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物或恶.之
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繁华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 1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全都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3分)
顿生愤懑之情。 A.《诗》可.以.兴/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B.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谓好.学.也已
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 C.小.子.何莫学夫《诗》/仁以.为.己任 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 5 页 共 6 页
{#{QQABJYCQogCoAABAAAhCUwWQCgAQkBCAAIoGQAAEsAIAAQNABAA=}#}
20.下列对加点字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国建朝最早的三个朝代,即夏,商,周。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②固拙于用大.矣③不贵.难得之货④其坚.不能自举也⑤虽父之不慈.子 ⑩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叔孙)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
⑥足以保.四海 ⑦能不龟手一.也 ⑧先齐.其家 ⑨无羞.恶.之心 ⑩则近.道矣 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老子四章》中说“死而不亡者寿”。在这里儒家和道家所追求的“不朽”,
A.①②/③⑤⑩/⑥⑧/④/⑦/⑨ B.①/②④/③/⑤⑨⑩/⑦/⑥⑧ 内涵基本相同。
C.①/②④/⑤⑩/③⑥/⑦/⑧⑨ D.①/②④/③⑨/⑤⑩/⑥⑧/⑦ A.①②④⑤⑥⑦⑧ B.③④⑤⑥⑦⑨⑩ C.③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⑧
21.对下列句子特殊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③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④仁以为己任⑤为 23.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⑥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⑦或以封⑧当察乱何自起⑨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 10 个字。(6分)
友也⑩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销量连续 5年居世界首位,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 450 万
A.①④⑧/②⑥/③⑤/⑦/⑨⑩ B.①④⑧/②③⑥⑨/⑤/⑦/⑩ 辆,占全球 50%以上。然而,在买与不买的选择中,续航难题还是难倒了不少人。_①_,新能源
C.①④⑧/②⑥/⑤⑦⑨/③/⑩ D.①④⑧/③⑤/②⑥/⑨/⑦⑩ 汽车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2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最多的一项是( )(3分) 随着充电桩建设的不断提速,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难问题得到局部缓解,目前全国各类充电桩保
①《孟子》,是四书之一,“四书”之名始于北宋,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 有量已超过 130 万个。不过,私人充电桩安装率偏低,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高,充电桩的使用体验
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 也不佳。既要“装得上”,_②_,充电模式改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侧重内在修养,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侧重外在行为,这八条中, _③_,换电模式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只不过,由于换电站建站成本不菲、维护成本太高,
“格物”是根本。 再加上电池型号不统一、不兼容等因素,推广普及换电模式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③曾子,名参。其父曾点,字皙,与子曾参同师孔子。《韩非子》中有曾子杀猪的故事,二十四孝
中的“啮指痛心”,成语“三夫之言”都与曾参有关。 六、作文(60 分)
④ “四端”,指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礼之端也;辞让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之心,义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
⑤小人,统治者对劳动者的蔑称,也用于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 时却叫它“末”。
⑥《礼记》,是“五经”之一,也是“三礼”之一。“三礼”指《小戴礼记》《周礼》《仪礼》。 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
⑦儒家讲“兼爱”,墨家讲“爱人”,儒家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而墨家主张爱无差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⑧“大学”,在古代一般有两种含义:“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不少于 800 字。
⑨唐、虞、三代:“唐”即唐尧,“虞”即虞舜,他们都是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三代”指中
第 6 页 共 6 页
{#{QQABJYCQogCoAABAAAhCUwWQCgAQkBCAAIoGQAAEsAIAAQNABAA=}#}参考答案
1.A 【解析】A项,“都产生了”错误,把未然当已然,原文中“如今……典型传播……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不能
表明其已经产生巨大功绩。
2.B 【解析】A项,“这种大众媒介又始终受制于……经济力量”错,原文是“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的同
时,总会受制于……”,它的受制于某某是有条件限制的;C项,“必然会滋生”错,于文无据。原文为“伴随着经济
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没有说“必然会滋生”。D项,“抑制的是消费主义的无节制的物欲追
求”错误。这里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对应的是官与民之间的关系问题。
3.C 【解析】 C项,“就不会出现侧重点的差异”错。结合“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
