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测试(A卷)
一、选择题
(2023高一上·龙华期末)山顶矮曲林是指山地高海拔处受大风、低温等影响,由矮化、扭曲及变形的树木组成的林地或丛林。下图示意某地区矮曲林景观图。据图回答下列小题。
1.矮曲林植被特征为( )
A.根系浅 B.枝叶繁茂
C.叶片宽大 D.树干低矮粗壮
2.矮曲林枝干或叶片上常密集附生苔藓植物说明该地( )
①日温差小 ②温度高 ③光照少 ④湿度大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021高一上·长春月考)下图为某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景观图反映的植被类型是( )
A.温带草原 B.热带草原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4.该植被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亚马孙雨林 D.东非高原
(2021高二上·吉林期中)读下面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示,回答下列小题。
5.图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单一性
6.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外流河
C.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 D.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
7.(2019高二上·黄山期末)土壤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征。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 )
A.山东半岛温带森林 B.大兴安岭西侧草原
C.西双版纳热带森林 D.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
(2)下列自然带中,成土过程微弱的是( )
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021高二上·辽宁期末)图为我国某山地东段植被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导致该山地南坡缺失山地草原的最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相对高度 C.气温 D.山顶海拔
9.该山南北坡发育了不同种类灌丛,推测金露梅灌丛与高寒杜鹃灌丛的生长习性是( )
A.金露梅喜光耐旱,杜鹃喜凉爽湿润
B.金露梅喜湿耐寒,杜鹃喜热喜干
C.金露梅喜阴喜湿,杜鹃喜干耐晒
D.金露梅喜光喜湿,杜鹃喜热喜湿
(2021高二上·湖南月考)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从山麓到山地上部,沿高程梯度,蝴蝶群落的差异明显,横断山区出现低山农田蝴蝶群落。下表为对横断山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带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海拔/m <1000 1000-2000 2000-2500 2500-3000 3000-3500 >3500
植被类型 热带季雨林 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 针叶林 高寒灌丛草甸
蝶类种数 349 452 201 136 125 100
10.影响横断山区自然带的植被类型分布差异的主导原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海拔
11.I和Ⅱ自然带蝶类种数出现异常的原因可能是( )
A.I光照时间长,且强度大 B.Ⅱ年降水量多,且变率小
C.Ⅱ地形变化小,生物种类少 D.Ⅰ低山农田区,植物种类少
12.(2020高一下·六安期末)下图中甲、乙、丙的自然带依次是 (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
D.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13.(2019高一上·西湖月考)因海陆位置差异而形成的分异现象( )
A.主要因素是温度,其次是水分 B.在中纬度地区最为明显
C.大体沿经线方向更替 D.越是干旱地区越明显
14.(2019高一上·西湖月考)陆地地表自然景观从赤道到极地产生明显地域分异的基础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植被
二、综合题
15.(2021高一上·本溪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孤立突起的岩石,尤其是裂隙发育的不够坚实的岩石,容易被风蚀。下图甲是我国某地常见的风蚀地貌类型,图乙是该地常见的典型植物“骆驼刺”,是防风固沙小能手。
(1)下列选项中与图甲中地貌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海滩 B.喀斯特地貌 C.雅丹地貌 D.海蚀崖
(2)该地自然植被类型主要是 ,其植物根系 ,原因是 。
(3)比较图甲地貌上下部风蚀速度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4)简析植被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的原因。
16.(2019高一下·齐齐哈尔月考)读“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中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气压带的名称是 ;根据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上图所示是北半球的 (季节)。
(2)据图分析,气候类型⑤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要说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气候类型③的成因是 。
(3)气候类型①所示地区植被类型是 ,由气候①→②→③→④→⑤变化所产生的自然带变化反映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这说明 因素对该差异的影响明显。
17.(2022高一下·双鸭山开学考)下图为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D字母代表的典型植被是 ,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
(2)从D→C→B→A植被类型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环境因 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从D→E→F植被类型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环境 规律。在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中,南半球缺失A和B两种自然带,主要是由 造成的。
(3)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植被的两个字母是 和 ,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 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 气候。图中表示同一种气候对应的两种植被的字母是 和 ,而这种气候名称是 气候。
(4)江西庐山的植被种类比珠穆朗玛峰 (多或少),其山麓自然植被类型与图中的 (填字母)一致。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D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植被的根、茎、叶等方面的生态特征是其对环境适应的结果。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呼吸根可以通气、储气,保证植物体的持续呼吸。叶片厚,有蜡质,利于减少蒸发,可抗旱;叶片细小,可减少蒸腾,减少热量散失。茎干粗壮,储水量大;植株低矮,簇状匍匐在地面,可防强风,保暖,耐贫瘠。
