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上同步练习:5.1 质量守恒定律(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化学(人教版)九上同步练习:5.1 质量守恒定律(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19 21:38:09

文档简介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
内容:参加 化学反应 的各物质的质量 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 总和 。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注意:①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而体积和分子个数不一定守恒;②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的原因
(1)化学反应实质: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 原子重新组合 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 种类 没有改变, 数目 没有增减,原子的 质量 也没有改变。
(3)质量守恒定律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物质的总质量守恒: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3.化学方程式的概念:用 化学式 表示 化学反应的式子。
4.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与读法( )
(1)质的方面:表示_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读作: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量的方面:
①宏观: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读作:在点燃的条件下,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②微观: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粒子个数比;读作:在点燃的条件下,每1个碳原子与1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
注意:在化学方程式中,“十”不能读作“加”,应读作“和”或“与”:“=”不能读作“等于”,应读作“生成”。
考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切化学反应都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
B.镁在空气中燃烧,虽然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大,但这个反应也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后试管中残留物比反应物质量小,但这个反应也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
D.水蒸发为水蒸气,质量没有改变,由此可说明化学变化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答案】D
【解析】
A、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故一切化学反应都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故A说法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故B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中有氧气,故反应后试管中的固体残留物比反应物的质量小.故C说法正确;
D、此变化为物理变化,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D.
2.下列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0g水与10g酒精混合,得到20g液体,这个过程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8g氢气与8g氧气混合仅得9g水,但这个过程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把10g过氧化氢溶液放在锥形瓶里得到水和氧气的质量一定等于10g
D.所有的变化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B
【解析】A. 10g水与10g酒精混合,得到20g液体,是物理变化,这个过程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选项错误;
B. 1g氢气与8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8g氢气与8g氧气混合仅得9g水,但这个过程符合质量守恒定律,选项正确;
C. 把10g过氧化氢溶液放在锥形瓶里得到水和氧气的质量再加上反应前溶液中溶剂水的质量一定等于10g,得到水和氧气的质量只等于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选项错误;
D. 所有的化学变化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物理变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选项错误。故选B。
3.下列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成灰,质量减少,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化学反应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不存在原子的得失,因此化学反应的前后质量守恒。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一定大于镁条的质量。
D.煤块燃烧后,变成质量小的多的煤灰,说明煤燃烧的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D
【解析】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成灰,质量减少,是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后致质量减小.故A说法正确;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不存在原子的得失,因此化学反应的前后质量守恒,故B说法正确;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应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和,所以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一定大于镁条的质量.故C说法正确;D、煤块燃烧后,变成质量小的多的煤灰,说明煤燃烧的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说法错误,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后致质量减小.故D说法错误。故选D.
4.镁带在容器中密封(内含空气)加热,下图(横坐标表示总质量,纵坐标表示时间)能正确表示容器里所盛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可判断镁带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密封(内含空气)加热时,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不变,即随着加热的时间的延长,物质的总质量应该是一条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分析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选项B符合刚才的分析.故选B.
5.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
B.元素的种类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C.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
D.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是单质
【答案】BD
【解析】A、所有物质都包含元素,故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A选项正确,不合题意;
B、元素的种类是由其原子的质子数决定的,最外层电子数至影响化学性质,B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是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C选项正确,不合题意;
D、单质的定义是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D。
考点2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6.以下是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曾开展的实验:
①先用天平称取质量为m1的金属锡粉。
②将这些锡粉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完全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2。
③打开容器,听到了空气进入容器发出的“丝丝的声响”,称量所得白色物质的质量为m3。
④把白色物质放回原容器里(容器中空气的组成恢复到初始状态),重新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4。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锡的燃烧是 变化。
(2)罗蒙诺索夫分析数据后发现,生成白色物质的质量m3= ,于是提出了“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产物的总质量”的观点。
(3)后经多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最终确立了质量守恒定律,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该定律:

【答案】(1)化学
(2)m4﹣m2+m1
(3)因为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总个数不变,原子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解析】(1)锡粉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完全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有新物质生成,锡的燃烧是化学变化;
(2)将这些锡粉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完全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2.把白色物质放回原容器里(容器中空气的组成恢复到初始状态),重新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4,则参加反应的气体的质量为m4﹣m2,生成白色物质的质量m3=m4﹣m2+m1;
(3)因为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总个数不变,原子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7.在用白磷(白磷与红磷组成相同,着火点为40℃)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小明同学利用单孔橡胶塞塞上细玻璃管,细玻璃管上端用气球密封,将装置放在天平上称量总质量为M1,将锥形瓶取下,取出细玻璃管,下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引燃白磷,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观察到A、C中气球的大小不同,用理化知识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______;
