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
1. 下列对加下划线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食无求饱 求:追求 B.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 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D. 质胜文则野 野:粗野、鄙俗
2. 下列对加下划线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而不仁 而:如果
B. 小人喻于利 于:在
C. 不亦重乎 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D. 其“恕”乎 其:它
3.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宗”是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被追尊以名号,往往称某祖、某宗。
B. “先帝”用以称呼本朝在位皇帝的亡父,“先”指已故的,多用于尊长,如先君、先妣。
C. “羽林”是“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是皇帝禁卫军的名称,汉武帝时始设。
D. “赠”是指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获得追赠的官员生前一般官职很低。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佚于治事 佚:通“逸”,安逸,轻松
B. 六马之乖离 乖:违背,分散
C. 疾则僻矣 疾:生病
D. 必原其故 原:追溯本原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万民之叛道 必知乱之所自起
B. 若责民所不为 爱人若爱其身
C. 莫善乎以道御之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此天子气也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 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 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 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 “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 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 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这与文本二所说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都主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二)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选自《庄子·五石之瓠》)
8.下列对句子加点词的解释,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B.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固:坚固
C. 请与之 与:给予 D. 裂地而封之 封:封赏
9. 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子曰:“其‘恕’乎!”
B. 其大若垂天之云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 死于罔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 卑身而伏 任重而道远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B.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C.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D.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为文恣肆,善于驳难。关于如何看待大瓠和大树的两段话,阐述了无用和有用的辩证关系。
B. 庄子认为,惠子拙于用大。在惠子眼中无所用处的大葫芦,庄子认为可缚系于腰间作济渡之用。
C. 庄子认为,“无用”是事物的外在价值,而“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的用处。
D. 庄子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悠游自得,他否定大樗无所可用,是源于对逍遥境界的不懈追求。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4小题,共20.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写雪,主要描写了下雪之前的情景,条理清晰。
B. 颔联通过飞禽无影、竹枝折断从侧面烘托了雪之大、雪之厚。
C. 颈联写景由高到低,写出了雪后大地白茫茫一片的情景。
D. 本诗没有一个雪字,但雪又无处不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文学功力。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试题。
长安秋望(赵 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典出《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②典出《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3.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长安景色,伴随着丰富的联想:清晨时分,云雾在缓缓飘动,雄伟壮丽的宫阙在脚下浮动。
B.“紫艳”二字写出了菊花美丽的色泽,“静”写出了菊花娴雅的仪态,寄托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
C.尾联使用了两个典故,言简而意深,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而又不能归去的惆怅情怀。
D.本诗写景富于变化,有全景描写,有仰视,有俯瞰,有动静结合;选取一系列的典型景物,清新恬静。
四、语言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古以来,琴棋书画就是中国文人素养的具体表现,其中琴居“四艺”之首。古琴音色纯净、幽雅,( )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走手音犹如袅袅余韵越来越微弱,直到随风飘散。走手音是古琴特有的弹奏技巧,可以让人的思绪随着若有若无的琴音游走起伏,获得乐音之外更加广阔的联想,这就是古琴特有而微妙的 。
古琴是抒怀寄情之物。它形制小巧,音量不大,传播的范围有限,因此弹奏古琴,就好像人与人之间的 ,需要选择一处比较雅致安静的环境。古人视琴如圣物,往往将其当作陶冶自身、与天地万物融合的媒介。古琴艺术的高妙之处就是将音乐艺术与人生境界相连, ,让人们伴随着音乐声徜徉在更清纯、幽雅的精神世界中,唤起内心深处的思想共鸣。
古琴传承千年,琴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高达150种左右,其中《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古琴谱的刊印发行直接推动了古琴曲目的交流和普及。明末清初,古琴迎来了发展繁荣期,各个流派 。受地域文化差异,以及师承和传谱条件的不同,古琴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古琴艺术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高达150种,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B.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有150种左右,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的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C.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高达150种左右,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的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D.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至少有150种左右,其中《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的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有泛音、走手音、散音三种: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
B.有散音、泛音、走手音三种:散音之声古朴、稳重、深远,
C.有走手音、泛音、散音三种:散音的音色古朴、稳重、深远,
D.有散音、泛音、走手音三种: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弦外有音 闲言碎语 抑扬顿挫 不绝如缕
B.弦外之音 闲言碎语 抑扬顿挫 百花齐放
C.弦外之音 促膝长谈 抑扬顿挫 百花齐放
D.弦外有音 促膝长谈 抑扬顿挫 不绝如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茶峒处在三省的交界点上。这里山城雄峙,城垣逶迤,河水悠悠。青石道路整洁风雅,吊脚楼__________,白塔耸立,古渡摆舟,如诗如画。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河水____________。《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当地的顽皮伢仔喜欢在这里撒尿,笑咧咧地夸口:“哈,老子一泡尿浇遍三省!”渡口还在老地方,不过尖头的渡船变成方头的了。还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桨,不过牵连两岸的篾缆换成了脚拇指粗的钢索了。( ),也许是有的,一时半会儿不知跑到哪儿玩耍去了。
读过沈从文的《边城》《湘西》《湘行散记》等著作,他一片深情地把湘西一带的民情风俗、老幼贵贱的爱憎哀乐,写得_____________。沈从文的笔是彩笔,写出来的文章像画出来的画。画的是写意画,只几笔就点出了韵味和神韵,轻妙而空灵。我想,是这块神奇的土地哺育了沈从文,使他____________。有了沈从文,这荒远的边地边城走近了我们,成为众多旅行者寻觅的热土。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古色古香 明澈如镜 绚丽多姿 名声大噪
B.古老沧桑 波光粼粼 千姿百态 声名鹊起
C.古色古香 波光粼粼 绚丽多姿 声名鹊起
D.古老沧桑 明澈如镜 千姿百态 名声大噪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
B.摆渡的还是个老人,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
C.老人还在那里摆渡,翠翠和黄狗也许是没有的
D.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翠翠和黄狗也许是没有的
四、默写(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
(2)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杜牧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
古代优秀的士人,尊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信条。在其位,则积极建言献策,以期有补于世用;不在其位,仍能心系朝堂,时时牵挂国事,以各种方式表白心迹。
而北大教授戴锦华也认为,知识分子与知识多少无关,而是一种社会担当。
作为时代青年,你从以上材料中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石家庄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1. B项,敏:勤勉。2. D项,其:大概,表推测的语气。
3. D项,“获得追赠的官员生前一般官职很低”错,“赠官”是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或官职的行为。获得追赠的官员生前未必官职很低。
4. C.“疾”应为憎恨之意。句意:有了憎恨,就会产生邪僻的行为。故选C。
5. A.“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百姓背叛正道/必定会知道混乱所起的根源。
B.“若”:如果/像。句意: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爱别人就像爱自己。
C.“以”:介词,用/介词,把。句意:最好的办法是用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D.“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句意:有一颗同情之心,是仁爱和正义之人的最高境界/这是天子的运气。故选D。
6. C.“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错误,原句“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意思: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故应是第一个“百姓”之意。故选C。
7. C.“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错误。原文所说的“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意思是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并非指“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故选C。
参考译文:文本一: 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
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
文本二: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8. B.“固:坚固”错误。“固”,实在,确实;句意: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故选B。
9.A.第一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在;句意: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
第二个“乎”,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吧”;句意:孔子回答:“大概‘恕’字可以吧?”
