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I专题1 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I专题1 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09 20:5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
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专题一
情境导入
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有两位显赫的重臣:索额图和明珠。他们不仅担任高官,而且是皇亲国戚,分别被称“索相”“明相”。这是错误的,你知道原因吗?
整体感知
本课以“废丞相”、“设内阁”、“设军机处”、“改土归流”为点讲述明清专制皇权的加强。图示:
知识梳理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废除丞相制度
(1)原因: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永远废弃丞相制度。
(2)措施: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________________,并宣布成为定制。
(3)影响:达到了__________的目的,但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直接隶属于皇帝 
高度集权 
明初废除宰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宰相制度的废除反映了什么趋势?
(1)根本原因:宰相制度不利于皇权的高度集中。
(2)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思 维 拓 展
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__________的助理机构。
3.特点:始终未取得法定的地位,不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机构。
4.职权:__________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受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5.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宦官参政,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处理国政 
中央一级正式
的行政 
职权范围
明朝内阁和近代西方内阁:明确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职责是只备顾问,无决策权,是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西方近代内阁为法定机构,是国家决策管理机构,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
思 维 拓 展
二、军机处
1.军机处
(1)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______________的需要,设立军机房。
(2)特点
①职责:最先是___________,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适应西北军务 
协办军务 
②地位: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③构成: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封闭。
(3)意义:提高了办事效率,进一步加强了__________制度。
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君主专制 
2.密折制
(1)设立:雍正帝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
(2)目的:加强皇帝对__________的控制。
(3)影响
①中央政治权力更为集中,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__________。
②地方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行政 
行政效率 
政治自主性 
能动性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1)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
(2)程度空前强化。
(3)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点 拨 提 示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目的: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原则
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___________,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___________进行行政管理。
宗教信仰 
因地制宜 
3.措施
4.意义
稳定和巩固了国家疆域,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近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奠定。
理藩院 
改土归流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对维护我们祖国的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也使中央和地方形成了因循守旧之风,逐步丧失了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结果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点 拨 提 示
合作探究
[史料]
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皇明祖训》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 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问题]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1)措施:废丞相,分散相权。理由:“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2)机构:内阁。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惟恐不合帝意。
(3)变化: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根本原因:皇权专制。
(4)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走向衰落。
拓展深化
1.宰相制与明清内阁制的比较
宰相制 明清内阁制
相同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
不同 地位 法定机构,制度赋权 非法定机构,咨询机构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对皇权的作用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皇权
结论 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2013·山西诊断)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之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解析】 由材料中“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等信息可知,在明代,内阁成员往往会与文官阶层利益一致,往往不会因考虑皇帝的意志而得罪大臣。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A项。内阁的设立并未加强对百宫的监察,排除B项;内阁并非丞相,设立内阁并不能弥补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 A
2.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趋势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丞相负责行政,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军事,但并未任命。②汉武帝为强化皇权,建立中朝制度作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更将相权一分为三。④北宋在中央也实行分权的措施,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并立。⑤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由六部分掌相权,后又设内阁。⑥清朝设军机处,强化了皇权。
(2)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第一,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它贯穿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史的始终,但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直至明朝废除丞相。第二,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如唐朝、北宋、明朝都很明显。第三,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的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2013·长沙联考)自汉朝到清朝,“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
①始终没有实权 ②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 ③最初都是临时机构 ④始终由高官任职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解析】 ①错误,三个机构的权力均是开始较小,后来逐渐增大;②正确,三个机构的官员开始时均是皇帝的侍从顾问,都属于皇帝的近臣;③正确,这三个机构开始都是临时机构,后来发展成为常设机构;④错误,这些机构的官员开始均是品级较低的官员。综上所述,本题选择B项。
【答案】 B
随堂体验
1.明初,丞相制度被废除。此后,六部的运行方式是(  )
A.直接向皇帝负责
B.受命于殿阁大学士
C.隶属于军机大臣
D.六部长官拥有相权
【答案】 A
【解析】 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后,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使其直接对皇帝负责,答案为A。
2.(2013·福建仙游高一检测)“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  )
A.适应军事需要 B.加强中央集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D.巩固皇权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用兵西北”“始设”等信息可知,适应军事需要是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故选A项;B、C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是根本目的。
3.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
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意味着封建制度已经衰败
【答案】 A
【解析】 解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军机处仅仅是一个“照葫芦画瓢”的机构,即传达机构。所以选A。
4.2014年是西藏民主改革55周年。中国历届中央政府都对西藏进行了有效管辖,其中清朝设立的主管西藏等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 (  )
A.宣政院 B.理藩院
C.军机处 D.内阁
【答案】 B
【解析】 理藩院是清朝设置的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负责管理蒙古、西藏、新疆的事务。
5.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过程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存在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两对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削弱相权,不断加强君权,专制主义日益发展到顶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