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I专题5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I专题5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09 20:5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五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专题五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主动要和周总理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貌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这样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他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总理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已有很多人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只见周总理略皱了一下眉头,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擦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新中国成立,震撼了世界,有的国家伸出友谊之手,有的国家采取敌对态度,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取得了哪些重大外交成就,其原因影响如何呢?
本课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取得的外交成就。图示: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历史背景
(1)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国际:正值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____________阵营和以____________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始终奉行___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资本主义 苏联 独立自主 
3.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
(1)“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____________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2)“一边倒”: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____________阵营一边。国民党 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____________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帝国主义  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政策有何本质的区别?三大外交政策的实施有何重大意义?
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意义:三大外交政策宣告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终结,从此我国彻底告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屈辱外交。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举行开国大典的次日就同________建立外交关系,随后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家建交。
(2)1949年12月,_________率中国政府代表团乘专列前往莫斯科访问。
(3)1950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兼外长周恩来一行出访苏联。次月,中苏签订《____________________》。苏联 毛泽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1)1953年________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____________,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3)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朝鲜 经济建设 
2.过程
(1)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_________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发展: _________年周恩来,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印度 1954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____________”。
4.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__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  基本准则 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____________问题。
(2)进程
①召开:________年4月至7月,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出席会议。
②转折:在会议陷入僵局时,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了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
③成果:会议最终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__________协议》。 印度支那  1954 日内瓦 
(3)意义:
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____________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②缓和了________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大国 亚洲 2.万隆会议
(1)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2)进程:
①召开: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出席会议。
②特点:是第一次没有____________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③议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____________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④贡献:周恩来提出了“____________”的方针,受到了赞扬和拥护。殖民主义 国际问题 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中“同”、“异”各自表现在哪些方面?
(3)成果: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形成了亚非人民友好合作的“____________”。万隆精神 [史料]
材料一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材料二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
——《共同纲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材料三 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内……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
——1949年2月毛泽东与米高扬的谈话
[问题]
(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制定出怎样的外交方针?
(2)材料二反映的是新中国的哪一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的哪一外交政策?这一政策主要是针对什么问题而提出?[提示]
(1)新中国有必要制定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与各国间的关系。
(2)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意义:该政策解决的是如何对待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外交,它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3)政策: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方针的政策。问题:这个政策是解决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策略。1.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有利和不利的国际因素
(2013·台州六校联考)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的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但信件却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 (  )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C.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解析】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政府提出“另起炉灶”等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即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美国是国民政府的建交国,当时还没有与新中国建交,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不承认柯乐柏总领事身份,故选C。
【答案】 C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特点、意义
特点:
(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与运用,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大创举。
(4)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国家间关系应当遵循的平等性原则。
意义: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②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一,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其二,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其三,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其四,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014·东阳联考)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  )
A.参加日内瓦会议
B.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实行无敌国外交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体现了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又体现了不以意识形态为标准的务实性,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
【答案】 D
1.周恩来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不学“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西太后、袁世凯、蒋介石,即要平等外交,也就是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A、C、D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所以选B。2.(2013·山东潍坊模拟)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训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发展了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B.粉碎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
C.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D.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
【答案】 A
【解析】 “一边倒”是处理新中国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外交方针,不是为了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3.1949年底《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所产生的最深远的意义在于(  )
A.加强了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
B.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
C.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列强对中国孤立封锁包围等情况考虑,A、B、C三项都是直接作用,D项影响更为深远。4.(2013·安徽屯溪一中期中测试)1960年,中缅两国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范例。这表明 (  )
A.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邻国的关系
C.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出中缅条约已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互不侵犯、和平共处等原则列入相应条款,而“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范例”则表明此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5.(2013·陕西宝鸡质检)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席国际会议,并在会议期间发挥了积极作用,“积极作用”是指 (  )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促进会议采纳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D.促成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A项是1953年周恩来访问印度时提出的;D项不符合史实;B项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只有C项符合题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