(2)白磷燃烧过程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想利用该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C再次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仍然平衡,在此化学反应中,从微观角度分析天平平衡的原_________;
【答案】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冷却至室温后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C中气球变小,A中压强等于外界气压,所以A、C中气球大小不等; 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 待装置冷却后,将装置放在天平上称量质量为M2,将M1与M2进行比较;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
【解析】
(1)根据气球的大小与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大小有关,若外界大气压大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气球将变小。可根据反应后气体的体积的变化结合压强有关知识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磷燃烧的现象为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解答;(3)根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注意事项解答;(4)根据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进行解答。(1)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冷却至室温后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C中气球变小,A中压强等于外界气压,所以A、C中气球大小不等;(2)白磷燃烧的现象为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3)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称量的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和生成的物质的质量.反应前装置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为M1,测得反应后生成物以及装置的总质量进行比较即可。操作为:待装置冷却后,将装置放在天平上称量质量为M2,将M1与M2进行比较;(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物质白磷和氧气分别是由磷原子、氧分子构成的,生成物五氧化二磷是由五氧化二磷分子构成的,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
8.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小实验。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40cm长的粗铜线,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左边一端铜丝加热1—2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冷却后,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红色固体变为黑色; 玻璃棒向左倾斜
【解析】铜是红色固体,加热后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氧化铜是黑色固体,所以现象为红色固体变为黑色;
铜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氧化铜的质量等于铜的质量加上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故左端的质量增加了,玻璃棒向左倾斜。
9.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
A,B,C,D四个实验分别巾甲、乙、丙、丁四个组的同学来完成,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1)A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丙组同学认为C实验说明了质量守恒。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乙、丁两组同学得到的错误结论是“实验B,D均说明质量不守恒”。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了B,D两个实验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认为B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D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
(实验总结)凡是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用来证明质量守恒定律时,都应该在_____中进行。
【答案】缓冲气压,防止胶塞弹出 生成的CO2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镁条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 密闭容器
【解析】(1)白磷燃烧放热,会导致瓶内压强增大,因此A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缓冲气压,防止胶塞弹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实验是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钉,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实验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且未在密闭容器内反应,因此产生的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导致天平不平衡;D实验镁条燃烧,反应物除镁条外还有空气中的氧气,因此得到的产物的质量会增加,因此天平不平衡;
10.早在17世纪,质量守恒定律发现之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然后打开容器盖,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比原来金属质量增加了。
(1)试解释金属灰质量比原金属质量增加的原因_____________。
(2)由于波义耳称量方法上的原因,他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机会。请你改进他的称量方法,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金属燃烧是金属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金属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金属氧化物的质量。生成的金属灰是金属氧化物,所以金属灰的质量比原来金属的质量增加了。分别称量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
【解析】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中的气体的质量、生成物中气体的质量常因气态物质不易察觉而被忽略,形成质量不等的错觉。
(1)金属燃烧是金属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金属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金属氧化物的质量。生成的金属灰是金属氧化物,所以金属灰的质量比原来金属的质量增加了。
(2)不打开容器盖,分别称量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这样就可以分别称量出反应前的反应物的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的生物的总质量,就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了。
考点3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1.将“神舟七号”飞船送入太空的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火箭工作中发生的反应为:C2H8N2+2R=3N2+4H2O+2CO2;其中R的化学式是( )
A.N2O4 B.NO2 C.N2O D.NH3
【答案】A
【解析】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2H8N2+2R=3N2+4H2O+2CO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同,C、H原子在反应前后相等,反应前有2个N原子,而反应后共有6个N原子,则R中有4个N原子,反应前没有O原子,而反应后共有8个O原子,则R中有8个O原子,又R的化学计量数为2,则R的化学式为N2O4。
故选:A。
1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Q P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X 26 2 12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13g
C.发生改变的N、P的质量比为5:4 D.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A
【解析】A、由分析可知反应物两种,生成物一种,属于化合反应,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反应后M的质量为13g,B正确。
C、由分析可知发生改变的N、P的质量比为25g:20g=5:4,故C正确。
D、Q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D正确。
故选:A。
13.某物质和二氧化碳反应后只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则该物质中( )
A.只含氧元素 B.一定含钠元素和氧元素
C.只含钠元素 D.一定含钠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答案】D
【解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有钠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故该物质中一定含有钠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D。
14.某物质R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R+3O22 CO2+ 3 H2O( )
有关该反应,有下列说法:
①R一定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②R一定由碳、氢二种元素组成,可能含有氧元素
③R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最小
④R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46