B.第一个“若”,如,好像;句意:它大如天边的云。
第二个“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
C.第一个“于”,介词,在;句意:就死在网中。
第二个“于”,介词,在;句意: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
D.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句意:屈身伏在那里。
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句意: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故选C。
10.句意: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
“今子有大树”,“子”主语,“有”谓语,“大树”宾语,故本句单独成句,排除BC;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于无何有之乡”作“树”的后置状语,不可断开;且“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结构相同。排除D。故选A。
11.D.“他否定大樗无所可用”错误。根据“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可知,庄子并没有大樗无所可用,而是认为,换个角度看,无用正有大用。大樗做不了栋梁或器具,但可以“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故选D。
参考译文:
(一)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入侵吴国,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二)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权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A选项“主要描写了下雪之前的情景”说法错误。本诗主要写了雪之后的情景。
13.A.“伴随着丰富的联想”错误,这些景致都是诗人拂晓时亲眼所见。B.“寄托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错误。颈联中,诗人看到枯枝败荷的深秋景致,内心是惆怅伤感的。D.“选取一系列的典型景物,清新恬静”错误。由“云物凄清拂曙流”“残星几点雁横塞”“红衣落尽渚莲愁”等诗句中的意象可以看出,这些景象是凄清、伤感,令人酸楚惆怅的,而不是“清新恬静”的。故选C。
17. A(1) 第一处,古色古香: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强调古雅。古老沧桑:指历史悠久,历经沧桑,更强调古旧。结合语境“青石道路整洁风雅”“白塔耸立,古渡摆舟,如诗如画”可知,此处说的是吊脚楼古雅,故此处选用“古色古香”。第二处,明澈如镜:指某个物件明亮而清澈,就好像一面镜子一样,强调河水明亮而清澈。波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净,指水波被阳光照射到的样子,强调河水明净。语境说的是河水明亮清澈,故此处选用“明澈如镜”。第三处,绚丽多姿:形容各种各样的色彩灿烂美丽、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十分丰富。前者更突出文学形象的鲜明,故此处选用“绚丽多姿”。第四处,名声大噪:指名声广泛地传播开去,重点在广泛。声名鹊起: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重点在突然。语境说的是沈从文的名声传播得很广很远,故此处选用“名声大噪”。
B
15.D【解析】照应后文的排列顺序,“泛音、走手音”排最后,排除A、C两项;照应后面“泛音像珍珠”“走手音犹如袅袅余韵”的句式特点,所以应选“散音如钟鼓之声”的D项。16.D
18.B第2段文字讲的是茶峒已经不是沈从文《边城》里的茶峒,而是茶峒的现实情况。所以,在茶峒河渡口摆渡的已经不是《边城》中的“爷爷”这一虚构人物,而是另外一个老人,是真实的人物。所以,排除A、D两项,因为这两项中的“爷爷”是指《边城》中的“爷爷”。C项中的“老人还在那里摆渡”中的“老人”也是指《边城》中的“爷爷”。排除C项。
(3)原句跟改句相比,表达有三处不同:一处是把“韵味和神韵,轻妙而空灵”被改成了“轻妙空灵的韵味和神韵”;二是改句把原句“轻妙而空灵”中的“而”改丢了;三是原句是三个短句,改句是两个句子。从强调内容分析:原句在表达时,把“轻妙而空灵”专门抽出,放在句末,起到强调作用,强调沈从文文章具有“轻妙而空灵”的特点。改句把原句的“韵味和神韵,轻妙而空灵”换成了一个偏正短语“轻妙空灵的韵味和神韵”,“轻妙空灵”作定语,修饰“韵味和神韵”,这样一改,句子就成了普通的叙述句,没有突出强调沈从文文章具有“轻妙而空灵”这一特点。从音调和语气分析:原句“轻妙而空灵”中的“轻妙”和“空灵”之间加上“而”字,拉长了音调,语气更为舒缓,抒情性更强。从句式分析:原句是三个短句,显得活泼、灵动,与整段话的风格更和谐;而改句是两个句子,句式没有原句活泼。
18. (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在明明德 在亲民 (3)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