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从新闻报道到电影再到电视剧……抑或是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本质上它还是
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透过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所观照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等
分析,媒介载体的变化只是表象,焦裕禄的媒介形象,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折射,随着时代的发展,侧重点
肯定会出现差异的。
4.①前者立足于“为官”,侧重在焦裕禄作为官员的严于律己和廉洁奉公,警醒的是当时的官僚和腐败现象。②后
者立足于“为人”,侧重在他作为普通人的人生哲学:节俭、朴素、任劳任怨、心系百姓,警醒的是一些人无节制的
物质享受。
5.①要传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和情感诉求的渠道。②要有一个鲜明的精
神主题,并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③要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人物过去的事件为解决当下问题做出回
应。(任意两点即可给满分)
6.B 【解析】 B项,“表现了战争时期人性的复杂”理解错误。从情节上看,来福看到豆腐配方,“心里不禁一
动”,后来“来福偷偷数着佐田手里的佛珠”愤怒的火苗从心底升腾而起,眼前眉眼间隐有笑意的佐田虽然熟悉中国文
化,手有佛珠,却是侵略中国的一员,表现出的是来福对日本忘记中国的友好残杀中国人的愤怒情绪。
7.A 【解析】A项,“b补叙”说法不当。由第二段“他想起两个月前的一幕”一句可知,佐田来到豆腐坊,特别喜
欢来福做豆腐的手艺,这些情节是倒叙的内容。
8.①从情节上说,给故事一个悲情的结尾。佐田没有看信,说明他可能已经战死,和前文佐田亲吻照片的情节形
成了很好的照应。②从主题上说,悲剧结尾直指战争的残酷。
9.示例一:来福应是小说的主人公。①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目为《豆腐坊往事》,豆腐坊中最主要的人物是来
福。②从情节上看:小说主要围绕来福来写的,正是通过他的回忆、经历、再回忆把文章组织在一起。③从主题上
看,小说意在表现像来福这样的老百姓不仅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而且对敌人的情感超越了仇恨,升华为惋惜和同
情,凸显人性的光辉。
示例二:佐田应是小说的主人公。①从内容上看,小说大篇幅运用细节描写,如动作、神态描写等,丰满了佐田的
形象,表现了他温情的一面。②从情节上看,佐田的一举一动始终推动着故事的发展。③从主题上看,作者意在控
诉战争的残酷,佐田这样的小手工业者,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不得不打破自己平静的生活,和亲人分离,奔赴战
场,面临死亡的威胁。
10.EJM 【解析】此句大意: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
常怀恐惧呢?
11. C 【解析】A.于:介词,比/,介词,引出行为对象,不译。B.以:介词,用/,介词,把。C.所:两
个“所”都放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D.而:转折连词,却/表假设的连词,如果。
12.D 【解析】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理解错误, 依据“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
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的大意可知,鸟筑
巢很高,鱼藏水很深,本来很安全,但是因为贪吃食饵的缘故。最终还是被人们捕获,而不是鸟贪高,鱼
贪深,它们贪的是饵。
13.(1)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得分点:“且”,况且;“必”,必定;“丧”,使动用法,使……灭亡;“亡”,使动用法,使……
灭亡。)
(2)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1
{#{QQABJYCQogCoAABAAAhCUwWQCgAQkBCAAIoGQAAEsAIAAQNABAA=}#}
(得分点:“陷”,使动用法,使……陷;“贪冒”,贪图财利;“何以异哉”,宾语前置句,“以何异
哉”。)
14.(1)使百姓安宁(2)自身常获欢乐(3)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解析】(1)依据文句“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可概括,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
(2)依据“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可概括,可避免因恐惧多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就是自身常得
欢乐。(3)依据“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可概括,可避免让子孙后代蒙
受羞耻,证明理解也就是“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译文:
①人有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
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
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 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
国家,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
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
②贪财的人并不真正懂得吝惜财物。例如内、外朝官五品以上的,俸禄优厚,一年所得到的收入,那
数目本来就多。如果收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不过得到几万,一旦暴露出来,俸禄就会被削除,这难道是懂
得吝惜财物吗?谋求小的收入却失掉了大的利益。从前公仪休生性喜欢吃鱼,但他不收别人送的鱼,他就
能长久吃得上鱼。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
自身丧命。《诗经》说:“大风生成因为有隧道,贪财的人败坏同类。”这确实不是错误的话。过去秦惠
王想征伐蜀国,不知道去蜀国的路径,就雕刻了五头石牛,在牛尾后放着黄金,蜀国人见了,以为石牛会
拉出金子。蜀王派遣五个力士拉石牛进蜀。道路修成,秦军随后进攻,蜀国于是灭亡。汉朝大司农田延年
贪赃三千万,事情败露后自杀身死。如此之类的事情,哪里能够记得完!
③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
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这话可以深以为诫。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
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怎么能为了
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呢?”