1.AD、山地高海拔处,土壤贫瘠,且多大风,植被根系发达,根系深,树干低矮粗壮,A错误,D正确;
BC、山地高海拔处,土壤贫瘠,低温,自然条件较为恶劣,枝叶少,叶片较小,BC错误。
故答案为:D。
2.①②苔藓植物适合低温潮湿的环境,矮曲林枝干或叶片上常密集附生苔藓植物,说明该地气温低,日温差大,①②错误;
③④苔藓植物适合低温潮湿的环境,说明该地光照少,湿度大,③④正确。
综合上述分析,①②错误,③④正确,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3.B
4.D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分、土壤和生物等地理要素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个整体的地理环境;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即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3)组成地理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而发展、演化,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4)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导致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从图中图示的稀树、高草及长颈鹿等景观分析,该地是典型的热稀树草原景观,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4.由所学知识可知,东非高原属于热草原气候,与图示景观相对应,D正确。内蒙古高原为温带草原景观,A错误。青藏高原为高原高山草甸景观,B错误。亚马孙雨林为热雨林景观,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5.B
6.B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5.AB、图示自然要素地貌、土壤、气候、植被、水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分别形成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的陆地自然环境,如森林、草原和荒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差异、由沿海向内陆的差异、山地的垂直地域差异和地方性差异规律。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CD、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ACD、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加上地形阻挡,水汽难以到达,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 ,植被稀疏,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ACD不符合题意;
B、西北地区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内流河,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答案】(1)B
(2)C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土壤有机质多少与枯枝落叶多少及热量条件有关。温度较低的地方,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高温湿润的地区虽然生物的生长量大,但由于微生物活动旺盛,故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大兴安岭西侧草原,草类茂盛,而且草类植被的根系主要集中表层,枯枝落叶多,而且该地纬度较高,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故答案为:B项。(2)热带荒漠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侧,在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北美的西南部、澳大利亚的中部和西部、南非及南美部分地区表现明显,气候属于全年干燥少雨的热带干旱与半干旱类型,植被贫乏,有大片无植被的地区,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主,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形成荒漠土。C正确,其余选项气候区植被茂密,成土过程进行较快。故答案为:C。
【点评】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十分广泛。土壤有机质可分成腐殖质和非腐殖质。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
【答案】8.B
9.A
【知识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为年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同一山体降水量的差异: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8.读图可知,该山地海拔整体较高,在5000米以上,应位于我国西部高山区,北部海拔低,且山麓地带分布着半灌木盐柴类荒漠,再往上为山地荒漠带。而南坡山麓地带的海拔在3000米左右,因此该山地应分布在青藏高原北部边缘,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该山地北坡山地草原带分布在海拔2000到3000米范围内,该山地南坡山麓地带的海拔高度为3000米以上,因此没有3000米以下的自然带的分布,山地草原自然缺失。所以最主要影响因素是相对高度,B正确;与降水、气温和山顶海拔高度关系不大。ACD错误。故答案为:B。
9.读图可知,该山地北坡为阴坡,南坡为阳坡;高山冰雪带的下界在北坡分布的海拔高度低,而且山地北坡从山麓荒漠带向海拔高处依次过渡为山地草原带和寒温性针叶林分布,说明在北坡山坡有迎风坡降水;由此可以推测生长在北坡的高寒杜鹃灌丛喜凉爽湿润,而生长在南坡的金露梅灌丛喜光耐旱,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0.D
11.D
【知识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判读:
①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几个因素
a.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b.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c.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
a.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b.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10.由表格中信息,结合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横断山区从山麓到山地上部植被类型,由热带季雨林过渡到常绿落叶混交林带、常绿阔叶林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随着海拔的升高光照、水分、热量状况发生变化,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地带,光照、热量、水分的组合状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类型。所以影响横断山区自然带的植被类型分布差异的主导原因是海拔,D正确,ABC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11.由表格中内容可知,I为热带季雨林,Ⅱ为常绿阔叶林,通常状态下,与常绿阔叶林相比,热带季雨林中物种的多样性应更丰富。但与常绿阔叶林相比,自然带Ⅰ中蝶类种数较少,原因可能是自然带Ⅰ属于基带,海拔较低,地势起伏小,水热充足,适宜农耕,人类干扰强度大,植物种类少,所以低山农田蝴蝶群落种数较少。D正确;热带季雨林,树林茂盛,高大的乔木遮挡了阳光,加之降水较多,光照时间不长,A错;西南横断山区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B错;Ⅱ地形变化小,生物种类少,蝶类种数应该少,不是Ⅱ自然带蝶类种数多原因,故C与题意不符。因此本题选D。
