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单元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第一单元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复仇后,颇为自得地说,我为越国献了七条计策,越王只用五条就获得了成功。往后,我想把这些策略用到治家上。他放弃官职,来到货物集散交易中心之地陶(今山东的定陶或肥城),经营商业,改名朱公。范蠡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为陶朱公。后世商人尊他为祖师。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是怎样兴起的?
回答以上问题和学好本课,你需要完成以下探究目标:
1.简述原始社会末期、商朝、周朝、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的商业概况。
2.概述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
3.分析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分析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列举汉代、中唐以来、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表现及其影响。本课第一目“商业的发展”,介绍了自原始商业的兴起到明清时期商业的概况及各个时期的商业基本特点,重点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商业特点。第二目“城市的繁荣”,讲城市的兴起及其功能的变化。先秦时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功能大为增强。第三目“重农抑商”,讲历代奉行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产生的原因、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贯穿本课的线索是:商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对外贸易的发展;从长远看,历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商业的发展
1.先秦兴起
(1)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产生原始商业。
(2)商朝时期:____________和最早的_______产生。
(3)周朝时期:实行“___________”政策。
(4)春秋战国:_________成为商人主体,出现著名______。职业商人货币工商食官私商都会
2.隋唐繁荣
(1)原因:________上的统一和___________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
(2)表现:__________及外国商人来华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____________发达。
3.宋元空前繁荣: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____,集镇、__________兴盛;元朝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进入新的高峰期。政治大运河西域丝绸之路交子夜市
4.明清空前活跃:_________市镇兴起;_______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商品化;_______广泛流通;商业资本发达;区域性商人集团出现,如_______、_______、闽商、宁绍商人等。商业货币白银徽商晋商
点拨 (1)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人”不是由商人的国名而来,而是源于商人擅长经商。
(2)明朝时期白银的普遍流通并没有促进对外贸易的繁荣,这是因为明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思考: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稳定的政治局面;农业、手工业的发达;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内外交通便利;货币的发展等。二、城市的繁荣
1.周秦~唐代的城市功能与布局
(1)功能:城市的职能主要是_______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商业:商业活动受到_______的严格控制;市处于特定位置, ________以下一般禁止设市。
(3)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________制。政治官府县城坊市
2.宋代的城市功能与格局
(1)功能:城市的______功能大大增强。
(2)商业:商业活动不再受到_______的严格监控;取消了营业时间、地点限制;形成了____市、夜市、_____市、_____市。
(3)布局:打破了_______限制。经济官府街坊市晓草3.新型城市的兴起
(1)唐宋时期:沿海港口城市。
①原因:__________的兴盛。
②城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_______、登州等。
(2)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
①原因:工商业发达和交通要冲。
②特点:以______________为主;兴起于_______地区;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海上贸易扬州经济功能江南
点拨 古代中国“城”和“市”最初是分开的。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而“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后来“城”和“市”才合二为一,成为社会的中心,城市的商业功能也日渐显露。三、重农抑商
1.原因
①商业的_____________及商人流动大等特点,与强调__________、加强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发生了矛盾。
②法家的抑商思想随法家人物的政治活动而被付诸实践。
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低。不稳定性耕战中央集权2.表现
(1)形成:战国时期。明确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重征商税。
(2)发展:西汉。
①措施: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严禁商人购置__________。
②影响: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社会经济造成的障碍。土地(3)松动:_________以来。
①表现: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并实行___________。
②影响: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加强:明清时期。
①措施:对商业发展采取___________政策,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②影响:并未完全遏制______________的发展;但阻碍了____________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___________潮流的一个重因。中唐官商分利不鼓励民间商品经济新经济因素工业文明
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高宗时,富商邹凤炽“邸店园宅,遍满海内,四方物尽为所有”。
——《太平广记》
材料二 至(开元)十三年……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陕西凤翔),夹路列让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至荆襄,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州(今成都)、凉府(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材料三 史料记载,邹凤炽“常与朝贵游”,王元宝、郭万金等富贾“各以延纳四方才士,况于供选,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
——《开元通宝遗事》
材料四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会所、组织商帮。
——《简明中国经济史》(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哪些现象?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四反映明清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 (1)唐朝前期,商业出现繁荣景象,经商活动频繁,道路畅通,旅行安全,出现大富商。
(2)拥有巨资的富商与贵族官僚相互勾结,相互利用。说明商品经济发展使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商业资本活跃,出现地域性商帮。拓展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同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2)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3)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水平。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城市逐步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步加强。
(5)明朝之前对外贸易兴盛,特别是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成了沿途商业城市兴盛,但此后衰落。
(6)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出现实力雄厚的大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7)商业起源早,商业市场形成多样,如草市、晓市、夜市等。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据题干“第一次商业革命”指宋代商业发展的情况,宋代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含①的A项,第③小项描述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含③的B、C两项,据此可确定D项正确。
【答案】 D二、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寄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
——《后汉书·郭陈列传》材料三 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
材料四 清朝皇帝雍正在上谕中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清世宗实录》请思考: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以上材料,西汉初年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考虑?
(3)根据材料四归纳清世宗(雍正宗)的观点。他的这一观点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提示】 (1)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加以限制,提高其所交税额;限制其政治地位,不许为官。
(2)为限制土地兼并,保证有充足的农业劳动力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稳定社会秩序,以保证长治久安。
(3)观点:重农抑商。
后果:从根本上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甩在工业文明潮流之后。
拓展 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1)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抑商可以保证农业发展,对封建经济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政治稳定。 (2)明清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再抑商就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①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解析】 “关东至上海”体现了长途贩运发达,“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体现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材料都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A、B、C三项均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是政府政策下的行为,且结合所学可知,乾隆时期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选D项。
【答案】 D1.“蜀人以铁钱重,私为文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其中反映出了( )
①铁钱使用不便是交子出现的诱因
②交子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的票据
③是唐宋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④官府发行管理保障资金周转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关键信息:文券、交子、钱重、便贸易。交子出现于宋代,④项无从体现。2.“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材料描绘的是( )
A.汉都长安 B.隋朝洛阳
C.唐都长安 D.宋都东京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关键信息:民家争占酒楼玩月、嬉戏连坐至晓。说明此时已突破时空限制。3.《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 )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 C
【解析】 材料描述的主要现象是晓市(早市),它普遍出现于两宋时期。4.(2014·南京)下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你认为下列分析符合历史的是( )①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②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③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
④南方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图一体现了南北方城市数量的变化趋势,总体上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且南方城市数量逐渐超过北方;图二体现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市数量逐渐超过以政治功能为主的。据此分析可确定D项符合题意,③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5.(2014·韶关)《宋刑统》:“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依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食材以肉类为主
B.重视食品安全
C.制裁强行买卖行为
D.食品中添加了有毒物
【答案】 B
【解析】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必须烧毁可能有害的脯肉,这体现了重视食品安全,其它各项与材料不符。6.“凝聚力量,成就未来”是“首届时代徽商高峰论坛”的主题思想。这也是400多年前的古徽商的“徽骆驼”精神的体现。形成该精神的根本原因是( )
A.皖南地区优越的地理条件
B.明清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C.徽商拥有丰富的经营之道
D.宋代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答案】 B
【解析】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业群体,徽商是其中之一。由此可知,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徽商精神形成的根本原因,故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