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二
第1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专题二
情境导入
1997年,为了迎接香港回归,以洗刷百年国耻,南京各界人士决定捐款铸造警世钟,警示国人牢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历史教训。下面的图片就是当时南京市民捐款铸造的警世钟,现存放于南京静海寺。一百多年前,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随后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中国从此开始了近代屈辱的历程。
近代前期列强一共发动了哪几次侵华战争?战争的结局怎样?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中国近代如何一步一步由主权独立的国家走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本课,共同感受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吧!
整体感知
本课主要讲述列强运用军事占领、签订条约、获得特权、划分势力范围等手段一步步打开中国大门直至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影响。图示:
知识梳理
一、国门洞开
1.过程
条约
项目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时间 1842年,鸦片战争后签订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
内容 赔款 2 100万银元 白银二亿两 白银4.5亿两
割地 割________给英国 割辽东半岛、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日本 (1)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________
香港岛
广州、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厦门、福州、
宁波、上海
派兵保护
条约
项目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 开埠 开放_________ 为商埠 开放_______、________、苏州、杭州为商埠 (2)严禁_______ ____________
(3)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特权 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须中英商定 投资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的_________开设工厂
澎湖列岛
沙市
重庆
通商口岸
参加反帝活动
中国人民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及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各是什么?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英国意图打开中国国门,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虎门销烟仅是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
(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军事技术的落后和领导人的失误,而是封建制度本身的落后,即落后的封建制度难以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思 维 拓 展
2.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沿海各省、长江中游,甲午战争后又进一步深入到长江上游地区。说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逐渐深入,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南京条约》中的割地、赔款、协定关税分别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割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开了割让土地的先例。赔款:开了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协定关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的经济侵略。
图示列强侵华“五大趋向”
点 拨 提 示
2.影响
中国逐步沦落为_________________国家。
(1)军事上:破坏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掠夺财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2)政治上:破坏了中国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主权完整。
(3)经济上:疯狂地向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并通过_________、勒索赔款、设厂筑路等手段_________________。
半殖民地半封建
领土、领海和司法
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政治贷款
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
(1)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国家。
(2)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经逐渐近代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因素产生并日益发展壮大,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产生和发展了资本主义。
点 拨 提 示
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任务的变化
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者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与以前条约相比,《辛丑条约》的特点:
(1)从内容上看:以前条约多以获取侵略权益,尤以经济侵略权益为主,因此以割地、赔款、开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不割地,不开埠。虽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
(2)从目的上看:以前条约都是通过打击清政府进而获取利益;《辛丑条约》直接目的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禁止一切反帝组织和活动。
(3)从影响上看: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4.《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社会矛盾
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确立,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统治集团(后来是北洋军阀)的矛盾。
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瓜分狂潮
(1)原因:___________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过程
①______________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②德国派军占领了胶州湾,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随后,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__________”。
(3)影响:中华民族陷入从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严重危机之中。
《马关条约》
三国干涉还辽
势力范围
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
2.“门户开放”政策
(1)原因
美西战争
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
(2)内容: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要求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____________”。
(3)实质: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______________”。
(4)影响: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列强在中国的争夺暂时取得表现一致,形成了______________的局面。
利益均沾
国际共管体系
共同宰割中国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仅是暂时缓和了列强间瓜分中国的矛盾,但中国的民族危机并没有减弱,反而伴随列强共同宰割中国局面的形成,危机进一步加深。
点 拨 提 示
合作探究
[史料]
史料一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向英国商定。
——《南京条约》
史料二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
1
列强侵华的阶级特征
史料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辛丑条约》
[问题]
根据材料分析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1)材料一协商关税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2)材料二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材料三说明清政府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史料]
材料一 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 ——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2
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
——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
材料四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问题]
依据材料一、二、三、四分析近代通商口岸设置产生的影响。
[提示]
1.是列强侵华的基地,损害中国主权,是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
2.通商口岸从沿海深入内地,从一国到多国,成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础,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通商口岸是接纳近代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基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4.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近代化和社会的转型。
拓展深化
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1)负面影响:①割让台湾等地,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②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通过货款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③开放新的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④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正面影响:①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真正觉醒的开端,改革成为全社会一致的呼声;孙中山开始建立革命团体,开展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②清政府开始进行改革:变法维新的主张开始得以实施;清政府决定编练新军。
(2013·福建福州调研)史学界认为: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对中国而言,是部分领土和主权的丧失;对列强而言,则是在中国国土上取得了超国民待遇。这是一种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上的严重不对等。据此解读,《马关条约》中日本取得“超国民待遇”最典型的表现是( )
A.与清政府协商关税
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解析】 A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B、C、D三项都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但B、C两项不符合题意。《马关条约》签订时,清政府严格限制本国公民投资设厂,所以,D项是一条“超国民待遇”。
【答案】 D
随堂体验
1.《南京条约》签订后,中英商定“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民由内地惩办”。这实质上使英国获得 ( )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设立租借特权 D.开设工厂的特权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体现的是“治外法权”(外国人在华犯罪,由外国以其法律处置),即领事裁判权。
2.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D.专制君主受到强烈冲击
【答案】 C
【解析】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3.(2014·山东·18)“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从所给材料看,面对这一条约,近代中国人主张发展经济以应对列强,这就说明这一条约主要体现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根据所学可知对中国经济侵略进入新阶段的只有《马关条约》,故答案为D。根据所学知识,ABC三项条约签订时,还没有出现洋务运动,排除ABC。
4.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说过:“我们在‘暴乱’(义和团运动)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这是因为( )
A.清政府保证“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B.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即英国领事)照办”
C.清政府保证“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D.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铁路沿线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注意题干时间信息“1902年”,此时应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莫理循之所以有如此的分析和结论,是因为中国政府严厉禁止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清政府已经彻底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答案为C。
5.下列关于“门户开放”政策表述正确的有( )
①1898年,美国首先向列强提出
②“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华取得的利益
③有利于更好地维护中国的主权完整
④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门户开放”政策提出于1899年,它的签订更有利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所以①③表述错误,故选B。
强化作业
(点此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