12.【答案】A
【知识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图中三地位于温带,且三地依次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甲乙丙三地的气候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荒漠气候,对应甲乙丙三地的自然带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体现了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据此分析选A。
【点评】植被的垂直分布可以概括以下规律:
①基带为当地典型的植被带。
②在各森林地带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与随着纬度的增加,植被类型的变化大题一致,垂直带可以看作水平带的缩影。但二者存在差异。如落叶阔叶林带在典型的亚热带以南退出各垂直带,寒温带针叶林也只限于亚热带以北的山地。另一方面,一些山地植被带,如高山灌丛带和高山草甸带是水平带中所没有的。
③植被带中每个植被带的下限海拔高度向两极逐渐降低,森林带的上限海拔高度也有类似规律。
④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宽度互不相同,且随气候差异而变化。
⑤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完整。
13.【答案】B
【知识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海陆分布的影响造成干湿度的差异,这种以水分差异为基础,而形成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沿着经线方向延伸、经度方向递变。这种自然带分异规律在中纬度地区最为明显。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典型地区 图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热量 太阳辐射 低纬和高纬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水分 海陆分布 中纬地区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水热状况 海拔 海拔较高的
低纬山地
14.【答案】A
【知识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陆地自然带有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由于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而造成的。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热量的差异,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分异规律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递变。
15.【答案】(1)C
(2)温带荒漠;发达;耐干旱的气候(气候干燥)
(3)下部侵蚀速度快;原因:下部气流含沙量大,侵蚀强度大;下部岩石疏松,易遭受侵蚀。
(4)植被可以截留水分,增加下渗;植被可以遮挡阳光,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知识点】外力作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甲图是风力侵蚀地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丹地貌属于风力侵蚀地貌,C正确。海滩多为海浪堆积地貌,喀斯特地貌为流水溶蚀地貌,海蚀崖为海浪侵蚀地貌。故答案为:C。
(2)骆驼刺是防风固沙的小能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当地的自然植物类型主要是温带荒漠,当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植物根系发达,便于获得埋藏较深的地下水资源。
(3)甲图岩石上部较粗,下部较细,下部侵蚀速度更快。一方面,风携带沙粒运移过程中,下部气流的含沙量更大,对岩石的侵蚀、磨蚀强度更大。另一方面,下部的岩石岩性相对疏松,更易被外力侵蚀,上部岩石岩性相对较为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形成差异侵蚀。
(4)注意分析植被对土壤含水量的增加作用。首先,植被的树冠可以有效截留水分,增强下渗,增加土壤含水量。其次,植被树冠可有效遮挡阳光,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降低土温,减小土壤水分蒸发。
【点评】 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16.【答案】(1)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
(2)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
(3)热带雨林;由赤道向两极(纬度);纬度(太阳辐射)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甲位于30°N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0°~10°N之间为赤道低气压带, 且赤道低气压带向北移动,故为北半球的夏季。
(2)气候⑤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40°~60°常年处于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暖湿气流的影响。
气候③处于20°N~30°N的大陆西岸和大陆中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的信风带的交替控制。
(3)①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其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带;气候①~⑤的变化,反映的是由低纬到高纬的变化,属于以热量为基础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故答案为:(1)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季(2)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 (3)热带雨林 由赤道向两极(纬度) 纬度(太阳辐射)
【点评】这部分知识考查的是学生对气候类型的识记与理解,牢牢把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海陆分布。
(1)甲位于30°N附近,形成由动力因素影响下的副热带高气压带,那么在赤道附近,因全球热量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地区是全球受热最多的地区,全年盛行上升气流,由热力作用形成赤道低气压带,有图显示,赤道低气压带向北移动,意味着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位于北半球,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
(2)熟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
(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①以热量为基础的又迟到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②以水分为基础的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③以水热组合为基础的山地垂直分异规律
