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三单元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三单元
情 境 导 入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有人说: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你如何理解这一说法?
回答以上问题和学好本课,你需要完成以下探究目标:
1.简述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2.简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3.简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方针、措施及后果。
整 体 感 知
本课第一目“赫鲁晓夫改革”,首先讲斯大林体制在经济建设中的消极影响,然后介绍赫鲁晓夫的措施、成效及其局限性。第二目“勃列日涅夫改革”,先讲勃列日涅夫前期在工业上推行的“新经济体制”及其效果以及农业改革措施,并指出其改革的局限性,然后讲勃列日涅夫后期改革停滞,经济滑坡。第三目“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讲戈尔巴乔夫先后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及其影响,重点讲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贯穿本课的主题是苏联领导人在斯大林经济体制框架内进行改革,成效不大;戈尔巴乔夫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但改革失控,苏联解体。
知 识 梳 理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_____________的弊端日益显露,______问题尤为突出;_________逝世。
2.措施
(1)农业:用________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__________和牲畜;开垦荒地;开展大规模____________运动;将________卖给农庄。
(2)工业:将部分企业________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______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力;推行“______________”。
斯大林体制
农业
斯大林
收购
自留地
种植玉米
农机
管理权
物质利益原则
企业
3.评价
(1)一定程度上冲破了____________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
(2)改革在_______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3)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4.结果:_______年,改革失败。
传统观念
理论
1964
思考: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明理由。
提示:(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1)工业:推行_____________。运用____________,扩大了企业的_____________。
(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__________;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________农产品价格;放松对___________限制。
2.失败原因:没有突破原有___________框框,后期更趋于保守。70年代下半期,与________军备竞赛加剧。
新经济体制
价值规律
经营自主权
自主权
个人副业
经济体制
美国
提高
点拨 勃列日涅夫改革中的“新经济体制”,不能与苏联此前的新经济政策相混淆,“新经济体制”的核心是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苏联社会陷入_____________的时刻。
2.方针: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战略方针。
3.措施
(1)经济领域
①从________上触动了经济体制,承认________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用_______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___________形式,允许___________存在。
②把重点放在___________上。
(2)政治领域:政治体制改革。
危机边缘
加速发展战略
根本
企业
经济
公有制
个体经济
重工业
4.失败: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阻力重重,经济继续滑坡。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后,国内局势逐渐失控。__________年,苏联解体。
1991
点拨 (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疑 难 探 究
苏联的经济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苏联《文学报》评论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跨进了20世纪80年代。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
请思考:
(1)材料一中“他”的改革重点是什么?结合史实,你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评论?
(2)属于勃列日涅夫的“荣誉”是什么?为什么在他的统治下苏联会“步履蹒跚”?
(3)为什么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挥向党的脖子”?
【提示】 (1)重点:农业。
理解: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赫鲁晓夫改革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2)“荣誉”:苏联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有明显提高,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原因: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没有从根本上纠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致使苏联的政治经济问题积重难返。
(3)对苏联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了共产党丧失政权和苏联的解体。
拓展1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1)苏联三次改革的相似点
①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等问题。
②改革都主要涉及了经济领域;都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③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提出全面、有效的改革思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不同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历史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苏联社会陷入危机的边缘
指导思想 理论上没有突破,局部改革 认为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没有突破原有框架 进行根本性变革
具体内容 从农业领域开始,重点是农业 重点是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然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历史结果 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混乱 造成苏联经济全面滑坡,人民渴望改变现状 经济继续滑坡,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拓展2 从苏联的经济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1)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前提。
(2)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3)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4)改革是否能成功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等。
【解析】 农业集体化开始于1927年,“加速发展战略”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A、B两项;C项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侧重农业方面,用收购制代替了义务交售制。
【答案】 D
随 堂 演 练
1.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才有牛奶卖。”这则笑话( )
A.表明了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喝牛奶
B.说明了社会主义不能迅速发展生产力
C.讽刺了苏联旧体制导致的日用物资短缺问题
D.赞扬了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答案】 C
【解析】 食品店缺肉无奶,这体现了日用物资的短缺。
2.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要在三四年内使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揭示了他改革失败的原因是( )
A.作风专制 B.局部改良
C.脱离实际 D.理论保守
【答案】 C
【解析】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体现了赫鲁晓夫违背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规律,脱离了实际。
3.(2014·山西联考)以下表格是1953~1964年间苏联的煤钢产量和工人平均月工资的变化情况,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 )
A.对斯大林模式形成一定的冲击
B.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C.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
D.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时间 钢产量 煤产量 工人平均月工资
1953年 3810万吨 3.2亿吨 70.2卢布
1964年 8500万吨 5.5亿吨 98.2卢布
【答案】 A
【解析】 据表格中信息可知,“1953~1964年间”苏联的煤钢产量和工人平均月工资均呈增长趋势。据时间条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苏联实行了赫鲁晓夫改革,这一改革对斯大林模式形成一定的冲击,使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故选A项。B、C两项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D项是赫鲁晓夫的措施但与属于工业方面的材料无关。
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下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导致苏联解体的改革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且题干的要求是对经济建设的作用,④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意。
5.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 )
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
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长期滞后,人民生活消费品得不到满足。分析各选项,A、D两项说法材料中未体现;C项是表面现象;“根本上”应指B项“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6.前苏联《真理报》总编辑阿法纳西耶夫在谈到苏联改革时说:“谁也没有纲领。”先提的是“加速”,后提的是“改革”,然而改革什么,往哪儿改革,没有人知道。他认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是( )
A.缺乏明确的目标 B.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
C.任务繁重而艰难 D.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答案】 A
【解析】 据“谁也没有纲领”“往哪儿改革,没有人知道”等信息分析可确定A项符合题意。