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专题九
第1课 美苏争锋
专题九
情境导入
1945年,一位苏联外交官在一个十分友好的场合送给美国大使哈里曼一份珍贵的礼物—— 一座雕刻得异常精美的美国国徽,也就是一只木雕老鹰。哈里曼珍爱地将它挂在自己的书房里。七年后美国情报人员偶然发现它是一只窃听器,恼怒之余,美国将计就计,利用这只窃听器向苏联输送大量假情报,直到八年后的1960年才公开此事。你偷听我七年,我欺骗你八年,这场长达15年的谍报战反映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什么特点?美苏针锋相对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对世界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整体感知
本课主要讲述了二战美苏争霸的背景、表现、影响。图示:
知识梳理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历史背景
(1)二战后期,____________体制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雅尔塔
雅尔塔体系≠ 两极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点 拨 提 示
(2)美苏两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和____________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3)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力图“____________”。
(4)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国家利益
领导世界
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利益的根本对立。
点 拨 提 示
2.形成过程
(1)美国的冷战政策:
①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了“_________”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②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提出美国要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党的扩张,即“____________”。
铁幕
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作为开始的标志,但首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英国首相丘吉尔。
③经济上:1947年,马歇尔针对欧洲国家出现的经济困难,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____________计划。
点 拨 提 示
马歇尔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关系
“杜鲁门主义”公开反共反苏,“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④军事上: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组成军事政治集团—— 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
(2)苏联的反击措施:
①政治上: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_________”。
②经济上:1949年成立_______________,旨在建立一个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③军事上: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____________组织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情报局
经济互助委员会
华沙条约
二、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1.全面冷战
(1)德国分裂:
①背景: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冷战逐渐加剧。
②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_________共和国。
民主
(2)朝鲜分裂:
①背景: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形成了两个占领区。
②分裂:1949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____________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3)古巴导弹危机:
①原因:_________年,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
②结果:经过美苏两国的谈判,________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
大韩民国
1962
苏联
2.局部“热战”
(1)朝鲜战争:
①原因:1950年,美国干预朝鲜内战,中国进行了____________战争。
②结果:____________年,战争双方签订停战协定。
③影响:是二战后的第一次大规模____________。
(2)越南战争:
①原因:1961年,美国发动侵略越南的“__________”。
②结果:美国失败。
③影响: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抗美援朝
1953
局部战争
特种战争
“冷战”不等于无战争:“冷战”是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世界上没有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推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热战”不是“冷战”的结束,而是“冷战”的扩大。因为“热战”是在“冷战”的大环境中采取的军事行动,目的仍是遏制社会主义,所以它实际上是“冷战”的扩大。
点 拨 提 示
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
美国发动“冷战”的目的在于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遏制共产主义蔓延,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加强对西欧的控制,最终达到美国称霸全球的目的。
3.影响
(1)积极方面:
①在冷战的大环境下,____________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____________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____________中相互借鉴经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____________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2)消极方面: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
美苏
世界大战
长期共存
不结盟
合作探究
[史料]
材料一 ……美国对政策的最主要方面就是长期、耐心、坚定和警惕地对俄国扩张倾向的遏制……。
材料二 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地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杜鲁门
“冷战”的目的及其影响
材料三 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后一幕,在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凌晨上演。西柏林人一觉醒来,发觉自己等于成为牢中囚徒。东德在柏林……,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材料四 ……美国准备按照总统决定采取一切必要步骤,包括使用武装力量,援助求援保卫其自由的任何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成员国或保护国。
——1964年8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的《东京湾决议案》
材料五 苏联获得核武器及其运载手段……现在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核战争是一种相互毁灭的战争。
——美国总统肯尼迪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美国冷战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三、四、五概括总结“冷战”的影响。
[提示]
(1)①美国冷战的目的是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和共产主义蔓延。②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实质。
(2)①冷战导致德国分裂。②冷战导致国际局势紧张,局部“热战”出现。③冷战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危险之中。
拓展深化
1.“冷战”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格局被冲垮,为形成新的世界格局提供了先决条件。
②美苏形成了实力的均势,分别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③二战后,美苏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矛盾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导致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④欧洲由于本身的困难和实力无法与美国抗衡,需要得到美国的援助和保护。
⑤二战刚刚结束,包括美苏两国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强烈要求和平、反对战争。
(2)影响
消极
①美苏间长期冷战,人为造成了一些国家的分裂和领土纠纷。
②使国际局势紧张动荡,局部热战不断,甚至处于核战争的边缘。
③加剧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
积极
①冷战建立在美苏两国均势基础之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发生。
②冷战格局下也压抑和束缚了一些地区矛盾与冲突。
③冷战格局下,双方在竞争中求生存,推动了科技发展和整个世界的进步。
④冷战状态下各种制约战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因素增加,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013·郑州期中测试)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这里的“新敌人”指的是( )
A.美国 B.德国
C.苏联 D.法国
【解析】 题干中“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是关键信息,二战期间建立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主要包括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等国,B明显错误。美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既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也有国家利益的冲突,所以答案选C。
【答案】 C
2.马歇尔计划的两个作用
(1)对美国来说:经济上控制了西欧市场,使西欧各国以及它们在海外的殖民地成为美国的商品投资市场;政治上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控制,使其成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战略的忠实伙伴。
(2)对西欧而言:经济上帮助西欧各国渡过了战后重建的困难时期;政治上防止了欧洲革命的爆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
(2013·湖州模拟)某西方学者明确指出:“马歇尔计划则对冷战的激化和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这主要是因为该计划的实施 ( )
A.标志着战后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B.使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完全激化
C.加强了西欧与美国的政治经济联系
D.导致美苏由同盟关系转为对抗关系
【解析】 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来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A、B、D都与马歇尔计划不符。
【答案】 C
3.两极格局的演变及其特点
演变:(1)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国、苏联为中心的对峙局面格局,它形成于二战结束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2)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所代替;(3)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宣告结束。
特点:(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在两极格局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2013·宁波高三模拟)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1945~1991》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的新定义是基于 ( )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解析】 抓住关键词“新定义”,即题干中“长时间的和平”。据此可判断应选冷战在稳定世界和平方面的影响。A项与题目无关,应排除;亚洲的热战和当时的美苏竞争,说明B、D两项表述失实。故答案为C。
【答案】 C
随堂体验
1.(2013·青岛二中期末考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局面。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 )
A.“铁幕”演说的发表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的提出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选B。
2.(2013·山东枣庄期末测试)“欧洲的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尽力缓和局势。”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推行马歇尔计划
C.组建北约 D.成立经互会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可知,相关的措施是美国在西欧实行的经济上的措施。A项是政治上的政策,不符合题意;C项是军事上的措施;D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针对美国马歇尔计划提出的经济上的对策,也不符合题意。
3.“美国通过_______从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强对西欧的控制,逐渐在欧洲大陆组成一个遏制_________、东欧的弧形包围圈。”材料中的两处“__________”先后应填写 ( )
A.华约 苏联 B.北约 德国
C.北约 苏联 D.华约 希腊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美国”“政治上和军事上”“欧洲大陆”“遏制”等可以判断材料描述的是美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用以遏制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故选C。
4.下列哪项不是“冷战”政策实施的内容( )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建立北约组织 D.入侵越南
【答案】 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冷战”政策的理解和认识能力。“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其内容包括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的建立。入侵越南是热战而不是“冷战”。
5.(2013·山东济南模拟)下列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冲突加剧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B.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C.北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D.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答案】 C
【解析】 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