17.【答案】(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地中海气候
(2)热量;干湿度地带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海陆分布
(3)C;H;温带季风;温带海洋性;E;F;温带大陆性
(4)少;G
【知识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1)图中D位于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代表的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对应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为了适应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特点,发育了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从D→C→B→A,即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到温带落叶阔叶林到亚寒带针叶林到苔原,植被类型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环境因热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从D→E→F,即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到温带草原到温带荒漠,植被类型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环境的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这是因为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中,南半球缺失A苔原带和B亚寒带针叶林带两种自然带,主要是因为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没有陆地分布,即由海陆分布造成的。
(3)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植被的两个字母是C和H,都表示温带落叶阔叶林,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温带季风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都是温带的气候类型,降水都比较多。图中表示同一种气候对应的两种植被的字母是E和F,这种气候名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其范围内,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为温带草原E,水分条件差的地方为温带荒漠F。
(4)江西庐山比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低,因此植被种类比珠穆朗玛峰少;江西庐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此其山麓自然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植被,即图中的G一致,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点评】 (1)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主要受太阳辐射因素的影响,以热量条件为基础,南北更替,东西延伸,呈带状分布。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主要受海陆位置因素的影响,以水分条件为基础,东西更替,南北延伸,呈带状分布。
(3)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主要受海拔因素的影响,上下更替环状延伸,呈带状分布。
1 / 1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测试(A卷)
一、选择题
(2023高一上·龙华期末)山顶矮曲林是指山地高海拔处受大风、低温等影响,由矮化、扭曲及变形的树木组成的林地或丛林。下图示意某地区矮曲林景观图。据图回答下列小题。
1.矮曲林植被特征为( )
A.根系浅 B.枝叶繁茂
C.叶片宽大 D.树干低矮粗壮
2.矮曲林枝干或叶片上常密集附生苔藓植物说明该地( )
①日温差小 ②温度高 ③光照少 ④湿度大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1.D
2.D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植被的根、茎、叶等方面的生态特征是其对环境适应的结果。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呼吸根可以通气、储气,保证植物体的持续呼吸。叶片厚,有蜡质,利于减少蒸发,可抗旱;叶片细小,可减少蒸腾,减少热量散失。茎干粗壮,储水量大;植株低矮,簇状匍匐在地面,可防强风,保暖,耐贫瘠。
1.AD、山地高海拔处,土壤贫瘠,且多大风,植被根系发达,根系深,树干低矮粗壮,A错误,D正确;
BC、山地高海拔处,土壤贫瘠,低温,自然条件较为恶劣,枝叶少,叶片较小,BC错误。
故答案为:D。
2.①②苔藓植物适合低温潮湿的环境,矮曲林枝干或叶片上常密集附生苔藓植物,说明该地气温低,日温差大,①②错误;
③④苔藓植物适合低温潮湿的环境,说明该地光照少,湿度大,③④正确。
综合上述分析,①②错误,③④正确,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1高一上·长春月考)下图为某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景观图反映的植被类型是( )
A.温带草原 B.热带草原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4.该植被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亚马孙雨林 D.东非高原
【答案】3.B
4.D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分、土壤和生物等地理要素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个整体的地理环境;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即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3)组成地理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而发展、演化,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4)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导致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从图中图示的稀树、高草及长颈鹿等景观分析,该地是典型的热稀树草原景观,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4.由所学知识可知,东非高原属于热草原气候,与图示景观相对应,D正确。内蒙古高原为温带草原景观,A错误。青藏高原为高原高山草甸景观,B错误。亚马孙雨林为热雨林景观,C错误。故答案为:D。
(2021高二上·吉林期中)读下面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示,回答下列小题。
5.图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单一性
6.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外流河
C.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 D.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
【答案】5.B
