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与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与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0-19 14:4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圆柱与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能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2.沟通立体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
3.引导学生以归类的观点去了解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乐趣。
学情分析:
学习这节圆柱和圆锥的复习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小学阶段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全部内容,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基础知识和空间想象能力。在对圆柱和圆锥的复习过程中,建立与其它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以及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2. 难点:沟通立体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建立知识框架。
教学过程:
【导入】(一)“物以类聚”——特征归类,知识梳理
1.课件出示一个变化的图形,这个图形无论怎么变化,都具备圆柱的特征,今天我们复习与练习的主题与圆柱有关 看到圆柱,你还能想到什么图形 它们都是什么图形 以下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图形。
有一个成语叫“物以类聚”,你觉得用在这里合适不合适 还能不能再细分,再找找相同的特点,让它们聚一聚,类一类 我觉得可以放开你的思维从多种角度来打量它们、审视它们,肯定还能发现点儿什么。相信你们会有很“个性”的想法!这里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自由结合讨论。
【活动】二、“无中生有”——从无到有,知识应用
1.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聚一聚,你觉得谁是那个主角 (圆柱)看来它很关键,你觉得对它了解或者说熟悉吗
(课件展示) 这是一个圆柱形的木桶,根据图示信息,你能不能进行“无中生有”,提出一些你认为合理的实际问题
出示:一个圆柱形木桶,底面直径是 4dm,高是 6dm。老师这里也有相似的问题,你会解决吗
出示:给这个木桶的中间打三道铁箍,需要多少分米的铁丝
给木桶的侧面涂上红色的油漆,油漆面的大小是多少
做一个无盖的木桶,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木板 这个木桶最多能盛多少升水 学生解决之后,同桌 2人互改,发现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活中能直接使用这些计算出来的数据吗
【设计意图:复习课的练习,应该指向学生的薄弱的环节,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对公式的运用要求并不难,什么时候用哪个知识来解决却是学生的弱项。这个设计,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基本概念,巩固计算方法。】
根据圆柱的动态变化解决问题,看刚才大家的忙活,确实对圆柱够熟悉的,有勇气再试试
这是一个圆柱体的木材,底面直径是 4dm,高是 6dm,你们能不能当一次木匠,对圆柱进行一下“加工”,继续让它“无中生有”,制造出更多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总结学生想到的情况:切、削、接、铸、挖等。同学们想到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呢
①把圆木削成最大的圆锥,需要削去多少
②把圆木沿水平方向横着切成相等的两段,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③把这段圆木沿底面直径纵切后,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④如果给圆木接上 10厘米长的一段,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如果你还有想法,能不能自己编题 待会儿给大家展示。
学生可以选择几个问题解决,遇到困难的可以点击旁边的“help”,让它给你点儿提示。学生展示,对拓展题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练习不是把学生拉到同一起跑线,而是使不同的学生通过练习有不同的思考,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挑战过程中,选择方法、整合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
【活动】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知识联网下面能不能来个“触类旁通”或者“举一反三”,把这样的加工方式用到其他图形上吗 继续无中生有啊 哪些图形也可以这样削、切、接呢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你能不能用你的慧眼从这些不是圆柱的图形看出圆柱 把不是圆柱的变成圆柱的 这次不当木匠啦,改当设计师,只谈创意。引导学生联想到长方体、正方体、圆锥。刚才说的都是立体图形的事儿,有没有哪位联想丰富,找到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设计意图:复习课是学生能力提升的最佳时机,这里的设计,引导学生“触”及圆柱,“通”至长方体、正方体、圆锥,将原来每节课里获得的散装的知识与方法,在整体背景下重新组织与建构,使原来彼此分割开来的方法联结成统一的整体。温故而知新,实现复习更深刻的意义!至此,达到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更加系统化。】
教学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