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导入
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
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毯坐食无鱼。
————陆游《咏猫》
狸奴是古代对猫的爱称,裹盐是古代的一种习俗。如果家里没有猫,就会包着盐和鱼等贵重物品去换,以此来表示对猫的重视。
小说
猫
16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一 读一读字音
duó
yù
sǒng yǒng
quán
铎 忧郁 怂 恿 蜷伏 惩戒
污涩 红绫 悲楚 妄下断语
怅然 冤枉 辩诉 徜徉 沮丧 诅咒
chéng
sè
líng
chàng
wàng
yuān
chǔ
biàn
yáng
jǔ
zǔ
三 记一记词义
1.污涩:
2.忧郁:
3.毫无生意:
肮脏且不光滑。
忧伤愁闷。
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
6.怅然:
7.若有若无: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
9.畏罪潜逃:
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活动一:说猫,理结构
快速默读,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结合内容给文中的几只猫取个“名副其实”的名字。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外貌描写)
“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动作描写)
三妹特地买了个很小的铜铃,用工绫穿了挂在它颈下(外貌)
第一只猫:
花花、球球、可可、小铃铛、小侣
外貌:浑身黄色的
动作: a“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b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第二只猫
小黄、欢欢、活泼
1、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2、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对于它 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
3、去得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
第三只猫:
流浪、丑丑、怜怜
第一部分(第①②段):
第二部分(第③一 段):
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 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
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有何作用?
在内容上交代了养猫的结局,奠定了感情基调;
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1.作者是怎样运用“伏笔”来写三只猫的命运的?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第一只:“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暗示了它“死亡”的必然之势。
第二只:“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跑到街上去嗮太阳。”“总看见它在铁门外”“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暗示了它必然“亡失”的结局
第三只:总是“凝望”鸟笼、嘴里“好像”嚼着什么为下文被“冤死”埋下伏笔。
活动二:说猫,赏写法
2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铺垫
对比
活动二:说猫,赏写法
有了前两只猫作对比,使第三只猫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更能突出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活动三:说猫,品感情
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1、 那时 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愉悦之情)
2、“我心里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难过、酸辛 )
第一次养猫:
2、“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突然间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在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 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让人难受,干脆不养了。(为第三只小猫的出现埋下伏笔。)
第二次养猫:
1、“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我”失猫的怅然,对恶人的愤恨!
芙蓉鸟被害案
案发现场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
案件定性:
冤 案
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是猫
对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它常常对鸟笼凝望。
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腿
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它。
买鸟---凝望---蒙冤---屈死---真相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自我反思的自省意识
第三次养猫
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难过、愧疚、后悔、自责)
结构上的作用: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以照应开头,使文章在结构上具有了首尾照应的特点。
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灵魂的伤痛,觉得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内容上)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活动四:说猫,悟人生
第三只猫的冤死的原因有哪些?
1、“我”的主观臆断
2、猫:“若有若无”的地位;“不能说话辩诉”的弱小;难看的外表,忧郁的性情。
3、妻子的笃信、张妈的沉默无言、妹妹的助推
表示推测,不确定的词语:似乎、好像、我以为、我想
《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在思想上却非常彷徨,他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
《猫》是一篇小说,是《家庭的故事》的首篇,作者认为“小说是改良社会的利器,改良社会要从家庭改起”,所以作者以此为题材,借以反映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社会。
写作背景
写“猫”就是写人,写社会(托物寓意)
活动四:说猫,悟人生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请从“我”和”猫”的角度说说你从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从 “我”的角度: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民主),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平等、博爱)
从“猫”的角度: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 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山水草木 井灶洿池 皆有其精气
猫鸟鱼虫、主人奴仆、俱无此贵贱
善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