6.B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5.AB、图示自然要素地貌、土壤、气候、植被、水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分别形成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的陆地自然环境,如森林、草原和荒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差异、由沿海向内陆的差异、山地的垂直地域差异和地方性差异规律。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CD、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ACD、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加上地形阻挡,水汽难以到达,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 ,植被稀疏,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ACD不符合题意;
B、西北地区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内流河,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2019高二上·黄山期末)土壤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征。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 )
A.山东半岛温带森林 B.大兴安岭西侧草原
C.西双版纳热带森林 D.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
(2)下列自然带中,成土过程微弱的是( )
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1)B
(2)C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土壤有机质多少与枯枝落叶多少及热量条件有关。温度较低的地方,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高温湿润的地区虽然生物的生长量大,但由于微生物活动旺盛,故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大兴安岭西侧草原,草类茂盛,而且草类植被的根系主要集中表层,枯枝落叶多,而且该地纬度较高,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故答案为:B项。(2)热带荒漠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侧,在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北美的西南部、澳大利亚的中部和西部、南非及南美部分地区表现明显,气候属于全年干燥少雨的热带干旱与半干旱类型,植被贫乏,有大片无植被的地区,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主,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形成荒漠土。C正确,其余选项气候区植被茂密,成土过程进行较快。故答案为:C。
【点评】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十分广泛。土壤有机质可分成腐殖质和非腐殖质。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
(2021高二上·辽宁期末)图为我国某山地东段植被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导致该山地南坡缺失山地草原的最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相对高度 C.气温 D.山顶海拔
9.该山南北坡发育了不同种类灌丛,推测金露梅灌丛与高寒杜鹃灌丛的生长习性是( )
A.金露梅喜光耐旱,杜鹃喜凉爽湿润
B.金露梅喜湿耐寒,杜鹃喜热喜干
C.金露梅喜阴喜湿,杜鹃喜干耐晒
D.金露梅喜光喜湿,杜鹃喜热喜湿
【答案】8.B
9.A
【知识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为年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同一山体降水量的差异: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8.读图可知,该山地海拔整体较高,在5000米以上,应位于我国西部高山区,北部海拔低,且山麓地带分布着半灌木盐柴类荒漠,再往上为山地荒漠带。而南坡山麓地带的海拔在3000米左右,因此该山地应分布在青藏高原北部边缘,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该山地北坡山地草原带分布在海拔2000到3000米范围内,该山地南坡山麓地带的海拔高度为3000米以上,因此没有3000米以下的自然带的分布,山地草原自然缺失。所以最主要影响因素是相对高度,B正确;与降水、气温和山顶海拔高度关系不大。ACD错误。故答案为:B。
9.读图可知,该山地北坡为阴坡,南坡为阳坡;高山冰雪带的下界在北坡分布的海拔高度低,而且山地北坡从山麓荒漠带向海拔高处依次过渡为山地草原带和寒温性针叶林分布,说明在北坡山坡有迎风坡降水;由此可以推测生长在北坡的高寒杜鹃灌丛喜凉爽湿润,而生长在南坡的金露梅灌丛喜光耐旱,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二上·湖南月考)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从山麓到山地上部,沿高程梯度,蝴蝶群落的差异明显,横断山区出现低山农田蝴蝶群落。下表为对横断山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带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海拔/m <1000 1000-2000 2000-2500 2500-3000 3000-3500 >3500
植被类型 热带季雨林 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 针叶林 高寒灌丛草甸
蝶类种数 349 452 201 136 125 100
10.影响横断山区自然带的植被类型分布差异的主导原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海拔
11.I和Ⅱ自然带蝶类种数出现异常的原因可能是( )
A.I光照时间长,且强度大 B.Ⅱ年降水量多,且变率小
C.Ⅱ地形变化小,生物种类少 D.Ⅰ低山农田区,植物种类少
【答案】10.D
11.D
【知识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判读:
①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几个因素
a.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b.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c.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
a.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b.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10.由表格中信息,结合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横断山区从山麓到山地上部植被类型,由热带季雨林过渡到常绿落叶混交林带、常绿阔叶林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随着海拔的升高光照、水分、热量状况发生变化,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地带,光照、热量、水分的组合状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类型。所以影响横断山区自然带的植被类型分布差异的主导原因是海拔,D正确,ABC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11.由表格中内容可知,I为热带季雨林,Ⅱ为常绿阔叶林,通常状态下,与常绿阔叶林相比,热带季雨林中物种的多样性应更丰富。但与常绿阔叶林相比,自然带Ⅰ中蝶类种数较少,原因可能是自然带Ⅰ属于基带,海拔较低,地势起伏小,水热充足,适宜农耕,人类干扰强度大,植物种类少,所以低山农田蝴蝶群落种数较少。D正确;热带季雨林,树林茂盛,高大的乔木遮挡了阳光,加之降水较多,光照时间不长,A错;西南横断山区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B错;Ⅱ地形变化小,生物种类少,蝶类种数应该少,不是Ⅱ自然带蝶类种数多原因,故C与题意不符。因此本题选D。