⑤若4.6 g R完全燃烧生成8.8 g CO2,同时还生成了5.4 g H2O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答案】C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结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变,不难推出R的化学式为C2H6O,故根据化学式可以判断:①R一定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正确,②R一定由碳、氢二种元素组成,可能含有氧元素,错误,③R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最小,正确,④R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46,正确,根据化学方程式:C2H6O+3O22 CO2+ 3 H2O,物质R:CO2:H2O的质量比=46:88:54,故若4.6 g R完全燃烧生成8.8 g CO2,同时还生成了5.4 g H2O,正确,故选C
15.某纯净物 X 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2O2 = CO2+2H2O,下列关于 X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X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X 一定含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C.X 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4
D.X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6
【答案】D
【解析】A、由分析可知,X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选项错误;B、由分析可知,X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选项错误;C、X中碳氢元素质量比=12:1×4=3:1,选项错误;D、由分析可知,X的化学式为CH4,相对原子质量=12+1×4=16,选项正确。故本题选D。
16.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C.生成物一定是混合物 D.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答案】B
【解析】A、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符合题意;
C、生成物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如图是工业上将煤转化为清洁能源的微观示意图:
(其中“”表示碳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 “” 都属于氧化物 B.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 D.由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分子构成
【答案】D
【解析】由工业上将煤转化为清洁能源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2O CO+H2;A、图中“” “”分别表示水和一氧化碳,都属于氧化物,正确;
B、该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正确;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正确;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一个“”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错误。故选D。
考点4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读法
18.有关2H2+O2点燃2H2O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g氢气和1g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2g水
B.氢气加氧气点燃等于水
C.两个氢分子加一个氧分子等于两个水分子
D.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答案】D
【解析】
A、化学式前面的数字反映的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分子的数目,不是物质的质量,选项错误;B、该化学方程式从物质的角度应读为: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选项错误;C、该化学方程式从围观的角度应读为:每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个水分子,选项错误;D、该化学方程式从物质的角度应读为: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选项正确,故选D。
19.关于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B.表明了反应的条件
C.表明了反应的速率
D.表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
【答案】C
【解析】A、由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可以表明各反应物和各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故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化学方程式可以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左边的是反应物,右边的是生成物,上方的是反应条件,故B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化学方程式不能表明化学反应的快慢,故C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化学方程式可以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左边的是反应物,右边的是生成物,上方的是反应条件,故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下列关于S+O2S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B.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C.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2:1
D.二氧化硫分子中硫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为1:2
【答案】C
【解析】A、该化学方程式可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故A正确。
B、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故B正确。
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32:32=1:1,故C错误。
D、1个二氧化硫分子是由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硫分子中硫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为1:2,故D正确。故选C。
21.根据乙炔气体完全燃烧时的反应:2C2H2+5O24CO2+2H2O,可以写出如下的符号式:V(C2H2):V(O2):V(CO2):V(H2O)=2:5:4:2。据此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乙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5
B.参加反应的乙炔和氧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5
C.参加反应的乙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比为1:2
D.参加反应的乙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答案】A
【解析】A、参加反应的乙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2×2+2):5×(16×2)=13:40,符合题意;
B、化学计量数之比即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之比,故参加反应的乙炔和氧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5,不符合题意;
C、在同温同压下,分子个数比就是气体的体积比,故参加反应的乙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比为1:2,不符合题意;
D、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的是分子的个数,故参加反应的乙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不符合题意。故选A。
1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
内容:参加 化学反应 的各物质的质量 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 总和 。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注意:①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而体积和分子个数不一定守恒;②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的原因
(1)化学反应实质: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 原子重新组合 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 种类 没有改变, 数目 没有增减,原子的 质量 也没有改变。
(3)质量守恒定律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物质的总质量守恒: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3.化学方程式的概念:用 化学式 表示 化学反应的式子。
4.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与读法( )
(1)质的方面:表示_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读作: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量的方面:
①宏观: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读作:在点燃的条件下,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②微观: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粒子个数比;读作:在点燃的条件下,每1个碳原子与1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
注意:在化学方程式中,“十”不能读作“加”,应读作“和”或“与”:“=”不能读作“等于”,应读作“生成”。
考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切化学反应都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
B.镁在空气中燃烧,虽然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大,但这个反应也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后试管中残留物比反应物质量小,但这个反应也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