④古人说:“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不高,所以在树木的顶端筑巢;鱼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
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但是还是被人们捕获,都是因为贪吃食饵的缘故。”现在大臣接受任命,身居高
位,领取厚禄,应当履行忠诚正直,遵循无私清廉,这样才能没有灾祸,长守富贵啊!古人云:“祸福无
门,惟人所召。”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15.B
16.①拟人。“燕语”赋予春天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和平宁静、亲人团聚的场景。
②对比。“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③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虚实相生,表现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④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下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疆,不能享受这宁静,无
法得到这温情,在上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下句更显得沉郁悲壮。(以上任意两种手法,分析到位即可给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莺啼燕语报新年”中,“燕语”赋予燕子以人的动作,“莺啼燕语”,既是和平宁静的
象征,又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形象写出了和平欢乐的场景。
其次,采用了对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色彩浓
丽,生意盎然。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诗人好似信笔而下,但震撼力却很强。所以“莺啼燕语”的春
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
第三,采用了虚实结合。“莺啼燕语报新年”意思是“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这是眼前实景,“马邑龙堆路几千”,
意思是“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这是想象,表现了对征人的挂念。
最后,运用了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手法。“莺啼燕语”写出了和平宁静和新年佳节时亲人团聚。但是,另一
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第一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第二句写
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疆,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在第一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第二句更显得沉郁悲壮。
17. (1)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2) 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2
{#{QQABJYCQogCoAABAAAhCUwWQCgAQkBCAAIoGQAAEsAIAAQNABAA=}#}
(3)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5) 常于几成
而败之 慎终如始
18. B 19.B 20.D 21.A 22.C
23.【参考答案】①只有解决续航难题②也要“用得好”③相比于充电模式(6分。每写出 1处给 2分。意思答对即
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4.审题立意
审题:材料由对比鲜明的两段内容组成。一是树枝和树根特点的对比,树枝美丽、喧嚣,树根朴实、沉稳。二
是古人对树枝和树根的不同态度对比,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寄寓了古人对树枝、树根的褒贬之
情。理清了两则材料的内涵,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立意。
从树枝与树根的关系切入。二者既是统一的关系,树根长年累月默默输送养分,带来了树枝的繁华热闹,
由此,可以隐喻“厚积‘勃’发”、“台前幕后”;二者也可以是对立关系,树根朴实,树枝招摇,究其原因
是树根成熟稳重,树枝喧嚣浮动。由此,可以隐喻人生应该沉稳踏实,固本强基。
从古人对树枝、树根的不同态度切入。古人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可以看出古人贬树枝,赞
树根,究其本质,则是启示我们为人要踏实稳重。而当今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分
年轻人,一味追求光鲜亮丽的人生,忽视踏实勤奋的工作。由此,可以针砭时弊,探究其背后的根源。
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国家非遗传人数
十年潜心躬耕,终成大器,也可结合当今社会现象,指出舍本逐末的危害,亦可将二者综合运用,形成正反对
比论证,使文章论证得更为严密。
立意:
1.固“本”强“末”。2.厚积才能“勃”发。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4.沉稳人生,拒绝浮华。
5.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6.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
优秀作文
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
树根深埋地下,寂静无华,却称之为“本”;树枝葱茏繁盛,花香弥漫,却称之为“末”。人生亦是如此,
正如《论语》所记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行于世,理应固本强基,砥砺深耕,壮大自己的根系,
方能有源源不断的给养,使人生之花始终摇曳于岁月的枝头。
林逋于《省心录》中有言:“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成长之路如木之生长,非一
日之功,唯有脚踏实地,静心沉淀,方能有所成就。
养得深根,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一时的长短快慢并不意味着什么,最终决定
胜负的是看谁更有力量跑得最久、跑得最远。然而纵观当下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
分年轻人,为了敲开理想工作的大门,过度包装自己的简历,摇身变成无所不能的“全才”,却最终在实践中
暴露自己的“华而不实”,从而陷入信任危机,甚至面临辞退。所以我们不妨在开始时就放慢脚步,扎根地下,
踏实躬耕,沉淀自己,厚积“勃”发。
古往今来,脚踏实地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唯有拒绝浮华,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方能踏出坚实
的人生。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伯礼院士幼年时便潜心研究中医药学,他翻遍中医古方,熟
记每一味中药的药性药理,在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领域砥砺深耕,于武汉疫情严重之际,采用纯中医中药的方法
治病救人,创造性实现“三个零”的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用百倍心血,开一剂良方,数十年的潜
心钻研为他积蓄了蓬勃的力量,终在古稀之年,获得了“共和国勋章”,彰显人生价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
年功,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也应远离喧嚣,扎根地下,涵养力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在这个风云变幻、快速发展的时代,青年一辈当日积跬
步,以致千里。东汉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终成“草书之祖”;天才少女武亦姝,高中时诗词储备量便
已惊人,最终斩获《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外卖小哥雷海利用工作之余,读书背诗,最终惊艳众人。他们无一
不在启示我们,青年立身于世,应当戒骄戒躁,沉淀自我。脚踏实地,则根本固,大事可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为新青年的我们,更应明白其中的真谛。我们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涵养根本,使民族复兴的大树枝繁叶茂。
3
{#{QQABJYCQogCoAABAAAhCUwWQCgAQkBCAAIoGQAAEsAIAAQN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