12.(2020高一下·六安期末)下图中甲、乙、丙的自然带依次是 (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
D.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A
【知识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图中三地位于温带,且三地依次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甲乙丙三地的气候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荒漠气候,对应甲乙丙三地的自然带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体现了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据此分析选A。
【点评】植被的垂直分布可以概括以下规律:
①基带为当地典型的植被带。
②在各森林地带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与随着纬度的增加,植被类型的变化大题一致,垂直带可以看作水平带的缩影。但二者存在差异。如落叶阔叶林带在典型的亚热带以南退出各垂直带,寒温带针叶林也只限于亚热带以北的山地。另一方面,一些山地植被带,如高山灌丛带和高山草甸带是水平带中所没有的。
③植被带中每个植被带的下限海拔高度向两极逐渐降低,森林带的上限海拔高度也有类似规律。
④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宽度互不相同,且随气候差异而变化。
⑤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完整。
13.(2019高一上·西湖月考)因海陆位置差异而形成的分异现象( )
A.主要因素是温度,其次是水分 B.在中纬度地区最为明显
C.大体沿经线方向更替 D.越是干旱地区越明显
【答案】B
【知识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海陆分布的影响造成干湿度的差异,这种以水分差异为基础,而形成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沿着经线方向延伸、经度方向递变。这种自然带分异规律在中纬度地区最为明显。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典型地区 图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热量 太阳辐射 低纬和高纬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水分 海陆分布 中纬地区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水热状况 海拔 海拔较高的
低纬山地
14.(2019高一上·西湖月考)陆地地表自然景观从赤道到极地产生明显地域分异的基础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植被
【答案】A
【知识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陆地自然带有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由于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而造成的。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热量的差异,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分异规律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递变。
二、综合题
15.(2021高一上·本溪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孤立突起的岩石,尤其是裂隙发育的不够坚实的岩石,容易被风蚀。下图甲是我国某地常见的风蚀地貌类型,图乙是该地常见的典型植物“骆驼刺”,是防风固沙小能手。
(1)下列选项中与图甲中地貌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海滩 B.喀斯特地貌 C.雅丹地貌 D.海蚀崖
(2)该地自然植被类型主要是 ,其植物根系 ,原因是 。
(3)比较图甲地貌上下部风蚀速度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4)简析植被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的原因。
【答案】(1)C
(2)温带荒漠;发达;耐干旱的气候(气候干燥)
(3)下部侵蚀速度快;原因:下部气流含沙量大,侵蚀强度大;下部岩石疏松,易遭受侵蚀。
(4)植被可以截留水分,增加下渗;植被可以遮挡阳光,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知识点】外力作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甲图是风力侵蚀地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丹地貌属于风力侵蚀地貌,C正确。海滩多为海浪堆积地貌,喀斯特地貌为流水溶蚀地貌,海蚀崖为海浪侵蚀地貌。故答案为:C。
(2)骆驼刺是防风固沙的小能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当地的自然植物类型主要是温带荒漠,当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植物根系发达,便于获得埋藏较深的地下水资源。
(3)甲图岩石上部较粗,下部较细,下部侵蚀速度更快。一方面,风携带沙粒运移过程中,下部气流的含沙量更大,对岩石的侵蚀、磨蚀强度更大。另一方面,下部的岩石岩性相对疏松,更易被外力侵蚀,上部岩石岩性相对较为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形成差异侵蚀。
(4)注意分析植被对土壤含水量的增加作用。首先,植被的树冠可以有效截留水分,增强下渗,增加土壤含水量。其次,植被树冠可有效遮挡阳光,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降低土温,减小土壤水分蒸发。
【点评】 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16.(2019高一下·齐齐哈尔月考)读“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中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气压带的名称是 ;根据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上图所示是北半球的 (季节)。
(2)据图分析,气候类型⑤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要说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气候类型③的成因是 。
(3)气候类型①所示地区植被类型是 ,由气候①→②→③→④→⑤变化所产生的自然带变化反映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这说明 因素对该差异的影响明显。
【答案】(1)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
(2)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