D.水蒸发为水蒸气,质量没有改变,由此可说明化学变化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2.下列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0g水与10g酒精混合,得到20g液体,这个过程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8g氢气与8g氧气混合仅得9g水,但这个过程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把10g过氧化氢溶液放在锥形瓶里得到水和氧气的质量一定等于10g
D.所有的变化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下列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成灰,质量减少,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化学反应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不存在原子的得失,因此化学反应的前后质量守恒。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一定大于镁条的质量。
D.煤块燃烧后,变成质量小的多的煤灰,说明煤燃烧的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镁带在容器中密封(内含空气)加热,下图(横坐标表示总质量,纵坐标表示时间)能正确表示容器里所盛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5.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
B.元素的种类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C.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
D.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是单质
考点2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6.以下是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曾开展的实验:
①先用天平称取质量为m1的金属锡粉。
②将这些锡粉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完全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2。
③打开容器,听到了空气进入容器发出的“丝丝的声响”,称量所得白色物质的质量为m3。
④把白色物质放回原容器里(容器中空气的组成恢复到初始状态),重新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4。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锡的燃烧是 变化。
(2)罗蒙诺索夫分析数据后发现,生成白色物质的质量m3= ,于是提出了“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产物的总质量”的观点。
(3)后经多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最终确立了质量守恒定律,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该定律:

7.在用白磷(白磷与红磷组成相同,着火点为40℃)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小明同学利用单孔橡胶塞塞上细玻璃管,细玻璃管上端用气球密封,将装置放在天平上称量总质量为M1,将锥形瓶取下,取出细玻璃管,下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引燃白磷,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观察到A、C中气球的大小不同,用理化知识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______;
(2)白磷燃烧过程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想利用该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C再次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仍然平衡,在此化学反应中,从微观角度分析天平平衡的原_________;
8.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小实验。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40cm长的粗铜线,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左边一端铜丝加热1—2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冷却后,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
A,B,C,D四个实验分别巾甲、乙、丙、丁四个组的同学来完成,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1)A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丙组同学认为C实验说明了质量守恒。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乙、丁两组同学得到的错误结论是“实验B,D均说明质量不守恒”。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了B,D两个实验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认为B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D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
(实验总结)凡是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用来证明质量守恒定律时,都应该在_____中进行。
10.早在17世纪,质量守恒定律发现之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然后打开容器盖,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比原来金属质量增加了。
(1)试解释金属灰质量比原金属质量增加的原因_____________。
(2)由于波义耳称量方法上的原因,他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机会。请你改进他的称量方法,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3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1.将“神舟七号”飞船送入太空的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火箭工作中发生的反应为:C2H8N2+2R=3N2+4H2O+2CO2;其中R的化学式是( )
A.N2O4 B.NO2 C.N2O D.NH3
1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Q P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X 26 2 12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13g
C.发生改变的N、P的质量比为5:4 D.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13.某物质和二氧化碳反应后只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则该物质中( )
A.只含氧元素 B.一定含钠元素和氧元素
C.只含钠元素 D.一定含钠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14.某物质R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R+3O22 CO2+ 3 H2O( )
有关该反应,有下列说法:
①R一定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②R一定由碳、氢二种元素组成,可能含有氧元素
③R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最小
④R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46
⑤若4.6 g R完全燃烧生成8.8 g CO2,同时还生成了5.4 g H2O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5.某纯净物 X 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2O2 = CO2+2H2O,下列关于 X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X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X 一定含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C.X 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4
D.X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6
16.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C.生成物一定是混合物 D.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17.如图是工业上将煤转化为清洁能源的微观示意图:
(其中“”表示碳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 “” 都属于氧化物 B.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 D.由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分子构成
考点4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读法
18.有关2H2+O2点燃2H2O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g氢气和1g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2g水
B.氢气加氧气点燃等于水
C.两个氢分子加一个氧分子等于两个水分子
D.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19.关于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B.表明了反应的条件
C.表明了反应的速率
D.表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
20.下列关于S+O2S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B.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C.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2:1
D.二氧化硫分子中硫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为1:2
21.根据乙炔气体完全燃烧时的反应:2C2H2+5O24CO2+2H2O,可以写出如下的符号式:V(C2H2):V(O2):V(CO2):V(H2O)=2:5:4:2。据此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乙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5
B.参加反应的乙炔和氧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5
C.参加反应的乙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比为1:2
D.参加反应的乙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