(3)热带雨林;由赤道向两极(纬度);纬度(太阳辐射)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甲位于30°N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0°~10°N之间为赤道低气压带, 且赤道低气压带向北移动,故为北半球的夏季。
(2)气候⑤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40°~60°常年处于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暖湿气流的影响。
气候③处于20°N~30°N的大陆西岸和大陆中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的信风带的交替控制。
(3)①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其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带;气候①~⑤的变化,反映的是由低纬到高纬的变化,属于以热量为基础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故答案为:(1)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季(2)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 (3)热带雨林 由赤道向两极(纬度) 纬度(太阳辐射)
【点评】这部分知识考查的是学生对气候类型的识记与理解,牢牢把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海陆分布。
(1)甲位于30°N附近,形成由动力因素影响下的副热带高气压带,那么在赤道附近,因全球热量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地区是全球受热最多的地区,全年盛行上升气流,由热力作用形成赤道低气压带,有图显示,赤道低气压带向北移动,意味着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位于北半球,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
(2)熟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
(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①以热量为基础的又迟到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②以水分为基础的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③以水热组合为基础的山地垂直分异规律
17.(2022高一下·双鸭山开学考)下图为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D字母代表的典型植被是 ,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
(2)从D→C→B→A植被类型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环境因 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从D→E→F植被类型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环境 规律。在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中,南半球缺失A和B两种自然带,主要是由 造成的。
(3)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植被的两个字母是 和 ,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 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 气候。图中表示同一种气候对应的两种植被的字母是 和 ,而这种气候名称是 气候。
(4)江西庐山的植被种类比珠穆朗玛峰 (多或少),其山麓自然植被类型与图中的 (填字母)一致。
【答案】(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地中海气候
(2)热量;干湿度地带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海陆分布
(3)C;H;温带季风;温带海洋性;E;F;温带大陆性
(4)少;G
【知识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1)图中D位于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代表的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对应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为了适应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特点,发育了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从D→C→B→A,即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到温带落叶阔叶林到亚寒带针叶林到苔原,植被类型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环境因热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从D→E→F,即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到温带草原到温带荒漠,植被类型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环境的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这是因为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中,南半球缺失A苔原带和B亚寒带针叶林带两种自然带,主要是因为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没有陆地分布,即由海陆分布造成的。
(3)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植被的两个字母是C和H,都表示温带落叶阔叶林,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温带季风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都是温带的气候类型,降水都比较多。图中表示同一种气候对应的两种植被的字母是E和F,这种气候名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其范围内,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为温带草原E,水分条件差的地方为温带荒漠F。
(4)江西庐山比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低,因此植被种类比珠穆朗玛峰少;江西庐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此其山麓自然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植被,即图中的G一致,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点评】 (1)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主要受太阳辐射因素的影响,以热量条件为基础,南北更替,东西延伸,呈带状分布。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主要受海陆位置因素的影响,以水分条件为基础,东西更替,南北延伸,呈带状分布。
(3)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主要受海拔因素的影响,上下更替环状延伸,呈带状分布。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